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元思维是什么?:入门课程
【黄埔学员:郭利利(视频整理) 
黄埔学员:胡志英(视频校对)】 
本文是根据20190827日王德生博士的CCtalk分享的《三视角智慧入门(11):二元思维是什么》视频直播课整理而成。文章尽量保持“口语体和对话体”。
 
【课程摘要】
课从“二元思维是什么”引导听者思考,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上剖析二元表现。“二元”是把事物和它的场完全割裂而做研究,源于人们想要完全认识事物的深层动机。而在实际中,“二元思维”很多时候是无法解决现实世界的“三”的问题。离开“场”谈认识事物本身就是错误,会带来更多的矛盾。

【关键词】
二元思维  概念 场

【导读目录】
一、二元思维是什么
二、二元有何问题
三、脱离“场”的二元认识是错误的
四、视频整理心得
 


一、二元思维是什么

今天我们讲二元思维,我们先说说二元思维不是什么。

二元思维不是说思维里面包含两个东西,比如AB两个都有,这不是二元,而是包含深刻的含义。包含第一点是绝对、完全、对立,第二是完全的切割。拿数字来说,叫做100%,拿中国文化说,叫做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二元思维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二元思维把概念分为两个部分,内涵和外延。概念分为内涵和外延,它最开始的版本是来自于二元思维。

二元思维不单在本体论,也在认知论、价值论上都会有问题。比如价值论上,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美的,就是丑的;不是真的,就是假的。

认知论上的二元,概念就是认知论,要么是A,要么就是非A。要么是它,要么不是它,不允许可以是它,又不是它这种说法。

本体论的二元是什么?这个世界由A组成。中间是由没有宽度的线切割。
 

那么,用二元思维思考本体论会有什么?这个世界由物质和精神组成。

物理学研究物质,物体,科学研究物质,精神由其他学科研究,要么是研究物质,要么是研究精神。精神叫mind,脑袋里头思考的。二元一分类,把人自然分为两部分,身体和精神,body and mind。一般不叫精神,叫意识,也就是分为物质和意识(mind)。意识里面就包含知情意。自然,我们就说,植物和石头是无意识的,只有物质。这些二元思维是我们整个逻辑思维的基础,是传统逻辑思维的根基,概念的定义(内涵+外延)是(和二元思维)一脉相承的。

为什么我们说是一脉相承呢?当把概念定义为内涵+外延的时候,就有一个预设(任何定义都有预设,你找不到没有预设的定义)。这个预设就是我们研究事物,发现它的特征,和它的具体呈现方式,可以把它和外界事物孤立,切断它和外界事物的关系和互相影响,对它进行准确认识。这就是概念。内涵就是内在的固有特征和属性,以及表现。这个预设里面就是二元完全切割,这个会带来很多问题。
 
 

二、二元有何问题

为了处理二元切割,后面我们就要用更多的二元来保护它,需要用更多的二元来支撑。比如说概念,因为它在认识论上带来的无穷多的问题,就要在本体论和价值论发明更多的二元来支撑解释问题,这就是我们说的“一句谎言需要无数句谎言来掩盖!”这就是西方哲学,首先由柏拉图正式提出,后来在西方的神学的新柏拉图主义就把它更加巩固下来。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柏拉图的是,任何一个物体有一个完整的理念,再加上表现,即理念+表现。那么到了亚里士多德不叫理念,叫形式+内容。在本体论上都是二元。我们举个例子,理念对应内涵,现象对应外延;形式对应内涵,内容对应外延。形式叫form,内容叫content,也叫材料。比如亚里士多德说,这是一个杯子,形式是杯子,和其他事物区分的;内容就是材料,陶瓷杯,玻璃杯,各种各样的材料。如果做个杯子,形式是不变的,材料是可以变化的。



那么,人的形式就是人的本性,人的内容就是人的可见的身体部分。也就是本性就是人的内涵,外延就是你的身体。柏拉图理念也是这样。柏拉图理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就是理念;加上一个可变的(表现)。比如,杯子是不变的,加上可变的材料,即不变的在现象里头呈现出来。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区别在哪里?柏拉图的理念是在另外一个世界,不在人住的世界里面。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本身就包含两个部分。这就是柏拉图主义。这里有个故事因为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亚历山大就学习亚里士多德的二元哲学。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只是一点差别,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柏拉图说万事万物每个事物都有它的理念,拿现在的哲学来说就是本质+现象。这形成了本体论,又形成了方法论,价值论。

柏拉图说,本质是它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这里面都有一个预设。这是一个假象,即事物是可以切割去认识的。为什么人会觉得事物是可以切割去单独认识的?给大家十分钟讨论



大家说一说,为什么我们说事物可以严格切分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可以把它假设成为三个东西,可以假设成为粒子,也可以假设成为波,也可以假设成为场。如果我们把事物假设为粒子,就具有切割性,可数性,静态性。这既是为了人的方便,也是出于人的骄傲。假设为粒子,就希望具有确定性,能够100%去认识它。如果是波,就有连续性,不可确知性,比如说量子力学明确告诉我们。其实量子力学在生活中也告诉我们,人是具有不可确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用三视角就能理解对方。

亚里士多德说杯子本身=形式+材料,这个杯子,内涵就是它的形状,外延就是它的材料,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对吗?也就是形状就是形式(form,材料就是内容(content),形状就产生和其他物体的对比区分,材料就产生变化的多样性。这二者(形状+材料)就是我们说的事实。

 大家仔细想想,这样的二分有何问题?你们正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解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我给大家10分钟。说杯子=形状+材料,你可以说这是一个陶瓷杯子,这样的二元定义有何问题呢?

思丹讲得非常好,就是形状+材料是不能定义杯子的,你说它是杯子,它是具有模糊性。其实这里面隐含了一个关系。如果你拿同样的形状和材料去做其他事情,是不能说这是杯子的。形状+材料最多告诉我们一个现象。当你说它是什么材料的时候,概念里面都是有一个隐含的关系,都是有作用的。如果我们对杯子的认识只看到它的形状和材料的二元划分,那么你是不能说一定是杯子的。也就是说当我说它是杯子的时候,我已经放了我的价值预设。比如,我里面放的是笔,就不能说是杯子,是笔筒。当我们说杯子的时候,就预设它可以放水,意味着它可以喝。所以,你不能说只要是形状和外表一样的,它就是同一个东西。


 
三、脱离“场”的二元是错误的

你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构的?其实就是用三视角解构。

这里有个方法,你就要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对比、变化、分布。


 “形状”你可以放在哪个角呢?这就是定位。形状我们是属于对比视角,是对比区分,是静态对比特征。材料我们说是变化。亚里士多德说的本质和现象,如果你拿三视角来看,其实都有问题的。这个杯子和其他事物可能也有材料的对比性。对比特征具有灵活性,如果两个杯子和两个杯子之间进行区分,材料就可能成为对比特征,比如两个形状一样的杯子,陶瓷杯和塑料杯,材料就要做对比特征。所以,这个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的“形状+材料”的说法,是不对的。

如果把材料固定为现象,形状定为本质,那会造成什么?因为你有一个哲学的二分,本质+现象,或内涵+外延,那么总是拿本质或内涵来区分,本质和内涵来定性,现象和外延定量,割裂了它和外界的区分,去对比区分的时候,会出问题。

因为你在对比区分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个场,当场不一样的时候,特征也不一样。我们讲特征的时候,特征不是固定组合。当我们讲事物的特征时,它总是和场有关。

二元思维是一种固化,一固化在使用上就会出问题。比如你把形状固化,如果出现相同形状的杯子,就很难区分。人工智能就存在这样问题,出现两个同形状的东西,机器就没有办法区分,但人就想到材料不同。


这就告诉我们对比特征总是和场有关,你把内涵外延一固定,就会出问题,因为现实总是在场里面发生。你在认识论上可以把场切割,但现实中总会有场,这就发现现实有场,理论没有场,自然你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充分的。那么运用到生活里的,总会出问题。现实里面有三,但二元里面只有二,所以二元没法解决“三”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对亚里士多德的二元论“形状+材料”的解构。

如果我们把它运用到人身上,人有身体,人有灵魂;身体是材料,灵魂是形状,就是人的本质。有人说身体叫做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灵魂是看不见的。灵魂是人的form,人和动物就是Form 上不一样,人有不同的身体,一个人的本质就是内在的灵魂;现象就是人的身体。

为什么把人分为“身体+灵魂”会出问题?大家用10分钟讨论。(这也是把场切割)

 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比如,我们说人与人之间进行区分的时候,你会具有相同性,或形状相同,或本质相同。这就有个问题,材料(身体)我们看得见,那么,灵魂呢?灵魂到底是什么?这就造成非常非常模糊性的问题。如果把灵魂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对比区分的时候,自然我们就说灵魂是人本质的东西,是生下来就有的东西,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灵魂就像形状,就有一个切割,我们说这个人可以和别人不交往的时候就有一个独立的人格。


这个到底是什么呢?当你想去研究它的内容的时候,人和其他动物(猫、狗)对比区分的时候,必然和外物发生关系。比如说:人是理性的,这是什么意思?人是理性的,可以思维,思维一定要有一些对象,一定要和外界发生关系。再比如,灵魂有人的心,人的心包含真善美,真善美就预设了一个场,判断是真善美必须是和外界发生关系。如果你把关系切割了,把人和外界关系切割了,最后你得到的是什么呢?这个灵魂就是什么呢?

如果把人和外界关系切割了,那么灵魂就变得没有,就是empty,空洞无物。这也就是所有把事物定义为“外延+内涵”的问题,这就是空洞无物。当我们定义为真善美就预设了人类是社会中的人类,人类必须和其他事物产生关系,这才能找到内容。

二元对立把关系切割,价值切割,最后得到的内涵是空的。如果把它定义为二元的,最后得到的内涵就是空的,就发现在某些场里面,没有办法对比区分。如果概念不可以对比区分,概念就自相矛盾,就有问题。而这些都要回到概念=内涵+外延的错误。


所以,所以我们讨论人,不能把人和外在事物切割。讨论人和外在事物的关系,本身就是属于人。讨论杯子和外在事物关系,也是属于认知杯子。这样才会完整,才不会出现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比较初步的解释,二元带来的种种问题。这和九月份要读的《事实和价值二分法》一书相关。传统对概念的认识就是内涵+外延,比如说杯子,杯子就是形状+材料,这就是杯子。当你要说价值的时候,他会说这是人贴上去的。
有个这样形状,用上这样材料,就叫做杯子,这是有问题。如果放的是笔,那么你会说这是像杯子一样的笔筒。如果每个名字都要加上一个杯子,那么这个名字就毫无意义。我不知道大家听明白了,这一段是很精彩的。

刚才我说的,再重复一遍,有人说满足这样形状的就叫做杯子,因为它根据形状+材料来判断,就叫做杯子。可是我按照这个形状做了个东西,我放的是笔,我说这是笔筒,可是你说NO、NO、NO,不能说笔筒。可是我放的是笔啊,你说,好啊,这是像杯子一样的笔筒。如果我用其他形状,你就说是像XX一样的笔筒。如果每个名字都要加上像xx一样的笔筒,笔筒这个词就不能使用了,这就造成自相矛盾了。

也就是杯子,放到其他地方,每次都要用“像杯子一样的XX”,那么最后你会发现,任何一个形状都要加一个单独的名词,每个现象都要给一个单独的词语,这样就造成不可认知了。今天先到这里。

 
四、视频整理心得

一直对二元不太理解,什么叫做“二元”?原来,切割事物和外界的关系影响来认识事物就是二元。二元思维是出于我们人类想要完全掌控事物的欲望,想要完全认识事物的自信,这点很震惊我。感谢王博士的深入剖析,人的内心是如此的黑不可测。我在生活中也不知不觉想要控制其他事,其他人,比如对先生,孩子。特别对孩子,其实特别希望他们可以顺服听命,但是却是二元思维,没有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只有机械的命令。没有智慧的人生真是充满痛苦。

二元割裂地看事物会使我生活在假象中,尤其是在孩子教育上,比如为孩子营造好环境,培养好习惯。但换个环境,好习惯可能没有了。其实任何环境应该都是磨练人,塑造人的。训练自己和孩子在复杂情况下,在各样矛盾中,如何处理矛盾,如何解决问题,可能比单单营造好环境更重要。

王博士谈到我们所说的独立人格,其实是个大谎言,是个虚无的东西。这点特别颠覆我的认知。人的培养一定是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在与人交往中。为什么结婚前觉得对方不错,结婚后就都是毛病,这就是培养太太和先生的必经之路啊。矛盾多的时候,就是人格成长的时刻。多么痛的认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审题技法——三元方法论
逻辑学简明教程
用“构成分析”打开作文思路[吴炳忠]
如何学习哲学概念
高考作文十大审题分析方法(1) | 高考作文从零开始004
黄媚专栏丨概念性理解:高考议论文的写作起点 ——例析202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