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邱陵:《道乡集》编注

《道乡集》编注`紫薇宫阙新浪博客

邱陵:《道乡集》编注


编者按:《道乡集》为崂山逸叟史从龙撰,乃其将训迪门人之语集而成帙,于民国初年刻印问世。此书以寻常平实语言,深入细致地介绍道教传统养生功法,其中不少真知灼见,不似其它丹书诸多设喻,矜奇好怪,难以卒读。但此书上下多不连厲,杂乱无章,兹撖拾其精华,削去其疵累,保持原文,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于学者阅读研究。


―、静动循环互用


【原文】夫道原无甚么,不过动静二字,其实只一静字。静时固静,动时亦静也。如北极坐镇中央, 众星环拱,动者固动,静者仍自静耳。近年来所不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直不能守此一静,而听其 自动。经云:”静为动之基。”盖以动自静里生出,不静不动也。动非常动,有时仍归于静。动静静动, 循环不已,如二气往来天地之间,自成造化。


夫动静知宗袓,无事更寻谁。此中妙义,颇能识乎?然静乃动之基,不静不能动也。不静而动,便非真动。因其水源不漬,不足以结丹,故动亦不用。必也虛极静笃时忽然一动,方是真动也。要识 动静原是一物,静时为体,动时为用,无有体安有用也。是以静以待动,正玄关辟发时也。乘此辟机, 凝神于内,动气亦自返回本根,与神合成一体,方为着落也。不从动中认其宗袓,静时无声无色,何 以辨别?动既静中得来,乃知动是宗祖,静亦宗祖也。何谓宗祖?因此动乃生人生物之本根,故云。 然而动时固知宗祖所在,而静时一片真空,虽欲强动亦不可也。无事更寻谁,乃对有事而言。动时凝 神于气根,乃有事也。然而有事几同无事,设惑于有事,妄自搬运,反碍活泼之机,非淸静无为之大 道也。有事若行无事,无事但观其妙,更有何物之可寻哉!此二句包括天机,慎勿轻视。总而言之,动时可觅宗袓,静时无物可寻,但守其静,以待再 动可也。动则观窍,静则观妙,金丹之全旨备矣!


禅乃无可言者,以其无形无色,无声无臭,只空空洞洞一太虚之境界,故不易形诸笔墨。及静极生 动,又曰机矣。今之佛徒只信习禅,不信有机,是以流入顽空,仍不免生老病死之患。然禅机二字, 有密切关系,禅定机来,机息禅静。《道德经》谓有无相生,丹经谓动静互用。自初功以至结果,总是 二字往来为用,无他道也。


【注释】此段可作为本书概论,盖气功总是动静二字循环互用。老子《道德经》十六章说:”致极虚,守静茑。万物 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即说明静极 生动,动极复静的循环往复規律。万物蓬勃生长抑是动,返 回本根就是静。


二、入手功夫


【原文】初坐时放下身心,大静一场,即以二目守两眉之间。未视眉间时,先须两目视鼻端,如木 匠之标线,总要不偏不倚,而后返照两眉中间。俟眉间稍热,即用意从眉间运两道金光,上至绝顶, 由绝顶双分左右,从耳后绕至喉间,下重楼,入气穴。此穴在脐下一寸三分。目照于斯,神凝于斯, 古所谓心目所在者是也。当此时须一念不起,万虑俱寂,心目不离这个,行住莫忘此间,不沾不脱, 始能入妙,不即不离,方克合中。静至于极,自有动机。此机虽动,我仍主静。我主于静,彼必愈动。 彼愈动而我愈静。此即初步功夫,积累动气之要诀。壮者不过三、四日,弱者不过八、九日,老者不过 二、三十曰,自有真种发现、药产妙景。当此时,耳后风生,光透帘帏,皆药产景也。一见药产景至,


即当以神运息,返此气于气穴,而后起火炼之。火起于何时?药入炉之后。火起于何处?虛危穴之间,由此缓缓上行。明堂者,即两眉之间。乃下手时收念之处。此穷乃后三关之门户。坐时二目先守此窍,少时念止, 即可由门户而入,轻轻下沉海底。二目既至,神已随之,片时不起妄念,自然心定息调。由此时时刻 刻不离,用文火以守,用武火以炼,一到药产,自能神知。经云”气满任督自开”,良不诬也。


【注释】气穴即指下丹田。虚危穴、海底均指会阴穴。


【原文】何为武火?绵绵不断,息息归根。何为文火?若守若存,勿忘勿助。非文火柬煦则药不生。非武火锻炼则精不化。文武应时而用,真造化自见。当文,武不得。当武,文不得。毫厘差错不成丹,信不诬也。总而言之,此中只有二候:气动一候;累气产真种一候。调药是最初一步。


药不调则真种不生,是以佛经有和合凝集决定成就之句。和合者合神气二者为 ―。但神栖于心,气寓于肾,不能自相和合,非必神入气穴,始能神气相抱而为一,而后始有真种发生,即如夫妇交媾,男精女血,结成胎基,同此一理。自真种发生而言,其间无限的景象,恍恍惚惚,外肾勃然而举,此即采药皈炉之时也。当此时以神宰之,使不外驰,以息摄之,使皈炉内。宰是以神探气动处,坐镇丹田,不昏沉,不散乱,主宰其间,炁自转而相侬。摄是用呼气之法。何请呼气之法?稍用意于呼,吸仅隨之而已。当此时呼吸绵绵,以用意于呼,元炁即随呼气转入穴内,此即摄之之法,亦曰武火。如觉炁已皈炉,即当停止武火。何谓停止武火?即停止呼气耳。此时正当沐浴,不照而照,不守而守,以文火慢慢养之,亦曰封炉。达摩谓二候采牟尼者是也。少焉,又有动机,此即子时行阳 火之时,当此时真意仍坐守丹田,分意于阳火,神行则气行,气住则神住,行住相依,始得其妙。要知目光视下田,心亦随之到下田,能朗彻其 光使不昏沉,静坐不过半点钟,丹田自生暖气。要知此暖气即是春信。少时忽然一动,心中一觉,此 正玄关开辟时也。乘其时凝神于气机动处,自觉恍恍惚惚,似醉如痴。真气动时不以觉应之,即为当 面错过。遂动遂以觉应,方为感而遂通。能以觉合动,动觉融化一处,即是水火既济,金木交并。动 而后静,有归于无,必待再动而后凝合之。凝之既久,精神备足,不第智慧丛生,而一切旧疾恍然若失,浑身舒畅,不可以言语形容,莫是三十六宫都是春也。况气发神凝之际,神气混合一处,息亦随 之不动,大似口鼻无息,非无息而息归于气根矣。元气发生于气根,呼吸之气亦根于气根。当元气动时,原拟外出,神一凝于气根,元气自不能向外,仍与神相合一处。息为神气所吸收,亦同神气相依相抱,三家相见,五行攒簇,此乃结丹之正功,亦即和合凝集之要道也。古云”胎从伏气中结”,即此义也。又曰:”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但此处伏气,非同强闭气也。大道合乎自然,一有勉强,便非正道。此处伏气乃自然而然,何也?当元气发动,本欲拱关而出,因凝神于气根,元气亦自同归本穴,神与气既相结合,是以息息归根,正所以以风吹火也。火得风吹而愈旺,故能炼此精化为气耳,純是自然而然。何者为火?即神是也。何者为风?即息是也。以神合气,以息合神,即是火炼也。道书所谓武火者即此也。何谓文火?即气不动时寂然朗照之谓也。最要紧者自然不自然耳。何谓自然?凝神时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无过不及,方合中道。如沾则著迹,非道也。脱则落空,非道也。不即不离,亦是此意。总教合乎自然,顺其机缄,更无一点强制硬迫,方是清静无为之大道也。静时固静,即动时我自凝抻气穴,以待自返,是动亦静也。学人不知天机活泼,一味枯禅,是以终落空亡。古人有胎息之说,世之学者竟将胎息指为数息,或在口鼻间调息,岂知皆非也。胎息一节,即看小儿在胎时,即明此理。何也?当小儿在母腹中,并非从人口鼻呼吸,惟脐间一带与母相通,是以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学者能凝神合气,口鼻之息亦自返回气根,不从口鼻呼吸矣。故丹经谓真人之息以踵,夫踵者深之之义也。神气相合,息亦伏于气根,若无息者然,所以谓之胎息,又谓真人呼吸。世人不明息之真机,或以数息为调息,或以闭息为伏息,并不知气乃自伏,息乃自定,勉强为之,皆失自然之妙,是以终无成就也。


【注释】此节为道家气功炼精化炁入手功夫,言简意賅,此中详细节次,见于下文。


三、凝神炁穴息息归根


 【原文】我今从”凝神炁穴,息息归根”八字详为解释。夫凝者聚也。神者心中之正念也。炁者先天之真炁也,无形无象,生于虛极静笃之时。穴即 生先天炁之本根。所以凝神入炁穴者,即将我心中之正念,凝聚于炁穴,不令神往外驰。神凝则火聚, 火聚于下,水自上升,此水火调济之要诀,亦凝神炁穴之妙谛也。息者呼吸也。息息者,绵绵不断之义 也。归者返回也。根者基本也。息息归根,即呼吸不离生炁根本,若存若忘,似有似无,昔所谓胎息者是也。


【注释】炁穴即下丹田。息息归根即胎息,而胎息则为凝


神入炁穴得效的主要标志。!若终无胎息发生,则神必已外驰而


未入于炁穴。


【原文】初学坐以定息为要,以止观为主。止者何?将我真意止于至善地之义也。观者何?将我目 光温煦至善地之义也。目光真意常常止于斯,自然真息得定,自然身心得静。由此静中动而觉者,方 是活泼天机。能将此机用真意逆归造化炉中,使神炁合抱,积累曰夂,真种始产。此入手要诀,君其记之。


【注释】至善地、造化炉均指下丹田。


【原文】如凝神一事,不必太急,但将目光朗照下田,心亦随之俱到,要紧识得这个朗字。朗则神


清,而不至流于沉睡。朗则气爽,而不至渐入昏粍。如晴空明月,无云翳遮蔽则朗。凝神亦应如是。学 人不识朗字之妙,一入蒲团,神即驰去。初坐禅床,念竟纷来,此无他,失朗照力也。苟目光朗彻下田, 性光亦随之凝聚于气海,如宝镜高悬,一切阴魔,无不顿化于无有。然亦!须俟精神充足时去坐,方为有益,否则,群魔用事,慧剑无所用其力,足以授魔一柄矣!故高士哲人每遇睡足之际,神清之侯, 正襟危坐,先令神蛰于内,不使光泄于外,自然一片清虛之气,氤氳于两间。如此凝神,自得其妙。 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亦无益也。是以凝神须识窍。能识得窍自得其妙。老氏曰:”玄之义玄, 众妙之门”。一言道破天机。


【注释】反复言一”朗”字,学者自易体会凝神之义。


【原文】在常人不知静观,未能凝神,故此气仍从口鼻出入。知道之士静观窍妙,神亦隨之定于此处。神为一身之主宰,神定于此,息亦隨之定于此,所谓心息相依者此也。神不依息必外驰,息不依神 难自伏,是以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归大定。但能静观凝神,即能得此效验,决非剁 有奇法也。神息依恋,腹自温暖。先天祖受此煦 育而后始发生焉。此气一生,气机先动。机一动,神即觉。丹经所谓时至神知,即此时也。此机既动,气亦随之外涌,我以元神寻其动处,即得着气根矣!既得着气根,便以此处为安乐窝可也。神既以此为 家,息亦相伴不去。神息既相合,元气受息之吸收,亦自返回本拫,二气相接,常自氤氲恍愧,故(《入药镜》曰:”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即指此也。神者火也,火生于木。气者水也,水生于金。意者土也,神为之体,意为之用,其实神与意 一也。三家相见,即是五行攒簇,如孙悟空压到五行山下,即攒簇五行之义也。金受火制,不得外驰, 即是悟空被山所压。五行既合而为一,真息亦相依而不相离,此即伏气之真功。丹经云息息归根,亦 即藏伏之义。功夫到此,自然如是,决非勉强可知也,《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不伏而欲结胎,未之有也。


【注释】气机一动,我以元神寻其动处,得着气机便以此为安乐窝,真息亦相依而不离,此是凝神炁穴息息归根之要决。


【原文】人人都说道在眼前,究竟眼前是个什么?回光返照是下手功夫,不是道。而道在眼前,回光 返照在气穴,气穴在眼下,非在目前。要知在眼前的是个什么,即纯阳所说”温温铅鼎,光透帘帷”,此光非在眼前乎!故修道之士一遇此光发现,即知是真种出炉。!当此时吾之元神凝归气穴,神返气自回,再加以息息归根,与元神元气相依相恋,呼吸既与神气合一,始为真呼吸,有此真呼吸,口異呼吸自断矣。此是天机,勿忽略看过。


【注释】吕纯阳《沁园春》词云:”七还丹,在人先须炼已待时。正一阳初动,中宵漏永,温温铅鼎,光透帘帷,造化争驰,虎龙交媾,进火工夫。牛斗危。曲江上见月华莹净,有个鸟飞。当时自饮刀圭,又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木金间隔,不因师指此事难知。道要玄微,天机深远,下手速修犹太迟,蓬莱路,仗三千行满,独步云归。”温温铅 鼎谓产铅之鼎、温铅之炉,铅指先天真气。光透帘帷,即内视有张幕垂帘之象,真阳之光透之。


四、制魔之法


【原文】炼丹之士以睡魔为第一关头。须知此魔乃我之阴气。阴多则睡,阳多则醒。坐则入于睡乡,非丹家所宜。能打破此关,余无难事矣!然非不令寝眠,惟静坐时最忌昏沉,故丹经云:”运罢河车君再睡。”观此可知矣。但此睡魔,制伏自有善方,每于静坐时,凝我微细之神于气穴,心目所在,坦坦然然。惟当此理欲相争,不能无妄念发生,但念一生,即以朗朗性光照之,亦隨生隨灭。每一生一照,一照一灭,使生无所生,照无所照,则睡魔无所用力,始获入大静。入得大静,始能见得真动。见得真动,始可采运周夭。到时神而明之,自能入妙。当坐时,只知凝神,不知所以凝之之法,是以念生而不能止,神驰而不能收。念不能止,则观不能正,神不能收,则止不得所,是以不入昏沉,即 生烦躁。入昏沉则神无所依,颠倒梦想无所不至矣! 生烦躁则性不耐久,而旋坐旋起,不得真定矣!故道无他术,只在寂照得所,得其所止,则须臾莫离, 不即不离,始能不沾不脱。稍放空,则入于荒渺,稍着迹,则败于凝滞。非如秋月映澄泉,不足朗彻其妙性,非如旭日映红梅,不足融和其祖气。独惜光阴虛掷,不能力行实践。


【注释】初学者每因昏沉与烦躁而不能入静,为魔障所制,遂至半途而废,此许多人虽有练功之心而未能坚持,或虽坚持而未能收效之由。此段教人捷法以制魔障,克服昏沉与烦躁,实为入门之要诀。


五、恍惚真义


【原文】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无物,恍惚者谁也?修丹者修此恍偬,学道者学此恍惚。昔日师赐余诗一首曰:”知君夙植英炅骨,所以教君心恍惚。 含光殿上水晶宫,分明指出神仙窟。“余得此诗之后,始知恍惚者真阳发动也。第三句分明指出真阳之气, 即水中金之一物,成道由此,得丹由此,非神仙窟而何?君不见崔公所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 常似醉”之言乎,醉即恍惚,恍惚即醉,是醉与恍惚是一非二。言醉亦可,言恍惚亦可。但先天不能与后天相抱,虽恍惚、总非恍惚;果能先后打成一片, 虽不欲其恍惚亦不可也。观此始知道是自然。惟识神不去,总难入得大静。君果知二炁之所用否?夫 无中生有者先夭也,息息归根者后天也。盖先天之炁原无形象,非虛极静笃不生。后天之炁本有形象,然非至于无形无象则不能用。向言恍惚,非真恍惚也。夫恍惚者,!乃先天炁生,后天气接,二气旋转,始生恍愧。先天炁非后天气温暖不生,亦非后天气相恋不住,故先天炁之行止,惟听命于后天焉。若以口鼻呼吸为后天气,试问口鼻与炁穴相隔甚远,何以能相恋而不相离也?惟真息不在口鼻,而在炁穴,息息归根,即是由炁穴呼吸,而不着于口鼻也。


【注释】恍惚一词出自《道德经》二十一章,原文为:”道 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段文 为历代气功家所引用。“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为汉钥崔希范所著《入药镜》首句,据说吕洞宾初闻道而未甚精明,及见此句 而后深悟成道。


六、玄关何物


【原文】玄关为何物?《易》曰:“诚性存存,道义之门。“既知为道义之门,是知其窍也。要知三教圣人无不从此而出。孔曰:密户。释曰:玄关。道曰: 玄牝。皆指此也。至于初步功夫,孔曰:退藏于密。释曰:北斗里藏身。道曰:真人潜深渊。皆凝神入 炁穴之一事耳。儒不得密户,则不可以为儒。释不得玄关,则不可以为释。道不得玄牝,则不可以为道。得其门而入,安身立命有所矣!不明此窍,胡乱摸索,到底不能成功。故老氏曰:”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


【注释】此窍平常无形无象,既为凝神入炁穴一事,亦不能理解为炁穴即玄关,炁穴多指下丹田,只有行功时神与气合,无中生有,玄关方现。


【原文】未用功之先,原无此窍。必凝神于下田,使性光目光常常观照,暖气一生,此窍亦辟。但能 趁其辟时凝神于内,行坐不离这个,方能成漏尽一通。不知其窍将何以还丹者哉!但此窍辟于动时,能觅其动处,即得着玄窍矣!得着而后须常潜藏干 内,一时离了此窍,即是离了道矣!故《中庸》有 “道不可须突离也”之说,即指此事也。何也?一离此窍则神驰矣!神驰则火寒矣!丹经云:”玉炉常 使汤温暖,金鼎莫教火微寒。”能知此义,方可言道。


【注释】凝神观照下田得法,玄窍乃辟,辟即开,开即动,即静极而动、无中生有之义。正所谓炁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觅其炁动之处,潜神于内不须臾离,此乃练功机微。


【原文】要知静观到至虛至极处,自然静中一动。


此一动即天机也。能知动从何处动,迹而寻之,则知玄关,不在静中见,而在动中求也。靜者阴也,动者阳也。一动一静,而阴阳可以和合。惜乎今之 学道者,不知静中求动,偏向头上加头,无怪始终不能得其微奥也。如”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之句,人皆不知何以为先天炁?何以为后天一味枯修瞎炼,到老未知道其中滋味。岂知先天炁,即坐到静极,忽然一动,此动即先天炁也。先天炁既动即欲拱关而出,我以目光靜照动处,后天炁自然与心相依,亦回至动处也。真息既与先天炁相接,即是后天见先天也。二炁相接,便觉恍恍惚惚,似乎有物;杏杳冥冥,似乎有信。此乃先后天二炁相吸恋,故如醉如痴,已入无何有之乡,不知有人我之相、天地之形色也。功夫到此,方为得手。试坐十日,能将心中一切尘埃扫尽,回两目之光下照丹田,不即不离,即则着于相,不能得其微妙,离则流于空,不能合夫天机,必也冲而用之,虛以恃之,至沖至虛,自有真机发动。能知机动于何处,便识得佛家不二法门也。我能顺其机以合之, 即是釆取妙药之大道。


【注释】静极而动,乃先天炁之动,我即以后天呼吸相接,将呼吸随寂照入于动处,则真息遂生,鼻息化无,如痴似醉,是为得手。


【原文】第一下手必先观照下田,如月映秋潭,虽有实无,虽无而实有。照至至虚至静,忽然一动,恍惚似有朕兆,此即玄关开辟时也。乘其开辟之际,而凝神入于其中,方为得着窍妙。况此时有无穷消息,如丹田发暧,耳后生风,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皆一阳初动之微机也。识得此机,方可学道。不识此机,则为当面错过。故白玉蟾有云:”自得仙师真 口诀,只教凝神入炁穴。”明明说破天机,惜乎学人轻轻看过。不知凝神,坐到老死,亦无丝毫之益于我。故又曰:凝神须知窍。然神即妙明真心也。凝即聚也。窍即玄关也。以神存乎窍内,即是凝神入炁穴,但学人皆不知窍,是以无从结丹。要知 窍平时原无形迹,非坐到静极生动时,此窍不开。静中忽然一动,此何故也?阳气欲拱关而出也。藉此阳气外出之际,缓缓以目光下照机动处,便是得着窍矣!我之神既凝乎其中,动气为神所吸收,亦自返回本窍,神恋气,气抱神,二物氤氲,方是真阴真阳交配也。非经阴阳交合而后不能产真种,此一定之理也。如人之祖炁原不自生,必藉神光煦照,而后气机发动,同此一理,更无他说。


【注释】静中一动,阳气欲出,我即凝神于动处,遂吸引阳气返回本窍,方能阴阳交合,使神气打成一片,此神返身中气自回之理,亦一机微,学者须知之。


【原文】凝神到动处,即是以火就水,以日就月,以神合气。我之元神凝于动处,动气亦自转回,与神融合一处。天地合而后雨泽降,夫妇合而后家道昌,神气合而后真种产,同是一理也。《易》谓一阴 —阳之谓道,而后学闭目枯坐,不辩阴阳,安识造 化?无怪徒劳精神也。常常凝神,自然命基坚固,惟恐初坐不耐清寂,终亦无所益也。!不怕事繁,全在对境忘境,否则,心烦意乱,不能臻于大定,非 保身延年之大道也。


【注释】此段举例重申阴阳和合之理,教人欲知玄关,须辨阴阳。


七、周天功法


【原文】小周天行于真种入炉之后,阳火发生之时,顺其生发之机,以神而引,以息而吹,火受神息引吹,自然上升。但不必论其爻象,限其时刻, 有上行之机,则引上行,有定静之机,则听其定静,总是动而后引,静而后定。不动引之无益,不静定之有损。无论动静,均须顺其机而为之,方合乎自然也。虽用神引,亦不可着;虽以息吹,亦不可滞。 当升机发动之时,元神仍凝玄关,稍分其神以引上升之阳火。息之吹逼,非息能随阳火上升也,不过 稍着意于吸机,呼则听其自然。息机虽向下,而阳火受真息压迫,反转而上升也。用神用息不过如是,余此听其自升自降而已。因此阳火发于玄窍,止于玄窍,经过一周,故曰周天。如日行一周经十二时、故丹道又以刻漏误之,真可惜也。丹经每谓周天必数三百六十息,方足一周之数。


 余谓但行一周,即足三百六十之数。譬如此钟大针能统一周,即是十二点钟,何必再数分妙,徒劳神思乎!至中间三十六、二十四等说,均是设辞,并非令学者遇阳升时真数三十六,遇阴降时,真数二十四也。气自尾阆上升绝顶,因其升故曰阳;自绝项下降坤腹,因其降故曰阴,其实只一物耳。至换卦抽爻,亦是此义,不过虚比,安有爻象之可言哉!由是而升,即为进阳火,进至乾顶,转而下降,即为退阴符,降至本穴,即为归根,又名送人土釜。 封炉者即归土釜。恐其走失,以意而守,以目而照,先存后忘,合乎自然,即封炉之要诀也。由是药生则采,入炉则炼,归根则封,以至生无可生,采无可采,而内阴自缩,又应停运以止火矣。止火有时,不到其时先止之,则漏尽未证。至时而不止,则火燥丹老,仍难成就。丹经云:采取以升降,由督脉上升乾顶,从任脉下降坤腹。然督脉在何处?在丹田后弦,上通三关,进阳火之道路也。任脉在何处?在丹田前弦,上通乾顶,与督脉会合,此乃退阴符之道路也。小周天乃有为之天,大周天乃无为之天,此所以有大小之异耳。!采药不问大小,均无別径。惟采小药时,实不觉有药,而意似有药,非如釆大药时有形有象。但采小药后,非起火不能溶化阴质。火在何处?药中有火焉。药在何处?火中有药焉。起火于何时?药入炉后。运火于何处?尾闾穴间。至此自有真机,顺此机而行,神守丹田,意驭真气上升,虽藉呼吸之力,亦不可著于呼吸。此时务要著力先天之气,后天之气稍为关照而已。但先天气上升时,本有行住之机,动机现可以行,静机现可以住,行时以呼吸之数规则之,一吸一升,是知非一吸可升至乾顶。一呼一降,亦知非一呼可以降至坤腹。况上升时有沐浴之说,此时不可起火,必须静俟机动而后行, 方不背乎自然。况呼吸均有责任,上升时吸为主,呼不过从之而已。下降时呼为主,吸不过从之而已。 不但升降有沐浴,呼吸之间亦有沐浴。及用事时呼从之,呼即为沐浴。呼用事时吸从之,则吸亦为之 沐浴。至于釆取升降,真种一发生,即一升降,亦名抽坎填离。至抽尽砍阳,填满离阴,精尽化气, 实有止火景焉。初下手凝神于气穴,神凝则气生,气生则机发,此又静中生动时,也。要知此动!!乃微阳耳。《易》曰: “初九潜龙勿用”。即此义也。学人不明此理,往往一遇动机,便去升降周天,徒戕真机,与道无益,此犹是稍明道理者。如子并不知机,稍觉下部发热,便去强行周天,以咽津为得丹,宁不大可笑乎!当微阳发生,只可以神逆归原处,以涵养之。时来时凝,迨至阳气充足,自然有药产之景,如光透帘椎、火珠上驰、耳际风声、暖溢四肢,此皆药产之景象也。见此景象,正好将药采归玉炉。采即以神息归根,药亦自返本穴。药归炉后,移时炉中火发,此乃升降之真机耳。药不归妒,!万勿先行搬运。此间不容毫发,非有心人不能明晰也。六袓曰:接引来机。《易》曰:见机而作。此皆提醒学人,临时不可忙乱,必顺其机而行,如冬至阳气不今升而自升,此亦自然而然,非人力所能助也。我能升降一任夭机, 方为法天也。若天法自然,而人妄自搬运,乃违天也。何谓止火?止火者是大丹已成,不行周天大候也。老子曰:知止不殆。盖言丹成当应时止火,以免伤丹之虞。但止火亦有时,阳光三现即其时也。当从阳光二现时止,至三现后宜采大药,又有七日天机生焉。何以又必得止火?气足则精尽化气,向之所以用火者,炼此精耳,精尽化气,则是无精矣。无精可炼,则火亦无所施矣,是以有止火之事。然止火者,非不行火,不过不行呼吸之火。若此时再用呼吸,再鼓棄#,再行周天,丹已成熟,再加烹炼,未有不伤丹者。古云:还丹未炼急须炼,炼了还须知止足。盖此时阳关已闭,无精可炼,即当停止呼吸,以待天机。然停息非不呼吸也,惟不以呼吸催逼,再行周天而已。止火之后,自应寂然定静,呼吸似有而似无,神炁似守而非守。古云:定里见丹成。至言也。但此时不加以温养,则大药不生,是以采大药尚有天机也。


【注释】以上言小周天功法,本乎自然,升降俟机而行,切不可强行搬运。至谈及不论爻象,不限时刻,则一破古来惯例。阳光三现,乃止火之景,若到四现,丹已老而不中用。 此段即百日筑基之功。


【原文】何谓七日夭机?此乃止火后采大药之事。盖以大药既成,必须服食而后能点化阴质,成全纯阳之体。虽以七日限之,身体健、功夫纯者,或二、 三日,或四五日,得之者亦有之,不必七日也。惟药已成形,犹隐而不露,必以目光静观中田,昼夜不怠,大药始生焉。吾有一偈,录之可也。诗曰:”大药原来容易求,静观两间莫停留。精神团结成丹后,千道金光射斗牛。”观此可以知采大药惟在静观中田 耳。大药生时,六景先现,如丹田火炽,两肾汤煎,耳后生风,身涌鼻搐,脑后鹫鸣皆是。然大药发生,只动于气穴。惟气穴间有四条歧路,上通心窍,前彻阳关,后通尾间,下连谷道。四窍之中,惟谷道危险。大道由气穴发出,上冲于心不受,前至阳关不受,后至尾闾不通,即欲下奔谷道。此时当紧撮谷道,勿令外泄,势必转向尾间,仍不能过,不必强引,但以一意静守,俟其动而后引,自然冲开尾闾,升至夹脊,又不动矣,仍须待其自动之机而后引之,自然沖过夹脊,而升至玉枕,又不动矣,亦如上法引过玉枕,升至绝顶,下至印堂,又不动矣,须待其自动之机而后引之,自然冲过印堂,下入重楼,点化阴质,而以上下田为一境界,作十月温养之基矣!但过关时,上而鼻孔,下而谷道,均极危险。 谷道既有紧撮内中提之诀,印堂须用夹鼻牵牛之法,脱过此险。不但此也,大药过关之时,更须以神主宰于中,以意引药上升。丹经所谓两相知之微意者 此也。尤恐其不周密,更当谨闭六根,使无外驰之虞,庶几其可矣!何谓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是也。内视返听,则眼耳无漏。夹鼻舐腭,则鼻 舌无漏,撮谷道却念虑,则身心无漏。六根既固,大药无漏。机动则引而行,机息则守其静。既不着 于千意,亦不驰于意,自然而然,无为而为,过关服食之道毕矣!大药过关乃自古不传秘密天机。虽有五龙捧圣之喻言,芦芽穿膝之巧比,折芦过江之假托,均未敲破骨髓。余不惜苦口,为君等再言之。如五龙捧 圣者,五即土数,龙即真意,圣即大药也。概言以真意而釆取,捧过三关九窍,至乾顶而后降中田,正 所谓乾坤交*罢,一点落黄庭也。从此守中下二 田为一,存养十月,身外始有身矣。然大药上升时,虽用意领,勿着于意,顺其自然之机,机动则随之动,机静则随之静,以定静守,以温照俟,自有当动当静之机来。此机一来,则随其机而已,不沾不脱,渐为真诀。如芦芽穿膝,芦芽即喻大药,穿膝即穿过三关之意。千比万喻,总是述明过关服食之 正功。过江者亦采药过关之义。须知芦上达摩即真意,芦即大药,江喻三关。采药用真意,过关亦用真意,但踏芦过江而不沉溺者,亦正不沾不脱之妙用也。沾则沉,脱则离。既无舱舵又鲜橹浆,一芦浮水,能不任其行动自如乎。故芦行吾行,芦住吾住。然芦之行住,究谁使之行,谁使之住耶?


抑其行也不能自行,必待水势流动而后顺之行,亦不能自住,必待水势平静而后随之住。亦如大药不能 自行,必待真意宰之,呼吸吹之,大药始能过得三关。惟过关时有两处危险,上下鹊桥是也。盖以药 至尾闾,欲从便道而出,吾当以法器抵之。药至明堂,欲从双孔而泄,吾则以木夹备之。防危至当,药无走失,始不负心苦一场也。


【注释】静现七日(俗称坐关)再俟來复之机,即大周天功夫,丹书喻为五捧圣。古人习练此段功法时,须有道侣在旁守护,以防外扰及练功者一旦昏睡而及时唤醒之。中丹田当在两乳之间膻中穴深入一寸三分之绛宫处。静观中田为此段功法要诀。黄庭在脐上心下,即下丹田上。上鹄桥在眉间至鼻孔之间的鼻梭骨内。下鹊桥在肛门至尾椎骨之间。


八、养胎功法


【原文】大药入中宫后,仍以寂照为主。但此时之寂照,必寂而照,照而寂,不寂不照,不照不寂。寂照至极处,自有天然之火候,自然之运动,不须 神驭,不须息吹,天地之气自行运用而不息也。 惟寂照时,必神虽居中田而必合下田,化一虛空境界,始成一大圆镜矣。若仅滞于中田,不能连合下 田,则二气不能随时生发,涵养我之元神,亦不合玄妙夭机。故服食后胎神大定,失于寂照,则二气 不畅旺。二气不畅旺则不能资养元神,是以寂照为养胎之本。初入定三月,二气仅动于脐轮之虛境,迨定照到四、五月,二气受元神之寂照,服食巳尽,而归于灭定。元神得二气之资养,圆明不昧,而得证真空。气息既定,食性已绝,光灼灼、园陀陀, 只存一寂照之元神而已。寂照至-六、七月,而元神独明,昏睡全无。寂照八、九月,万脉归源,寂然大定。寂照至十月,阳神已足,智慧丛生,六邇俱见,一镜独明,惟慧而不用,始完成胎圆之果,否则,用其慧则累其圆明,非所宜也,古曰:一年沐浴防危险。盖防危险者,防其十月之中沐浴有所失宜,寂照有所疏漏否。沐浴失宜,则气息难以尽灭。寂照疏漏,则昏沉不能尽绝。是以气息有丝毫未灭,不能纯其阳明之神。昏沉有丝毫未绝,不能证其胎圆之果。必须寂而又寂,照而复照,必待食脉两绝,昏散全无,而后可以脱其胞胎矣。惟沐浴二字,学 者多起疑义,不知沐浴即温养之意,温养即寂照合宜也。十月养胎全凭寂照,但将昭昭之神与中下二田化一虛空境界,浑浑融融,无人无我之相,熙熙 皞皞,无散乱之机,愈寂而愈妙,益定而益微,此乃十月沐浴之真功,防危虑险之妙道也。


足见十月功夫,纯是沐浴温养大周天之火候,亦是自然运动,非同小周天之用呼吸也。必须文火 温煦,时时刻刻不可意乱。意乱则火散,火散则丹驰,是以无为而守,似有似无,既不可着相,亦不 可落空,总要活活泼波,漾潇洒洒,始为得法。待昏沉全无,自成纯阳之体。阴气尽化,自无食魔之 扰矣,但看功夫如何,如能如法行去,三、四月即可绝食。至胎息之诀,到时自明,果能功夫无错,五、六月即可停息。至十月满足,六通已证,满天飞雪,即是出神景矣!


大药服食之后,静中忽而生动,只有顺其动机,用意引之上升,如大药服食状,由明堂下降中宫,与我道胎合而为一,使不外驰,此即收而藏之之法。不但此也,静到极处,尚有两道动气,从涌泉穴同时上升,至尾闾合而为一,上升至绝顶,复从明堂降下,入于中宫,亦与道胎合而为一。但收服食后之动气,须稍用呼吸顺其阖辟之机,鼓荡浑身之阴气, 不可过于用意,以免伤胎之虞也。即如初脱胎时,所现之金光,本我原有之灵光,亦必须用法收回。 若不收回此光,何以做到形神俱妙之境?但收回此光时,必须将我法象注于光中。我之法身定于光中, 由法身将此光收入法身之内,再由本性收回法身,定于泥丸。以上所言诸条,于结胎后初次之动机, 乃是炼形之本。静之又静,又有二气由丹田先后而上升,静之日久,又有二气从涌泉穴而上升,此皆万脉归源之时。见此诸境之后,必然息无脉绝,永归大定。此皆自然而然之动机,当此机之来,不过顺其机自然引归中宫,凡所谓收者皆收之中宫。又必 用意而收,是以金丹始终不能离意,直到还虚功成,我与虚空打成一片,而后再由泥丸宫入于性海,养至金光万道,直冲斗牛。


【注释】伍冲虚于《仙佛合宗》中解释为何此段功法守中下田合而为一时说:”初行大周天之火,元神虽居中田,却连合下田二炁以为妙用。必元神寂照于中下二田,相与混融化为一虚空之大境,使二炁助神结胎,故二田皆是落处。若拘守于一田,则神有滞碍,而失大圓镜之智用矣”又伍冲虚在同书解释六通道,六通者,漏尽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境通是也。”养胎功法即炼炁化神阶段。


九、出神功法


【原文】神全胎足,正宜脱胎,但须审明阳神是否真正纯全,而后方定上迁与否。必须无一点昏沉,无一丝散乱,阳神始纯,方宜上迁也。但阳神上迁 于泥丸,非滞于泥丸,惟将一阳神寂照于泥九,相与下二田化一虛空境界,为存养之全体,乳哺之首务。存荞功纯,出神景始至矣!何为出神景?即六花纷飞也。见斯景而后即可以灵识。出神泥九以外,随出随收,不可不慎也。或出一步而收,或数曰而 —出,总须少出而多存养,方合玄妙天机。惟当以太虛为超脱之境,以上田为存养之所,愈出愈熟, 愈出愈远,久而阳神充足,自通变化。初出神时,但知隨出随收,慎勿贪景贪玩。出时宜暂而不宜久,宜近而不宜远。由暂而久,不致迷而忘返。由近而远,不致迷而不归。或见美色,或见宝贵,或识神来魔,慎勿认作真有,以败我道也。无论见诸何等稀奇之物、可欲之事,均应一笔扫尽,稍有希冀,便着魔障,可不慎欤!


十月胎功,炼气化神,神足迁之上田,以尽乳养之道。夫乳养者,非真乳养,乃藉名乳养,以使 神全还虚。亦如小儿乍离母胎,非善护持,不足养成强徤身躯也。但神未完全,必须时时照顾,念念 护持。伹不可著意于念,一著于念则不能还虛矣!亦不失意于念,一经失念,神即驰散。是以善护持 者,必将此一点真神寂定于泥丸,存之似有,守之似无,虛而又虚,空而又空,始臻妙道。伹不知出神 法,亦不能造成此道。出神收神之法,非指破玄微,不能证于化境。若不知出神有时,收神有法,亦难 顿超上乘。然出神在何时?难言矣!神完自有光 现,或金光,或白光。


此光一现,便知神全。当此时莫教光散,须用收念之法,凝神光中,引入性中, 仍归定静。阳神初出,三两步即可牧回,纯养一七再出,二七再出,三七、四七亦然,必至七七四十九日,阳神始老练矣。四十丸曰之后,神通广大。虽然,此时宜慧而不用,始入妙化。神常宿于泥丸, 寂照而双忘,定静以寂灭,如是者三年。至九年还虛,自是与太虛合体,虛空即我,我亦虚空。若著意于虛空,则是又有一虛空矣。又有一虛空,则是虛空仍为虛空,而我仍是我也,不能合成一体,将何以与虛空打成一片?


出胎之时,有出胎之景现,白雪缤纷,此出胎期也。然出非自能出,以意引而后出也。若谓自 能出胎,篮养素拘滞不得出者数月,必待钟、吕二袓点破玄微,而后得出。如人间受生必用受生婆, 盖以产妇不能自剪脐带也。是以必用稳婆。吾辈道成出胎,虽无脐带之可剪,然出胎之时,亦不能离于母也。母在何处?心中之性灵也。当出神时,非本性尽灭也。不然—出一收者谁也?吾之化身,岂 但化一身,千百亿化,总在一意之作用耳。要知道胎圓满,出胎之后必须由近而远,由暂化久。初出 神,仅二、三步即可收回。但收神之法乃万古不传之秘,稍纵即逝,最宜留心者此也。设见顶际现出 白光如轮,吾即用意稍稍引之,神即随意涌出,凝聚轮中,即应用意缓缓收之,使目观心,神亦缓缓 归缩于内,再用入定之法,一定七日而后再出,由近而远,缓缓熟习,然总不可离我五尺以外。稍为 迟留,仍即收回。再定七日再出,然而不能过七尺之外。稍为迟留,仍即收回。以后一定十四日一出,或一定二十一曰一出,或一定四十九曰一出,或一定九十八曰一出。定日愈久愈妙,慎勿急急,是所切要。三年以后,慧力乃定,神亦坚固,飞腾变化,任意所为。若于三年以内矜奇好怪,任意化身,反减慧力。故慧而不用,方成大慧。


【注释】阳神乃先天一炁。张紫阳《悟真篇》云:”三家相 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婴儿、圣胎,阳神一物也。清鹤*子《唱道真言》、刘一明《修真辩难》亦均认为阳神是一团真气结成。请参阅《道门阖辟仙功》第八,第九章和《传统龙门养生功》第六章及其注释。出神为道门养生气功的最高理想,录此使读者得窥功法 之全程,并作为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调药
动态
《坤元经·斩龙浅说》
采补功法
炼精化气口诀
《大成捷要》性命双修心印口诀、天机秘文?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