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叶先生笑谈武林人情江湖事理

一叶先生笑谈武林人情江湖事理.太极网

难得斑竹还记得我,我最近一直在默默的注视着论坛,但已经很难提起兴致再发表我的谬论。 我现在在思考,我们爱好武术的人究竟目的何在?是想成佛、成圣?还是想百战百胜?还是要继承发扬一种文化的精神?如果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文化的薪传,那么武术是否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品质呢?是否有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行呢?这种品行是否是唯一的,或者仅仅武术就是戏台上的道具,是千人千面的呢?武术的价值何在?他能否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或者有没有能力对外来文化进行融合消解呢?

我个人认为,武术在成为一种精神的力量方面还远没有成效。相对于日本的武士道、西方的基督文明、伊斯兰的宗教狂热,武术只是形而下的器,没有同道合一,门派的出现,加剧了武术价值的没落,大家基本上是鸡同鸭讲,我们崇拜的是变形了的神人,是唯力、唯胜论的信徒。如果我们的武术还象今天这样,流派纷纭,神话迭起,动辄以不平等的规则戏弄一下美国的拳击、泰国的泰拳,自以为是的话,我们的将来是不乐观的。


武林魔障谈.一叶 

武学本为求理明道之学问,今人思过于行乃有以下诸病,如同疯魔,令旁观者厌恶不已,实有损于武道之昌明也。 

一、盲目跟风 
      当前的社会风气有迷信“8”字为发的,如新试行的自选车牌号,一下子满街都是8888;168等等,其实中国人性格上就有从众的心态:一个人因为流鼻血而抬头,于是满街人都望天。武学中也是如此,一会是大成拳铺天盖地;一会是截拳道横行霸道;一会孙家;一会轨迹;忽尔结构;忽尔朴真;宣传者口若悬河;旁听者如痴如醉。潮流变来变去,真功夫一点没有上身。其实,吹的越响的,越不可信;源流越玄的,也越难以自圆其说。武林各派皆有所长也不乏其短,从来拳种都没有排过名次,我们何必飘摇不定呢?

二、翻云为雨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中国人最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从文到武,都有立有破:余秋雨牛吧,有人敢出来将其打翻,于是无名小卒一举成名;大成拳火吧,我偏要来揭你的老底,我比你更厉害,我是不是站在巨人的肩头啊?从社会效应看,批驳众多数人所喜欢的东西,一定可以赢得市场,为什么?因为喜欢的人首先会卖来看看,同意与否,一加评论,还会形成热点——即炒作也。因此,今后还会有人起来质疑孙家、李瑞东、杨家,可说真的,破了之后你是不是真能立起来呢?

三、自视过高 
      有的门派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老是以为自己的功夫最高、最好、最科学;可他们没有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而是采取一种小学生都会识别对错的逻辑——他们的逻辑是:既然A(某人)属于X(某派),B(某人)属于Y(某派),因为A>B,所以X>Y。这种逻辑每每在传奇中被用来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虽然有时说的隐晦,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实在是叫人笑掉大牙,我只能奉劝他们多学点数学。

四、闭门造车 
      现在武林中可以看到“金家”功夫(非蜀东金家,乃香港金庸家)盛行,如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紫霞功、独孤九剑、九阴真经都纷纷现世,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所不同的是江湖上没有为了抢夺秘籍而血雨腥风,大家都还遵守21世纪的游戏规则——先按地址,或打电话,或发EMAIL,然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有的时候真的很怀疑自己是否也象杨过对瑛姑所说的那样,因为久居蛮荒而不知世间武学多途,诸家修为各有所长?但是,我经过深思还是认为是他们在造假,而非我是井底之蛙。也许,有一天会发生一场浩劫,所有的武学典籍都毁之一旦,只留下金庸的十四本书,那时我们也许会想小虾米一样去将他们视为天书。但现在,起码我们不应该如此。

五、君子动口 
      随着,网络、杂志的盛行,武林中的君子也有人满为患的趋势:他们坚守动口不动手的祖训,从来就打笔仗。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笔墨春秋。要动手?你不知道还有王法么?先上一堂法制教育课。说真的,你看多了这些,还真能学到点法律知识呢。

六、玄妙无穷 
      有一类人谈武,可以从天文谈到地理,从五行八卦,谈到医理易学,可以谈到电子计算机的运行法则,也可以谈到外星文明的悄然来访。他们谈柔,柔到你一肚子都是水;他们谈气,气到你满脑子都是星,谈来谈去,实际上他们是在谈哲学,谈人生,谈世界,谈自己,他们知道有另外一种人喜欢听,喜欢这种心灵的沟通,也喜欢武术成为一种充满性灵的艺术,然后就算我不练,我也可以用“心”去体悟——这就是他们憧憬的不流臭汗,一朝得道。其实,他们不是学武的,他们是玩武术心理学的,气功界也有这类专家。

写了上述种种,我的臭名可能会熏遍整个武坛了,大家也会越来越讨厌我。有的时候自己都挺反感自己的——为什么老挑大家不爱听的东西来说?这就是我的性格缺陷了。下面我最后谈几点建议,听不听,看不看,都在你。

第一建议武术杂志少登广告,不要为了拉资金,将一些虚假广告刊登出来,你们应该打假,而不该帮助造假; 
第二建议大家学武时少听是是非非,风风雨雨或为发财,或为成名,与我们没有关系。真理不仅仅在武学中,我们最好把自己的身体练好,追求科学的真理; 
第三建议有关部门成立武学质量验证中心,从武警中抽调年富力强的战士为认证员,哪个门派想扬名立万,哪个武学大家想出人头地的,先到验证中心来打上一场,看你可以打倒多少战士,再定段位,发牌照,不要老是体委的那些人论资排辈,普渡众生。那样就是混个脸熟罢了,有什么真功夫?围棋的段位靠比赛,排球的名次靠比赛,惟独武术靠印象、靠历史,岂不可笑?

言尽于此。

 
一叶先生笑谈武林神话

当代武林中流传着很多引人入胜的神话。这些所谓神话,我个人认为既不是神所说的话,也不是象神一样的话,而是一些造神者仅凭臆想造就的,如果本文引起某些人的不快,特此道歉,你们还是不看为好: 
             
一、海灯神话  
当年八十多岁的海灯号称是少林正宗,身怀童子功、一指禅、梅花精拳三门绝技,使神州风靡,一时间从者如云。事实证明,其人只不过是个一般的习武者,其武功多有造假之嫌,是个不太高明的骗子。 
             
二、意拳、大成拳神话 
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开始流传大成拳的神话,其鼻祖王芗斋成为战无不胜的战神,其弟子赵道新、姚宗勋也被人为地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实际上稍微掌握一点史料的人都清楚,意拳的实力不过而而,但是这种家族式的传奇一直延续下来,而且在王选杰的手中发扬光大,王选杰号称是王芗斋的衣钵传人,功夫不知继承了几成,但为人处事的方式却和王芗斋一脉相传,记得八十年代杨鸿尘先生以“穗满头更低”为题在武林杂志上介绍王选杰时,王还仅仅是一个和王芗斋先生通过信的后学,但时隔不久,他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成拳的掌门。更加是胜人无算,战绩赫赫,而王安平的出现又给意拳打了一支强心针,可惜我认为他们标榜的武功都是神话而已。 
             
三、 孙门神话  
孙禄堂、孙存周、孙剑云都是武功盖世的人物,作为孙门的爱好者,我不想否认这一点。但是近年出现的一些言论,虽然表面上是称赞孙门,实际上是以神化的形式否定了孙先生。 
             
包括: 
1、孙先生在天津练拳时踏雪无痕。  
2、孙先生靠剑气外发,击昏百余人。  
3、孙存周先生虎形一纵四丈(就是12米)。  
4、孙存周先生练成了八卦中的凌空八步。  
这些可能么? 

四、金庸武侠小说武功成真神话  
1、徐涛号称自己会降龙十八掌  
2、甘陕一带有人卖广告有华山九剑传授  
3、云贵有六脉神剑 

五、狂生们纷纷创拳的神话  
1、李紫剑的轨迹拳学  
2、河北某人的朴真拳法 
3、吴志刚的卢式结构  
4、清玄散人《拳经洞极》中所演示的拳法 

其实这些拳种的肇始人都是沿着王芗斋、赵道新的轨迹去完成自己的理论的,无非是对传统的反叛,兜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原地,开始造拳。至于武林中的复古派更是将风气搞的乌烟瘴气,其实何必多此一举呢?安安心心练拳不行么? 
             
可是假如你不幸看黄易、莫仁的书走火入么魔了,那么网上可能又会多了一个仲某某,一会把躯体练的空荡荡消失了,一会又狮子大抖毛气震后脑了,真是粉碎虚空,拨云施雨啊!可是武功就是这样么?难道练到最后的境界都和义和团大师兄口念咒语,阳神出窍时一样么?可悲啊。 


武学的明天
武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避免的日趋势微,随着竞技体育项目的日渐多元,人们的选择决定了运动的生存市场,武术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运动项目之一,又应该如何面对挑战和竞争呢?
我认为,做为一个爱好武术的人,应该具备科学、理性的态度,具有分析批判,吐故纳新的精神,不应再沉湎于不可证实的掌故、传奇中,或是一相情愿地制造武术的光环。

一、 破除迷信崇拜,明确习武目的
抬得越高,跌得越重。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实事求是,以实践检验真理,这是人所共知的原理。再伟大的人,再优秀的门派,如果我们道听途说地去夸大他神化他,或者是出于感情,不基于事实地去反复讴歌他,那么物极必反,他最终有可能会走向为人所不齿。记得读顾留馨先生的武学回忆录,说孙禄堂先生的武功过人,出神入化,平时和人一搭手,两个指头一动,对方就东倒西歪,重心失准。但同时,顾先生又说,孙先生一生谨慎,时刻防备别人的偷袭,他从不把背对向别人,连坐下的时候都要用手抓住椅背,缓缓坐下。我认为,这段文字描述是真实的,他打碎了人们对神的幻想、憧憬,告诉了一个真实的孙先生。我们研究武学,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我们是要拜师,要尊师重道,但是绝对不应该盲从,不应该成为别人的影子。武学的目的应该说是实践,高不高,神不神,一伸手就知道了。可惜,目前有的人用气功那套东西来愚弄人,讲精神、讲气感,气路,甚至自己武功练得不怎么样,就可以给老师写气功口诀,反过来给老师指点气路了。可笑的是竟然还有这样的老师,照着练了还大声赞好,我觉得这不好象是傻子在教骗子吗?

二、 消除门派分歧,共同发扬武学 

门派之争由来已久,记得九十年代初,为了王选杰的师承问题,意拳门人口诛笔伐,在武魂上大打笔仗。可是没有人记得最早提出废除师徒关系的正是王芗斋,而王芗斋本人也曾经因为吹嘘师承,遭到各方面的讨伐,历史何其相似也。至于田克延一怒告上法庭,那更是一个极端了。 
             
再看现代,光孙门的严正声明,我就看到过两则:一是声明孙先生没有向傅振嵩学过剑;一是声明关永年标榜的老架孙氏太极和孙家没有关系。其实,继承、发展、交流都是武术前进的必要手段,没有必要将其严重化。孙先生的武功可能在郝为真前辈之上,但此并不碍于拜师学艺。庄子中云,道进乎技。实则,我们习武,并不只是习艺,更多的是求道明理。据我所闻,孙先生是极谦逊的人,见到同道中辈份高于己的虽年纪小于己,必撩衣下跪行礼,而且一生中也从未说过谁谁不行的话。 
             
武学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好象千头万绪,门派纷纭,彼此之间你来我往,不失热闹。可是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我们之间的问题,其实就是内讧,就是内耗罢了。现在武林中有的人受娱乐界炒作的影响,专门研究名人的小道消息,今天你赢了我,明天又听说他赢了你,可说来说去也没有办法摆脱窝里斗的嫌疑,且不说这些比试是否规范,有的提法本身就带有局限性,一开口就错,好象说孙先生是“天下第一手”,我倒想问问,什么是天下?一百年前的人不懂,现在写文章的人也不懂么?真的放眼天下,就更应该团结,有民族意识,共同搞好一个武学。 
             
三、 厘清理论迷雾,树立科学观点 

少林的七十二项绝技,有几个人练成?武当功家南派的武功又有几个人照着范克平的书练成了?踏雪无痕、刀枪不入、飞檐走壁、剑气伤人,来力不入、去力不留、挑起周身十二条大筋、浑身是手、沾衣即出……这些都是每一个习武者梦寐以求的境界,可惜真正有人练成么?就算练成了又有什么用呢?董海川教导子弟:你又不作贼?所谓“神拳还怕一溜烟”。而且练成了,也用不上,我习武至今,动手不过二次,一次是我众敌寡;一次是为了救人,把人从对方手中抢过来就跑(对方手持凶器)。两次后来想想都没有招法,顶多是思维比对方快一点而已。所以我认为,武学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而已。

神话一文,是我的旧作,由于措辞不当,在论坛中引起了很多争论,是我实料未及的。综观全文,我的意思其实是指武林中的一些言论有言过其实的问题,对于所列及的武术家,我没有否定他们功夫的意图,只是想告诉大家,他们其实没有说的那么神。
关于你文中的一些观点,我是这么认为的:

1、首先气功和武术,我一直认为是两个概念。武术是务实的学问,训练的人体的综合素质,胜负只在一抬手之间;而气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有软硬轻重之分,需要很高的悟性——武术中也有气功,如形意的丹田功、武当的润气功、甚至张三门中基本上是功多于拳的,这些气功对于增强人体素质,提高身体某一部位的抗击力和打击力,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气功没有武术为形式是不能运用于搏杀的,所以某些人吹嘘自己功力多高,实际上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解放前,刘高升是硬功大师,但是遇到初出茅庐的曹宴海却一败涂地,最后羞愤自杀,为什么?就是自认为气功是与武术等同的。凡一指、一足之力皆为局部之力,练到登峰造极也只能用于炫耀。

2、我认为传统和创新并不矛盾。武术发展到今天,每个门派都基本上有一百年的历史,这一百年是冷兵器向热兵器发展的一百年,其实真正对武术有影响的也就是2、3十年,因为无论是加农炮还是核弹都对武术失去意义了。那么每个门派面对这种改变,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在思考,思考历史和理论,这就暗藏了创新的苗头。可以说,我们无论怎么改造,都不可能靠血肉之躯战胜枪炮。与其吹嘘自己的工夫如何厉害,如何可以速成,我认为还不如把精力化在对各门派的理解与融合上。

武术有其通性。孙禄堂先生在著作中提到:十二形每一形都有其特性,但是归总起来,不超过三体式的规范。其实照目前的发展,十二形可能过100年会变成12个门派也说不定,但是这样一来其中的共性就没有了。我认为无论形意、八卦、太极、八极、披挂都有共性,如果将他们中的一些针对提高素质的招法抽出来反复训练,效果是迅速的,但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是创新了呢?我看不见得,因为我们应该侧重的是对人体劲力、技术体系的研究,而不是什么招法的高明。可以说武术本来没有招法,是在形成了人体的动力定型后才产生了招法,招法的指向也是人体的协调。所以早就有人说过,如果没有对劲法的把握,那么所谓的心会掌也只不过是多出一套杂式捶罢了。

3、武术应该是练用合一的,严格说来训练的体系有先后之别,有站桩、拳架、单练、对练、散手的区别,但是用法一定要即学即用,精神一定要时刻如临大敌,这些不可能等到最后再练习。

谈了这么多,有点言不达意,其实我早就离开论坛,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我认为武术一靠悟、二靠练。以今人的水平,不妄自菲薄的说,其实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领会武学中的很多原理,但是练到身上的时间就绝对不可能比前人少。前人的论著已经将武学的道理讲的很清楚了,所以我还是只看不写,只练不说的好。

一叶二○○一年五月二日


研究武术应该分类

我认为,武术应该分类。 
1、健身强身类。针对自己。 
2、格斗技击类。针对同道中人。 
3、自卫求生类。针对的是敌人、不讲武德的个别人。 
从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到,过去的武者和今天的武者有本质的区别。过去的武者不少是以武为生的,他们面对的是生存中的竞争者、心怀恶意的暗算者。从董海川、杨禄禅、杨健侯到车毅斋、孙禄堂、杨澄甫、李书文无一不在一生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暗算。好一点的如董、杨、车可以化险为夷,次一点的想杨澄甫就在早上洗漱的时候被万赖声击倒在地,再次一点如李书文被人下毒客死异乡,张兆东醉酒后被百余人追杀。他们的武功是凝聚着鲜血的,是经验也是教训。好象顾留馨眼中的孙禄堂,他从不把自己的背部对着别人,坐下的时候也不忘记要手扶椅背慢慢坐下。和我们在文章中想象中的多么不同!

求生存是武术的最初意图,到今天这个意图已经向着健身防身的方向作了面目全非的变化,所以在不同的游戏规则下,我认为武术应该分类研究。当然类与类之间不乏融合,界限似乎也没有那么严格。但是象邵发明的三十六路流氓拳、浙江陈某某的无限制格斗法(左手持钩右手拿剪刀的那种)就无论如何不能列为健身类,而轻歌曼舞的木兰拳、敦煌拳也不应该列为求生类。

比较古人的拳术和今人的拳术似乎应该放在这个框架下进行,而且今人从事拳术研究的动机也和古人不同了,受生活节奏的影响,研究的时间也少多了,所以韩星垣先生才说:“今人理论高,前人工夫好。”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前的体制,武林中的地位和名气待遇不是同技击成绩挂钩,或者说没有提供这样一个激励的机制,可以靠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进行择优汰劣,于是武林中就不可避免的充斥着口舌之争和纸上谈兵。没有分类,就不会有公平的比较。

不应过分重视桩功

为什么我说不应该太重视桩功呢?因为练桩功只能培养内气,而意拳的桩功被列为七妙法门之一,据我所知“七妙法门”见于天台宗的童蒙止观或小止观,并非层次的意思,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意拳的整个体系中,站桩只不过占七分之一的分量,不能说特别重要。

我个人也曾经涉足过意拳的一些东西,据我个人研读拳经的心得,早期的意拳和晚期的意拳是有一定差异的。表现在桩功里面,早期的意拳有很深的形意拳味道,他所侧重的是通过桩功换劲使人更快的找到整劲;晚期的桩功里面加入了很多意念,可以说这是因王老的学识、思想转变分不开的。意拳求的整体劲(或浑圆劲)是很多门派都在积极追求的东西,只不过意拳的见效快而已;晚期的意拳更侧重于化劲的境界,这也是太极拳的终极目标。内家拳的很多东西都是共通的,但这并不等于就可以把他们混为一谈。


拳意论 
近来看了论坛上的一些发言,感到大家关于形、意,桩功与拳架的争论有可能会演变成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华山派的气、剑之争,所以觉得有必要将此问题略加论述。

象形、会意是中国文字“六书”的二途,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底蕴,讨论拳意不能不结合这个背景来分析。因为世界上只有象形文字发达的国度,其神秘主义、其与自然的关系才相应发达、密切。上古圣人设教,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依百兽之迹以画卦,渐至六十四卦以应无穷,这是象形文字的由来,也向我们揭示了一条创造的规律:由会意而象形,因象形而达意,知其意、象其形,最终寓意于形,水乳交融。形、意二者不可偏废,非有形无以达意,非意足无以尽性。

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练功夫。我们知道,西方乃至印度的武学中是不讲究意念的,而祖师西来,十年面壁,悟道所得正是心意二字。并非是将西方的成法全盘照搬。心意二字的妙处,在于赋予刻板传承的拳术以道的内涵,使拳道从机械的仿造向自主的创造发生质变。

三丰祖师观蛇鹊相斗而创立本门拳法,他的高明,不在乎创造了13式或96手,而在于将蛇之缠绕柔绵,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和鹊的机警灵动,闪战腾挪,变化无穷贯穿于拳术之中。如果没有此意,那本门拳法就成了体操;如果没有此形,那本门拳法也无以区别于其他拳种,相应的内劲也无法获得。前面有的先生讲靠桩功可以如何如何。我不同意,桩功各门各派都有,佛道两门气功中也不是乏善可陈(如少林内气外发功和武当中和功),他可以使人得到内气,但此内气并非拳中的劲法,如果不经过拳术练习,也不能形成本门的拳意。这就好象你有一碗水,可是不加青菜,不加肉,不放味精,不在火上炖,就不会成为一碗汤一样。

道经中言,孤阴不长,孤阳不生。拳经中云,太极者,无极之母,动静之机。凡事皆有两端,善者用之,如运剑之两刃,游刃有余;不善者用之,如操两刃之矛,顾此失彼。后人有感于外而得之于中,乃对拳术加以增减。常人看来,是多了招法,分了派系,其实呢,不过是因各人资质、阅历的不同,而充实了拳意而已。

而拳意之充实,在我看来,经过三段历程:
 
一、自然景观 
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潮起花落,比较直观,松柏参天,鹰飞猿纵,风中旗、水底鱼皆有美感,古人创拳多取法于此,是为意中得形。 

二、物理特性 
随时代的变迁,今人已经对拳法进行科学的剖析,于是,杠杆、滑轮、三角、斜面、球体等物理术语渐次融合于拳法之中,此为形中寓意。 

三、功能用途 
从拳术的功能看,人们已经意识到拳法除了强身健体、克敌制胜外,还可以颐养性情,返老还童。如意拳中的假设三尺外有毒蛇猛兽环绕;又如郑悟清的耍拳说。

特别是后者,即太极拳为游戏说。我认为是个思想的飞跃。其实,宇宙乃一游戏也,人生也一游戏也。何况拳术?拳术之道,从自己练习(知己)到克敌制胜(知人),都无非是取材于实际的一项游戏。无论单人训练,还是双人对搏,他所追求的已经不再是一己的得失成败,而是身心舒泰,身手敏捷,特别是有了强壮的体魄,也应有健全的精神(参见宋世荣前辈的道艺、武艺之说)。这也正是游戏可以带给我们的。但是,游戏随小道,我们不应以小道视之。如果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过分偏重于形或意的追求,就难免会有过与不及的偏差,而对胜负的执着、对用法的偏爱、对自我感觉的过分推崇,都与勿忘勿助,道法自然的宗旨相违,都可能会使人离道日远,乃至于背道而驰。

所言不当之处,望方家斧正。

 
天下豪杰,欲开宗立派,以武学扬名立万、发家致富者,必读下文:
总纲
一、渊源流长,科学包装
凡有所创立,首重立好根基。各门皆有历史,不能唯我独无。创立祖师可道可僧,祖师姓名最好不雅不俗,创派时间不能明言,托名明清,最为巧妙。宣传用语,非古非今,常用术语,结构、螺旋,轨迹、三维,尤需熟练,人体解剖,亦应稍懂,五行八卦,纵横其间,科学名词,屡试不爽,旧水新瓶,引人入胜。
二、战绩累累,口说无凭
古今名人,应有尽有,战绩如何,县志无存。口中吐莲,舌根不烂,天花乱坠,如入迷雾。中外战场,一并开搞,他派名人,隐名不具,以示风范,不揭人短,免招非议,不惹争端,外国选手,名可直译,国外户籍,从何查实?各派公关,尤需重视,互相捧场,有钱平分。
三、内外刚柔,体用兼备
所创之学,先要系统,内外兼修,长短并重,软硬轻重,奇绝特技,都应具备,上至八十,下至黄口,无分男妇,皆可修习。收费公开,档次明晰,落实责任,实行三包,如有不满,可以退货。
四、体系开放,兼容并包
学海无涯,唯我多舟:太极八卦,泰拳截道,皆为我用;金庸古龙,卧龙萧逸,灵感来源;立足泰岳,一览众小,如不学我,始终痴迷,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五、左右互搏、上气下通
报社杂志,要搞关系;政府支持,必须攻坚;财政税收,我来创收;远交近攻,先村后镇,电视广播,立体宣传,政府表彰,名利双收,一统江湖,为期不远,到此地步,何人能撼?如有不满,先打后奏,来者不拒,骗光再走。
六、售后服务,保证到家
学院武馆,要讲效益:学成之后,小则护院,月薪两千,中则保镖,月薪五千,大成之人,推荐表演,或成明星,或成偶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此种种可导引至三十六种神通也。
以上六条总纲,如果能够咏颂默记,倒背如流,那么功名富贵只是弹指间事。
现场示范:
本人一叶,号知秋子。自幼嗜武,现愿将所学之秘传云贵屯蒙山镜月洞武学整理如下,与武林中人共同探讨。
1、渊源简介:本门武功形成于明末清初。故老相传,当时,明朝政府为了阻止陕西李自成起义军入关,特召集明初十八家(即螳螂拳王朗所采之十八家)传人在潼关摆下擂台,而农民起义军也邀请隐居山林的十三宗脉(包括少林、武当、华山、崆峒、九华、启真、蛾眉、昆仑、雪山、玄凤、五台、文圣、澜沧)于之对垒,双方共进行了十六天的比武,最终以十八家的失败告终。本门创派祖师幻空子当时是十八家中的高手,经此役失败后,师门星散,从此隐居云贵屯蒙山,潜心研究双方武学之优劣,创立本派。几乎同一时期,代表十三宗脉的一名高手随着起义军败于清兵而隐居回疆,创立天山派。
本派幻空子为开派祖师,并流下“幻真衍道形,法密宗玄风,秋月皎天际,万象映本元”二十字道统。本人知秋子,为第十一代传人。
2、所学内容:一桩二胎三丹四术五能六绝。
一桩者,屯蒙十三桩也,前十二桩通十二正经,最后一桩通奇经八脉;此十三桩外观上是熔炼了明初十八家武艺的精华,可谓一桩含一家;从内景上看,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间架结构引发体内真气遵循一定通路行走,最终冲关通脉,无须任何意念导引,即可完成大小周天的飞跃。
二胎者,混天胎息经也;乃采用原传易筋经和道家胎息经,融会而成。共有结胎、抱胎、运胎、化胎、养胎五部功法,成功之后第一可将周身经络运行之气化归腹内,结成圣胎;第二可将口鼻呼吸之气从每分钟十二次降低至四次,内气充沛,从不衰竭,为今后运用毛孔呼吸打下基础;第三可使身内力道增加一至四倍,两臂最少有千斤之力。
三丹者,包括:一、丹道正途十六层,功成后有四象,一为漏尽通,永无元阳走失之险;二为三球齐备,即孙禄堂前辈所说的骨如铜球、筋如钢丝球、内气如气球,实战中外形无须动作,可使犯者立仆;三为体表呼吸代替口鼻呼吸,即赤松子胎息诀所言,可以入水火而无伤;四为内气游走全身,可从身上365处穴道中的任何一处外发,周身轻盈,百病不侵。二、胎力入丹功,即将胎息功练成的圣胎化成丹点,练成之后,发生质变,浑身骨骼变粗变密,筋络纵横如老牛筋,又如护身甲,练拳习武、搏击应敌从不知疲倦,具备此基础后方可练遮拦棒。三、绕指柔功,此功为本门前辈以印度瑜伽术为本,采取藏密日月神功、云南苗家、傣族秘传武功凝练而成,全套76个动作,练成之后,全身筋脉增长一至三寸,九大关节可做360度旋转,有此功力后,方可练习本门缠绵索的功夫。
四术者,拳术、械术也。拳为震天三十掌,取材于武当三道总之一的狗皮真人所创的二十四式形意拳(前身为丐帮的降龙十八掌),融会十八家中的拳法精华而成,共三十式,出手刚硬,如洪炉出铁,使对手一触即溃,保留了降龙掌刚猛无敌的风格;掌为绵丝柳叶掌,共64式,为碧氏三侠传下的原始八卦掌的练法,练成之后双手如有无形的绳索,敌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操纵得如同三岁小童;短械为镜花刀(六路,第六路为刀中藏针,针为雪花神针,一出手就是六支针,专找人穴道,并能打成雪花状,故名雪花神针,单练法为六出祁山),水月剑(108式,上承明末十八家,与武当、华山、雪山、天山齐名,并下启昆吾、青萍);长械为昊天枪(乃融合启真派真如枪、玄凤派凤凰戟以及澜沧派之钩镰枪而成,枪中夹戟带钩,一械三用,厉害非凡)、六阳棍(乃融会西北鞭杆与蛾眉枪法而成,有三分棍法七分枪法之称);奇门兵器有1、遮拦棒(乃融合山东陆家文龙枪,山西李家元霸双锤而成,既有陆文龙连挑岳营十六员大将的威猛,又有李元霸双锤打遍天下英雄的霸气,特别是双棒的质地乃采用屯蒙山上特有的黑铁木制作,其木不畏刀剑,入火不焚,入水即沉,沉重异常,每条长两尺,直径五公分,但重量却有十六斤,需有胎力入丹功基础方可运用自如)。2、缠绵索(此索用十三个直径十五至二十公分大小不一的铜环,铜环之间用钢铃连接而成。练习之初,将铜环一端连在巨树上,一手持环抖动,此功需有绕指柔功夫,待到大树上的叶子被一抖之力全部筛下,方谓成功。功成后才可练习三十六式招法。对敌时,将铜环套在手臂,一抖之间,敌已授首;平时与人交手,各环之间的铜铃响声连环,敌人神识渐失,必败无疑)。
五、能:一医学治沉疴;二易理知休戚;三奇门遁身形;四气成断生死。此为文法,本门前辈认为武功到了一定境界,将会停滞不前,强行练功且容易产生魔障。故此必须加强慈悲普度之心和文化素质修养,才能踏上武学最高峰。本门的能,为每个修行者提供了普度众生的方式,一般待到第四阶段的功夫都已学成后,师傅会因人授教此四门中的一门,然后让你出山以此技能试手三年后,再根据你的行止德行来决定是否授予你第六层功夫。
六、绝:
一狗皮帘,为武当狗皮道人传下,又因为初练时以狗皮悬挂以练掌力,所以名为狗皮帘。实际上此即劈空掌也,练成之后,隔空排气,伤人内脏,虽扁鹊在世不能医也。
二混真球、为三丰原传太极,共十三式,乃天下太极之总枢,各派均发源于此。
三禹步凌虚,轻功法。为九华派八卦掌秘传功法。乃参照古代大禹治水时留下的足迹而演化成武功。此法练习时上应天象,下按节气,以北斗七星为平时练法,而每一节气又按照一种星座的走向布局练习步法,盗日月星宿之精华为我所用。功成之后,初步可以在立起的砖头上,行走如飞;中成可以在墙壁上横行八步;大乘可以在墙壁上上行八步;最高境界是凌空八步,传说近代只有董海川一人练成。
四陆地飞剑、五人仙慧剑、六天仙神剑。此三绝为道家三乘九派剑法真谛,所谓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形乃为真。此即练习有形至无形之法,但对人的要求甚高,至今我亦未能全部练成,只能加以简单介绍。
所谓陆地飞剑,即吕四娘杀雍正所用之法,雍正也曾窥其玄妙,固有血滴子之设,不过所学不全不精,流于下下乘也。所练之法为摘花伤人,练成之后可运用一张A4纸,甚至崭新的百元人民币,在十步之外掷出,要击中人脑后大椎穴下的凹陷处,而不使其察觉,十天之内人头自动脱落,民间俗称落头疤。
所谓人仙慧剑,即在丹道正途练成以后,加练卯酉周天,将金丹练入眼球,产生慧光,此也就是西方的催眠术了,练成之后,慧光照人,人失其识,要生则生,要死则死,全不受自己控制了。
所谓天仙神剑,必须选取十四周岁以下的男童方可修习,取齐元阳未失也。功成之后,可以运用液体伤人,如用水滴甩出,敌即受伤;最高境界可以呵气成剑,一口真气可以刺中穴道要害,杀人于无形之中。
3、历代传人
本门历代传人具有克敌制胜的佳绩。远的不说,就拿我的弟子海月生来谈,他十六岁入伍,服役于贵州某部,后拜在我门下,学习两载,参加西南地区全军搏击大比武,即一路披关斩将,获得冠军。旋又被部队派往尼泊尔参加亚太地区军队比武大赛,顺利进入决赛,遇到印度高手马哈扎伊,只一回合就将其震飞,倒在擂台外面。马起身后,又提出比试器械,盖其家族为印度北部短棍术世家也。海月生拿出随身携带的遮拦棒,邀请马及其师兄弟五人一起攻击自己,霎时间,之间只见短棍乱飞,人影歪斜,不到两分钟,就将其五人一举击倒。马等人连竖大拇指,称赞不已,并表示要摆海月生为师,海月生以自己尚未出师未由推辞,后经电话请示我同意,与马等人义结金兰,并将六阳棍中的部分招法传授给马,使其惊吒不已,心想神驰。
本门武功一直隐逸与云贵一带,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以来流传在佛道门内和民间流派的精华部分。各代宗师在外出修行的三年中也与中原各派不少高手过招,为他们指点迷津,促进了武学的发展。现具本门武学典籍《屯蒙传习录》中所记载,将交流情况简单谈几点:
1、江西龙虎山潘元圭道长曾到屯蒙山探访我派第二代祖师真极子,真祖师将水月剑中的“秋萍一至遮天日”和“昆仑惊断乾坤脉”两式见示,潘道长流连两月有余,窥见此两招剑法的真谛,后下山创昆吾、青萍两派剑法。
2、本门第八代祖师宗铁生在外出期间,曾到河南洛阳董梦麟先生家(董家为明初十八家后人,所习家传武功为“枝、留、盘、破、沾”中的盘门)向其传授禹步凌虚功,后董又将本门云盘掌与禹步结合,创八盘掌,并将此掌法传给了李振清。而董海川先前曾到九华山学习碧氏三侠的柳叶掌,后在上京途中路过洛阳,得董单独传授禹步功(未传云盘掌,因怕与柳叶掌混淆),董海川将禹步与柳叶掌结合,创八卦掌。此为本门记载的八卦、八盘掌的渊源来历。
3、本门第四代祖师道合生,曾经在山西向一姓任的少林拳师传授过饶指柔功,以补其刚过于柔的弊病,后来该派一直以柔功见长。
4、本门第九代祖师玄玄不二,曾在直隶(河北)向一镖师传授过胎息功,并告诉其此功为明代三家共议而成,后传闻该派以三皇易筋经成名。
5、近代我的祖师曾经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河北与一形意拳师交流,并根据其修炼中滞重神僵的缺陷,传给其屯蒙桩法两式。后祖师至上海,与一形意、太极高手交流后,将本派的丹道十六层功法中的十三层传授给其,当时在场共同受教的还有祖师的世家友好赵某。
此为本派大致情况,如果有人想修习上述功法,可与我联系。


我的老师一叶先生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今年刚届花甲之龄。一叶先生籍贯河北,自幼好武成痴,少年时代有幸拜在武学名家孙雨人门下,学练孙氏拳法。青年时代因受文革影响,参加上山下乡运动,辗转至云贵地区。一次上山打柴迷路,结识了屯蒙山武学宗师风林老人。风林老人一眼看出我师傅具有绝佳的根骨和超凡脱俗的悟性,决意收我师傅为徒。从此我师脱离俗世,在屯蒙山一住二十年,全面掌握了屯蒙派的六层武学精华和二十七次第的修道心法。
80年代中,先生辞别师尊,回到故乡后,又潜心研究修炼当前的各派武学,并云游四海,多方试技,经过长期实践,大小千余次的试手,我师终于树立了屯蒙派确实高于当前各门各派的信念,破除了武林中长期存在的“旧不如新”的疑惑。
90年代中,我师傅开始收徒传功。他打破屯蒙派历代单传的惯例,先后收我、海桓子、海闵子三人为徒,悉心传授屯蒙派武学。
我师人品高洁,志向远大,心胸宽广,武学深不可测,有神鬼不测之功,惊天动地之技,但师傅虚怀若谷,从不自满,总是告诫我们武林中一山还有一山高,切不可得艺便轻狂。各门各派虽然总体上不及屯蒙派壁立千仞,高不可攀,但“细推物理恣行乐”各家中也不乏真知卓见之士。人有一技之长者,皆可为我师。他对自己的入门师傅极为尊敬,对孙门也充满了爱戴之情。他常说,孙禄堂先生虽身在俗世中修行,但其功夫确实已经达到了与道相合、冲虚腾空的道艺境界。“艺”者,毅也,孙先生之所以能够在数百年武林中拔地而起,成为一座冰封雪遮直达霄汉的高峰,就是因为他有超出凡人的毅力支持。
我师傅从不在外显露自己的功夫,碰到有人提出切磋,师傅往往运用本门绵丝掌使人知难而退,不到万不得已从不使用胎息、胎力等类霸道的功夫。更不要说天地人三盘剑了。
从师多年,据我所见所闻,认为一叶先生的武学修为已经达到以下境界:
1、已练就天地人三盘剑中的地盘和人盘剑法,对于天仙剑目前正在研究中,到此地步师傅心中已经没有打人的念头,与人试手,心态上纯粹是帮助别人提高修行,而且出手浑然天成,没有任何招数的痕迹,师傅说这就是所谓的“应物自然”——不管什么门派的高手来试手,师傅往往能够用他本门的手法点化他,让他很顺利地在武学上进步一个档次。这也就是儒家孔圣所设的因人施教的方法。近代,我只知道董海川前辈达到过这样的层次。
2、在二十七次第的修炼上,已经到达第二十三层身外分形的境界,可以在大千世界中同时显示多个法身,行善积德,救难扶危,已经超越琉璃体,修成金仙不坏之身,长驻世间,功夫不息法自修;下一步据师傅讲是空行体的修炼,身体由液态变成气态,可穿行于宇宙间的任何介质(包括许多修道人都不敢碰的黑洞)
3、在武学上,已经达到百川归海,万佛朝宗的程度,世间法一经过眼,即为我用;体内罡气从365穴道中外逸形成在身外形成一道厚3寸三分的气罩,凡间呼吸之气已然断绝,完全通过此气罩与外界交流,不仅杜绝了任何传染性疾病,还可以白日飞升,到大气层之外练功。同时,师傅身上任何一处又可以如黑洞一样将你的攻势化解得无影无中踪,有一次师傅站住不动,令九人围绕四周,同时进攻,九人的拳头始终没有碰到师傅身上,而师傅却连脚也没有动一下。师傅的双手飞花摘叶,皆可伤敌。而这双手一旦碰到人,那真有吸魂多魄之能。记得,我有一次跟师傅试手,师傅无意中用手碰了我的肩头一下,我立刻感到好象世界末日来临一样,浑身上下难受的不行,说痛不是痛,说痒不是痒,就如被人一下子提到了太空,灵魂脱窍;又好象被甩进了地狱,周围都是烈火刀山,真是生不如死。那次我大病了一个月,在师傅的悉心用药调养下,才恢复元气。右肩头从此留下一块碗大的黑斑。从此我对师傅的双手也就敬而远之了。
以上所述,实不及我师功夫的万分之二三,大家只有亲自见到我师傅才能感受到什么是世界上最威严,最高贵,最飘逸的人。


海月生
前面,我师傅知秋子一叶先生已经将屯蒙派的武学进行了简要介绍。下面我遵照师命,结合本门《屯蒙传习录》中的内容谈一些历史渊源上的东西,这些资料是第一次向社会披露,其中对明末清初的历史、现今武林各派的来源、宗门民间隐显各派的绝技都有所涉及,必将使今后的武学研究进入一个更高更深的领域。
一、关于本门立派之来龙去脉
前面已经谈了一些,这里再补充一二。
本门祖师俗姓张,是明初十八家中“洞”门中的传人,祖师共有师兄弟三人,另外两人一姓马、一姓赵。在潼关擂台上,祖师前往参战,祖师运用三人共创的混天胎息经中的功夫,连胜对方三人,后败于武当狗皮道人的狗皮帘功夫下。之后,因明初十八家不敌十三宗脉,祖师也就跟随狗皮道人上武当山深造。而当时的武当山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武学的圣地,因为随着代表外家的十八家败于新兴的十三宗脉之手后,内家的兴起已经是势不可当的事情,加之中原板荡,很多武林中人都来到武当学习内家功夫,本门祖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武当山一住十年,终于融会贯通了内外家二十三门的功夫,并因机缘巧合(武当山被清兵围剿,祖师参加抵抗清廷的义军,辗转来到云贵)来到屯蒙山开宗立派。
二、关于明代十八家
明初有十八家,此王朗螳螂拳谱中介绍甚详。但是此十八家的功夫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发生变化,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采取的十八家,已经不同于明初的十八家了。祖师时代的十八家是哪十八家呢?据本门典籍记载,为:枝留盘破斩长短单双洞陆合拿跌扑颠鸿闭。
其中每一门派都有史有据,如枝,是九枝子,为宋朝邓良所创,今天,在北派为戳脚,南派温家术已经失传;又如留,为留手门,拳法讲究来者不拒,留之不去。一直在福建闽南传习,与南少林齐名,后来发展为鹤拳。斩为河北拳派,今天发展成西北八门(以斩法著名);长为苌家;短为高阳短拳,今天的翻子中也保留了短打的精华;单为掸,今天的劈挂、八极、通背都保留了单法;双为山西李家双捶(锤);陆为山东陆家枪;合为六合门;拿为鹰爪王;跌为千斤张,即张松溪,今为松溪派;鸿为吕红,字鸿文,陕西红拳、广东洪拳还有大鸿拳等都是鸿门,该门也是反抗清廷最激烈的一个门派,成为天地会、洪帮所传习的主要拳种,不过逐渐失真,到今天只有六合八法、八极等派中还沿袭了吕红八打中的部分招数。因篇幅所限,其余就不详谈了
本门祖师所习洞门,得名于洪洞县,是山西大移民时期流传在洪洞县的一门拳法,也有拳决中“出洞入洞紧相随”之意。此派武功讲究手如洞门长出入,胸如洞门紧庇护,两肩开合似轱辘,专打三山并五岳。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诸多支派,如山西的鬼扯钻,洪洞通背、柴氏通备等等,凡是拳名中有“通”字的皆与本门有渊源,因为山西话中通、洞是同音的。值得一体的是,河南蒋家家传武功无极拳,后到山西学得本门支派洪洞通背的拳法,回乡后又常与“长”(苌)家切磋,体会到一些内家的手法,从此打下了俗家太极的基础。
三、内外分野,云流星散
内家功夫从何而来?据书中记载,是源于抗倭英雄戚继光。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既取材于十八家又与之不同,拳法已经具备了内家的雏形。而后才有十三宗脉的确立。等到了潼关大会,两派之纠纷发展到不可弥合,表面上是农民军与明朝之争,实际上是武林中内、外两种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一开始造成武林发生了全新的技术性的革命,但后来当清廷统一全国后,作为中原武林圣地的武当,因为随着内外两家共同确立反清的宗旨而被剿灭。从此云流星散,中原武林中的秘技绝学都纷纷失传了。
可以说,我派祖师是非常幸运的,据传当时武当山学艺者上千,但劫后余生的只有三人,一为天山派的创立者熊某,一为功家南派的始祖邓某,还有一个就是我派的祖师了。
我们所习的屯蒙原传武学与现在流行的各门各派有何区别呢?本人认为:
1、本派传授真,立意高,所传的都是明清武艺和原传道法,同时由于长期在云贵等地发展,受到藏密、印度瑜珈、苗族、傣族等气功、武功影响,可谓融会东西,贯串古今;
2、本派的层次非常丰富。在本派看来,现在武林的明、暗、化三层与佛道门中的九乘次第一样,都只是初级功夫。对此,郭云深前辈早有暗示:“三回九转是一式”。即表明三层功夫与九层次第是异名同质。杨家太极因在京城接受过道门的真传,所以门中相传有十三层功夫(此层为次第的意思),最后一层为南天门。其实,真正的武学道法,功法共有三式(按现在的分法为九层,二十七次第),练精化气等明、暗、化三层功夫仅仅是炼丹之法。丹成之后为转为修道,还有18次第。而南天门只是其中的第13次第。本派典籍中有二十七种次第的详细介绍,即“金关玉锁二七重楼”也。练成之后,妙处难与君言,言者不能尽意,听者也多不能信。
3、练法简易,多运用药功、易理、奇门遁甲、异质器械加强练功效果,缩短修炼时间。如本派修炼丹道正途时,采用外用龙颈箍防止走失元阳,内服一气何合散补漏,活子时可在十天内产生。上代祖师曾将此何合散传授给一曹姓练丹者,其人在四十天内就打通大小周天,为俗家中所仅见。
4、秘法绝技神鬼莫测。种种玄妙与别家大异其趣,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但是太过神妙,现在时机不到,还不能向大家公开。现仅讲一宗,天仙神剑的练法中有千里授首一式,练习方法略同于马来西亚等地的降头术,非常骇人听闻:练者头颅离体而去,少则一二里,多则几百里,飕乎而去,念动即回,可以伤敌于百里之外,但是练习时不能有人看见,否则头颅自动飞走,练者必死。过去我们总是认为此乃马来邪法,却不知是中原大法(明代丹宗东派传人所著《封神榜》中的申公豹也会此法,可见为明代以来的正宗丹道秘法)。
四、关于《屯蒙传习录》
此书为本门立派宗师幻空子所著,后历代传人皆有所增补。因为时间不同,物换星移,很多东西都被发现和创新,不补充是不行的。该书目前有1500多页,将近200万字,还有大量的演武、修真、械具、药物、天象、易理等方面的图谱,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后人不断补充的。如遮拦棒,先前只是一套棍术,后代祖师在屯蒙山上发现了黑铁神木,才将此棍完善为一套无坚不摧的神兵利器;又如混天胎息经,开始只有陆地十八式,现在已经完善为陆地三十二式,水中十五式共四十七式;其他尚有后人补充的参天地之机,夺造化玄妙的种种武功、法术,因为我们尚在研究修行中,不能乱讲。如今我师一叶先生,正在不分昼夜地着手整理翻译这本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一定可以一睹此隐逸数百年的武林绝学,窥见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
注:此文和上面的开宗立派者必读乃一叶闲来所发之一梦也。今人多有发白日梦者,一叶见之,羡慕之余,乃端坐入定,得游戏观之三昧,身中涌现诸种妙象神通,入大梦四禅摩地,心内窃喜不已。醒后草成此二文,以记梦中所见。愿同好者也以梦相示,共入兜率宫第二十七境地也。


我所知道的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相传为武当先师张三丰观因观蛇鹤相争所创,最初为十三式。后来除在武当、全真等道门中传承外,还因张松溪、王宗岳、甘风池等人传播于山西、陕西、四川、江南等地。门中有派,派中含门,可谓内家第一大门派。

据我所知,武当道门中的太极拳有:
1、武当隐仙羽化犹龙太极拳,共分四气,六十四式。现在天津一带传播。
2、北京白云观原始太极拳,分动静快慢四部。
3、武当铁松派太极拳,李兆生传。

太极北派以王宗岳、蒋发为祖师,在清末衍变为赵堡、陈、杨、吴、武、孙等大派,民初以来又经各派相互换技而有常(远亭)、李(瑞东)、兴汉架(刘)、杨氏府内(萧功卓、汪永泉两派)宫内(刘姓太监)、形意太极(山西)、八卦太极(程廷华)、夏(国勋)、北太极(为象形拳,姜容樵、姚馥春所传)等小派。

南派以甘风池为祖师,有金陵、江南等派,有十三丹、奇门八法拳,传人不多。

另外,四川松溪派内的太极长拳、僧门太极(又名昆仑太极,为藏僧所传),山西少林八法门的王氏太极、傅山拳法、武当鱼门拳、太乙五行二十三式都和太极拳多多少少有一定关系。

太极就是太极,太极是生成万物的因数,也是养育万物的载体。太极最大,除太极外可谓无物。在拳术上,太极拳的思想理论贯穿于整个内家武术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各门派的终极追求,所以太极拳的理论和体系都是最广博的。过去人们对太极的理解是从松柔的角度,其实既名太极必然是阴阳相济,只不过他的刚表现为一气贯通的浑圆丹气,绝非肢体骨骼的机械动力,因此单向的过与不及都非正道。

 
我所知道的武术——杨氏太极拳漫谈

杨氏太极拳肇始于杨露蝉前辈。由于学拳不易,(传说杨先生三下陈家沟先后用了十八年工夫)所以在传授时,就难免保守,据说武禹襄先生就是在向杨家问技不果,而去赵堡向陈清平学的拳,时至今日,保留在杨氏太极拳中的原汁原味已然不多。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老辈们所练的较为原始杨氏太极拳是个什么样子,以及所谓的真髓又在哪里。

一、 当时,在练法上应该有很多种架子,绝非目前的那种四平架一统天下的局面。 
细言之,如杨班侯所练的架子就有大、中、小、快、提腿架、撩挎八卦掌、炮捶七种,据马同文先生言,杨、武两家皆有炮捶练法,李、郝等人皆会打,尤以班侯先生练得最好。

又如,王兰亭先生代师所收之徒李瑞东先生所传的李氏太极拳,有大小松紧慢快柔刚中平九种不同练架,又有天盘(犹龙)、地盘(江南地煞)、人盘(五星捶)三种拳架。

富英传授给萧功卓的太极拳也有九种练法(见李正先生的“杨氏皇家太极”网站介绍)。 
而由杨露蝉先生的女婿夏国勋传下的夏氏太极和由杨健侯先生传给程有龙,又由程先生创造的八卦太极拳中也保留了不少原始杨氏太极的东西,包括坚持走底盘,多擒跌闪赚等。

精武杂志第八期登录了田兆麟(学于杨健侯,后拜杨澄甫先生为师)之子田颖嘉先生的《杨氏太极拳问答堂奥》中论架子与练功层次之言甚为详细,有兴趣者可找来一读。

而且,当时的杨家拳不仅与当今的杨家拳不同,拳架与陈氏拳也略有差异,如杨、吴、武都没有金刚捣捶一式,由此可见陈家拳也是有发展的。 
由上可知,原始的杨氏太极拳是包容多项练习内容,训练人体多种能力以及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反应的一种拳术。他所对应的理论是“太极为一小天地,人身亦为一小天地。”

二、 在用法上,早期有较多的所谓“外家”手法,可谓“内外不分”。 
据禄蝉先师初至京师落脚教学之处——天义酱园东家张凤歧家有关记录:“太极拳功夫有崩啄拿劈、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哼哈呼吸、点击推按、勾挂抖弹、搓折滚甩(抽)、掐筋、切脉、闭血(穴)、断(截)气,怒是真怒,笑是假笑,抖搂凌空”等等。

据吴志青先生《太极拳正宗》内记录的向恺然先生的文章中介绍,杨少侯先生所练拳架与杨澄甫先生决不相同,每一手练时咚咚作响,与外家拳无异,令人大惑不解。

三、 在理论上,有从刚入柔,由外家演变为内家的趋势。 
杨家早期的拳论,据说有一部分保存在李氏太极的创始人李瑞东先生手中,但是就目前李门所录出的陈长兴菊月序的文字来看,似为伪造。而李瑞东先生的序中所提到的王兰亭所传的六十四式、单杀、双杀……皆偏重于外家手法。

杨班侯先生传出的理论为太极九诀,对于该文解释的最好的一本书就我所见应该是吴孟侠、吴兆峰所著的《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值得一提的是该文中所论的乱环、阴阳二诀曾被金庸先生原文摘录,作为小说《飞狐外传》中赵半山向胡斐传授的心得。而吴氏书中的拳路则为杨班侯传下的大功架,手法、身法都与杨澄甫先生所传迥异。

而据说是抄自端王府的杨氏太极拳论多篇(见杨振基的《杨氏太极拳术》和吴公藻的《太极拳讲义》,值得一提的是,后者论述太极拳的文章是我所见的最好的太极理论之一。)其中,在讲述打法上,与外家拳手法并无不同,全部理论中也无以柔克刚之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
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
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在上海。比较出色的田照临一支,田的徒弟叶大密一支,褚桂亭一支,此外还有位姚师傅据说是武汇川的徒弟都有功夫,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但脱俗的高手也没有见到。相比而言,金仁霖的推手功夫确实很高。蔡松芳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与金仁霖相仲伯。褚桂亭的传人葛先生发人的功夫很好,打出去咚咚的响。傅钟文不跟外人推手,不知其底细。田照临的徒孙李歌清,触人甚轻,发力生脆,但是得进他的点,应变差一些,也算是好手了。北京练杨氏的,解放后两大支,崔毅士、汪永泉。说实话与上海练杨氏的比差了一节。两边的练法也不一样。崔毅士是个踮脚,靠在树上跟徒弟玩推手,看着都别扭。汪永泉是说拳的主儿,北京话老头儿拳,老头儿玩玩的玩艺儿,离实用远了点。仲浩群说魏树人有功夫,不知是按照什么标准。根据我的体会,基本没什么功夫,推手恐怕还不如白普山,比金仁霖、蔡松芳就差远了。北京人懒,在公园里尽是凑在一起说拳的,上海人讲究实际,在公园里练的多说的少。看来北京人要骂我了。北京练杨氏的还喜欢空谈高境界,什么空啊、意啊。这点倒与上海吴式的马岳梁一支很相似。先谈些,吴、武、陈式的情况以后再谈。
吴式太极拳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历史,吴鉴泉的功夫比杨澄甫差了一节。不过吴鉴泉不保守,时间一久,他的后人的功夫倒出来。上海的赵寿村、吴耀宗都是好手。常远亭的传人功夫也好。大名鼎鼎的马殿臣就是一位代表。仔细体味他们几家的味道也不同。赵寿村、吴耀宗还有些硬的东西隐隐的在里面,有点咯噔劲。常家传下来的东西,好象更柔软。马岳梁的东西要更硬一些,招也外在。可是他却喜欢演示气,所谓凌空劲。吴式太极拳各支的东西用来健身挺好,基本都不合技击。听说这几年出了位严子元专去打老头儿,没见过面。吴公仪与陈克夫的录影,实在没什么东西,比现在的散打还没有内容。确实谈不上输赢。这几年吴家的人猛吹这件事,这不是不打自招说自己没东西吗?这本是件丑事,还拿出来吹,不知道一些人是怎么想的。说这些话,练吴式的要恨我。练吴式的推手有好手。但跟汪永泉的玩艺儿相似,玩玩劲还行,不能真用。为什么这么说,前面有位朋友已经点明了,生理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骨头、筋、肌肉的性状没有大的改变,再高的技巧也只能是玩,派不上真场面。北京练吴式出名的有两个半,杨禹庭、王子英、吴图南。有人吹王培生,王培生八十年代初是北京推手队的教练,但是当时的队员牛胜先不服他,根本不听他的,牛胜先只服李天骥。王培生有气,跟牛胜先推手,连推七次,牛胜先赢了七次。王培生窝了口气,没办法走吧。83年牛胜先拿了全国推手冠军,从此牛胜先就成了北京推手队的教练。所以上了真场面,只会玩玩劲就不行了。杨禹庭活着的时候,没听说他推手好,我曾亲耳听他说他只会套,不会推。不知道是不是对外保守。王子英能推两下子,但不能打,也没教出什么徒弟。吴图南有吴式的基础,也有杨少侯的技术。只能算半个吴式。吴图南也没教出象样的徒弟,什么于志钧、陈惠良等,功夫太一般了。吴式推手好的是刘晚仓,老头有真功夫。刘晚仓的功夫算得上是俗中佼佼了。大成拳的姚宗勋、王选杰都怕刘晚仓。刘晚仓让给带过话,他们就是不敢来。刘晚仓尤善发人,如果遇到功夫差点的,真能把对方发出去离地一尺多高。刘三爷的手法也多,招熟的很,本力又大,推手、散手都好。现在小马,马长勋还有点三爷的味道,但功夫比三爷差了一截了。练吴式的功夫好的还有一位北戴河的李经五,不过李经五也跟陈发科练陈式。李经五的架子不好看,但是推手不错,尤其棚劲好。有人说他能用气发人,没体验过。李经五推手时喜欢把两手垂在下面,身子微微一转,就把人送出去了。吴式中的现在最有风头的是大名鼎鼎的李秉慈,可是唯独他没有什么功夫。如果吴式朝着他的路子发展,就要全毁了。
仲浩群对于我评价汪永泉的功夫耿耿于怀,认为我贬低了汪老。仲浩群真是个文人,怕是即没有参加过对抗性比较强的比赛也没有经历几次真正的搏斗。所以对于真功夫三个字的含义与我不同。关于功夫脱俗是个什么样子,我暂不想在这里做具体的描写。因为,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但是,这样的人现在还有,而且不久中央电视台就会进行介绍。这比我在这说效果要好。那时再讨论什么是脱俗的功夫吧。汪永泉的功夫属于俗手。当然是有些功夫的俗手。朱怀元、孙德善、高德元以及前面有人提到的赵洪普、石明都是有功夫的,但都没有脱俗,都是俗手。要吹,也都有些资本。孙德善在地坛当年也是非常著名的,名气不在刘晚仓之下。我曾亲眼见孙德善让几个人排成一个纵队来推他,他让谁出去,谁就一准被发出去,排队的人并非都是他的徒弟。所以并不是作秀。作为玩艺儿,这手功夫够得上高妙。但这也只能作为玩艺儿。朱怀元粘人的功夫也可以说是高超,当时一块玩的有位翁师傅,看见朱怀元了,从后面拍了下朱怀元的肩膀,结果怎么着,手拿不下来了,一步一趋地跟着朱怀元屁股后面走,惹得大家都笑。这沾劲,能让老翁的手找不着着力点,够传神的吧。但还是俗手,因为拍他的人是老翁而不是泰森。在一定强度、一定力度的对抗范围内,技巧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近乎于神。中国足球队也是这样,自己练着玩的时候,球也漂亮着那,好象不比人家差多少,可是到世界杯上,就跟不会踢一样。对抗性强到一定程度,玩艺儿就没了。作为健身,走走意、玩玩劲挺好。作为修身就欠些,作为实用就差的远了。
说起武式太极拳,其理论贡献不能不提。李亦畲的五字诀,是真正从实践中来的理论,所以能对实践有实际的指导作用。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这是武式太极拳的特色。说这话,有人说我是话里有话,明褒暗贬。但是又能让我说什么呢?到现在为止,我所遇到的武式传人的拳术造诣还不如前面几派。郝少如在上海就没教出什么象样的徒弟。天津么家桢的工夫太一般了。姚继祖的工夫是可以的,看见他能发人。小孙(名字是建国吧?忘了)的功夫很好,邯郸联谊会上见过。乔松茂一门心思的给自己提大辈,搭过两回手,江湖的很。第一次使暗脚,没得手。第二次看有人围过来看,忽然莫名其妙的哈哈一笑,煞有介事地说:“不错,不错!”象演戏一样了事。薛乃印就更没什么功夫,好面子、讲虚荣,真本事一点没有,钱倒有一些,是个武林中的混子。吴文翰也是个说拳的,基本上没什么功夫,推手还不如魏树人。高连成的推手还马马乎乎,继承了些姚继祖的东西。但还是顶,手法还是比较熟的。还有王善德是靠打笔墨官司出名,能侃不能练,口气倒是挺大,劲僵的很,没有真功夫。武式前辈对太极拳贡献很大,又是儒生,应该修养不错。但是传到今天,真是没落了。当然,我接触的人很有限,可能武式的高人我没有接触到,不能以偏盖全说武式太极拳不行。一些隐藏在民间的高手,不是谁想见就能见得到的。这里也有缘分。
小贾已经介绍了寿关顺,不过我一直觉得象寿关顺这样的人最好是不要用文字来描写,很容易引起误解出偏差。据一位朋友讲中央电视台准备专门做寿关顺的节目,我本想在他做出来功夫给大家看后再讨论他,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争吵。不错,寿关顺的功夫是脱俗了。几十年来我遇到的功夫脱俗的高手也只有一、两位,寿关顺是其中之一。实事求是的说寿关顺是学过许多门派的东西的,只是他的功夫的基础是孙门的,他的内功完全是从支燮堂那得来的。支燮堂去世时他还没有来得及系统的学习孙门的用法,他的推手技术来自杨式,以后又学过拦手(上海叫操拳)、绵拳,与心意拳的人也经常交流,所以他这人融会了多种技艺,没有门派之见。有人说寿关顺完整地继承了孙禄堂先生的拳学,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据童旭东讲孙存周先生也只是继承了孙禄堂先生拳学的一部分,有个说法,不到十之二、三。支燮堂先生是得到了孙门真传,但是得到的掌握的东西不可能比孙存周先生更多。因为童旭东说支燮堂先生跟孙禄堂先生也就是三年,而且也不是天天在一起。所以介绍人物时一定要力求准确、客观。寿关顺是有神通的,小贾介绍了一些,不过在这里我不想做进一步的具体介绍,还是那句话容易引起误解。当年李天骥对外一个说法,对内又是一种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怕对外界介绍内家艺业时,话说不准一点儿都会引起很大的误会,需要加上很多解释。尤其是自己没有练到的时候,是很难解释确切的。但是既然说寿关顺的功夫脱俗那与俗手就不是在一个层次上,完全是质的区别。这不仅仅是实用不实用的问题,确实是层次问题。无论是人体的功能还是骨头、筋、肌肉的性状都已发生质的变化。
陈式太极拳的陈发科先生是位令人神往的人物,虽然我没见过他,但他的拳照实在是漂亮。那劲势超过了杨澄甫先生早年的水平,与杨澄甫晚年拳照的水平相仲伯,确实是好。陈发科的传人我见过一些,没有一个能打出陈发科那股劲势。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都比陈发科差远了。老一辈的田秀臣架子还不错,推手就不行。冯志强的推手靠力气,连摔带顶,散手几乎不懂。冯志强上了点岁数后也大谈养生了,结果现在他的身体还是很糟。天坛的李师傅、老刘、地坛的老邓功夫也有一些,他们都不服冯志强。但是也没觉出他们比冯志强强在什么地方。话说回来,跟冯志强学的人还是要感谢他,因为他的东西好赚钱,这是一有陈式太极拳这块招牌,二有冯志强的名人招牌,三是冯志强的推手中摔交的玩艺儿比较多,这也是陈式的特点,掌握起来用起来都快。其实真对陈式有研究的还是济南洪均生的一支。洪均生自己的功夫并不高,但他真研究,教出来的学生水平比他高。象老刘、小李、小张、小蒋以及再小一辈的小黄等都不错。虽然都是俗手,不过功夫还是有的,推手尤其好。小蒋在《武林》上不断介绍太极拳的散手,其实那只能用来玩。真正的太极拳散手练法小蒋并不懂。陈式的洪派架子用来锻炼身体比陈家沟的架子要好。陈兆丕的功夫比陈发科差着一节,我在西单体育场见到陈兆丕最后一次出来打拳时,金鸡独立腿已经抬不起来了,身体很糟。练太极拳起码要做到活着的时候有精神,死的时候要快,不拖累人。长寿不在练不练拳,遗传和环境最主要。所以我从来不拿寿命长短论造诣。陈兆奎功夫是很一般的,推手也是喜欢使拌子,结果碰到个懂点摔交的自己就栽了。他也是靠他父亲的名声吃饭。马虹、陈正雷只能表演,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手都不行。陈小旺推手还马马乎乎,步太死,但马步扎的还比较结实。推一般人还是可以的。但他不懂散手。还有一个王西安本力不小,有些力气。他推手是跤劲、跤拌加力气,同样也不懂散手。都说陈式太极拳古朴,这种古朴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步上,陈式太极拳的步不是用拳的步,而是用杆或用枪的步。拳脚相交,至少是两个拳头两只脚,可用来同时使用的武器至少是“四对四”,加上近身时的膝肘肩胯臀以及头则可同时用来使用的武器就更多。所以拳步既要稳更要活。绝不能死,步一死就要挨打。但是两枪相对,是一对一,两条腿以及膝肘等一般够不着对方,用不上,所以对步的要求重点是稳固,在灵活上的要求不如拳脚那么高。陈式太极拳的步是杆步,陈式太极拳原是作为用杆的基础功夫,所以陈式太极拳的步不是很灵活。在这样的基础上练散手是要吃亏的。或者说你练的东西与你用时的东西必然要脱节。说这话,练陈式的一定不爱听,但是如果撇开门派,从道理上技术上分析分析,也许火气会小一些。练陈式的特点是上功夫较快,但很少有人能以轻制重,哪怕是玩玩劲,他们也很难做到,在这点上他们不如杨、吴。从技术特点上说,陈式推手可以称为柔跤。
李玉琳先生本是位了不起的大武术家,功夫非常好。但是他的儿子李天骥是个有头脑的人,就是不许宣传他父亲,李天骥在国家体委几十年,从他哪儿就把他父亲的名声冷冻起来了。为什么?李天骥明白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在国家体委坐稳。现在的年轻人对解放后中国的政治环境没有感性认识,那时即使是文革前也是政治背景决定一切,在旧社会做过事的人,如果不知道收敛,想不到的灾难就会不断而来。李玉琳曾随李景林去山东国术馆,并担任国术馆的教务长。李景林是什么人?是被鲁迅点过名的大军阀,是鲁迅骂过的镇压群众的哙子手,以后又投靠了蒋介石。这样的人虽然对武术有重大贡献,但是在那种政治形势下,谁敢跟他沾边啊。所以,李天骥很聪明,把他父亲冷冻起来,他尽量不提他父亲的事。别人提起来了,他也尽量压住。这样实际上就是保护了他父亲。所以现在的人没有几个知道李玉琳的,即使知道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他的功夫到底怎样。天津人称李玉琳是“铁胳膊李”,咋一听以为李玉琳是练硬功的,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是因为李玉琳的胳膊就象杨澄甫说的棉裹铁一样,特别重!不用说打在人身上必受内伤,就是抬,一般也没有人能抬的动。杨澄甫先生的五虎将没有一个能推过李玉琳的,北京武术圈的三老四少更抬不动李玉琳的胳膊,推手就更没门了。所以,自从有推手比赛以来牛胜先的学生的成绩相对比较突出,他这里面还是有传承上的诀窍的。牛胜先是李玉琳的徒孙。我看他们的特点主要是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步和劈拳的钻翻劲并结合进了太极拳的手法。他们发人常常能把人打的象飞起来一样。不过在比赛中他们的这种用法常常被判为犯规,所以,大牛的弟子经常是打翻的对手自己反倒丢分。所以,我常疑问推手能用来比赛吗?大牛这派推手是作为散手的基础,能与散手结合的比较自然。但是用于推手比赛则要被扣分。吴图南、汪永泉这派推手,劲玩的精巧细腻,但需要双方配合,双方都要按照不丢不顶的意思走意。挨打的时候也不许硬抗,要顺着对方的劲出去,玩的是道理。但是很难用于比赛,比赛中对方玩命一抱一顶,你不能讲对方不懂劲啊。但是面对这样的对抗强度自己又没办法,只好自己出去吧。所以也不能适应比赛。于是现在的太极拳推手比赛越来越朝着一种四不象的对抗形式上发展。推手本是技击训练的辅助手段,如今却成为一种独立的竞赛形式,这玩艺儿不变形才怪呢!


关于孙禄堂先生的三篇文章
1、《我所知道的孙禄堂先生》孙雨人(定兴文史资料第二辑)
2、《孙禄堂镇江授拳侧记》陈登临(镇江文史资料第八辑)
3、《孙禄堂与“孙氏太极拳”》完县政协(河北文史资料三十五辑)
注:此三篇文章的作者中孙雨人是孙禄堂先生的隔代弟子,陈登临是陈健侯之子。
一、孙先生之武功
1、与孙雨人推手身手敏捷,化打使人无法防范。
2、立起脚跟,右手向前,人推挽不动
3、可挣断绑住手足的麻绳。
4、轻功:入屋时走在人后,前面的人抬头掀门帘,腋下一有空隙孙先生就可穿入,后发先至,人不能觉察;足尖一点可过一丈宽的水面(以上孙文)
5、对打中一劈掌将对方指甲劈碎。
6、卧在地上使人摸其肩膀有触电的感觉。(陈文)
7、见程廷华前与其女弟子周旋而不能胜。
8、在保定茶馆中一招打败前后两名偷袭者,余人皆服。
9、打板垣时,是孙先生仰卧,一手在背后一手在胸,板垣跨坐在孙先生身上,双手紧紧抓住孙先生胸前之手。孙先生抽出背后一手急点板垣的气海,使之跌出。
10、弟子九人分列九宫,孙先生穿行其间,每人身上打一下,只须3秒。(完县)
二、孙先生受伤一事
据陈登临所言,其父建侯为名医,为孙先生诊脉时发觉孙先生有内伤,问之方知,是孙先生一次乘电车往上海先施公司购物,因车上人多,被人偷袭用肘顶了后背肺腧穴。回寓所后,即吐血盈口,孙先生闭门令弟子守侯,疗养一周方小愈,直到遇到陈健侯,悉心调理方痊愈。
三、万字手及其他
据陈登临讲:万字手为太极真传,是练太极所用之手法。五指下垂,大指前伸平放,食指挺直下垂,中指平横向内与食指成直角,无名指与小指并拢微曲,小指且略带钩形,此种手法如佛教的万子,所以叫万字手,五指分为平、直、横、环、钩,犹如枪膛上有来复线,弓弦上有箭。
陈健侯言孙先生曾讲:太极与人交锋有沾、粘、随之劲,不畏接近强敌,有胆迎其锐锋为沾,擒拿对方不放,令对方无退避余地为粘,顺对方之劲而发,不逆其性,巧籍对方之劲还击之为随。
八卦动量大,速度快,太极架势小,悠悠徐徐,大则易为人乘隙,惟小方可择虚而入,动量大,速度快则易耗气;悠悠徐徐,才有利于涵养吾气。太极、八卦同属内家,其区别在此。
孙先生授徒分站桩、练手(法),学套数,习推手、尝喂手、对打等阶段。
孙先生的独门兵器有乾坤日月剑(两半月形钢制四周开刃之武器,用时合壁圈套腕上)及点穴七星杆。
该文中,孙禄堂先生寻程廷华先生时遇到恶犬,打了该犬一拳,于是出来一个少女,对孙先生打了三掌(没有打到),后来争执起来,孙与该女打在一处,女的使出八卦掌,一时间仿佛有无数少女在攻击孙先生。文到此处引出程廷华,请问这是否可以叫做周旋不能胜?
实际上,我早就感觉到目前有一伙人喜欢挑刺,我写这篇文章只是转述,并无个人意见,如上面留言中所讲我一叶讲什么八卦、太极之分,实在是抬举我了,那是文中陈健侯转述孙先生的话,是真是假,大家可以商榷,但不必针对我一叶,否则实在难于对话。尤其是一些人往往针对只字片语发动攻击,未能了解此文的本意。我是想告诉各位在早期的一些文章中,孙先生是什么样子,不要神话他了。不要再用一些神光啊、慧剑了之类的连你们自己都不懂的语言来形容孙先生了,那些实属语言暴力,有的的自认为自己会使用这些语言就很了不起,其实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只是需要用一个光环来套住孙先生和他们自己罢了,其实孙先生是孙先生,你自己是自己,说话前请先问问自己是谁吧。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前辈综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之所长而创。拳意述真中,孙先生曾引用郝为真、陈秀峰二人之言,谈及太极的体用之道。下面我结合自己所学所悟谈一谈太极拳的基本练法。
1、孙式太极与其他门派太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身法的提高。其他太极要靠较大的步法、较低的身形来蓄劲、发劲。一旦实用,招数全变,尤其是在擂台赛上,遇到其他门派的选手,简直就是不知所措,如同街头苯汉对打。而孙门弃大架不用,采取极为接近实战的高身法应敌,如此一来克服了历来太极体用不能兼备的弊病(也就是人前练一套,人后练一套,套路与散手脱离)。但是,身法提高了,劲力就会相应减少,于是孙先生首先在步法上加以改造,采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的活步,这是近百年来的创举,又与实战接近了一步;其次,孙门还特别讲究通过单练站桩来增加内力,做到脚下有跟,敌人一触即飞,克服架高难以发力的问题。
2、孙式太极的练法上有三层功夫(水下、水中、水面)之说,实际上是运用内劲之法。人之力产生于足底,通过腰脊,运行至手指。孙式太极求劲,首先是将站桩所得之内劲,直接运用到周身,要将周身与空气的阻力感练到如同在水下行走一般;之后在求得整劲的前提下,着重练腰的中枢作用,也就是求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阴阳分合之感;最后练到身如行走水面,是身法上极轻灵、内劲的运行也无迹可寻,与人接手,别人找不到我的点,而我则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点重创对手。这种练法,实际上就是形意的三层功夫。
3、孙式太极在练习时,要注意单式,而且要左右演习。孙门武学重中和,重视人体的平衡发展,形意是左右单练,八卦左旋右转,惟独太极是一套拳。他种太极是从左往右,手往左右运行,而身体基本上是朝前方,顶多是脸转一下;而孙门则在拳式中将身体始终对向手的远行方向,也就是对准敌人。同时,也加强单式的练习,太极三十七,招法要单操,进退全练到,方可明道艺。而且单练要占去全部练习时间的十分之九以上。
4、孙门太极是道艺拳,内练精气神,可以通过拳式来调动内气,达到静坐丹道的功用。孙先生在《拳意述真》一书中的《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一文中谈及自己的体会,拳与道合,不是空言。而这种体会,我认为是孙先生学练太极日久后才产生的。也是通过太极,使孙先生了解到三拳本为一理,一理并无二致的道理。这一理就是中和之理,也就是一气贯通,外用为武,内用为道的一理。孙式太极与道艺相合,此道为练虚还神的内丹之道,孙先生练就马阴藏相,就是内丹的高明境界。他当时练的拳应该就是孙式太极,因为孙式太极的不少拳式,也同时具有培养运化内气的功能。举例来说,通过反复单练开合手,可以使人产生一开谷道上提,内气潜升;一合周身劲敛,内气归田的感觉,内中之意与丹道运作并无异处。关于拳与道合需要练习者长期坚持不断的修习、体认、探求,决非此处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
5、孙式太极拳的用法与练法是一模一样的,通过单操可了解每式的用法,而且孙式太极中包含大量的形意(心意)、八卦的招法(或者说运动轨迹)。在有形有迹阶段,还可以通过练习孙式太极体悟到其他拳法的神髓。而且,孙门讲究一步到位,不论你练什么,练好了,多实战,就能用上。
6、太极拳用法的原理是避实击虚。讲究敌人打不到我,而我能够打到敌人。即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这讲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就象杨班侯与人交手,将其打飞,而自己的袖子却被撕掉了,还要遭到父亲的责骂一样。真正对手时,能够击倒对方就很了不起了,还哪管的了其他?孙门的要求不同,第一,他要求习者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要能够抗打;第二,要通过训练将身体的感应能力发挥到极至,要在敌人的打击点上能够卸力,进而能够在此一点上找到敌人的重心将其震出;第三,要达到敌人找不到我的点,好象面对着一个大气球,而我可以调动周身的力量集中到一点来打击敌人,好象气球突然被针扎破,啪的一声爆炸了,打到你一机灵,与气球爆炸不同的是内劲已经渗入,伤及内脏。这也就是神明的境界,看似神秘,实际上需要有一定的悟性,要掌握人体结构和运动学的知识,比如孙先生曾经举例:敌人欲起腿,必先抬,所以敌人一抬肩,我就知道他下一步要怎么。这也是说的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但是确实有人能够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到让自己的一举一动全不露兆机,外形不动重心可以任意转换。所以老人可以胜壮汉,一在明理,二在可用集四两之力于一点。
7、太极拳的应用要遵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原则。招法是有限的,用法是无限的,只要合乎太极之理,就可以应用无碍。那么太极之理是什么呢?阴阳变换,阴可以为阳,阳可以化阴,攻可为守,守亦可为攻,打既是顾,顾既是打。形意是功夫拳,讲究硬打硬进无遮拦,我的整劲比你的整,我就能赢你;八卦是悟性拳,讲究以少悟多,参透造化;太极是道艺拳,要不断的摸索其中的道理,到最后要泯灭后天的思虑,全面发展先天的灵机,不但左右平衡,内外如一,先天与后天也要中和,如此方为阴阳合和,名之太极。习而用之,终身受益无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史】褚桂亭为何不再比武?
关于孙氏武学的问答(摘录)(之三)
[转载]太极拳:平江不肖生的推手
陈发科:挨着何处何处击,全身到处用拿法
#太极推手 #防身术 #内家拳 #功夫 #太极拳 #运动 #格斗 #武术 #全民健身你我同行 #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