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展中小学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实验研究

开展中小学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实验研究  


万盛区教师进修学校  石泽洪  

   

摘要:心理素质训练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课程模式,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效果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当前,心理素质训练课的低效与教师缺乏科学的教学设计,不具备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技术有关。本文通过心理素质训练的教学、教研实践,提出了指导心理素质训练课实践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 心理素质  训练  教学设计  策略研究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开设心理素质专题训练课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当前很多中小学结合课题研究的进展,专门开设了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学生进行专题心理辅导。但是,由于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又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造成其教学与人们的预期目标还相差甚远,优化心理素质训练课成为当前基层学校教师的急需。近几年从我的教研、教学实践经验来说,开展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研究,既丰富、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又能增强了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策略与同行交流、分享。  

一、  心理素质训练课理论与现实依据  

心理素质训练课是一种全新的拓展型课程,它既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又有别于典型的活动课程。课型上的独特性要求教师在进行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时不能完全照搬传统学科课和活动课的教学设计理念,而应该充分考虑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设计的独特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   心理素质训练的基本原则:适应与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异常复杂,人要改变环境、认识世界,首先要学会适应环境,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身体变化的适应与否是衡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素质训练课就要着重训练学生学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发育,预防和矫正学生因为不适应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障碍。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但又很不成熟的阶段,他们的心理活动变化的速度快,可塑性大,研究表明,学生的许多外显和隐藏心理和行为问题与成人的有所不同,他们的问题人本质上看,大都属于发展中的弱势,而这种弱势只要通过适宜的发展性训练,完全可以得到预防和矫正,心理素质训练课必须着重发展学生的智能、社会性、个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训练课的选题上就必须加以注意。  

(二)   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基本目标  

心理素质训练课与学科课程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课程目标上的差异,现行学科课程主要关注学生对系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知目标成为其首要目标,而对于心理素质训练课来说,虽然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也是它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它并不主要追求认知目标的达成,而是通过认知促成学生心理机能的完善。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心理素质训练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和组织形式,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训练的基本目标。因此,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要准确。  

根据 张大均 教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中小学的心理素质是一种由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22种成分复杂同构的自组织系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要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全、健康的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甚至超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三)   利用好现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工具――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教育活动。学生心理素质的  

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材是师生共同使用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媒体,是经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和编写而成的一种结构化的信息载体。实践表明,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只有依托科学性、目的性、实用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教材,才能减少训练活动的盲目性,增强实效性,适合心理素质训练的教材应具备下列特点:在内容上,它能覆盖学生心理素质的所有维度和每一个成分,在形式上,它应以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活动设计为主线,体现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从特征上看,它要兼具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逻辑顺序上看,要符合未来社会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从心理顺序上看,它不能超越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应落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教师在用教材时,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学生实际,把教材当成一种资源,为课堂训练服务。  

(四)   认知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水平、特征和规律  

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师的主观愿望是要促成学生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但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的客观水平、特征和规律,只有做到训练过程的主客观因素的和谐统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据此,心理素质训练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的设计以及训练的度和量都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把心理素质训练的总目标分解到不同学段和年级,采取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制定方式,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确定训练重点、安排训练内容;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现状,选择训练方式,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征制定有效的训练策略。每一次训练活动都应把训练的“火候”,适度适量,掌握一个度。  

(五)   把握好心理素质训练的特殊性  

心理素质训练是一种科学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殊的教育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规律,应充分考虑心理素质训练的渐成性、内化性和操作性等特点,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要经历“自我认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反思内化――习得性成”五个环节,心理素质训练课基本上可以按“判断鉴别”、“策略训练”和“反思体验”三大教学板块进行。  

其次,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的具有两重性,它既要担负起对部分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矫正任务,又要着眼于培养全体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因此,心理素质训练课不能仅仅局限于有明显心理问题或行为障碍的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既注重面上的培养又关注点上的指导,又做到因材指导,同时要保护学生人格和隐私。  

最后,心理素质训练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结合,注重与其他学科群体的横向联系,强调各种教育因素的整体协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广泛深入地了解学生心理现状,综合运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手段,积聚心理能量,形成合力。  

二、  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实施策略的思考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前奏,教学实施是把教学设计具体化、优化和现实化的过程。它们是同一教学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教师在实现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或选择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为落实上述的“五化”教学设计原则,教师可考虑四条主要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和谐互动策略  

心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优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素质训练课追求学生参与不行牟广度和深度目标,和谐互动策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机制。  

    1.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策略,其操作要点是:教师以尊重、平等、爱与关怀的态度对待学生,无条件接纳学生;教师实行民主领导、民主管理;激发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策略。既然心理素质训练课不是知识传授作为第一教学目标,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放下“担心学生学不到知识的思想包袱”,精心研究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改变传统课堂中师生单向、双向交往的狭隘和低效局面,实现师生之间全通道的多向交往。实现多向交往的关键在于,训练活动的内容、形式和难易程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师生共处于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  

3.采用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实现师生间多向交往的好办法。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游戏竞赛法、成绩分阵法、切块拼接法、小组探索法和共同学习法。合作学习的精髓是“积极的相互依存与个人的责任相统一”。  

(二)行为改变策略  

行为矫正在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帮助学生更新认识,端正态度、调节情绪和调整行为方式方法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借助心理学中涉及行为塑造或行为矫正的方法和技术,实施行为改变策略。  

1.学生自我管理策略。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的总方向,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实现行为改变目标。具体方法包括示范、督促、强化和指导。主要步骤是:教给学生改变行为的原则、方式、方法和技巧,学生制定、实施和修改自我管理的计划。  

2.行为练习策略。学生通过实际练习掌握行为改变的方法,实施步骤是:交代行为训练的目的、环节和要求;控制练习时间,提供技术指导;提供独自练习的机会。  

3.矫正不良行为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不良行为的表现,分析引发不良行为的具体因素(刺激源),提示、指导不良行为的改善措施,学生研究合理的矫正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作出调整和修改。本策略的技术性较强,教师必须以强化理论为指导,分别对不良行为和正确行为给予恰当的正强化和负强化,同时把它们与行为塑造技术结合起来。  

(三)体验内化策略  

研究表明体验内化在学生心理素质形成过程中起关键、定性的作用。在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策略训练轻体验内化的倾向。有些训练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由于忽视学生对训练策略的体验与内化环节致使训练效果不佳。本策略的内涵是在学生积极参与训练活动,了解、接受训练策略的基础上强调反思体验的过程,保证内化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操作要点:  

1.视体验为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基础,将它作为训练策略传授与学习的补充和巩固环节,在教学中实现从教师“言传”到学生“意会”的顺利过渡。  

2.强调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的积极主动的体验,避免消极被动的体验。  

3.明确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与内部过程之间的关系,通过布置适量的外部操作活动或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把握学生感受、体验与反思的方向,借助外部活动促进、深化内部体验。  

(四)教学监控策略  

教学监控策略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训练任务而对训练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进行计划、检查、反馈、评价、调节和控制所作出的教学谋划。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监控策略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三导”技术上,即编导、引导和开导技术。  

1.编导。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地本校本班实际,选择训练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编辑活动的具体步骤、控制活动的进展,组织并指导学生做好活动准备即暖身活动。  

2.引导。在训练活动中开始时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活动的程序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领悟策略;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与反思。  

3.开导。当学生被疑难问题卡住难以深入问题的核心时,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开导,帮助学生绕过难点,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使训练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从教学实践来看,运用以上理论和策略,我们连续开展三届心理素质训练课优秀教学设计和实施竞赛活动,以及专家专题培训、现场教研观摩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有力地推动了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质--附二胡曲:高山流水
如何使自己成为“教学能手”
未来教师的口才艺术与教学
生、动、灵、活——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 中学语文网 - 做全国最大的语文网 教案 课件 ...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破解五大难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