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中医学院专家座谈纪要

(2011-05-10 06:45:08)

中医现代化是当前叫的最响的口号。我们在高呼口号的时候,要认清足下的道路,要找好切入点。结合自身的专业性质,或从一个证候,或从一个病种,或从一首方剂,或从一味中药,或从一个治法,结合现代科学,进行深入的探索。坚持中医的整体思维体系,坚持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坚持中药特别是复方汤剂的传统疗法,坚持以临床疗效为考核标准。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继承下来,把现代科学有机地结合上去,中医的特点就会更加丰满,中医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更强。中医的繁荣时代就会迎面走来。

李振华   

在全国以民为本,创建和谐社会,全民奔小康的形势下,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响遍全国,60%以上人看不起病,30%人住不起院。

尤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八亿多农民富不起来就谈不到小康社会。在走富裕路上,影响农民富裕的原因有多种,但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主要威胁。一旦有病住院,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可以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如果一旦发生传染病流行,像前年北京“非典”医药费平均十万元,后果更不堪设想。春节前一位患眩晕病人,住院八天,花了6千余元,未见效出院,6千余元要售9000斤麦子,丰收年也要25亩麦子,农民怎能拿得起?所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根本就不能走英美的道路,必须重视大力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但令人担忧的是全国中医医、教、研西化,医院商业化,中青年中缺乏有真才实学的名中医,一个普通感冒,用中药需20元即可治愈,到西医院就得用抗生素输液,少则3天至5天,重则一两个星期服药,少则300元,多则500元甚至更多。到中医院不少高学历中医也用西药输液,可见中医后继乏术严重。几年来,外涵建设,中国成绩显著,但在内涵的中医学术方面,也可以说出现存亡消失之秋。如一个较大的中医市级医院,其1/3中医年纪大些,在门诊还可以开中药处方,1/3中医在病房已成为中西医“结合”医生,还有1/3多的中医已完全变成西医了。我问为什么,他们说政府不给款,中药价低不值钱,没有检查费,不学西医怎么办?中医学术乏人,人员改行西化到了如此地步,我作为从事医教60余年,年已80余岁的老中医,深感自己将成为一代历史罪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发挥中医药作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认为这不仅是单纯的群众多花钱和一门医学的兴亡问题,而且是能否体现以民为本,人命关天,和谐社会,以及关乎中华文化存亡,子孙万代生命健康的大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严重的政治性问题。我们是依法治国的大国,政府如不大量投资、如不下决心大力改革,拿出具有法制性的措施条例和加强教育,彻底改变全国这种状态,尤其是医院商业化以及与金钱挂钩的现状,实在不容乐观,因为这已经形成全国性显著性的问题。如果仅靠几家什么低价医院、药价透明公布,我怕不能持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特别是中药道地伪劣种类复杂,难达到效果。为此我建议:

一、政府投资、国家医院、群众三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检查、评比、衡量一个中医院一年的成绩,不能单纯看其收入多少,应看其能不能发挥中医药特色,中医药的治愈率、死亡率、床位周转率,业务收入主要看中药收入是否占主要比例。

三、大专以上中医毕业生,经过中医药考试才能发中医师证、开中药处方,但为什么不经过西医药考试同时也能开西药处方?我认为中医不经过严格考试西医学,不能开西药,或者像新加坡、台湾那样中医根本无西医处方权,中医需要时可请西医会诊。

四、树医德、立新风、救死扶伤,发扬中医光荣传统。对以仁心仁术,少花钱,千方百计治好病,确有中医真才实学的中医大夫大力表彰、奖励,树标兵,立新风,创建名医、名科、名院。西医一般手术几百到几千元,一次诊断数十元到数百元。中医一次针灸手术10元、20元,而通过四诊,2元到6元,这种巨大的差距,促使了中医不得不放弃针灸,去开检查单,用仪器检查病,结果丢失了中医四诊技术。为此要鼓励和提高确有技术的针灸医生诊治费。对中青年中医确有技术的要提高工资待遇。

五、要严格打击出售伪劣中药的药商。据报道,常用中药市场上就有80多种假药,正像一位老药师在报纸上呼吁的中医将毁灭在假中药。故意杀人法律上是要抵命,卖伪劣药品造成死亡形式上不同,但性质都是图财害命可以判以极刑。对医生收红包、敲诈勒索病人等不良现象,也要予以严格处理。

六、对能突出中医特色,坚持政策,创建名医、名科、名院,管理有方等医院的书记、院长贡献巨大的应提升,中医事业就非常需要像崔月犁、吕秉奎这样的领导干部。

七、我们正在走科技兴国之路,也就是发展科学,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中医这门科学也是如此。根据我国医药卫生现状,中医、西医要并重。这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独特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应由中、西医高等教育专业培养名符其实的有真才实学的高级中、西医人才。我建议国家中管局对中医院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定应尽快改革,培养中医必须突出中医特色,突出四大经典,尽量压缩西医课程,防止培养出中医不通、西医不精,社会舆论说本科毕业等于中、西医都是中专水平的学生。对学校扩大规模、教师培养都要制定出切实可行计划,同时政府应给必要的投资。

八、对现有中青年中医,特别是市级以下中医,各地市应分期分批进修培训,时间三、五个月。中医高等院校开办中医师资班。对经进修后仍无中医技术的人员,可下岗调换工作。

冯明清

改革开放之后,中医药事业也同其他事业一样,都有显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队伍扩大,素质提高,医、教、研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但同时人们也逐渐感觉到随着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的发挥受到局限,进而影响了其发展的后劲,仔细分析,有以下因素的困扰:

一、中医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权限有限

国家虽然成立中医药管理局,但成立之初还规定由卫生部代管,后又由卫生部管,从统一管理形式看,中医药管理局的管理权限就受到一定限制。就这样,到目前为止,还只是部分省市建立了副厅级管理局,地级市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建立管理局,县级就更少。这样管理机制怎么能充分发挥其领导和管理的作用。

二、政策不完备不落实

如何发展中医药事业,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国家绝少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卫生工作会议决定“中西医并重”,但在具体执行中没能做到并重。至今使各级中医院与各级西医院的差距很大。

三、管理上没有自己的特色

1. 行政管理上缺少中医药自身的管理政策,近几年才制定了中医管理条例;

2.在医院管理上沿袭西医院的方法,没有中医院自己的管理方法;

3.在中医治疗急重症方面,中医院不用中医自身优势,而是把西医的方法在中医院急重症上运用;

4.对中医院仪器设备总值的要求,偏离了中医院办院方针;

5.将卫生事业当成第三产业,也影响了中医药简、便、廉的优势。

四、其他行业的干预

1.科研的现代标准,使意象思维的中医管理论的发展受到局限;

2.药品制剂的标准限制了中医药传统制剂的发展;

3.医药分家的模式更有损于中医药的发展;

4.与世界接轨的创意更有损于中医药的发展;

5.医疗事故的鉴定,大多没有中医专家参与,本身就没摆平位置;

6.大量的自制药品,浪费了中药资源;

7.广告宣传的不确定性,使中医药医疗市场受到扭曲;

8.动物药品的限制,影响到中医特色优势的发展。

崔公让 

   看了调查提纲之后,我很高兴,又很担忧。高兴的是自上而下已意识到拯救中医的重要性,担忧的是祖国医学已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危险时期,近十年来,中医有了很大的发展——虚的,中医处于危急时刻——实的。

   中医应有严格的定义,即承袭中华文化,采用东方哲学为指导,以中医理、法、方、药为基础进行临床实践的医生。中医学源于祖国文化,是一门人与自然相结合并有其独特的理论、有其独特的诊疗方法与医学实践的学科。发挥中医药优势及充分的采用中医药临床实践,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手段的这个科学,因近些年来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阻碍了中医的正常发挥和发展,如:中医药要求的是完整性,用药主张君、臣、佐、使,互依互存,但在中医药研究中过度强调了药物的单一性、有效成分的一元性。中医是实践医学,它是建筑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一种学科,有许多形象思维尚难用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去解释,但在目前研究中,过度强调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在学术论文中片面地强调动物实验的重要性。

   中医有许多是家传或师承,在现代医学法规中过度强调了“正规”,忽视了临床疗效的重要性,这样就淹没了中医药优势的发挥。自古数千年中医家传、师承、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现在用这样传袭的学习方法就很难取得行医执照,若按现代“正规”法则,华罗庚永远不可能成为教授,因为它是自学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本人建议考取中医行医执照可以采用考试中医基本理论、临床经验与中华文化三者相结合的积分考试方法,由全国统一命题,全国统一考试,受试者应不受学历的限制。因为中医是孕育于中华文化之内,所以建议学习中医不仅要学“医古文”,还要学习部分四书、五经,增加中医师的文化底蕴,对中医的学习是师承或与学院教育相结合,何者好?我个人的看法是两者相结合。建议初中毕业学习7年可获得大学本科学历,高中毕业学习七年可获得硕士学历,入学后前两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华文化经典著作,再两年中半天随师学习、半天集中授课,学习中医临床课,再两年学习西医基础,后一年随师学习,做毕业论文答辩。目前中医的发展受经济的影响极大,由于经济的作用,使部分中医过度的依赖检查手段(必要的检查应保留),因而失去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损于中医普、简、廉优势的发挥,中医院应以中医为主,中西之比,最好是7∶3(包括经济收入),但这样又会影响医院经济发展,所以对中医纯度较高的医院,国家应给与较大的补贴,因为这是中国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总之,中医处于急待发展又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这仅是个人之见,难免有许多不当之处,若有不当请领导批评指正,但这是肺腑之言,也请领导再三斟酌!

王庆宪 

中医事业:是在现代科学环境中,主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

中医:是完全依靠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主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思维模式,认识和解决医学问题,从事诊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专业群体。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知识基础,以人为对象,主要依靠以不脱离客观事物形象为主导的思维途径,而形成的关于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规律和联系的科学。

传承:在中国大地上始终有一个专业群体可以不依赖于现代的还原论科学,而主要依靠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认识和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着的群体,并不断创造客观效益。

   中医传承的标志:在现代和未来的科学环境中,有一个庞大的专业群体可以主要运用中国文化的知识认识和解决疾病和健康问题;中医教育能不断培养出大批的学到中医学真谛,相信、热爱、忠诚于中医事业的继承者。

   中医医疗和保健事业是现代科学环境中特殊的社会实践,中医全体则是现代科学实践中唯一依靠传统科学,思维着并创造着客观效益的专业群体。但是,在中医医疗战线上主要体现中医技能的人却集中在40岁以上的中医从业者,近年来中医院校培养出的大批中医人员名为中医,实未从事中医专业,有资料表明,近年来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于医疗卫生行业并真正主要依靠中医的理、法、方、药诊治疾病者却寥寥无几;对硕士生的调查结果更不理想;目前各级中医院校青年中医从业的状况众所周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症结在于中医教育没有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规律。

   中医教育是在现代科学文化环境中,对打下现代科学知识基础的高中毕业生实施传统科学的教育。因此,中医教育相对于现代科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相对于现代科学实践是特殊人才。特殊的教学内容和特殊的培养目标,必然存在着与现代教育完全不同的认知规律,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规律的基本表述是:营造中国传统科学的学习环境;懂得创造传统科学的思维过程和规律;循着传统科学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体味中医学的内涵;防止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的混淆。

   因此,中医教育应当:

一、政府方面:

1.保存中医学这个唯一存活的中国传统科学教育阵地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2.政策扶持中医院校办好中医专业;

3.中医类专业的生源应有良好的文科基础;

4.由国家出资,保证在临床第一线的青年中医完全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从事医疗和保健事业,为中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二、办学:

1.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类课程必须集中先学,而且保证占总学时的绝对多数。现代医学课程不得与之同时开设;

2.英语应该为选修课;

3.教材应以能最大限度的表达中医经典原著的含义为原则,近年来越来越模式化、抽象化的教材有失中医学原味;

4.学生实习跟师抢救名老中医经验的关键在于发掘他们真挚过程的思维技巧,如张仲景关于大承气汤证与陷胸汤证区别的思维技巧。

三、教与学

1.鼓励、支持和奖励坚持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师。

2.中医院校应营造中国传统科学的文化氛围。

3.学好中医的关键在于注意克服现代科学知识对学习中医知识的学习负迁移现象。

侯士良

什么是中医特色?所谓中医特色,应是指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认识与用药治病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或称之为理性认识、理论思维,具体讲就是指中药理论。它代表着中药理论体系的特征,反应其理论思维的内容和规律。中药理论作为中药的特征,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临床实践中,也包含着经过反复实践发展起来的对于中药的理论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中药理论。中药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药理论就没有中药特征。或者说,失去中药理论,中药就不成其为中药,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传统药没有区别。有人认为,“药可以治病,没有这些理论,不讲这些理论,中药同样可以治病。”似乎中药和中药理论可以单独存在,这实际上忽略了中药、中药理论同临床实践的关系。应该承认:中药同其他药物一样,只有用于临床才真正起到“药”的作用;中药如何用于临床?即在什么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按照西药理论使用中药,比如麻黄素治喘、黄连素治痢、附子甙强心、甘草素止咳、青蒿素截疟等,脱离中医药理论来应用,那就未免南辕北辙,不能视为中药。倘若不分寒热虚实,见喘用麻黄素、遇痢用黄连,显然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无数事例雄辩地说明,中药的确凿疗效是用现代医学观点无法解释的。以临床实践为纽带,中药和中药理论不可分离。中药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用于临床,才能保证用药安全,产生预期的效果。

研究中药,必须掌握中药理论,只有通过中药理论才能更好地开发应用中药。要提高中药疗效,改革中药剂型,发展中药生产,就必须加强对中药理论的研究。正因为医药治病是以有助于抗病反应的调节机制的增强和得到改善,所以,不被一般人重视的“牛溲、马通,败鼓之皮”等也能化腐朽为神奇,为良医所兼收并蓄,聚而为用。中药学中很早就提出了药性生成秉受、运气和时空药性理论等生命节律性学说,较系统地发现、概括并运用了诸如日、月、季、节的生物节律,注重药材生长的地理环境、气象变化、昼夜朝夕等时空变化的密切关系,强调“地道药材”和非其时不采和非其地不用,将其运用于防治疾病的用药实践,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均是现代医药所可望而不可及的宝贵内容。所以,作为中医药战线工作和研究的同志,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扬我中医药之长,发展中医药,绝不能走“医不管药、药不知医、医药分离”的路子。

那种置中医药理论于点缀,完全按照西药的模式开发应用中药的方法和道路,是不符合中药自身发展规律,对中医药发展有损无益。发展中医药,实现现代化,中药特色同样不能丢。

                   (刘琦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学术界争议的几个问题
当代中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必须牺牲一两代人的健康,扶植中医事业!
尴尬的中医院(转载)
“中医诊所中医药治疗率100%”——这样的标准能振兴中医吗?
重压之下的中医,向何处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