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科技大学,给合肥带来了什么?
userphoto

2023.06.29 湖北

关注


在合肥,只要一提“裤子大”(科技大),当地人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这是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方言简称。


作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似乎不如清华、北大那么出名,但这是全国唯一由中科院直属的“双一流”985高校,汇聚了全国最一流的莘莘学子。

不出名的原因可能是中国科技大学并不在经济更发达的“北上广”,而是位于安徽合肥。

这也不禁令人好奇,这所重点大学为何会坐落于此?

这或许得从中国科技大学那段曲折的南迁历史说起。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面简称“中科大”)创建于北京玉泉路。这里原本是解放军政治学院与解放军工程兵设计院的校区,经中央和部队多方协调后才定下来。

当时为了迎头赶上世界科技,由中科院牵头从所属院部、研究所以及部队紧急抽调人力和设备建设完成中科大的校区改造,并在那年的高考中择优录用了1600名新生。

那时中科大的师资力量可谓豪华:首任校长是郭沫若(时任中科院的院长),给学生上课的是华罗庚、严济慈、陈景润这样的学术大牛。

创办第二年,中科大被列为排名第四的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

中科大玉泉路校门

1969年,受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决定将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迁出北京,史称“京校内迁”。

按照计划,这些北京院校将内迁到河北、陕西、山东、河南以及安徽等地办学。

事实上,全国也不止北京高校,几乎所有城市里的高校都经历了此次内迁运动,对后来学校的发展影响深远。

当时,中科大派出四个先遣小组分赴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个省选新校址。

按照中科大的想法,自己这么显赫的身份,在外省找个新校区,肯定是轻而易举的事。

没想到,湖北、江西以及河南省明确表示,“咱提供校舍没问题,但师生的吃喝以及建校费用,实在无能为力。”

原因也很简单,按照当时内迁高校就地解决粮食原则,所有搬到外地的高校都将由当地政府承担副食口粮(计划供粮)。而在那时粮食紧缺的环境下,数千人的高校,意味着将占用当地本就捉襟见肘的口粮。

此时,只剩下到安徽的选址小组。

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知晓后,主动表示“安徽人民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于是,中科大起初被安排到安徽的安庆市。

可到了安庆,中科大先遣组的同志傻了眼,当地只提供了市委党校的一栋3层小楼,根本无法接纳那么多的师生,更别说口粮问题。

最后经李德生拍板,将省会合肥西南角的合肥师范学院搬迁,原校区全部让给了中科大。


1969年12月,中科大师生正式搬迁。所有设备、书籍以及档案等资料装了35000箱,货运装车七十多次,运货量有865吨。

中科大师生最终分20批,约6000人次,相继来到合肥。这次搬迁总共耗费了77万元,历时11个月,直到1970年10月,中科大才算正式在合肥安家落户。

中科大搬迁前,其中教职工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使得搬迁工作并不顺利。

关键时刻,时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国务院驻中国科学院联络员刘西尧前来作动员报告,但未提及南迁是永久性的,也没有说不能回迁北京,让人们都认为这只是“暂时性地南迁”,而且还是一个省会城市。

可到了合肥后,中科大教职工及家属极度失望,因为眼前的这个叫“合肥”的省会城市一点也不“肥”,实在是太穷了。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合肥

中科大初到合肥,校区面积不足6万平方米,教职工是四人一间的筒子楼宿舍,四家共用一个厨房;很多教工家庭里,祖孙三代就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陋平房内。

没办法,这已是合肥能拿出的最好条件了。

合肥刚解放时,民间戏称为“三五”城市,即城内5平方公里、5万人口、5家作坊,这便是合肥最初的家底。

甚至到1958年,伟人视察合肥时,全市国营工厂还不到百家,全市工业总产值刚超过千万,远不及北面的蚌埠和南边的芜湖。

无奈之下,中科大人抱着“暂时栖身”的想法勉强落户合肥。



虽说中科大有些瞧不上自己的“新东家”,但其自身情况也很难令人相信这是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由于搬迁时的混乱,加上很多人执意留京,最终搬到合肥的中科大“损失惨重”:很多仪器设备缺乏管理,露天封存堆放,风吹雨淋,导致仪器设备最终损失2/3,档案资料大量流失,就连教师也流失了50%以上。

1972年,当中科大正式恢复教学时,全校仅有教授9人、副教授13人,还不如国内一所本科大学的师资规模。

但合肥市政府很珍惜这些“客人”,想尽办法满足学校的办学需求,开启了一段深厚无比的“呵护”模式。

彼时,合肥因为实在太穷,仅在粮食供应上保证中科大“顿顿有米饭,餐餐有肉食”;可当时合肥的省内高校,一周都难吃到一次荤菜。

合肥尽力了,但对中科大人来说,这里依然是一处穷乡僻壤,买个像样的家电都买不到,无论科研环境还是生活消费,都没法与北京相比。

1976年中科大建成的校机关办公楼

1978年,随着动乱年代结束,看到很多内迁的北京高校纷纷回京,中科大也坐不住了,向中央打了多次“回迁”报告。

几经争取后,同年8月,中科大研究生院终于在北京原址成立。

但中科大返京的申请没有批准,原因既有北京实在难以拨出相应办学场地的苦衷,也有已是中科大“婆家”之一的安徽省再三挽留。

那年,中科大开设了首个“少年班”,入学年龄才12岁的张亚勤,从老家山西太原坐着绿皮火车颠簸二十多个小时来到了合肥。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感慨:“合肥很小,科大却很大。”

中科大少年班老照片

连合肥人自己都觉得,小城合肥已容不下“裤子大”,人家早晚要飞走。

事实也是如此,虽然被“娘家”人拒绝,可中科大没有灰心,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相继尝试搬去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但无一例外由于各类原因被婉拒。

这一切,合肥都看在眼里,不仅啥也没说,反而千方百计做好保障工作。

中科大很多教职工都是北方人,习惯了冬天有暖气,但合肥这个地方从来没有“暖气”一说。

当合肥市听说中科大的师生冬天上课时会停下,靠集体跺脚取暖,当即拨出专款,给学校教室及宿舍全部都装上了暖气。

中科大也因此成为安徽省第一所供暖的高校。

不仅如此,当时合肥全市生产及生活用电紧张,为了节约用电,许多工厂都是做一天休一天。

可为了保证中科大的教学及科研需要,全校实行无间断供电,保障级别比政府机构还要高。

暖气和用电对很多大城市来说没啥了不起,可代表着合肥对中科大的承诺:你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再穷,我们也先满足你用!

甚至,合肥在最穷的时候,对中科大的建设依然慷慨解囊,每年拨付的科研经费远超本省的几个“亲儿子”。

合肥人用最土的方言说着“裤子大”,却用最真诚的态度表达着对科学的敬重。

中科大终于体会到,合肥这座城市确实不富裕,但令人很温暖。



从那时起,中科大不折腾了,真心实意与合肥市一起“过日子”。

合肥市也真心把中科大当作“手心里的宝”。

随着中科大在合肥的校区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

但只要是中科大的问题,合肥都二话不说,立即解决。

中科大说老师没住房,合肥市立马盖了科大花园等教工住宅区;中科大说校区多,走路不方便,合肥市说“好办”,在每个校区门口都通了公交车,穿梭小巴还可以直接通到校园内。

中科大的学生毕业后想创业,合肥市政府立即会安排专门团队服务对接,资金、场地都不成问题。


这一切,中科大的“娘家人”中科院心知肚明,很早也来到合肥布局科研建设。
离合肥市区15公里的董铺水库,有一座三面环水的小岛,合肥人称为“科学岛”。

这样的科研环境,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第二个。

1965年,中国科学院在此建立物理研究所,开启了合肥高端科技研发的序幕,得到了合肥市的鼎力支持。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中科院合肥分院已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顶级的科研机构,这里有俗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EAST,还有“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所有研究项目在全球范围都是数一数二的尖端科技。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科大已在合肥站稳脚跟,科研成果频出,引发各方关注。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上天、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开通……

子号”通过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除了量子科技的系列成果外,中科大还实现了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铁基高温超导成果问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BGO量能器研制成功……

近年来,中科大又在单分子研究、高温超导、新型材料等多个前沿科学领域捷报频出,在国内科技高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科大不仅让合肥声名在外,更给合肥带来了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高新产业,带动城市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和飞升。

其中科大学子创立的科大讯飞,已是国内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总市值已经超过1600亿。

因为对科学的敬重,合肥终于不再是东部省份的“无名之辈”,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的一个崭新身份。



1999年,拥有首个国家实验室的合肥被定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华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7年,合肥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全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一。GDP也从2001年的363.4亿元,上涨到了2017年的7191亿元。

同时,依靠中科大等高校智库资源,合肥市政府近年来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创投机制,以“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让合肥以“最牛风投城市”火速出圈,成为经济强市里的一匹“黑马”。

而在安徽省及合肥市的支持下,中科大也率先成为首批入选“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

靠着主动与合肥的科技互动,中科大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正努力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2018年,中科大60年校庆时发布数据,学校拥有各类高层类人才不重复统计有 402人,约占师资队伍总数的 31.8%;师资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 81%;“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士”,更是中科大科研实力的最好写照。

中科大带来的科技创业浪潮,也成为合肥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20年,合肥GDP首破万亿元大关,不仅顺利迈入“万亿俱乐部”,同时还成为了新一线城市。

2022年,疫情复苏后的合肥GDP为12013.1亿元,同比增长3.5%,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十人口增长也跃居长三角前列,超过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

最值得一提的是,昔日的中科大毕业生因为嫌合肥太穷,几乎都选择了出国留学,毕业生留学率一直高居国内高校前列。

而2022年中科大毕业生中,有42.7%的本科生、21.8%硕士生、34.9%博士生,选择留在了安徽就业。

如今,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中科大,在推动合肥市的科技创新上合作更为紧密:全面参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探索新型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科教融合共建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因为中科大,科技创新已成为合肥独特的城市气质,更成为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底气。

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患难与共相伴近半个世纪,互相成就了一段骄傲的历史。

远眺未来,彼此的故事还在书写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科大成就了合肥,却被它拖累?
10余所国内名校将入驻合肥 名校蝴蝶效应在合肥上演
合肥市政府突然火了?中国最牛风投城市的背后究竟真相何在?
合肥中科大培养高科技精英,武汉华科致力于为这些精英培养上司
各大高校2019年两院院士数量统计排名,这所双非一骑绝尘|哈工大|高校|院士|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技...
合肥将建985高校,占地3000亩,容师生20000人,2025年建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