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小庙村“唤醒”沉睡荒地【新春走基层·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①】

宁舍寸金 不舍寸土

王小庙村“唤醒”沉睡荒地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李岩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0日 01版)

  【新春走基层·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①】

  开栏的话

  随着春风劲拂,大江南北依次进入春耕时节。瞧,犁铧翻开沉睡一冬的泥土;瞧,种子播入蕴涵希冀的田垄。新的年景,就这样从忙忙碌碌中开始了。

  春耕离不开田。牢牢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牢牢守住一年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请从春耕开始;

  春耕离不开种。良田千万顷,良种是基础。让每一亩农田都播下优质的种子,让禾下乘凉梦在禾苗拔节声中成真,让天下粮仓个个囤满仓实,请从春耕开始;

  春耕离不开技。想当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如今,土、肥、水、种、播哪样离得开农业科技?科学规划,科学管理,请从春耕开始;

  春耕离不开人。实现粮食安全,离不开高素质的人。人的素质,人的作为,终将决定,我们能否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能否在粮食安全这场防御战中固若金汤。发挥好人的作用,请从春耕开始!

  一年之计在于春。和着春的脚步,光明日报记者走进乡村,踏上田垄,报道为粮食安全奋战在春耕一线的人们。今天起,我们推出《新春走基层 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专栏,把一线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呈现给广大读者。

  初春的王小庙村醒了。

  一轮红日跃出,被一片碧绿麦田托住。

  披上外套,刘瑞才出了门。60多岁的老刘是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去田间地头转一圈。

  “目前不用浇水,墒情非常好。再过几日,就该翻土准备春播啦!”老刘用手搓了一抔黄土高兴地说。

  “荒宅变良田,农民心里甜。”河南郸城县张完乡王小庙村支部书记刘运荣接过话茬,在过去,这里是闲置破败的房屋和一些废弃的宅基地,那可是“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夜无灯,荒地杂草生”。

  俗话说,“宁舍寸金,不舍寸土”。地荒着,大伙儿都心疼。“咱庄稼人最见不得地荒,甚至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庄稼。这两年一看见满是杂草的撂荒地,心里那个疼啊。”

  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空心村整治,拆除残垣断壁。

  要动老宅,谁都捏一把汗。为啥?村民对老宅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即使不住,也不会轻易退出。

  果然,在前期摸排中就遇到了麻烦。

  “空心村整治是好事,但是拆我家老宅可不行!”乡村干部往刘瑞才家跑了四五趟,就是两个字:“不拆。”

  “我先拆!”刘运荣请来挖掘机手,三下五除二拆掉了自家的废旧房屋。

  党员先拆,群众没话说。

  王小庙村10天清理出300多间荒废房屋,40多亩荒土变良田。

  “说是老宅,其实是只有60平方米的土坯危房,30年了,墙角有缝,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刘运荣说起这件事来,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刘运荣介绍,曾经有380多人的王小庙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村里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去了。

  “空心村”整治前,村内仅有8户人家居住,且多是留守老人,居住着20世纪的土坯房。很多老房子破败不堪、杂草丛生,遇到阴雨天还有随时倒塌的危险。

  在党支部带动下,村民们陆续搬出。清理了瓦砾,新建了灌溉渠道,并使用省里专家研制的有机肥增强了肥力。

  “空心村”整治后,村民居住环境大大改善。

  村里老房子拆下来的砖头瓦块不仅没有被扔掉,还被废物利用,铺成林间小路,建成了小游园,老房子房前屋后的老树、大树也都被保留了下来。“留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乡亲们赞不绝口。

  “空心村”整治后,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

  “前两天村里召开群众会,乡里说要在我们村继续发展特色种植,要流转不少土地。新增加的耕地流转后,咱们农民不仅腰包更鼓了,而且还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打工挣钱,真好。”刘瑞才说。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李岩

给地减负 为粮增产

科研人员“会诊”黑土粮仓

作者:本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0日 01版)

  【新春走基层·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①】

  脚下积雪“咯吱咯吱”响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正带领科研团队在第三管理区的地头上查看,为即将进行的科研试验和技术示范做前期准备。

  “我这边要做秸秆试验,需要8个池子”“我做节水、节肥、节药各需要10亩,试验示范需要100亩”……对专家们的要求,一同来现场的北大荒集团有限公司友谊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国军爽快答应:“没问题,你们看中哪块地,我们负责协调,全力配合。”

  “这些年,对于黑土地保护,大伙意识都上来了,土地和牲口一样,只让干活,不给吃草不让休息,指定不行。但我们做的都是一疙瘩一块,零零散散的,特别需要专家给我们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张国军对记者说。

  针对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严重、地力透支等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牵头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合作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刘焕军是黑龙江省三江示范区科研项目的总负责人。

  “三江平原耕地面积近1亿亩,不同地域的温度、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千差万别,黑土地保护必须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在刘焕军看来,黑土地是一个比人体还要复杂的系统,到北大荒集团各农场示范点做调研时,他都会借助图文课件给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展示,反复传递一个理念:“当前,对于黑土地保护不能就土谈土,就农谈农,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该放在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大系统,从山水林田湖草的大格局上来通盘考虑。”

  这次刘焕军带领的是一支“混搭”的团队,29家参与单位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涉及农业机械、植物营养、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气象、软件开发等多学科。

  自从2021年接手项目后,刘焕军带领团队在三江平原各农场进行了全面摸底,问题一一显现:“水资源消耗大、土壤耕性下降,智能化水平低。”

  暗棕壤、草甸土、白浆土、黑土……在三江示范区友谊指挥部的一间办公室内,摆放着团队采集的不同深度土壤类型的样土。

  “像这种白浆土,三江平原有2100多万亩,黑土层非常薄,土质硬、板、瘦,白浆层不透水,造成农田'旱时硬邦邦、涝时水汪汪’,产量低且不稳定。”团队成员王轶昂拿起其中一个样本介绍,“目前按照传统黑土地保护方式,在深翻地时,容易将白浆层翻上来,在地表结成非常大的硬块,播种后出苗困难。此次科研攻关的一项重点就是改良白浆土的质量,不仅能有效保护耕地还将大大提高粮食产能。”

  “春耕后,我们要在不同地块做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积累,据此了解不同地块的耕地,到底哪里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然后再分析病因,通过多学科会诊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刘焕军形象比喻。

  “虽然项目时限是5年,但黑土地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需要几代科研人员扎根这片土地持续攻关。”刘焕军说,他生在黑龙江的农村,是家乡这片黑土地养育了他,是时候做点事,回馈黑土地的馈赠了。

  皑皑白雪之下,黑土地正在休养生息,为新一年的春耕蓄力。

  (本报记者 张士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春走基层·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④】“碎田改造”整合九个乡镇荒地 “种子银行”绿化两千多亩梯田
【村妞魅力】黑土地麦香时节(音画)
「诗词鉴赏」二月二 春耕将始,一起欣赏古诗词里的春耕
《春徽书馆》春耕时节村民载秧忙
题图《春耕时节》[七绝]
拥有世界上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乌克兰,即将错过春耕时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