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区
焦虑,是当今育儿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了吧。焦虑来自于比较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而我总是希望我的文章能让父母们能少一些焦虑,多一份从容。为什么要跟德国妈妈学育儿?我认为最重要的理由是帮助我们认清教育的本质,从而降低焦虑。1、德国的慢早教与中国式抢跑国内现在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大家都在抢跑,提前学,而德国人却“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打引号,因为这要看大家如何去定义起跑线了。中国的教育特别看重认知能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智力。在学前教育这一块,抢跑提前学的东西也大都是与认知能力相关的内容。而德国人的学前教育重心不在智力开发上,德国小学6岁入学只要求会数1-20的数字,会认颜色和形状,写字只要求会写自己的名字。其余的加减法、认字母、数字都是进入小学才学习。和中国孩子比,德国孩子在智力开发上是妥妥的输在起跑线上了。前几天一个朋友微信上发过来一个视频,视频中的妈妈在教一岁半的孩子玩逻辑狗,学习认颜色、形状、配对等等。这个朋友就焦虑了,说她儿子两岁了,颜色还分不太清,这个视频里的小女孩才一岁半就已经能够玩逻辑狗了,问我她是不是没有引导好儿子,导致他的认知发展落后了呢?其实啊,逻辑狗在德国是三岁以后才开始玩的教具。如果家长有心稍微去了解和学习一下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就不难发现,颜色、形状等等知识是1-6岁孩子需要去不断学习和扩充的内容,刚刚两岁的孩子还不会认颜色再正常不过了,根本不算认知落后,只需在生活中稍加引导即可。反而拉着一岁半的孩子做逻辑狗,才是有悖于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我看到视频中那个妈妈每一步都要为孩子详细讲解和引导,孩子才能完成那一步,其实就算孩子完成了答案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TA做出的答案根本不是自主思考的结果,而是妈妈强推的结果。如果旁边没有妈妈,孩子可能连题目规则都理解不了。从很小开始花大量时间去学习与孩子年龄不符的东西,一岁的时候去学两三岁时的内容,两三岁就去学五六岁的内容,这样的抢跑有意义吗?算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吗?已经有很多研究指出,花大量时间在提前学习上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领先优势也只是暂时的,而且获得领先的代价是在相应的年龄段本该学习的和锻炼的能力反而没有时间去学了。德国学前教育的重心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品格养成、习惯和行为规范,社交能力、创造力以及对成功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情商,等等。这些都不是坐在教室乖乖听老师讲课,或者通过刷题能够学会的,而是在润物无声的生活中,在自由的玩耍和探索中,在与同伴的相处中逐渐习得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和《》)事实上,哪怕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大人只要营造好环境,不用逼着孩子学,孩子也会自动吸收。这一点我写过《德国幼儿园什么都不教,但孩子自己就会了,这就是混龄的神奇之处!》
悠悠主动要求学写字母和数字2、对教育的理解太狭隘,不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国内的家长喜欢抢跑,在学龄前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认字,学算数,刷题,究其原因还是对教育的理解太狭隘,认为教育就是灌输知识和技能。衡量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智商指标,比如会认多少字啦,会背多少唐诗啦,会多少以内的加减法啦,做了多少本题啦。说到素质教育,就是给孩子报兴趣班,看谁掌握的才艺特长多。可是那些无法衡量的软技能(soft skills)呢?社交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商、性格塑造、教养、好习惯、同理心、好奇心、创造力等等,也都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啊!可这些往往被中国家长排在了智力开发后面,为了进好学校,在分数面前,这些软实力统统都是可以牺牲掉的。实际上这些看不见的软实力的形成关键期正是在学龄前,有些在学龄前就基本定型了,错过了学龄前的黄金期培养期,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到时候家长就只能忙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犹如一团乱麻。这是缺乏前瞻性的体现。育儿要有前瞻性,要有大局观,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问题预防比治理更有效。孩子在学校被孤立被排挤,那么你在他小时候有没有教过他如何交朋友,培养他的社交能力呢?孩子厌学,上课不专心,大人说的话都当耳边风,不和父母交流,那么你在他小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倾听过孩子的话,理解过他的感受,引导他用语言表达情绪和需求,给予孩子全身心的陪伴呢?其实很多孩子显现出来的问题行为,都是因为父母缺乏前瞻性和大局观,在孩子小的时候太过专注于智力开发,忽略了心理健康和其他软能力的培养而导致的。3、什么是大局观?总有人跳出来说,我也很无奈啊,周围人都在学,我们不学就落后了。国内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压力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无法改变,只能去适应。你说的那些方法在德国可以,但不适合中国国情。我觉得这种思维是有点混淆目标和手段了。所谓的大局观,就是家长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如果你将教育的目标仅仅定为进入某某学校,那么在教育上,为了拿到漂亮的分数,肯定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应试上。可是,就算目标是哈佛又怎样?进入哈佛就是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了吗?那进入哈佛之后呢?从哈佛毕业之后呢?未来的人生路还长着呢,职场、婚姻、家庭,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因素那么多,进入好大学仅仅只是有了一个好起点而已,远远不是终点。把起点当成终点去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放弃了对长远发展更重要的能力,是本末倒置的短视之举。我认为,真正的终极教育目标应该是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心理健康、拥有幸福感的社会人。至于名校,只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也绝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不是反对追求名校,但若试着把孩子的人生维度拉长拉宽一点,再去看待教育,我们就会发现,决定孩子职场成功和一生幸福的绝不止是学历,还有我在上文中反复提到的软能力,而这些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不要想着等孩子上大学了、进入社会了再学,那已经太晚了。(推荐阅读《大学毕业才进入社会?德国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进入社会了》)大局观就是认清教育的本质,想明白教育的终极目标。虽然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但那只是目前的国情,你怎么知道二三十年后的中国国情是什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未来全世界对人才的要求都将趋同。要知道,我们培养孩子不是为了适应今天的中国,而是几十年后的中国。我以前写过《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 二十年后,你的孩子会称赞现在的你很先进吗?》在人工智能时代,除了本身的专业之外,人类相较于机器人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是社交能力和情商(包括但不限于同理心、沟通、情绪识别与管理、团队协作等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父母具有前瞻性眼光,就应该将这些能力视为教育目标去培养。也许现阶段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尽如人意,甚至在阻碍孩子的某些能力发展,可是家长在明确了教育目标后,至少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清楚哪些能力是未来真正利于孩子发展的,并且有意识地从家庭教育着手,弥补和平衡学校教育的不足。什么叫心中有数?我一直说独立思考很重要。当我们因为国情、教育体制而被迫逼孩子去刷题、去学奥数、去考高分时,我们做出的决定应该是基于理性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因为别人都去学,所以也送孩子去学,也不管孩子到底喜不喜欢,学进去了没有...不因为周围的孩子爱打人,缺乏同理心,所以也不教给孩子同理心和非暴力沟通方式...心中有数就是自己心里要有标准、有目标,且不因外界的主流声音而轻易动摇。你甚至不需要出淤泥而不染,但至少你心里要了解淤泥和清水的差距在哪里,又怎么去缩小这个差距!知道哪些方法是真正对孩子发展有利的,而哪些又只是为了实现长远目标而不得不采取的短期权宜之计。目标明确,有自己的节奏,有的放矢地前行,也就不必因为与别人的比较而焦虑了。我知道我所分享的许多德国教育方式,由于大环境原因不可能在中国完全照搬。事实上我从来不提倡大家100%照搬,我个人非常反感照搬任何专家的育儿方法。每个孩子都应该因材施教。但我所分享的德国理念和方法绝不像某些人说的没有用。我认为它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让国内的父母看到好的教育可以是什么样子,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在心中定下属于你和孩子的标准和目标。育儿路上,既要低头看路,又要抬头看远。不要总是只将目光停留在眼前,在你周围的人身上,要放眼未来,放眼世界!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   ID:yoyomadeguo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承包近半诺贝尔奖,只因禁止智力开发,着重培养3点能力?
学龄前孩子应该读些什么书
家长注意:早教绝不等于单纯的智力开发
幼儿园"恶补"孩子未必有后劲
幼儿全脑智力开发的若干问题
教育专家:学龄前完成这3件事,远比认字、会加减更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