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可着这一家倒霉:汉末最显赫的袁氏家族怎么总遭背刺?

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

东汉末年分三国,曹、刘、孙三足鼎立的传奇历史,千百年来为世人津津乐道。然而,如果站在未可知的历史环境下,被《三国志》评价为“强盛莫敌”的袁绍,也许才是汉末乱世最耀眼的明星选手。袁绍出身的汝南袁家,更是东汉帝国中晚期最显赫的家族——从袁绍高祖父袁安到叔叔袁隗的四代人,每代都有人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成为东汉王朝第一个完成“四世三公”伟业的家族。担任其他要职的袁氏家族成员,以及受袁氏家族提携举荐的门生故吏,更是数不胜数,遍布天下。

不过,袁氏家族的几个重要人物,却在汉末乱世纷争中纷纷败下阵来,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袁隗:投机大亨的失算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光熹元年(189),这是袁氏家族最高光的一年。

在熹平元年(172)、光和五年(182)曾两度出任司徒的袁隗,很可能在汉灵帝去世后,果断站队到实力更强劲的何氏家族(何皇后、大将军何进)一方,在战胜支持刘协继位的宦官蹇(jiǎn)硕、汉灵帝之母董后、骠骑将军董重等人以后,终于获得丰厚奖励,升任位在“三公”之上的太傅,并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成为无可争议的文官领袖。

袁隗的柔软身段,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在此之前长达十余年的“党锢之祸”时期,士人集团精英大多遭到宦官打压,或惨死黄门北寺狱,或亡命天涯,或无官可当,而袁隗却因为依附有族亲关系的大宦官——中常侍袁赦而风生水起、官运畅达,《后汉书》记载:“袁氏宠贵于世。”

但袁隗这个“文官领袖”没能安稳多久,很快同父异母的何氏兄妹为是否清除宦官闹得不可开交,何进在袁绍的建议下,调动董卓、丁原等人,以杀宦官为由逼近洛阳,迫使何皇后就范。眼见无路可走的张让等宦官,决定奋起反击,诱杀了大将军何进。按理说,何氏家族元气大伤,获益最多的应该是毫发未损的袁氏家族。但协助何进、袁绍表演逼宫大戏的董卓,却不按计划出牌,截胡了胜利果实。

就在袁绍、袁术带领禁军与何进旧部大杀宦官,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被张让等宦官裹挟逃出京城时,董卓很可能得到担任奉车都尉的弟弟董旻的密报,获悉皇帝被迫出逃的信息和大致方向,所以才能置火光冲天的洛阳于不顾,直接奔向北邙山,及时截获汉少帝和陈留王,成为忠勇护驾的大功臣。抓住机会的凉州武人董卓,再接再厉、扩大战果,以明暗双管齐下的雷霆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功策反吕布(丁原部将)杀死丁原,收拢无主的何氏旧部,一跃成为京城的最强实力派。

而面对董卓的强势来袭,以及废立皇帝的提议,袁绍和袁术表达了反对立场,相继从洛阳出奔。但袁隗选择留下,再次积极调转船头,与掌控朝廷的董卓合作,《后汉书》记载:“卓以废帝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

袁隗不仅表示口头同意,还身体力行地大力支持——在废立皇帝仪式上,由他亲自解下了废帝(汉少帝刘辩的玺绶。

虽然袁隗的华丽转身堪称完美,但这次却失算了。出奔冀州的袁绍和南阳的袁术,很快组织起反董卓联军,并对洛阳形成半弧状的包围。董卓盛怒之下,担心袁家人内外呼应,于是将太傅袁隗、太仆(九卿之一)袁基(袁术的哥哥)和身在长安的袁氏家族几十人,全部收捕下狱处死。

平心而论,袁隗在宦官乱政、何氏掌权、董卓称霸等各种复杂情况下的流利切换立场,表现也算上佳,但他没料到会被“以天下为重”的两位侄子“无意”背刺,导致人头落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结果的最大受益者,显然不是董卓,而是袁绍和袁术,他们成了袁氏家族新领袖的两大候选人。

当然,除了家族成员立场分歧且各怀心思,还有董卓不计后果的野蛮操作,袁隗自身也有问题。董卓武力把控朝廷,不仅有袁绍、袁术的出奔,还有曹操、荀彧、卢植、鲍信等很多人通过各种形式离开洛阳。所以,袁隗与其抱怨两位“爱侄”置他的生命安危于不顾,不如检讨自己的政治远见实在有问题。即使袁隗身居高位不易走脱或告老还乡,至少可以想办法让儿子们避祸,不至于落得“卓杀太傅袁隗及其三子”的下场。

袁术:眼高手低的无奈

初平元年(190),袁隗和袁基死后,袁绍和袁术很快分道扬镳、针锋相对,开始角逐谁能成为袁氏家族的新领袖。尽管袁绍过继给伯父袁成之后,从庶出摇身变成嫡子,但在出生就是嫡子的袁术眼里,同父异母的血亲哥哥袁绍,是上不了台面的“奴仆”。

除去身份尊贵,袁术的综合表现也算可圈可点。少年时,袁术便以侠气闻名,长大一些,又及时收敛心性,与士人精英谦逊有礼交往。步入仕途后,袁术更是顺风顺水,历任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后将军等职。尤其在讨伐国贼董卓的作战中,袁术凭借猛将孙坚的神勇发挥,一度收复洛阳。

衔着金汤匙出生的袁术,少时锦衣玉食,长大官运亨通、表现高光,多少人仰望羡慕而不得。可袁术志向远大,还想要更多——比如天下。袁术以为,大汉王朝江河日下,能够取而代之的,除了“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还能是哪家?而袁家里,除了文韬武略的自己,还能是谁呢?

不幸的是,袁术所处的大争之世风起云涌、英雄辈出。在曹操、刘备、孙权以及袁绍、刘表等人的对比下,袁术的军事能力平庸无奇,行政管理水平堪忧,又缺乏雄主的人格魅力,搞得名声越来越臭,不仅孙策、周瑜等人不愿倾心相助,就连招揽控制区内的鲁肃等人才也常常落空。

当然,最要命的不是袁术“手低”,而是袁术“手低”的同时还“眼高”。建安二年(197),袁术在政治条件远不成熟、军事力量也并不强大的情况下,居然“乃建号称仲氏(类似第二皇帝)”。不得不说,有些事情的确需要先发优势,但有些事情,比如乱世称王称帝,大概最好还是静观天时、后发制人。

袁术不合时宜地选择了当“出头鸟”,很快便遭到各方势力的围攻、声讨,尤其是早已与袁术离心离德的孙策,终于等到了正大光明的决裂理由。仅仅两年,袁术在一系列失败的打击下,于建安四年(199),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

不幸中的万幸,是袁术儿女们的运气还可以。袁术死后,其女婿和从弟率部曲依附袁氏故吏刘勋。不久,孙策击败刘勋,俘虏了袁术的家眷。尽管袁术在做孙策上级时,屡屡诓骗孙策,但孙策还是对袁术子女进行了妥善安置,袁术的儿子袁燿在东吴做官,袁术的女儿成为孙权的夫人,袁术的孙女后来也许配给了孙权的儿子。

相比起袁隗父子和袁绍父子的“团灭”,袁术子女的结局算是最好的了。

历史因果,真是深不可测。

袁绍:薄情寡义的恶果

建安四年(199),袁术呕血而亡之后,“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新领袖是谁,再无争议。然而,“雄才大略”的袁绍也没坚持多久,便倒下了。被《三国志》评价为“超世之杰”的曹操,显然是袁绍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如果袁绍能够避免致命的失误,并凭借巨大先发优势,谋求与曹操的长期抗衡,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但历史没有如果,袁绍自身存在的致命缺点陆续埋下很多隐患,并最终在极重要的官渡之战集中爆发。

第一个爆发——“攸怒叛绍。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僵持不下的最紧要关头,一封说许攸家人贪赃枉法的举报信,被顺利交到袁绍手下留守邺城的主官审配那里(很可能是荀彧的精心布局)。审配秉公执法,把许攸的“不法”家人收进大牢。与此同时,也不知是谁千里传音,总之远在官渡的许攸,竟很快得知此事,惹得“攸怒叛绍”。随后,许攸来到曹营,将袁绍军队存粮地点乌巢等情况全盘托出,处于被动防御的曹操当机立断、奇袭乌巢、取得大胜,一举扭转全局。

结果都知道,但原因呢?《魏略》记载:“攸字子远,少与袁绍及太祖善。”凭借许攸与袁绍几十年的交情,难道不能为家人争取到宽大处理?况且选择叛变投奔曹操,只会让留在邺城的家人必死无疑。对袁绍有几十年了解的许攸,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十有八九是料到自己的说情不会有效果,家人的死亡不会有改变,还很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

毕竟,官渡之战前,袁绍刚把用拐杖戳地强谏的田丰扔进监狱(后被杀),连属下坚持意见都不能容忍,就别提真的违法乱纪了。但是,许攸和田丰能一样吗?许攸是跟着袁绍二十多年的老战友,这些年献计献策,多有功劳吧?不过《先贤行状》的记载已给出答案:“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也就是说,功劳再多,在袁绍这里也都是已经翻篇的事儿。所以,袁绍做人历来太薄情,如此对待有功谋士,许攸怎能不叛变?

第二个爆发——“辅从太祖于官渡”。这是说幽州实力派军阀鲜于辅,在官渡之战的紧要时刻,带领数千幽州铁骑,叛投曹操。综合各类史料推断分析,笔者以为鲜于辅的叛变,很有可能发生在曹操奇袭乌巢的战斗中。

《三国志·袁绍传》记载:“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就是说,英明神武的曹操,率领五千精锐步骑,在一夜急行军的情况下,不仅迅猛消灭万余以逸待劳的乌巢袁军,还打败了增援的几千甚至上万袁军骑兵,实现战胜于己三倍或四倍敌军的完胜。当然,也许事实根本没这么夸张,因为袁绍派出的增援骑兵,应该包括鲜于辅的数千幽州铁骑,兴许还占大头。

结果知道了,但原因呢?鲜于辅原是幽州牧刘虞的部下,刘虞被公孙瓒杀害,鲜于辅继续拥戴刘虞的儿子,并与袁绍共同攻打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刘虞儿子遭到袁绍软禁,从此不见于史书。鲜于辅碍于袁绍实力强大,不得不忍气吞声,假意拥护袁绍的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直到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鲜于辅终于等到为旧主报仇的良机!所以,还是袁绍做人历来太薄情,如此对待曾经的盟友,人家故吏鲜于辅怎能不报仇?

第三个爆发——“郃hé)惧,乃归太祖”。这是说,袁绍派骑兵救乌巢的同时,让张郃率步兵攻打看似空虚的曹军官渡大营。而正在兢兢业业攻打曹营的张郃,也得到乌巢战况不利的消息。张郃与将士拼尽全力,不要命地轮番强攻,可曹营坚如磐石。是继续打下去,还是效仿许攸、鲜于辅?

《三国志·张郃传》记载:“瓒破,郃功多。”张郃作为屡立战功、久经沙场的名将,若拼尽全力,未尝不能创造奇迹。而且即便打不下曹营,张郃也可以撤军回到袁绍大营,曹营士兵应该不敢追击。因为《三国志·荀攸传》记载:“郃之来,洪疑不敢受。”就是说,占据局部战场主动权的张郃来投降,曹营主帅曹洪都不敢接受。不过,张郃既没有继续攻打曹营,也没有组织撤退,而是选择了就地叛变。

结果知道了,但原因呢?张郃也许想到麹(qū)义将军,这位在界桥之战力挫公孙瓒精锐骑兵的名将,为袁绍大体统一黄河以北立下汗马功劳。但袁绍嫉妒麹义功高震主,竟以一次小败仗为由,把麹义及其旧部斩尽杀绝。张郃如果攻不下曹营,或是即便带领军队安全撤回袁绍大营,等待他的会是什么?所以,还是袁绍做人历来太薄情,如此对待功勋卓越的战将,张郃怎能不叛变?

建安七年(202)夏,始终无法走出官渡失利阴影的袁绍,料定翻盘无望,由气生病,呕血而亡。面对曹袁实力逆转的形势,袁绍的儿子们,谁也没有能够创造奇迹,而是逐步走向衰亡。尽管袁绍儿子们的综合能力比之曹操存在差距,但最关键是——袁绍生前的落子布局存在重大失误。

在接班人的选择上,袁绍喜欢老三袁尚,打算废长立幼,可依然重用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以及外甥高干,分别委任为青州刺史、幽州刺史以及并州刺史,号称让他们各据一州,比谁能力强。本来由老爹直接拍板决定的事,搞成内定人选却在名义上公平竞争的“四不像”。谋士沮授劝谏失败,一声长叹:“祸始此矣。”一语中的!袁绍撒手人寰,袁谭和袁尚很快相互猜忌、大打出手,即便刘表、王修等人都陈说利害,希望兄弟齐力抗曹,但袁谭和袁尚大概都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始终没有形成有效联盟,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

官渡之战的失败,是袁绍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官渡三叛又是官渡之战的胜负手,而官渡三叛的根源则是袁绍长久以来对立功谋士和武将以及同盟者的薄情寡义。与此同时,袁绍废长立幼的选择,把儿子能够奋起抗衡曹操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断送了。所以,袁绍之败亡,固然有曹操很厉害的因素,但也在于袁绍的胸怀和格局的不足。

汝南袁家作为东汉帝国中晚期最耀眼的家族,原本在汉末乱世中具有其他家族无可比拟的巨大先发优势,却因为家族内部的立场分歧和倾轧、个人政治远见的不足和胸怀性格缺陷等主观因素,以及曹操的出色表现和董卓的意外搅局等客观因素,导致痛失好局、黯然退场。

值得进一步深思的是,袁氏家族作为普遍意义上的失败家族,史料很容易偏向记录他们的失误行为,而他们的英明决策则大多消失或是轻描淡写。也有可能袁氏家族在真实的历史中表现得更好,败亡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正所谓,失败者的历史,往往是失败的。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2]《后汉书》

[3]《青梅煮酒:三国群星闪耀时》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吕航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钟诗艺(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国历好物


13代归义军共守绝域
心向汉域,归义唐土
莫高窟里最波澜壮阔的晚唐史诗
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
最新力作
讲透晚唐河西走廊地缘政治
刘后滨 马伯庸 曹盾 张苗 倾力推荐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的永远18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袁绍真的是一无是处吗?一口气带你了解袁绍辉煌的一生
东汉」你真正读懂袁绍之死吗?“袁绍死袁家亡”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衲读103|“天选之子”袁绍:一手好牌是如何被他打得稀烂的
四世三公话袁绍
袁绍集团的崛起与衰落
“四世三公”的东汉末年最强世家,袁氏家族有多离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