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饮到隐:宋明茶画观念之变

《艺术品》2019年第8期

中国人爱饮茶,并以茶为题吟诗作画。自从唐代饮茶习俗在社会上流传,茶事便成为画家热衷选择的画题之一。较早的《萧翼赚兰亭图》(旧题阎立本),画面故事主体虽不是饮茶,但却在画中真实再现了唐代煮茶的过程,可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佛门茶具相互参考。宋代社会饮茶成风,文人并因之发展出了相关的茶戏,常相约斗茶。这种以茶会友的雅集场面在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南宋刘松年就绘有多幅斗茶图。从所见宋代茶诗、茶画来看,这时的作品更注重表现饮茶活动本身,如烹煮的过程、茶具的表现,以及文人对于茶香、茶色的品鉴。到了元明之际,随着知识分子所处政治环境的变化,茶画开始更多表现品饮之外的隐喻意义,并渐渐向隐逸主题倾斜。从唐宋之际的“以茶为饮”,到元明时期“以茶为隐”,中国茶画的主题经过了一个较大的变革,其中体现着文人的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背后的政治环境的变迁。

一、宋代茶画中的“饮”

宋代社会饮茶习俗流行,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皆好此道。赵佶《大观茶论》、蔡襄《茶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的。宋人在烹茶的技艺上发展出很多花样,如分茶。分茶又称茶戏、汤戏,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就是在沏茶时,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像,精巧的甚至状如山水云雾或花鸟虫鱼,如绘画一般,因此时人称这些图案为“水丹青”。陆游《疏山东堂昼眠》曾写道:“香缕萦檐断,松风逼枕寒。吾儿解原梦,为我转云团。”转云团,就是使茶中出现的形象状如云团。烹茶技艺的多样化以及宋人对于品茶、茶具的审美化,使得斗茶成一时之风。斗茶又称“茗战”,是集体品评茶之优劣的一种形式。宋人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斗茶使宋代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诗文到茶画,都有不少精心之作。

南宋 佚名 萧翼赚兰亭图 26cm×74.4cm 绢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长诗,其中有句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生动地记录了斗茶人“十目视而十手指”的紧张激烈,以生动的譬喻使我们品味到茶色之美与茶味之美。
这种紧张的斗茶场面,在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有生动表现。这是一幅描绘市井斗茶情景的绘画。画面以人物为主体,有人注水点茶,有人提壶备水,有人正在举杯品饮。旁边还有驻足观看斗茶场面的,其中有挑担的小贩,也有牵孩子的妇女。挑担小贩似是卖茶人,担篓上贴一纸,上书“上等江茶”。说明当时茶叶作为商品在下层人民中间流通。画中人物均为民间衣着打扮,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充满十足的市井气息。
刘松年还有一幅《斗茶图》,所绘场景与《茗园赌市图》类似,只是少了些市井气,更多了点文人的宁静淡泊。画面绘四位茶人站在古树山石旁。他们或烹茶煮水,或品茶论道。斗茶斗到最后,并非“十目视而十手指”的紧张热闹,而是文人式的淡泊宁静,完全似沉浸在茶之香与美之中,有着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宁静惬意。
从刘松年的两幅茶画可见,画面以人物表现为主题,斗茶、品茶的场面占据画面主体部分,画面所表现的亦重在茶之品饮,若说有什么画外之意,也只是宋代发达的市民文化以及知识分子适意的生活。

南宋 刘松年 卢仝烹茶图 50.5cm×101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人饮茶,追求茶之“真香”“真味”,蔡襄《茶录》上篇即论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文人亦热衷于茶的烹饮之道,比如陆游就喜欢自己动手烹茶。并有一系列诗作,“归来何事添雅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茶”“名泉不负吾儿意,一掬丁坑手自煎”“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等,可以看出他是很以此为乐的。宋代茶画也热衷将烹煮过程及用具一一呈现。《撵茶图》也是刘松年茶画代表作之一,表现的是文人之间的小型雅集。画面中一僧伏案执笔书写,另有两士人从旁观赏。而这幅画更重要的是,它还描绘了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细细描绘喝茶用具以及点茶场面。煮茶场面位于画面左侧,两个仆役各司其职:左前方一仆役骑坐在长条矮几上用磨将茶饼磨成细末。左上方另有一仆立于黑色方桌边,右手提汤瓶,左手执茶盏,正要点茶。桌上陈列着一整套的喝茶用具,包括筛茶的茶箩、贮茶的茶盒以及茶盏、盏托、茶匙、茶筅等。桌旁的风炉上正煮着泉水,另一侧是储水的瓮,上覆茶叶形盖。画面对于茶具的仔细描摩可见宋人对于茶具的重视,比如蔡襄《茶录》的下篇就对茶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从以上作品分析可见,宋代茶画的主旨在“品饮”。品茶汤之味,品茶具之美。从画面构图来看,饮茶场景是画面的主体,品饮的地点多为装点雅致的庭院或闹市街头,体现宋代文人风流适意的生活方式。

二、明代茶画中的“隐”

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因寄心于诗文茶事,著有《茶谱》一书,内中有云:“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皎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牗。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在《茶谱序》中,他还 说:“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裨于修养之道矣。”可以说,明代人饮茶已经超越了饮茶本身,而是重在体现文人内在精神的追求。这时期的茶画中所表现出的,亦是对于文人心性的表达,以及对于隐逸山林的向往之情。
明代以茶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很多,这时的茶画中,画面主体不再是茶具、饮茶过程等的罗列,而将表现重点放在文人精神的传达,画面主体多为山水,人物活动仅为点缀。
文徵明曾自谓“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并绘有《品茶图》《惠山茶会图》《松下品茗图》等以茶为主题的作品。文徵明出身官宦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他曾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十次应试未举,后于五十四岁时被举荐入京,任翰林院待诏。但他在目睹了官场争斗的险恶后决然返乡,潜心于诗文书画,过着平静优裕的风雅名士生活。文徵明的画多表现文人书斋庭院的清幽精致以及高雅的生活情趣,代表着逃离社会纷争、栖息宁静艺术天地的文人心态。
文徵明的《品茶图》绘与友人在林间茶舍品茶的场景。图中,远山蒙蒙,近处草堂中两个文人对坐品茗,气息闲雅恬静,表达了文人希望摆脱世俗生活的理想。画上作者题诗:“碧山深处绝尘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诗后跋文:“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传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图中文徵明所绘草堂,是他常与好友聚会品茶之所。这所茶舍曾多次出现在文徵明的茶画中。茶舍位于景色幽致的山林中,正是明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幽静清雅的茶舍是文人生活的重要场合之一,这里远离朝堂是非,可以构一片清静之地,以供读书看画、品茗独坐、长日清谈。这可能是明代文人远遁山林而不得,又能体现隐居意向的最好途径。

明 文徵明 品茶图 142.3cm×40.9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卷 21.9cmx67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也绘有《品茶图》,崇山峻岭之间,有草屋数楹,掩映于寒林之中。屋内主人正据案读书,旁边有二童子向炉烹茶。其实,唐寅此画也并非意在品茶。就像他在刘松年《卢仝烹茶图》后的跋文所说:“右《玉川子烹茶图》,乃宋刘松年作。玉川子豪宕放逸,傲睨一世,甘心数间之破屋,而独变怪鬼神于诗。观其《茶歌》一章,其平生宿抱忧世超物之志,洞然于几语之间,读之者可想见其人矣。松年复绘为图,其亦景行高风,而将以自企也。夫玉川子之向,洛阳人不知也,独昌黎知之。去昌黎数百年,知之者复寒矣。而松年温之,亦不可不为之遭也。予观是图于石湖卢臬副第,喜其败炉故鼎、添火候鸣之状宛然在目,非松年其能握笔乎书此以俟具法眼者。”他说刘松年绘此图是因为景仰卢仝的高风,并以之自企,这亦是唐寅之自企。
俗说“茶狷酒狂”,唐寅素行狂恣,他以诗和酒表现其狂其豪之特质,以画和茶标举其狷其隐之志。纵观唐寅一生,先是科考案导致无意仕途,后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聘至南昌,又遇宁王谋反,唐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最后只能“隐去”,且其隐并非遁居深山,而是居于城市近郊,居处遍植桃花,暗合“桃源”的意象。他所作《桃花庵与祝允明黄云沈周同赋》:“茅茨新卜筑,山木野花中。燕婢泥衔紫,狙公果献红。梅梢三鼓月,柳絮一帘风。匡庐与衡岳,仿佛梦相通。”还是很明显地表达了对隐于匡庐、衡岳等名山大川的向往之情。
唐寅也绘有《斗茶图》。与宋代常见的《斗茶图》不同,场景由市井或庭院转向深山,画中有峭石奇松,苍苔点点的山坡上草木丛生。四个斗茶的小贩衣着整齐,举止文雅,并无市井常见的竞技喧嚣。画风也是唐寅典型的秀逸风格。也许,唐寅特意将原该发生于热闹之地的斗茶场景放到了林泉之中,有意无意将茶事与隐居进行了联结。林间松下、山巅泉边的斗茶画面,意味着茶事与隐居的嵌合。
从明代茶画构图来看,人物活动只占画面的很少一部分,画面主体为自然景色,人物只是深山茂林中的一点点缀。此时,茶画的目的不在表现茶之色香味,其主旨在隐。这个隐,可以说是画中所具有的隐喻意味,也可以说,还有更深层次的文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

明 唐寅 斗茶图 54.5cm×78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由饮至隐的变化之因

1. 宋明饮茶方式的不同

宋代茶制为团茶,即将茶压成饼状,其中名贵之品为龙团凤饼。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宋徽宗:“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茶饼也是文人之间相互赠送的文雅之礼。苏东坡的《致季常尺牍》中就有“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之语。团茶的饮法,在宋代为点茶法,即将团茶碾碎放置碗中,以沸水冲之,再以“茶筅”充分搅拌,使茶均匀混和,成为乳状茶液。表面呈现极小的白色泡沫,宛如白花布满碗面,称为乳聚面。乳面不易散,又要咬盏,即持久地挂在杯壁上,才是最好的茶汤。斗茶便以此定胜负。这种泡茶方式流程极复杂,有时需多人操作,又利于文人间的相互品评,所以宋代茶画为人物较多的雅集场面。
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令“改团为散”,又经过宁王朱权的改进,明人的喝茶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瀹饮法不需成套的复杂茶具,这种简单易行的品饮方式,可以使文人在书斋独坐时品饮。表现在茶画中,层岩茂林中一间草舍,有人独坐品茗读书,隐逸之感溢出画面。

明 丁云鹏 玉川煮茶图 137cm×64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2. 宋明文人所处政治环境的变化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有宋一代,文化昌明,宋代从建国之始就制定了重文轻武的策略,给予士大夫文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的极大优待。庞大的文人数量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也使文人集团获得了社会文化的主导权。相较于其他朝代君主对文人既倚靠又忌惮的态度,宋代文人的生存环境是最好的。遵循宋太祖“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祖制,宋朝各个皇帝都对文化人十分尊重。虽有苏东坡被流放这样的事件,但宋朝没有一个文人士大夫因言被杀却是事实。再者,宋代优厚的俸禄制度也在经济上保证了文人的精致生活和高雅情趣。可以说,从公元 960 年北宋开国到 1279 年南宋灭亡的三百多年中,是中国文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知识分子得以较为平和的心态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在茶画中,就是沉浸于茶本身所带来的美好,少有画外之隐喻。
相对来讲,明代的知识分子生存环境就恶劣得多。明代政权建立之初,朱元璋下令招致天下士子,“今天下甫定,愿与诸儒讲明治者,启沃朕心,以臻至治。岩穴之士,有能以贤辅我,以德济民者,有司礼遣之,朕将擢用焉。”虽看起来礼贤下士,但朱元璋是运用刑罚手段,将隐居之士强行推离林泉,若有不从则祸及全家。这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对知识分子的不尊重。同时,朱元璋在学校树碑刻石,严禁生员议论政事,规定他们只能读四书“五经”。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文人的统治更加严酷。到了明代中后期,朝廷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外部政治环境险恶,科举出仕之途更为艰难。知识分子的尊严至此到了最低点。明代的文化高压政策使文人胆颤心惊。文人们或因为科举失意,或带着避祸心理和避世情怀,放弃仕进之念,退守书斋,过着种花莳草、饮茶弹琴的生活,追求超脱诗意的生活境界。这些视官场如畏途的艺术家或者把自己幽闭在古人的艺术境界中,或者隐逸山林,寄情泉石,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这样的专制统治下,很多文人远离政治,较少关注时代的风云变幻,转而追求典雅诗意的生活意趣,在艺术境界上,表现出复古倾向和隐逸情怀。因此,从明代的茶画艺术来说,画面中所体现的,就不仅仅是对饮茶这一行为的本身,而是以此为载体,表达文人所向往的悠游林下、自由自在的生活。
(本文作者任职于徐州书画院)

元 赵原 陆羽烹茶图 27cmX78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新媒体编辑:侯文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如喫茶去——中国古代茶事绘画展
去古画中饮一杯明朝的茶 | 明代文人的茶事
以茶入画,以画释茶——由饮到隐:谈宋明茶画观念的转变
明代人是怎么喝茶的 丨从历代名画看茶事变迁
茶画佳作  明代 唐寅《事茗图》鉴赏
古代绘画中的饮茶场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