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写字出了错,用这几个妙招来补救!

(文章很长,都是干货,收藏了慢慢看)

古人处理书写失误

常见方法示例

在书法书写的过程中,书写的多样性,书写者情绪和状态的不稳定性往往容易造成书写失误。古人面对书写失误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借助于1912年之前的纸本和石刻中典型案例进行简要归纳。

古人书写时的失误方式主要包含错字、落字及颠倒三种类型。

一、错字

书写时错字的情况古今皆有,且最为常见,因此处理方式种类也最为繁多。主要有:

(一)、涂抹雌黄、铅黄等颜料后重写。

雌黄作为一种黄色矿石颜料,古人之所以会应用在修改之中,与古人所用纸张颜色有关。古人所用纸张种类众多,颜色各异,黄色纸张是其中重要一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发展兴盛,同时也得益于染潢技术的进步,黄纸广泛应用在佛经抄写等其他不同场合。

(二)、直接覆盖错字重写。

由于雌黄和铅黄不易得,且古人书写载体差异巨大,更为简便的修改方式被更多人接受并应用。面对书写中的错字,直接覆盖错字重写是最直接的处理方式。

王羲之《兰亭集序》 作为即兴书作,其中多处涂改已成为其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上升为后世的既定审美,其涂改方式也为后人所承袭。

其中如“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的“ 因 ”字;“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一句的“ 向之 ”两字;“ 岂不痛哉 ”的“痛 ”字;“悲夫 ”之“夫 ”字;“亦将有感于斯文 ” 之“文 ”字便是直接覆盖错字书写的最佳范例。米南宫亦用此法,《苕溪诗帖》中“友 ” 字即是。清人所留信札中此法亦有见,如夏允彝《致杨廷枢书札》中的“颇 ”字。此类修改,正字用墨往往较错字浓重。

(三)、直接将正字缩小一号写在错字右侧或写在正文最后。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明沈周有一段长跋,两次将“耶 ”错写成“聊 ”。估计书者书写时处在一种完全沉浸状态,等全部写就才发觉失误。沈周为了不破坏图画的空灵简远,修改时力图整洁而舍弃任何涂改及加点,仅在错字旁补写了小一号的正字。此修改方式,细细品读实与其跋文内容表达的精神一致,一位后学对于前辈的崇敬之心溢满纸面,后之览者应有觉于此。将正字缩小一号写在正文最后多用在明显错误处。如王铎《琅华馆学古帖》落款处最后写小号“日”字,读者一览便知是修改“十一月”之“月”字。 

(四)、标记错字后将正字写在后面或右侧(画块面、圈、竖线)。

古人写字,从右往左,竖式而就,此种补正习惯是古人书写习惯的一个反映。涂抹方式有三种,分别为画块面、圈、竖线。

《兰亭集序》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的涂抹块是画块面修改的典型例子。王羲之将错字全部涂抹后,在其后继续书写正文。《三吴墨妙》长卷中裱有一篇明人书写的《太和登祀赋》,其文亦有用画块面涂改之法。“桧柏冬荣”之“桧 ”字在涂抹错字后将正字写在右侧,不过还加了一条延伸线以示区分。其赋还保留了两个与王羲之同样的处理方式。“桧柏冬荣”之“柏”可以看到有修改痕迹,是直接覆盖错字书写,而“表厥异”三字下文是将错字全部涂抹后往下继续书写。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失误,古人的处理方式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与王羲之不同,唐代颜鲁公除了用直接覆盖书写方式修改错字错句外,还好用打圈方式来删除错字。不管是《祭侄文稿》还是《祭伯父文稿》,都含大量圈改,各举两例。《祭侄文稿》中“从父”被圈画,右侧书写正文“第十三”;“方凭积善”被圈改后,是在其后继续书写。《祭伯父文稿》的“作郡首唱”四字都被圈画标记后,鲁公以在“作郡”圈画符号的右侧书写“群太守”三字的方式来订正修改;“谨以清酌庶羞之奠”之句被圈画删除。

较为特殊的在于,《祭侄文稿》中有将修改文字写于原文左侧之举。修文“竭诚”是写在圈画符号左侧,但观其修改处,有两次圈画痕迹,估计乃鲁公圈画一遍原文后将修文写于右侧,仍未达意再次圈画修改,由于右侧空位不足,不得已只得左侧填补。“亦自常山”被圈画除去,修文写于原文左侧,也应是右侧留白有限的无奈之法,对此学书者不可不察。所以在运用圈画处理错文错字时,今者当以写于右侧为首选。如清人戴望《致周星诒信札》,左右行距较近,但戴望仍在圈画删除“补”字后写“捐”字于右侧修正。

还有其他极具个性的圈法,意义亦表删除。如王寿康《跋刘墉<东武行楷书卷>》中的贴字圈画;唐寅《行书自书诗稿长卷》、陈世基《致吴嗣广札》带有锯齿状的圈画;王铎《行草诗稿》“Q”“9”型的删除号,都可归为圈画一大类的变态。通过王铎《行草诗稿》还可以发现,王铎“Q”“9”型两种删除号以“Q”型为主,符合前文所讲的涂抹错字,正字常写在原字后面或右侧的订正规律,如“发易”改为“恐易”。“9”型删除号的应用则是在右边所留空间不够情况下的变通,如“妄欲”改为“妄学”。

画竖线这种涂抹错字的方式指的是:凡用竖线穿过的字都表删除。正字常写在修改处后面或右侧。

王铎《行草诗稿》中同样保留了此类修改方式。“其手桡”后,有6字被竖线穿过,修改内容紧随其后书写。乾隆帝也有此删改方式。在《恭送皇考梓宫至泰陵感成长句》墨笔行书诗稿中,其将“白云渺”画竖线删除后,将修正的“寥空静”写在右侧。大概将正字写在后面多数是书者书写时已然决定修改,便顺势而下,而写在右侧往往是写就后再次审阅且右边留有修改空处的结果。

但当面对大段文字需要删减时,更为简便的处理方式是画“X”号。此种方式可归为画竖线涂抹错字方式的衍生。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期间亦有诗集出世。其中一篇《诗集自序文稿》里左上角整段文字被画“X”号删除。

(五)、在错字右边打点后将正字写在其后或右侧( 打一点、两点、三点、四点、十点)。由于此种处理方式形式都为打点,故独立讲述。其主要分为五种打点类型。

1、在错字右边打一点。对于经历山河破碎的皇室子弟,朱耷的的感受常人无法感同。其在《诗画册<菊石图>》后题有明代中叶诗文大家空同子李梦阳的诗,最后一句“可道将军浑是武,曾将三策献明君”的“明君”二字第一次书写并未出现失误,但仍被点掉。朱耷选择了换行顶头重写“明君”。此举或是表达他对明王朝的推崇和异族统治的不甘。在错字右边打点,有时所订正的正字会落在此行下端或结尾处。如倪瓒《静寄轩诗文卷》中“衣沾湿”三字就是订正“沾濡急”所写,字号较原文小。在错字右边打一点并在右侧写上正字,朱耷在《草书卢鸿堂诗册之二十七》中修改“居”字为“遊”字见用此法。

要特别注意有些字的异体字形态右侧常有一点,这个点不能视为删除点。如果书者用笔肆意,任性而为,很容易造成误读,对此种情况读者须联系上下文确定。现罗列一些此类常见字:土、者、华、解、拜、升、神、氏、民、友。

2、在错字右边打两点。朱耷常用此法表删除。其《为镜秋诗书册》第十三首原文写作:“被服罗裳衣,当石¦户理清曲。”朱耷误写“户”字为“石”字,于“石”字后打两点,表删除。《水仙兰花图册散页》题识有“头上云风虎豹霾¦”之句,“霾¦”右侧有“鞋”字,“¦”表删除。因此此句应为“头上云风虎豹鞋”。当遇多字右边打两点,也须考虑是否为重文处理方式。此点另写一文解释。

3、在错字右边打三点。现存王羲之《黄庭经》版本中,结尾有“大元至正二年春仲   上清道士方方壶识”之跋字样的一版,正文第一行就有两字右侧含三点标记,分别是“有”“出”两字,与它本不同。如按此打点方式释读,第一、二行应读为:“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嘘吸庐外入丹田,审能行之可长存。”

《张黑女墓志》之“长”字作为多余字通过右侧打三点方式留存后世,这种例子在墓志中并不多见。按理而言,墓志一般会先书丹于石上而后雕刻。在书丹过程中遇到失误情况书者可以直接擦除重写。或许《张黑女墓志》是负责人在雕刻完成之后复读才发现失误,为了不破坏墓志的美观与降低时间成本并未打磨掉“长”字,而是智慧地选择了再篆刻三点于其右表删除。

赵孟頫《高峰和尚行状》中有“别于西峰建一禅刹”一语,但原迹“入”字右侧点有三点,三点右侧写有“于”字。这意味着“入”字错误,替换成“于”字。

习书者常知“之”字草书与三点竖连很相似,因此遇到字右侧有相连三点时,要注意区分错字替换成“之”字与此处补上落字“之”的两种情况。

4、在错字右边打四点。目前所见,最先者或为王献之。在《玉版十三行》中两个“飞”字前后而列,最终献之在第一个“飞”字右侧点上四点,意味作废。后又见《寒食帖》中的“雨”“子”两字沿用此法。黄庭坚书《发愿文卷》时,虽还未面见过东坡,但早已书信往来。在文字修改方式上应该也受其很大影响。“我皆我代受”之第二个“我”字处亦用四点法修订。

5、在错字右边打十点。杜牧《张好好诗》诗稿中还保留了一个更为独特的打点方式——打十点。

(六)、在错字右边以小字符写“卜”字作删除符号。米芾使用频率较高。《戏成诗帖》《苕溪诗帖》等帖中都有此用法。

对于古人错字的处理方式还需注意三点。首先要区别单字错误与连续多字错误两种情况所优先应用处理方式。就目前所见,单字错误的情况上述所有处理方式都适用。如果是连续多字(包含及超过四字)错误的情况,以画块面、圈、竖线涂抹错字后将正字写在后面或右侧的处理方式为首选。

在错字右边打点( 打一点、两点、三点、四点、十点)后将正字写在其后或右侧的方式中打三点又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如孙过庭《书谱》。

另外,对于有辅助符号的修改方式(画块面、圈、竖线,打一点、两点、三点、四点、十点,写“卜” 字),订正文字内容与正文不易混乱,不影响读者获取准确信息,所以所见订正文字字号大小有与原文同大或小一号甚至大一号的情况。但当正字直接书写在须修改处右侧(可能包含左侧)或原文最后时,常见古人缩小一号书写,应是与正文作区别,免于混淆的缘故。

最后,上述谈到的打四点、十点与写“卜”字的修改方式,笔者限于资料并未找到将正字写于右侧的示例。期待资料完整再补充。

二、落字

书写落字,常常见于书者书写过快或对内容不熟悉的情况。对此,古人有以下三点常见处理方式。

(一)、直接将落掉的字补写在上下字之间的空隙处右侧是针对落字失误最简易的处理方式。多见于掉字字数较少的情况。

赵孟頫《高峰和尚行状》中“以泣”二字字间距右侧填有“悲”字草书,因此阅读时应理解为“以悲泣”。文徵明与赵孟頫都是江南人,补字习惯也有相似处。晚年小楷《真赏斋铭》笔笔端严劲健,其中“皆无欲于其间”之句的“其”字乃小写在“于间”两字之间。

鲜于枢《道德经》有界格且落字恰巧处在两行尾首之间。鲜于枢选择了直接书写在前行尾端,此处算是落字补在上下字之间的空隙处的一个特例。多说一句,从章法而言,界格天然具有整齐性和排斥性,对作品整体的“势”有着强烈规范。因此鲜于枢所补写的“若”字较《高峰和尚行状》和同样打了界格的《真赏斋铭》补写处的突兀感更为强烈。

在清人信札中常见某字右侧空隙处添补有长句,容易误为是此前后字之间的遗漏句。其实,此情况也许是书者为解释此句事情而加的一个补充说明。清人王芑孙《致云舫札》中描述了一段居丧时期穿戴方面的礼仪:“百日脱孝之后,不过照常居忧服色,其拜客见人,则加红缨帽,不戴顶,墨布靴,此亦大概皆然,不必立异。”他在“常”字右侧就加了“布褐氊裘皆可”之句,此是对“不过照常聚忧服色”之句的一个补充。

(二)、两字中间打一点后,再在点右侧补写落字的方法,所补字数要比上一种方法的承载容量更大。盖因为有辅助符号点的存在,指向性可得到极大加强。

就字数而言,一二字可。朱耷《西园雅集卷》“据横卷画渊明归去来者为李伯时”之句,在“画”字后就是依此添补“渊明”二字。如空间允许,十数字亦可。在《李白歌行》中,朱耷就在书写过程中掉过十四字!“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之句后,在“张”字下方也是用同样的方式补添遗漏的“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有时,书者也会在落字处打点后将补字写在正文末尾。如罗坤跋祝允明《东坡游记》将“宋仲温”之“温”遗漏后就是如此补漏。宋仲温即宋克。

须注意在实际书写过程及阅读古代文献时,打一点补写落字方法很容易混淆为修改错字方法中的在错字右边打一点再在点右侧写正字的方法。

(三)、画线补漏字在右侧适用范围也很广,实可视作在打一点补写落字方法的衍生。

米芾《适意帖》中“一旦”与“至前”空隙之间往下拉了一条线,并在线右侧补写“光照宇宙巍峨”六字,所以全句应读为“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晚清名臣左宗棠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字亦自有骨格,神气完满。北京保利 2023 春拍“翰墨菁萃——名家墨迹信札”展里有一通左宗棠写给部下刘典的长信,其中所掉“该营”二字亦由此方式补上。

三、颠倒

词句颠倒,在词语方面出现概率比较多。有时,为了文章的逻辑性,书者调整前后句也会应用颠倒符号。关于颠倒符号的来源,可参见谭步云先生《出土文献所见古汉语标点符号探讨》、张涌泉先生《古代写本钩乙号研究》。)

具体来说常见使用方法分为以下三种:1.在颠倒字间隙右侧写“乙”字;2.在颠倒字间隙右侧打“✔️”符;3.在颠倒字、句间隙穿插画“乙”字形符。

(一)、在颠倒字间隙右侧写“乙”字 ,苏、黄、米三人都见有使用。

东坡《次辩才韵诗帖》中“聊使此人山”的“人山”二字之间写有“乙”字,因此此句正确读法应调整为“聊使此山人”。山谷《松风阁诗帖》中的“嘉二三子甚好贤”之句在原文“三二”之间写有“乙”字。南宫《拜中岳命作帖》“风尘面久庐”的“风尘”二字原为“尘风”。

在帖中,“乙”字字号都较其他字小得多。上文讲到落字情况时,古人有在两字之间的右侧直接添补落字的方式。因此在面对两字之间右侧有“乙”字的情况,要确定其真实含义,除了看上下文内容之外,字号大小应该是最重要的区别方式。

(二)、在颠倒字间隙右侧打“✔️”符。

黄公望曾在赵孟頫行书《千字文》后题跋,将赵孟頫斋号“松雪斋”颠倒为“雪松斋”。其在“雪松”两字空隙右侧做标记,粗看似点了一竖,细观应为“✔️”符号。此处应是黄公望在 写“✔️”符号时入笔迅疾而短促的缘故。除此以外,前面提到的文徵明《真赏斋铭》中“厚温”两字中间间隙右侧打了“✔️”符,因此正确读法应为“温厚”。

(三)在颠倒字、句间隙穿插画“乙”字形符。

此方式在王铎诗稿中很常见。《题葆生画山水障子》的“揽纫”二字即是“乙”字形符。后面《答退思》“蹒跚之余”与“带宽至髀 ”之间亦用此法调整。

在自然书写时,有时会遇到多项问题交叠出现的情况。如康有为《诗集自序文稿》中就出现了两个长句同时遭遇颠倒及落字的情况。面对此失误,康有为是在使用“乙”字形符的基础上,再在两句结尾处各自添补落字。

上面所讲所有颠倒示例,都为前后相接字、句。有一种颠倒情况较为独特——原本字、句顺序“ABC”误写成“CBA”,修改只须调动“C”“A”的顺序。这一书写失误处理方式被保留在一封手笺中。《花笺染翰——清与民国著名学人书札集锦》一书存录的晚清外交家许景澄致其表弟信,原本应为“十四十五”之句误写为“十五十四”。面对此失误许景澄并未整个调整“十五”“十四”顺序,而是用“3”字符单独调整“五”“四”二字。本文将“3”字符调整颠倒方式归为“乙”字形符之衍生一类。

除此以外,实则还有一种总的补救方式——落款处说明。只要文字表达准确清晰,即为解决失误问题。现举一例。面对落字问题,清刘墉就于落款处书“云下脱一色字”来说明失误,从而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整纸的“光洁可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品】草书常见易错字正字表
【】草书常见易错字正字表(下)
写规范字 做文明人 173年前编写的《正字略》就是这么说的
草书常见易错字正字表
【图】草书常见易错字正字表
古代没有涂改液,写了错字应该如何修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