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观《道德经》(40)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从这一章开始,就进入《德篇》了。

道之在人者,德也。所以,修道,须修德,德不足,无以载道也。厚德载物,道之行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即与道合一的境界。达到了与道合一的境界,其德性、德行皆自然合于大道而没有了任何执着和挂碍,是为德之圆满,自在无为。如庄子《逍遥游》中所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即尚未达到与道合一德境界,这时,心中尚未完全破除[我执]和[法执],还有对[德]的执着和挂碍,从修道者与道合一的目标而言,离这种至上的境界尚有距离,因为不能名之为至上之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与道合一之人,无私无欲,无我无执,无为无住,虽精进利众却视为份内之事,虽度化无量众生却不居其功,不执其德,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尚未达到自然无为境界的修道者,同样非常崇尚[无为],做人做事也力争达到[无为],但这样的[无为]其实还是一种[修习],还是一种[有为],尚未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仁,即合道之人在处理人、事、物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自然慈悲之心。上仁,相当于佛教中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仁爱之心、慈悲之心,是出自于本元真心的自然流露,没有任何的人为造作。儒家《大学》中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上仁,即是明明德之后的亲民与止于至善。上仁,始终处于与道合一的一元状态,因此不管处于何种境况下,其与道合一的一元状态皆是如如不动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称之为上仁。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义,即最高境界的义,乃是一种积极的精进心,在于精进而为,在于精进于矢志不移地沿着与道合一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前进。只不过由于[修道者]与[道]尚未合一,因此尚处于一种二元的状态,为了达到与道合一的一元状态而作的所有坚定不移的努力,皆为上义。若是以二元之心处理其他方面的事,则二元的情况更甚之,不能称之为上义。义者,心印也。祛除小我之心,孜孜以求与道心相应、相合、相印,视为义之真义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礼者,等级次序分明,上礼,虽礼敬又加,而实去道远矣。所以,仅仅对大道礼敬、敬畏而却缺少与道合一之心,是无法与大道相应、相合、相印的。

则攘臂而扔之:无法与道相应、相合、相印,不仅不知道反省自己,反而心生忿恨乃至甩袖而去,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事啊。

故失道而后德:达不到自然合道、德行圆满的上德境界(无相之德),最多也只能算是[下德],[下德],即[有相之德]。

失德而后仁:做不到[上德],其[仁]亦不能称之为[上仁](无相之仁),只能称之为[下仁],即[有相之仁]。

失仁而后义:做不到[上仁],其[义]亦不能称之为[上义](不移之义),只能称之为[下义],即[有相之义]。

失义而后礼:做不到[上义],其[礼]则去道更远矣。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其实正是与大道分离,执着于自我的体现,即使如[上礼],看似礼而敬之,实则敬而远之,已经不再矢志追求与大道相应、相合、相应了,因此这样的[礼],正反映了人们对于大道[忠信之薄]的状态,因此这也正是[乱]的开始。与[乱]对应的是[治],[治],即以[道心]为心,一切行为均遵循大道的自然规律,因此可以达到自由和谐的境界。[乱],以[妄想分别心]为心,被贪嗔痴慢疑等无明习气所染,为私欲之所乘,离道越来越远,沉沦苦海难以超脱,是为[乱]矣。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即意识分别心,我们的起心动念,以及思想、认识、观点、感受、情感、情绪等等,皆是意识分别心,意识分别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我]和与[我]对立分别的一切人事物。意识分别心,也被称为[妄心],即无明妄想心。意识分别心,仅仅是[道心]的一种[浮华],即因为对于自心真相的不明白(即无明),而产生的一种[迷惑的分别心](即颠倒妄想),这种心正是愚痴的根源。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厚],相对于[忠信之薄]而言,即胸怀生命觉醒之志的修道之人要转[礼]为[义],沿着[上义]-[上仁]-[上德]的道路矢志前行,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至境。而不是仅仅心怀一份敬畏,却不追求生命的觉醒,不追求与道合一。这样就白白地浪费了此生生为人身并得遇大道的机会,那就太可惜了。

处其实,不居其华:[实],相对于[华]而言,即修道之人要向自己的内在去追寻最究竟的生命真相,见到自己的本元真心,让生命本有的超越性的智慧开显出来,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而不能仅仅一直被意识分别心所迷惑,沉沦苦海不知觉醒。

故去彼取此:因此真正的修道者要懂得取舍之道,舍去小我,融入大道,舍去假我,融入真我,舍去识心,融入真心,舍去浮华,融入真性,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精进的修行一步步地达到上德合道之境,获得最究竟的智慧与自由。

《德篇》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老子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清晰的修德合道之路,还在于老子为我们深刻地阐明了[道]的鲜活的生命意义。

道,并非是虚无飘渺的、与我们的生命无关的某种不可知的事物,道的本质,就是我们鲜活的生命本身,道的德性,就是我们生命中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道的智慧,就是我们生命中本有的超越一切的大智慧。

修道,就是修身,就是修心,就是修好我们自己的生命,就是将一个迷惑于自我个体分离幻相深受生老病死困扰的生命,转变为一个将生命深处的善美和智慧彻底开显出来的伟大而尊贵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既伟大又平凡,既尊贵又朴素,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的至上之境——这就是老子希望通过《道德经》传递给我们的心声!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功德标准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八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处其厚实而不居薄华
赵妙果连载836:道德经38章 悟道心得
熊春锦先生讲德经第一章(三)
浅谈《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