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孔子的时间观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时常做一种梦。梦中醒过来,就会好长时间回不过神来。等到回过神来,一下子就有巨大的失落感和无力感涌上心头。

是什么样的一种梦境呢?是梦到了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自己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或者自己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在梦中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如在眼前,但醒来以后,这一切如梦如幻就都化为泡影,烟消云散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和时间对抗,再重来一次,过去就一切都过去了。

中学的时候,学朱自清的《匆匆》,那是要背诵的,但那时候即使背诵下来,也没什么感觉。因为那个年龄从没有感觉到时间的宝贵,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但今天再读《匆匆》的时候,又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朱自清的这篇《匆匆》,创作于1922年。朱自清生于1898年,那时候他刚刚二十四岁,也就是大学刚刚毕业不久,走上工作岗位。他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八千多日”正是“20余年”。

我也大约是从大学刚刚毕业,再回首的时候,蓦然间感觉到时间流逝之快。大一刚入学,看着大四的师哥师姐,总觉得距离毕业还好遥远。一转眼,大学四年就过去了。再之后呢,走向工作岗位,时间不再是青少年时期以日、星期或者月,甚至是年来计算了。

大学毕业之后的时间,感觉是以“十年”作为一个计算单位。一转眼十年就过去了,再一转眼,二十年就已经过去了,人生一共有多少个十年呢,就在这样三转两转之间就没有了。

古人云:“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正是这空间和时间的集合,人在这个集合中,显得实在是太渺小了。为了对抗这重回少年的梦醒来之后的巨大失落感,我把《论语》中涉及到孔子谈论时间,也是谈论年龄的若干内容抽取出来,重新做一点儿思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第九》

孔子站在大河之边,看着这滔滔东流的河水,发出感叹,一切逝去的就仿佛像是这流水一样吧,日夜奔流不息。

大约与孔子同时代,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出了类似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看起来,河流好像还是那条河流,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但是第二次再踏进河流的时候,与第一次的河水已经完全不同了。

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教小学五年级,给学生讲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一首,学生经过引导还能稍稍理解一些作者的复杂情感。

但是,当我讲到《回乡偶书》的第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忽然因为想起多年离家求学在外,多有感叹。与那“春风不改旧时波”的镜湖水相比,人实在是太渺小的,人生即使百年,也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瞬而已,所以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当我低下头一番感喟,再抬起头来的时候,看着学生们,他们都愣愣地看着我,不知道我在讲什么。一刹那间,我知道,我讲的这些东西不是他们这个年龄能理解得了的,这些感觉需要时间的历练。

前些天,半夜之中,做了一个大学刚刚毕业,教这些学生的梦,醒来之后,我忍不住在当年这个班级的微信群中发了一些感慨。回顾了当年讲《回乡偶书》的经历,我想这些学生现在应该能理解我当年讲的是什么意思了。因为一转眼,他们也从十来岁的小学生,到了而立之年了。我的这段感慨也引发了他们很多人的关于时间流逝的慨叹。

还是回到《论语》,回到孔子。在《论语》中,有两处以“四十”为界的说法。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第十七》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第九》

孔子说,“年四十而见恶”,一个人都到了四十岁的年纪,还被别人讨厌,那他这辈子就完了。

孔子也说“后生可畏”,所谓“可畏”不是“可怕”,而是“可敬”,因为“后浪”总可能要超越前浪,一个人如果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望,那么只能面临被“后浪”拍在沙滩上的命运了。正所谓“丈夫未可轻年少,宣父犹能畏后生”(李白诗)。

所以,出名要趁早,当然,孔子这个“名”,并不是我们今天某些人以为的不管好名还是坏名都是名。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第十六》

这一段实在是人生智慧的总结,值得反复品味。少年、中年、老年,各有所戒。如果不能“戒”,就可能面临很多麻烦。

如果说前面几则《论语》都还是偏重于去评述他人,那么接下来的这几则,就是偏重于谈论自己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

这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则语录了,许多今天我们关于年龄的称谓,诸如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顺之年等等,都来自于这则语录。

不过,我们并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到了某个年龄,就自然而然地能达到某个程度,某一种境界了。事实上,如果没有个人的努力修养,境界的不断提升,那最终只能是马齿徒增而已。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七》

这一则可以说是上一则的一个答案。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贡不知道如何回答。孔子听闻后,告诉子贡:“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可以说除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之外的孔子的另一则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根本没有意识到衰老的到来。

可以说,孔子在用一以贯之的行动践行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生理念。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第七》

当然,饶是作为圣人的孔子,也逃不过时间的宿命。在孔子老年,他感叹说“我衰老得实在害了,已经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说没有梦见周公,是在感叹衰老,而道不得行。

以上我所摘录的都只是《论语》中非常直接地论述到和时间和年龄相关的语录,并没有更深一步去牵扯孔子在更宏大时空概念下的“天命观”。

文章开头是说梦,结尾也在说梦,算是首尾呼应。我今天还会时常梦到重回少年,还没有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年龄,所以我应该庆幸,人生还有剩下的几十年的可以努力,可以奋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7·11】响鼓还需重锤敲
​胡发贵︱闻道重于延年——孔子的生命情怀
日课 | 《论语·述而》5
《读论语.子路》为政的核心问题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4周)
#每日学论语#7.5【2016-12-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