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轨信息化优秀案例分享 | 合肥轨道交通“财务资产一体化”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合肥轨道公司为例,积极探索“财务资产一体化”的资产战略及体系,理顺了“地铁建设-地铁运营-财务管控”三大业务间关系及衔接,通过信息化体系实现资产关键载体“合同清单-资产目录-设备目录”的匹配对应,对资产从建设形成-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资产移交效率及数据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 资产管理 ; 资产一体化

1.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产生命周期长,专业多、资产类型多、数万种资产移交转资纷繁复杂等特点。据统计,国内陆铁线路的投资工程成本超过5亿元/正线公里,线网总投资普遍达几千亿元,建成后将形成数百种类、总数以数十万计的资产。如何对如此庞大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多专业、多种类资产从工程建设向运营移交、转资,以及“账-实-价”相符,是横亘在众多城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内部分城轨企业以及多位学者,针对轨道交通这一重资产行业的资产管理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北京地铁、广州地铁、苏州地铁等起步较早的地铁公司都对资产管理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取得了相应经验和成效,李永亮、王耀分析了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管理问题,从制度保障机制、监督审核机制等对资产动态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诸多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对企业资产管理进行研究探讨:分析资产管理职责、部门设置问题,从而探讨资产管理发展方向;总结资产编码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基本结构;从IT出发对城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综合来看,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资产管理实践及学者研究,更多的是站在财务本身对于资产价值、资产账实视角进行研究,对轨道交通资产在建设期、运营期的不同视角以及不同的财务管控特性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本文将综合行业经验,结合合肥轨道的实践,着重从实务角度提出“资产形成-运营使用、维护-财务管理”一体化统筹的解决方案,剖析资产财务一体化的重难点和相关解决方法,以期为同行单位及相关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2. 信息化建设背景


城轨行业资产管理是一项涉及到企业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纵观全国各地城轨企业的资产管理现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问题进行剖析:

一是城轨建设、运营、财务对于资产的定义与管控维度不一致,造成资产建造、移交、运行维护、财务管理的衔接复杂。资产管理在不同部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形态、含义有所不同:在建设期,资产以在建工程、设备等建设口径进行管理,合同与资产间匹配关系复杂,移交后需要财务部门重新梳理移交资产清单及其价值,形成财务视角的资产台账;在运营期,由于设备维修维护的需求,需将财务视角的资产拆分成维修部件。建设、运营、财务部门对于资产概念定义不一致,分别按照自身理解进行资产管理,缺少沟通衔接。一旦上升到整个集团层面,没有一个部门能说清楚企业资产的总体情况。资产移交作为城轨行业重难点问题之一,移交周期往往长达2-5年甚至更久,主要原因是各部门对资产管理口径不一致。

二是管理主体和管理权责不明晰。资产管理涉及城轨企业所有部门,建设、移交、运营阶段资产管理的牵头部门、归口部门、配合部门及其职责没有明确的边界,导致了部门间权责不清、互相推诿,实质性的工作得不到有效推动和开展。例如,在地铁建设期间,建设部门重点在于进度、质量、风险管理,疏于对资产相关资料进行过程管理,向运营移交时,才发现很多信息并不能满足后续决算和资产管理要求。

三是缺乏体系性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城轨企业资产规模庞大,过程管理涉及设计单位、供货商、施工方、建设部门、运营部门等多个主体,如缺乏标准管理体系及信息化手段,仅依赖于传统的口口相传、纸面记录的方式进行管理,资产管理必然会变成一本无人可以说清楚的糊涂账。部分城轨企业搭建了财务管理、地铁运营EAM、工程项目管理等系统,但各个系统各自为政、信息互不相通,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相互割裂,难以实现一体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期,已有40多个城市开展轨道交通建设,大部分城轨企业建设线路已逐步开通运营,资产如何移交、如何保证账实相符、后续资产如何管理,已经程为城轨企业共同面临的一道难题。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城轨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深入探讨及研究,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通过“标准化咨询+信息化落地”的方式,搭建起“财务资产一体化”管理体系,为城轨企业资产管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 财务资产一体化建设目标


城轨企业“财务资产一体化”建设总体目标是:在明确企业资产管理的管控标准、流程标准、数据标准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手段支撑资产从建造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从而达到保障资产安全、提高资产利用率、优化资产配置的目的,实现从“设备运营为核心”向“资产运营为核心”的转变,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基于规范管理标准、提升管理效率的总体思路,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1) 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从资产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关注成本的管理,加强投资控制、效益分析,实现投资控制与资本化能力的高效整合。同时注重资产实物流及价值流相结合管理,优化资产管理模式。

2) 建立信息共享流转的业务财务一体化模式。构建业务财务一体化模式,一方面将企业的财务管理规定和要求固化到前端业务流程,加强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另一方面,促使企业财务对业务的监督职能从目前的“事后检查”向“事前控制”转变,提高财务监管效能和风险控制。

3) 实现资产移交/竣工财务决算半自动化。充分汲取行业内资产移交的管理经验,帮助合肥轨道交通实现从“常态化纯手工资产移交”向“极少部分半自动化资产移交/竣工财务决算”的进阶,尽可能提高资产移交、竣工财务决算的效率。

4) 实现概算控制及回归管理。通过梳理正线项目概算投资业务,协助合肥轨道交通概算管理从“事后手工统计回归”向“事前预警控制、事后自动回归”的方式转变,有效规避超概风险,实时监控正线投资完成情况。

4. 合肥轨道

资产一体化管理建设方案


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已批准线网规划总长322.5公里,1、2号线分别于2016年12月26日及2017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试运营,形成了合肥“十字”换乘运营架构。未来几年内将进入多条新线并行移交和开通运营的高峰局面。这预示着资产管理的规模和难度都将快速增长。通过研究和分析,合肥轨道交通确定了“财务资产一体化”的资产管理体系,实施要点归纳为如下:

4.1 明确管理标准

“财务资产一体化”管理战略的推行应当先基于资产管理业务范围,进行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标准化。合肥轨道交通吸取其它城轨企业经验,对目前的财务资产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标准制定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书同文”。在充分考虑资产运营和经营管理需求的前提下,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为标准,定义资产的类别、分类、编码规则等,形成集团层面统一的资产目录。通过规范的资产编码体系实现各个业务部门的共同“语言”。其他部门的分类标准,应以财务资产目录为基准,建立起清晰的映射关系。如运营部门为了日常对设备资产进行维修维护,会基于固定资产进一步细化分解为设备,但两种口径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每个设备归属于哪个固定资产类别必须是清晰明确的。最终形成如下图所示多渠道、多类别、多单匹配的资产标准化编码体系。

图1 财务资产一体化管理编码关系

其中,建设和运营资产移交的重点为合同清单与固定资产清单的匹配关系,其要点说明如下:

1) 建设项目合同清单层次结构要清晰,在同一层次上的开项之间不能存在包含关系。设备类合同清单主设备项能体现资产组合关系,存在满足资产分类目录的对应项;

2) 实物资产移交、竣工决算基于合同清单进行。通过合同清单匹配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形成对应财务需求的固定资产信息,包括名称、价值等;

3) 对于不产生具体实物的合同内容(服务类等),在执行完毕以后,根据合同清单对应的资产目录分类、特定的分摊规则将其价值分摊到对应的实物资产中。

图2 合同清单与固定资产清单的匹配关系示例

二是“车同轨”。对资产从计划、构建、安装到运行、维修、报废等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涉及的业务活动进行梳理,包括合同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移交管理、物资采购和物流管理、设备维修维护管理等。每项业务活动都从实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进行串联,实现“三流合一”。其中实物流主要对资产实体的建造以及使用的业务过程进行管理,保证设备状态完好,包含设备的建造、使用、日常维护保养、修理等工作。价值流更多的是站在成本、价值的角度来管控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环节。包括日常维修成本的计算和归集,相关费用化和资本化的账务处理。信息流则是指对资产全过程的设备履历、清单、文档进行归集,并通过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记录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的实物与价值信息。

图3 资产一体化管理主体框架

4.2 厘清部门权责

标准明确后需有明确的部门进行执行。城轨行业资产管理归口部门设置方式主要分两类:一类如南京地铁、武汉地铁、成都地铁等,单独设置资产管理部,另一类如广州地铁、重庆地铁等,在财务(或其他)部门单独包含资产管理职能。合肥轨道现为后一种模式,由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工作。在财务清产核资要求下,此种管理模式业务驱动力更足,但需财务部门更加深入的介入到日常业务活动中。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在2016年底开通试运营,但在2014年就已经确定财务资产一体化管理战略。在开通运营前财务部门就协调各部门,从管理职能上明确集团、建设、运营及资源公司的资产管理职能,相互边界与衔接机制:集团聚焦在管理规范、流程的制定,以及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等;建设部门强调资产信息按分类体系与财务要求的准确录入;运营部门负责资产实物管理和日常维护,梳理更新资产分类,定义不同类型资产的管理方式和重点;资源部门则侧重在土地资产管理、资产经营等内容。

各方在资产管理方面职责分工的明确,保证了在持续的施工过程中资产实物信息(含设备履历)和价值信息的跟踪记录,从而为后续的竣工移交效率的提高、运营良好的服务水平奠定基础。必要时可将了解运营资产管理要求的工程师,介入到建设端,指导审核资产相关信息的录入,确保数据质量,保证平滑移交和过渡。

4.3 信息化系统落地

在对合肥轨道财务资产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完善后,需要将流程、编码、职责都固化到信息系统中,才能实现持续的标准化管控。广义上资产管理涵盖了对企业人财物的全面管理,这与IT领域中ERP(企业资源管理)概念非常契合。通过对比选型,合肥轨道最终选用了Oracle电子商务套件(E-BusinessSuite)打造财务资产管理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平台的实施,提升整个业务链涉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和信息共享,打通企业管控、新线建设、运营及验交管理相关业务的关键环节,从而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有效的信息化支撑。

合肥轨道对财务资产管理平台进行了统一规划,从源头上全盘设计IT标准,减少后续因标准不统一、接口规范不一致、数据不统一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大大减少IT建设成本及后续的维护成本。建设内容涵盖合同管理系统、实物资产管理系统、资产移交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财务系统、资金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其中财务系统居于资产一体化的基础位置,各个业务模块都与其有着业务传递、信息反馈,如供应链到货信息传递给财务系统,由财务系统进行支付,财务系统将付款信息反馈给合同系统等。其框架图如下:

图4 财务资产管理一体化管理平台集成关系

5. 实施成效


合肥轨道实施“财务资产一体化”管理战略后,在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不错成效。制定了集团层面统一的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明确了相关部门资产管理的职责与分工,并通过信息系统对资产信息进行了有效管理,建立了高效、标准化的资产管理协作模式,有效地提升了资产管理的效率。主要成果效益如下:

1) 合肥轨道制定集团层面的资产目录,明确每类资产的定义及关键属性,统一建设部门、运营部门、财务部门对于资产定义的口径。目前,合肥轨道已分别对1、2号线的设备按照目录完成约几万个资产的盘点和梳理工作,整体工作已接近尾声,并借助信息化系统有序开展资产新增、领用、调拨、处置等业务,确保资产履历及过程管理信息清晰、完整。

2) 合肥轨道在梳理基建项目合同清单时,充分考虑其作为资产形成、资产移交时数据来源的重要性,以资产目录为基准,规范化基建项目合同清单,建立起合同清单与固定资产的映射关系,满足后续竣工决算和资产管理的要求。目前,合肥轨道按照资产移交、资产管理相关要求,完成了1-5号线约10万条合同清单的梳理工作,其中2号线通过合同系统和移交系统开展移交工作,经验证,合同清单及资产移交数据质量及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3) 合肥轨道明确资产管理及竣工移交过程中各部门权责关系,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确保资产从建设形成到运营管理业务有序开展。资产竣工移交过程中,合肥轨道设立了移交主责部门、建设移交部门、运营接收部门,明确各部门在移交前、移交中、移交后的工作职责;资产管理过程中,合肥轨道设立了资产归口部门、管理部门、使用部门,明确其在新增、领用、调拨等业务的职责。

4) 合肥轨道通综合考虑财务资产管理业务,借助资产管理平台,确保资产管理账实相符。合肥轨道资产实物资产管理及EBS资产模块分别负责资产的实物、价值管理,实物资产系统上进行资产新增、调拨、处置等业务,都会形成资产价值变动信息传递到EBS资产模块,实现资产实物流、价值流统一管理。

6. 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


通过资产一体化体系及信息化平台的计设,合肥轨道资产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结合同行多家企业资产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经验,本文认为城轨行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坚持“标准化咨询,信息化落地”以及“一体化管理”的理念。

1) 标准化咨询,信息化落地: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改造传统工业和实现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管理标准化是基础和灵魂,是鉴定信息化建设成功能与否、业务贴合性和适用性最重要的指标。

2) 一体化管理:资产管理贯穿城轨建设、运营全过程,不同阶段会以安装设备、固定资产、维修部件等口径进行管理,周期漫长其管理复杂;同时,资产管理包含对其实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的管理,管理维度及内容众多。因此,资产管理不同环节、不同维度的衔接成为城轨企业资产轨道的问题所在,在信息化建设时应重点考虑一体化管理。

7. 结束语


目前,国内大部分轨道交通企业仍处于建设初期阶段,资产管理、移交问题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合肥轨道“财务资产一体化”管理战略探索与实践取得较好的管理成效,对于解决轨道交通行业在建设期、运营期资产管理、移交衔接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2016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R].北京.2017.

[2] 田勇.《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精细化管理初探—以津滨轻轨为例》[J].公共事业财会.2012 (3) :35-38.

[3] 陈春红.《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资产管理与经营模式探索》[D].公共事业财会. 中山大学.2012.

[4] 赵菁.《地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两种管理模式的分析及对比》[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33 (7) :196-197.

[5]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资产编码》[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 (12) :14-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政事业单位在建工程长期挂账问题探究
固定资产管理
基于业财一体化的固定资产大会计研究
2016会计档案管理知识竞赛试题
2个细节让会计交接工作分清责任!
员工辞职管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