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作文如何快速精准地审题立意 ——以2021年高考题为例谈辩证思维在审题中的作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摘要:高考作文的写作方向显然是有“规定性”的,这种“规定性”就是“题意”的要求——也就是要求考生必须写什么,必须怎么写。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就是“符合题意”,这涉及到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以至标题、字数等或显性或隐性的要求。写作文时不符合题意,轻则“偏题”,重则“跑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思维来快速精准地审题,保证作文的方向没有偏差。

关键词:作文审题;辩证思维;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2017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渗透和贯穿了语言、审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语言与思维互为表里。离开了思维,语言就是一堆孤立的、僵死的字词。高考作文的审题,是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想,高考作文的写作,则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管哪种类型的高考作文写作,都注重对考生思维的考查。考生在高考审题中要巧用辩证思维来解题,以便更好地构建行文思路。

1.联系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全面审题要求对所有命题者给出的材料、提示、要求及注意事项,都要一一看清楚,看明白,不能疏忽,不能遗漏。

示例1:(2021高考全国卷甲卷)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全国卷甲卷明确的给出了主题——“可为与有为”,但是要注意构思前提是必须“结合材料”,这也就要求我们仔细地研读材料,找出不可遗漏的必要条件。研读发现,“可为”“有为”是一个整体过程的两个阶段:“可为”是指某种行动具备了可能,是前提;“有为”则是将其进一步落到实处,是发展。作为行动主体,“我们”可以“有为”的前提是接受了党的百年历程中优秀文化的“精神滋养和激励”,从而“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从身到心都为“有为”奠定了基础。而我们“有为”,既受注入到“血脉和灵魂”的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的惯性驱动,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个时代责任的召唤。由此,“我们”是“为”之主体,“可为”是前提条件,“有为”是落实发展,“可为”着眼于历史文化财富的积累,“有为”是着眼当下时代责任和未来民族发展,这些条件之间的内在关联梳理清楚,作文的指向性便十分清晰,不至于在写作文时信马由缰,“无所不为”了。    

2.矛盾思维:

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提出矛盾即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作文材料中往往也隐含对立统一的矛盾,倘若能关注到,审题立意便不会片面,乃至偏题。

示例2:(2021年高考一卷)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分析:全国一卷的高考题,可以扣住“体育之效”分析,也可以扣住“强和弱的转化关系”立论,后者便涉及到了“矛盾思维”。在“强弱”关系中,材料显然给我们指出了其矛盾点:“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因为“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就是对“强”的滥用;“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因为“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里同样做了一个假设——倘若弱者“勤自锻炼”——如果考生看到这组矛盾,就能理解材料中“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中“变化”的内涵,在审题立意的时候便不至于只谈论“强”或“弱”某一个层面了。当然“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这句话,某种意义上是暗示我们,并不一定仅仅围绕“体育”行文,但应该就“强弱”之变来谈论自己的体悟和思考。

分析:全国一卷的高考题,可以扣住“体育之效”分析,也可以扣住“强和弱的转化关系”立论,后者便涉及到了“矛盾思维”。矛盾思维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矛盾的两面是什么,二是矛盾的两面会怎样转化,三是矛盾的两面靠什么实现转化。人的先天之躯体,有强有弱,这是矛盾的两面性;而“至强者可以变弱”,“弱者久之也可以增强”属于矛盾两面的转化;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生而强便自喜,还是生而弱不自悲,是生而强便滥用其强,还是生而弱但勤自锻炼。相对来说,问题一、二属于陈述现象“是什么”,问题三则属于思索“怎么办”,是更高一级的思维。命题材料的指向很显然偏重于第三个层面,我们也应该在行文中多谈人的主观态度、规划方略、具体行为等后天行为对于先天矛盾转化的巨大作用和意义,避免只停留于对现象进行描述的浅层思维。当然“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这句话,某种意义上是暗示我们,并不一定仅仅围绕“体育”行文,但应该就“强弱”之变来谈论自己的体悟和思考。

3.发展思维:

发展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的过程。在审题中,发展的观点,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关注到题目中隐含的层递性。唯有如此,在作文中观点才不会局限于认知的一个层面,而是具有一定的发散,或者说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示例3:2021年全国乙卷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分析:材料明确给出要求,“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可见“追求理想”“当代青年”“自身发展”是行文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之上谈论话题“义”。但要注意,“义”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是一个动态的、包括树立目标、付出行动、收获结果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杨雄的射箭比喻,则是借助形象的方式,让考生很好地理解这之间的关系,理解材料中“义”不是静态的概念,认知也就更深刻了。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在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的“发展”分中,“深刻”“新颖”“文采”任意一方面有突出之处,均可让作文脱颖而出。其中“新颖”需要考生运用创新思维去思考,究竟可否在选材、写作角度或是文体的选用、语言的表达等方面别具一格。

示例4:2021年浙江卷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分析:浙江卷很明确地指出话题是对于“得失”的看法。很显然,材料中的三种观点,意味着三种人生态度,考生并不难下笔:无论是任选一个角度,还是综合立意,都可以。若要写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不妨从这几方面思考:

角度创新:思路一是把“为什么”当作论述重点。不妨关注“终点”“起点”“过程”这几个词,这种表达一般是出现在赛场上,或者是旅途中。那么为什么同样的赛道、同样的旅程,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心态呢?追溯缘由,对原因挖掘的越深刻、越多样,文章的视角也就越独特。思路二是把“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当作论述重点,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得与失”会转化,也会不停变化,故而,它既可以是“起点”,也可能是“过程”,倘若将其看为“终点”,则失意者停滞于此,颓废沮丧,得意者躺倒不前,忘乎所以。

素材创新:巧借发散思维,对素材进行独辟蹊径的加工。比如,倘若选用古代素材,将项羽的垓下自刎、杜牧的《题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安石的《乌江亭》结合到一起,体现一个“深”度。倘若选用现当代例子,可将枯坐冷板凳、反复试验方成功的科学家,在人生之旅遭遇挫折、最后却思想洞明的文学家,即使创造了历史,也遗憾未能夺牌的体育家编织到一起,体现一个“广”度。倘若选用文学素材,可跳出个人小我,将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星际文明、浩瀚宇宙等收入文中,以宏阔视野探索文明得失、思考历史的起点与终点、体现一个“高”度。

表达创新:浙江卷的命题,有很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偏好、思维写作水平选择恰独特的文体和语言。选择记叙文,叙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选择议论文,展现出对“得失”的独立思考;选择散文,在夹叙夹议中抒发自己的情感;选择“穿越”文,超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就他的行为探讨得失观;都是可以的。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所有的创新,一定是在立意准确的前提之下,无论行文角度还是材料选用都不可偏离中心,剑走偏锋。在选用文体时,不可临时起意,应该选择自己擅长并适合题意的表达方式。

最后要指出,思维辩证性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部矛盾的运动、变化以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作用等各种角度进行观照,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联系思维、发展思维、矛盾思维、创新思维这些辩证思维,在作文审题中,其实是共同发挥功效的。2017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水平。”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倡导思维的逻辑性。在平时作文审题训练中,显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创造性地看问题。

(作者:陈梅、李娜  单位:河北正定中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年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00例
材料作文高分秘籍——2013高考作文规律探究及2014备考指津
思辨,使作文走向深刻
2013高考作文规律探究及备考2014高分模板训练
考生必读!一线名师教你写出高考好作文
决胜高考:快速作文高效做题口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