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汤:是战功赫赫,也贪财好物;功业彪炳千古,一生却坎坷不堪

公元前7年9月,也就是汉哀帝刚刚继位之初,议郎耿育上书说道:

甘延寿、陈汤这两位老臣,当年为我大汉立下了不世之功,后来却遭到了善妒之臣的排挤与迫害,以致下狱、流放,晚年凄惨。

他们这样的结局,不仅让有功之臣寒心,更让那些被我汉军打败的蛮夷所耻笑。

所谓,居安思危。

现在我大汉王朝虽说也是盛世,但是,深究起来,一没有孝文皇帝时的富饶,二没有孝武皇帝时可以征伐万里的猛将如云;如今,我大汉王朝可以震慑诸夷的王牌,也就是一个陈汤了(甘延寿此时已过世)。

故而,臣下以为,为国家社稷着想,应该将流放在外的陈汤接回京师,让其安享晚年。

虽说,这位汉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声着实不怎么样,但是,刚刚继位的他,还是有着些许的“革故鼎新”意愿的。

于是,曾经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却一生坎坷的陈汤被召回长安,并于一年之后安然离世······

—01—

在五千多年的华夏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英雄,更不缺少豪言壮语!

然而,私以为,貌似没有一句话,能比“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让我们华夏儿女自豪与提气的了!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这句给中华民族注入了豪气与胆气的“虽远必诛”,以及它的主人陈汤的故事。

陈汤,字子公,西汉时期山阳瑕丘人(今山东省巨野县附近)。

像所有草根逆袭一样,陈汤的少年时期,用两个词语就可以概括:贫穷、好学。

史书说其是“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陈汤天资聪明,且酷爱读书,而且涉猎广泛、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是呢,由于其家境贫寒,常常以借贷度日,估计时常还有没钱还债的情节出现,所以名声一直不怎么好。

最终,当州县官吏向朝廷举荐“贤良文学”时,颇有才干的陈汤就这样被“一票否决”了。

然而,立志要改变命运的陈汤并没有就此认命——他孤身一人来到了帝都长安,以求谋得一官半职。

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几经周折之下,毫无背景的陈汤获得了一个叫作“太官献食丞”的官职。

这是个什么工作呢?

通俗点说,可以大致翻译为:大汉皇宫内廷食物采购员。

很明显,这是一个职位不高,却油水很足的位置。

虽然,青史君很佩服陈汤后来的所作所为,但是,结合此人一生的种种来看:“太官献食丞”这个官职,多半是陈汤自己“运作”而来的。

至于具体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不论如何,“西漂”的陈汤终于算是在帝都长安扎下了脚跟。

几年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实力的陈汤,凭借着出色的交际能力,竟然和富平侯张勃打得火热。

朋友们,这个富平侯张勃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的祖上是汉武帝时期,最受重用的酷吏张汤;他的爷爷是辅佐了昭宣两代明主的车骑将军、位列麒麟阁功臣第二位的张安世。

有了这样的靠山,陈汤的“出仕”之路,自然再无阻碍。

汉成帝初元二年,经富平侯张勃推荐,素有大志的陈汤终于被汉廷认可,获得了“待迁”的孝廉资格。

可是,好巧不巧!

正当陈汤沉寂在即将“一展拳脚”的喜悦之中时,他的家人却托人给他带来了噩耗——陈汤的父亲病故了。

从汉武帝时开始,儒家早已成为大汉帝国最高的、且是唯一的道德准则;儒家礼法、以孝治天下那一套也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当时朝廷从民间甄选官员时,又称“举孝廉”。

也就是说,在尊奉儒家的大汉天下,要是想做官,起码得具有“孝顺”和“廉洁”这样两个基本素质。

而且,按照儒家的标准:作为一个孝子,在父母死后,最少得去坟前守孝三年。

换句话说,就是:陈汤必须放弃好不容易才获得的官员候选资格,然后回家,在父亲的坟前蹲守三年!

这真是要了亲命了。

三年!黄花菜估计都凉了!

一直在迫切希望改变命运的陈汤,把心一横——决定先把这个消息隐瞒下来,等官职到手了再说。

但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

没过多久,监察部门就发现了陈汤的这一重大违规行为。

最终,陈汤被下狱论罪;而富平侯张勃也因为举荐失当,被朝廷削去了两百户的封邑;并在不久之后,就气死了!

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

在这里,青史君真心地奉劝大家一句:交友需谨慎,谨防“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02—

我们接着往下说:

陈汤这个人啊!虽然德行确实有待商榷,但是,能力还是有的。

故而,不久之后,由于有人保举,陈汤竟然出狱了。

当然,陈汤也知道自己头顶上背着“不孝之名”,以后想要在大汉朝堂上混一个好前途,基本上是没希望了。

所以,他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了西方——不久之后,经过一番打点,陈汤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官职:西域都护府副校尉。

这个官职,用现在的话语基本可以翻译为:大汉帝国任命的、专门巡视西域诸国的特派员(副的)。

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于甘延寿(正使)俱出。

朋友们,千万不要以为,大汉朝堂上的那些大佬们都糊涂了——会将位高权重的特派员一职,平白无故地授予一个有“污点”的人。

其实,在此事之后,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渊源:

想当年,由于一代雄主汉武帝以及卫青、霍去病等猛人的相继现世,曾经雄踞北方草原的大匈奴部落,硬是被按在地上摩擦了半个世纪之久。

再强悍的身子,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啊!

到后来,“身子垮掉的”匈奴分裂成了五个部分;虽然,这五个部落都相互不服气,为了草原霸主的名位一再大打出手,但是他们有一点却做得出奇的一致:汉朝实在是惹不起,我投降!

而为首投降的两个匈奴王,一个叫呼韩邪单于、一个叫郅支单于。

以后来的情形来看,呼韩邪单于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和大汉王朝放下干戈,共同发展的;而那个郅支单于则更多的是出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妥协之心。

所以,后来由于呼韩邪单于带着大部分的族人迁徙到了汉朝境内,郅支单于就动起了歪心思——他趁机将呼韩邪单于的老地盘给占领了。

大汉朝堂一琢磨,不管是出于维护小弟的道义之心,还是出于让匈奴各部落保持实力相等的制衡权谋之心,都必须得管这件事啊!

于是,就出兵帮着呼韩邪部落将郅支部落给揍了一顿。

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本来就不怎么情愿归附汉朝的郅支单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出使自己部落的汉使谷吉等人给杀了!然后,一溜烟地跑到了西域,占领了一个叫作康居国的城池,开始称王称霸!

由于,当时的汉朝名将凋零、国库疲惫,纵然汉廷想要收拾了这个祸端,却苦于现实原因,无法实施。

故而,汉廷在此时将陈汤等人派遣到西域巡视,其实也算是“没安好心”!

—03—

不过,事在人为!

能乘风而起的不一定都是英雄,但是,能够逆势突围的却一定是豪杰。

毫无疑问:陈汤就是这样的一位豪杰。

史书上说陈汤“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陈汤为人冷静果敢、善于谋划思考,专门喜欢去完成那些有难度的任务;虽然是一个文官,却酷爱军事,每次经过山川、城池,常常登高查看,以求了解当地的战略位置。

我们有理由相信,陈汤对于自己西域之行的潜在危险,是有着明确的预期的;但是,“喜奇功”的他,早已谋划好了一切。

这不刚刚达到西域没多久,陈汤就对顶头上司甘延寿说道:这些蛮夷部落,天生就是欺软怕硬、畏惧服从大部落。

现在郅支单于,在这里到处欺凌乌孙、大宛等小部落,想要降服它们;如果匈奴人一旦成功,我大汉的西域地区就会不保。

不如,我们趁着匈奴人还没彻底收服西域诸部,而且他们的防守工事也不牢靠之际,征召这里的大汉屯田军队,一鼓作气灭了他。那样的话,千秋功业就可一朝而成。

正使甘延寿也非常认同陈汤的观点,但是,比较懂规矩的他,却坚持要先上报朝廷,然后再行动。

陈汤心想:你个憨憨,即便是朝廷同意了我们的计划,肯定也会派遣其他的将领,来具体实施此事,是断然不会让我们这两个“外交官”去立下奇功的;那岂不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所以,陈汤又劝说道:朝廷那些大佬都太保守了,是断然不会同意我们的这个机会的。

陈汤的意思很明显,我们先干了再说。

甘延寿很犹豫,一直下不了决心。

恰在此时,也许是水土不服的原因,甘延寿竟然病倒了。

心心念念想着立功的陈汤,再次把心一横——他伪造了一副假的召书,开始集结西域地区的所有大汉兵力。

尚在病中的甘延寿听闻消息之后,本想阻止。

但是,陈汤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于是,他拔出佩剑,指着甘延寿大声呵道:“现在大军已经集结到位,你是想坏掉我们的功业吗?”

甘延寿认怂。

最终,陈汤和甘延寿一边带领着私自集结的四万军队(汉朝的屯田兵和归降汉朝的西域兵);向郅支单于的大本营进军,一边上书向朝廷谢罪,坦白自己的矫召行为。

陈汤剿灭郅支单于的具体战斗过程,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简直是一边倒的屠杀。

据陈汤后来自述,由于生产力的差距,汉军的单兵作战力对匈奴兵是碾压性的,至少可以以一敌三。

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所以,尽管郅支单于拼死抵抗,几次想突围而出,但终究是徒劳无功。

最终,郅支单于被斩首,他的几十位夫人也被汉军射杀,西域彻底平复。

汉朝周边那些以前还有点小心思的部落,立马吓破了胆,表示永远归附汉朝,绝不敢再起异心。

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

—04—

赫赫战功是立下了,但是矫诏的弥天大罪还在那摆着呢!

陈汤等人自然不敢造次,于是,“博达善属文”的他,写下了那段千古名言: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于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段话很好理解,青史君就不再逐句翻译了!

简单说来,就是陈汤好好地给大汉天子拍了一顿马屁——将其比作上古圣王唐尧虞舜,而陈汤自己呢,只不过是借助天子的威仪,斩杀了不臣之贼。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天下:我大汉国威神圣不可侵犯,不然,就算你跑到天涯海角,也得灭了你!

虽然,朝廷上有许多人,嫉妒陈汤的功绩,建议对其“不予奖励、也不予处罚”。

但是,陈汤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为汉元帝出了一口恶气,最终,陈汤被封为关内侯(最高级的侯爵),而跟着划水的甘延寿也被次爵义成侯。

不过,正如青史君在前文所言:陈汤这个人啊,虽然是个人才,但是也许是由于从小穷怕了的原因,所以他一直对金钱特别的执著。

就连一直在夸赞他的班超,也不得在《汉书》写下了这么几句话:

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

常受人金钱做章奏,卒依此败。

最终,由于被政敌抓住这个小辫子,陈汤便被剥夺了一切爵位,扔到了监狱里待罪,虽然后来又被启用;但是由于迫害,又被发配边疆,好好喝了几年西北风。

可谓一生坎坷。

好在最终,议郎耿育上书直言(文章开头),临终之际的陈汤,终于回到了故土长安,勉强算是得了一个善终。

结语:

纵观陈汤的一生,他虽然私德有亏,却不负大义!就凭他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决心,就凭他能够逆势突围的能力,以及那一句明耀千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个复杂的人,也值得我华夏儿女永远怀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次矫诏行动,却使大汉王朝威振西域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的名言?
斩首行动:汉朝陈汤奔袭三千里消灭北匈奴(2)
电影战狼中说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于何处?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服者直接亡国灭种,太牛了
【秘史】“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怎么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