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2辑))
一 贯 煎

(《续名医类案》)

【组成】
北沙参 麦冬 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 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4.5g)(原书未著用量)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滋阴疏肝。
【主治】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也是个名方,出自魏玉璜的《续名医类案》,相当于医话里面摘取出来的一个方,原书没有确定用量。这个方长期临床疗效很好,他这个思路可以说是填补了在这之前的治肝肾阴虚、肝郁治法的空白,人们都说他这个思路很新颖,很赞赏。过去作为肝脾、肝胃这两个系统来说,以逍遥散调和为代表,他对肝郁阴虚证的认识和药物的配伍特点在治法方面开了先河,所以意义比较大。
病机分析:
一贯煎证的病机基础是肝肾阴虚,这是公认的。但肝肾阴虚中间是肝阴不足、肾阴不足,还是肝血不足,哪个是为主的?这个历来有一些讨论。所以我们从肝肾阴虚大家公认的共性出发,肝肾阴虚是本,是基础;肝郁气滞是标,由此又造成了肝胃不和。所以抓病机是三点:基础是肝肾阴虚,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脏非常强调阴阳平衡了。所以阴血不足,疏泄功能会减退,继发造成肝气郁滞。肝郁又夹阴虚,阴虚可以有阴血不足,可以有燥热,还有一个可能是肝胃不和。肝热影响到胃的和降,从表现来看,吞酸吐苦有呕吐,胃气上逆,是吞酸肝胃不和的特点。临床使用的话,针对证候,只要有阴虚肝郁就可以,有肝胃不和的话更适合,它有这样的特点。作为阴虚呢?阴虚有一定的虚热,咽干口燥,特别是舌红偏干,脉虚弦,或者偏弱,也可以弦细数,那是看它虚热的程度。肝气郁滞主要表现为胸脘胁痛。这个方在临床上治疗胃阴不足,肝胃阴虚包括胃阴不足兼胃气上逆的胃痛,用得也比较多,也被公认为萎缩性胃炎阴虚型的首选方。胁痛(阴虚肝郁的胁痛)历来就是主治当中头一个。至于疝气瘕聚,是阴血不足同时肝郁日久以后,气血津液瘀滞不畅,肝经气滞导致下焦疝气瘕聚。原书也提到可以治疗疝瘕,临床用这个方经过加味软坚散结这些药,也可以治疗阴虚气滞型的肝硬化。所以从主证分析来说,基础证是阴虚内热,但这个证的内热不重。由阴虚导致肝郁,阴虚肝郁肝胃不和,导致肝郁化火犯胃,有胃气上逆、呕吐吞酸这个特点,主治证候是由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的。
治法:
滋阴的方法和疏肝的方法相结合,从根本来说是阴虚为本,兼有肝郁,所以滋阴疏肝相结合。
方义分析:
方里哪个作君药呢?原书没有剂量,过去历来以地黄作君药。因为本身肝肾阴虚为本,用生地可以滋肝肾之阴,也能清虚热,阴虚之热,通过它能养阴清热。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方以枸杞为君。历代医家里认为枸杞、当归联合作君,或者枸杞作君,或者生地作君都有。《中医高级丛书·方剂学》是以枸杞为君,这个也说得过去,为什么呢?从当归、枸杞来说,主要归肝经,因为这个方围绕着肝,叫一贯煎,一贯就是一理贯穿于事物之中,事物或者方法多种多样,但围绕的核心是一个,所以工具书上把一贯这两个字叫做一理贯穿于事物之中,那整个方治法体现了多种结合,但是围绕着肝阴不足,就这一个道理。核心是肝,那枸杞、当归归经主要是归肝经,养肝血也能滋肾阴,所以作为君药也说得过去。
我自己觉得这个方里,从养阴、肝肾同治来讲,还是应当地黄为君更合适。从养阴角度地黄要大于枸杞。当归、枸杞可以看做臣药的一组,滋养肝肾阴血,当归补血,枸杞补肝肾,当归又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可以使这个方益阴养血,活血兼顾,补而不滞。沙参和麦冬都能养肺胃之阴。沙参侧重于肺,麦冬侧重于胃,肺胃都能兼顾。那这个体现了什么呢?体现了肺、胃、肝、肾四者之间五脏的相互促进或者相互制约的关系,围绕肝阴不足,地黄和枸杞可以滋水涵木,肝肾同治。那作为肺来讲,润肺阴能清养肺阴达到清金制木的作用,肝肺同治。用麦冬养胃阴,有的讲培土荣木,但多数讲培土抑木,防止肝木克伐脾胃。所以这个方围绕着肝阴不足,实际上是肝阴、肺阴、胃阴、肾阴兼顾的。除了补养肝阴、养肝血之外,还考虑了滋水涵木,清金制木,培土抑木,多法并用。围绕肝阴不足的主要矛盾,多法并用,是这个方的特点。川楝子在方中是佐药,因为地黄、枸杞、沙参、麦冬这大队的阴柔之品,养阴力量很好,兼顾多法,但是毕竟偏于滋腻,而且特别涉及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肝气不舒,胃气上逆,用阴柔滋腻药不太适合了。用少量川楝子,在大队的养阴药当中配少量的行气疏肝之品,使全方滋而不腻。当然川楝子还能疏肝,针对肝气不舒,胁肋、胸脘可以气滞作痛,用川楝子既能够清肝,清肝郁所化之火,又能够行气,还能止痛,所以既是佐助药,又是佐制药。大家比较赞赏川楝子配在这个方里。更主要是从治法上,滋阴疏肝兼顾,滋阴和行气疏肝兼顾。但川楝子主要是入肝经了,因为它行气可以止痛,临床用的时候,我喜欢加少量陈皮,滋阴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化湿,行气疏肝和理气和胃结合起来,特别是有胃气上逆了,这样当然更好一些。而且魏玉璜讲他这个滋阴疏肝治法的时候列举了六个药出来,他并没有正式以一个方的形式写出来,所以也就没有用量,并不是他只用这六味药。这个方很重要,这样六味药构成了滋阴疏肝的结构,体现了滋阴疏肝的治法。
配伍特点:
它的治法、用药有开创性。配伍特点,第一,它从整体观念出发,有五脏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念,针对肝阴不足,采取滋水涵木、佐金制木、培土抑木三法。针对肝阴不足证,采取三法结合的整体治疗。第二,大队养阴药配少量的行气药,针对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又考虑阴血不足,肝的疏泄,体现了体用并调,使全方补而不滞。
辨证要点:
胁痛,吞酸口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当然这是一个整体的考虑。吞酸不一定全部出现,其实这个方用于肝胃不和可以,就是没有引起肝火、肝热犯胃的时候,它也可以用。以胁痛为主的临床用得还是很多,它并不一定有吞酸。比如用于萎缩性胃炎,在胃腑胃气上逆这类特点是经常有的,所以说证治要点也不必俱全。
随证加减:
胁痛主要是肝气不舒造成,气郁又加上阴血不足,这方的行气止痛力量还是不够,因为川楝子量较少,肝胃不和有胃气上逆的这种情况,苦寒的川楝子也不宜用太大,所以说在胁痛比较突出,需要疏肝力量大的时候,可以结合经常用调肝疏肝的柴胡、芍药、佛手;疼痛如果比较突出,用芍药加甘草也可以缓急止痛;口苦吞酸,胃气不和上逆,肝胃不和,可以仿照左金丸。这个方经常用来治疗阴虚慢性肝炎。如果说兼有包块,痛处固定不移,可以加川芎、赤芍、党参、鳖甲这类活血软坚,以消散包块。如果说肝胃不和,因热导致便秘,而且形成一种习惯的大便不畅,可以增加一些养阴润肠的药物。胃痛方面突出,增加缓急止痛或者行气疏肝止痛。阴虚、虚热内扰的失眠,也是常见的,加养心安神这方面的药。
使用注意:
由于这个方养阴力量较大,所以停痰积饮夹湿的时候,原作者和后世评论医家都提的这个原话,有停痰积饮表示出来苔白腻。痰饮水湿停留的,这个方太滋腻,就不适合使用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学 47讲
《方剂学》学习笔记162
一个补虚的好方
外燥、内燥、温燥、凉燥之辨
中医的很多术语其实都是相通的
五脏平衡与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