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莒南民间故事:王璟的传说

王璟(1446~1533年)字廷采, 号东皋, 莒南大白常村人。

明成化七年(1471年)中举。成化八年中进士,任河南省登封知县。后任两京御史。

弘治三年(1490年)巡抚山海关与保定诸郡。弘治九年晋为光禄寺少卿。弘治十四年再升为南京鸿胪寺卿,是年擢为都察院佥都御史,理两浙盐政。他严惩不法盐贩,革除旧弊,使这一时期的盐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不久,浙江东部灾荒严重,王璟受命前往赈济。他深察灾区民情,上疏皇帝十项救灾措施,调拨杭湖军粮30余万石,救活40余万灾民。

弘治十七年冬,奉诏巡抚河北保定,适逢正德皇帝朱厚照登基,太监夏绶、张峻等人借祝贺之机,到畿南一带巧立名目,增收苛捐杂税,搜刮民财,连收割芦苇、渡河客商皆课以重税,又于京城附近圈地建立所谓皇庄,滥收赋税,致使民怨沸腾。宦官又派兵残酷镇压,逮捕了鲁堂等200多名反抗的农民,京城民心浮动。王璟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上疏痛陈利害关系。正德皇帝采纳他的建议,取消一些苛捐杂税,撤销皇庄,使一度趋于白热化的矛盾得到缓解。

正德三年(1508年),他被奸臣刘瑾陷害,“矫诏罢官”。正德六年,刘瑾受诛,他再度被启用,出任山西巡抚。此时,鞑靼屡次内犯,成为西部边患,山西一带深受其害。他到任后,整饬军马,改进并制造万余支火枪。这种火枪每支藏箭6支,箭头皆涂毒药,射程较常箭远得多,用其御寇,寇不敢前,西部边疆暂得安宁。遂升任都察院右侍郎。正德九年任左侍郎。正德十年任都察院右都御史,不久升为左都御史。入主都察院期间,常视察监狱,查阅案卷,凡遇疑案必一一核查。后封太子太保。

嘉靖元年(1522年),已76岁的王璟要求退职,获允返乡。嘉靖帝“诏给月米人夫”,并派专使去寓所“以礼存问” 。

嘉靖十二年(1533年)九月二十七日卒于故里,享年八十七岁。嘉靖帝赠少保,谥号“恭靖”,赐“御祭九坛”,并委派特使前来沂州督葬。嘉靖十三年三月十九日(1534年)葬于临沂城东南三里姜园御封林内。同时,在白常村南设御封林,建衣冠冢。国史总裁任邱李时为王璟撰墓志文:“硕勋伟绩显于朝廷,完名高节重于海内。”

现在临沂一带还有很多关于王璟的传说,出生、赶考、朝中为官,以及死后的锦鸡落江南、石人偷食等都广为流传。

王璟出生的传说

大明年间,天下太平。万岁皇爷端坐金銮殿,紫禁城里歌舞升平,十分热闹。

这天,皇上心想,“虽然现在天下太平,但山高皇帝远,不知江北江南的黎民百姓生活得怎么样?”于是就跟贴身的大臣商量,是不是该一路私访到江南?君臣最后商量好了,就安排好朝中的大事,然后不叫众人知道,君坐车、臣骑马上了大路。

这天来到山东沂州地界,早早地找了个客栈住下,把车马放在客栈里,叫手下的人看管,自己和大臣换上了便衣,好去微服私访。君臣二人随便来到沭河东岸的一个紧靠河的村子,想找村里的老百姓了解了解民情。可“六月的天,哭孩的脸,说下就下”,一会乌云就上来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君臣慌了,看见大街左边有家高大的门楼,就赶忙跑去避雨。

只见大门紧关着,但可以听见里边屋里有女人说话的声音,也有一阵阵喊痛的呻吟声。君臣二人心中正在纳闷,忽听见里边屋里传出了婴儿出生的响亮哭声。里边的女人们都笑了,说:“是个大小子,这回可好了,有孙子了!”二人什么都明白了,原来这家刚出生了一个男孩。

君臣互相使了个眼色,皇上说:“这个孩子真有福,出生时还得咱君臣二人来把门。”大臣也说:“孩子长大后必定是栋梁之才,就不知能官称几品?”话未说完,只听见院里的一个老妇人说:“俺老百姓庄户人家的,不要几品的大官,有一品就行了。”

原来是孩子的奶奶正走出屋门,向院子里的阳沟泼接生过的脏水,听见门外有人说话,问“孩子官称几品”,她还以为越品多官就越大,心想“有个官做就怪好”,所以就说“庄户人家,一品就行”。刚出生的这个孩子就是王璟,他的奶奶真会说话,后来还真应验了她的话。

巧治夜哭郎

王璟从小聪明伶俐,七岁时爹娘把他送到南学把书念,老师教的点到就会、过目不忘,显得才华出众。十七岁去北京应试,赶考的路上路过一个村庄,天黑了没奔上客栈,就在一家农户里住下了。

这家农户的夫妻俩刚有个不满一岁的女儿,常常日夜哭啼,而且越是到晚上,哭得越厉害,刺耳的哭声令夫妻二人经常彻夜难眠。说来也怪,王璟在他们家住下后,孩子竟一夜睡到天亮也没哭。第二天王璟走了,孩子睁开眼看了看,又“哇哇”地哭起来。夫妻俩一想,这赶考的书生肯定是个贵人,他住了一夜女儿一夜没哭,他走了却又哭,于是就赶紧去追王璟。

王璟停停走走的,也没走多远,就被跑着来的夫妻俩追上,说明了来意。王璟说:“只要我在你家,孩子就不哭?可我急着去赶考场,不能长住在你家呀!”之后想了想,说:“那这样吧,我给写几个字,你们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就行了。”说完拿出笔墨、取出纸张,放在自己行李上写了四个大字“王璟在此”。夫妻俩回家后,把字放在了孩子的枕头底下,果然夜晚就睡得香甜,不哭了。

夫妻俩喜得逢人便说:“多亏了那个过路君子,俺家孩子的哭病好了!”从此以后,凡是有孩子哭夜的,人们就写个帖子贴在大路口的树上或墙上,男孩哭夜就写“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哭夜郎,走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出太阳”;女孩就写“天绿绿地绿绿,我家有个哭夜姑,走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太阳出”。

王爷好大胆

王璟有夜读的习惯。这天夜读到了午夜,王璟想到厕所里方便。 他打着灯笼进了厕所,可厕所里没有放灯笼的地方,一时不知所措。正在这时,一个鬼出现了。只见他长着一双大眼睛, 头大大的,头顶平平的,一副很憨厚的样子。王璟把灯笼往他的头上一放,夸奖说:“小鬼好大头。” 那鬼受宠若惊,忙说:“王爷好大胆 !”

山东免征三年钱粮

有一年王璟的八十老母从家乡跑到京城看望儿子,被皇帝知道了,皇帝便叫正宫娘娘设御宴接待这位从乡下来的老太君。皇帝出席作陪。王母为人忠厚,在家虽没见过大世面,但在皇帝和娘娘面前却落落大方,圣上十分欢喜。

娘娘问王母: “你们山东有什么?”王母答道:“山东呀, 有山、有水、 有人。”娘娘觉得好笑,便又进-一步问: “你们山东有什么, 好吃的特产?”王母说:“有山楂、 桃、梨、枣。”

“百姓们吃什么主粮?”王母说:“吃包谷 (玉米)。”

娘娘却听成“吃草谷”,她又问: “穿什么?”“夏天头顶席角, 脚穿草鞋,身披油草蓑衣。”

“冬天你有棉衣吗?”王母说:“冬天呀,我穿的熟羊皮袄可暖和了。”娘娘又听作杨树皮袄了。

经过一番谈话,娘娘动了恻隐之心,觉得佐都御使王都堂的老母在家过着这样清贫的日子,山东一定很穷,便脱口说出:“山东很穷,应该免收三年钱粮。”这时皇帝正喝得酒兴大作,也随声附和道:“应该!应该!应该免收三年钱粮啊。”王璟和老母听圣上给山东免收三年钱粮,心里非常高兴,立刻跪谢。君无戏言,山东免收了三年钱粮,当然山东老百姓都感激王璟母子。

但事后却有人奏本说王璟母子欺君。皇帝便把王璟叫去查问真情。王璟回答:“臣未曾欺君。老母讲山东有山即有泰山,这是五岳之尊;有黄河,靠渤海、黄海、东海可谓有水吧?山东出圣人算是有人吧?乐陵枣、肥城桃、莱阳梨、蒙山山楂都是数得着的天下名产吧?老母所说家乡吃的主粮是包谷,娘娘却听作草谷,实际叫玉米。老母在圣上面前避讳“玉”与“御”字同音,故称作包谷。至于头顶席角那是斗笠,蓑衣睛天遮日、阴天避雨,是农家必备之物。臣的家乡沂州府东关产的草鞋天下驰名。老母说家有熟羊皮袄也是蒙山特产。以上句句实言怎有欺君之理呢?”皇帝听了心悦诚服,并感叹自己久居深宫,不了解天下民情怎么能治理国家呢?便决定微服轻装秘密巡游天下。

官绝人不绝

王璟才华出众,会理财、理事,替皇上执掌后宫,成为粉黛三千的后宫总管,把所有后宫的琐细之事处理得条条有序。后宫平安了,天下就太平,皇上于是龙心大悦,想下去微服私访一趟,也顺便看看沿途的美景,就放下了国事,叫都堂王璟掌国三个月,放心大胆地去游玩观景了。

正值茂春,御花园内百花争艳、百鸟齐鸣、蝶飞蜂舞,正宫娘娘叫王璟陪她观花赏春。见王璟年轻英俊、人才出众,心中不免产生了爱意,就故意在下台阶时把凤鞋崴掉。因为古代女人都是三寸金莲脚,娘娘自己不便弓腰提鞋,于是有意调情,就娇声娇气地叫王璟把她的凤鞋给提上。

常言说“伴君如伴虎”,王璟为官历来小心谨慎,从不敢违反皇规,况且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就不敢用手直接给娘娘提鞋,于是拿手绢把鞋后跟包好,趴在了地上,用牙咬住娘娘鞋后跟的提鞋布,慢慢地给提上了。

娘娘见他那忠厚老实的样子,笑着说:“王都堂呀,王都堂,你算是一辈清官做绝了!”王璟一听吓了一跳,趴在地上没敢抬头,额头上直冒冷汗。娘娘自知失言,接着说:“王都堂,叫你儿孙代代都做官。”王璟这才谢恩起身。

可能真让娘娘说中了,王璟的后人并不多,可他为官清廉的名声很大,大白常姓王的都是他的传人。后人说,“大白常出了王都堂,姓汪的也改姓了王!”

锦鸡落江南

王璟死后,王家请来很有名的风水先生选择墓地,先生看好了村西南湖的一块风水宝地,可以代代高官、人丁兴旺,被御名“石林”,由石人、石羊、石马、石龟等镇林。一切准备安置停当,开始挖墓穴。当时风水先生就吩咐,“千万别挖太深,挖到一丈五六尺深的时候,挖不动的地方就千万别挖了!”先生也不敢离开,恐怕出差错。

一伙年轻人一会就挖了一丈多深。谁知这时先生突然急着去方便,于是让他们先挖着,马上就来。可是小解完了又想大解,耽误了好一阵儿。等他跑回来时,可了不得了,出了大事!年轻人劲头足,一会就挖到了一块石板,竟然忘记了先生嘱咐过的话,一个后生弯下腰,伸手就把石板给掀了起来。只听“扑啦扑啦”两声,大石板下飞出了两只五颜六色的锦鸡,直下西南方向而去。先生远远地看见,大声说:“锦鸡飞到江南,脉气破了!”气得拿起家什,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时,大伙也傻了眼。有人说:“锦鸡落到江南?那为了家族今后的兴旺,咱就把灵柩葬在江南吧!”另一个人说:“我听先生说锦鸡飞到姜园去了。正好沂河岸有个姜园!”最后,只好又找了个地理先生,在沂河岸的姜园看了一穴好地,就把都堂王璟葬在了沂州府的东关姜园。

实际上锦鸡并没有飞姜园。锦鸡展翅双飞后,飞过了沭河,又飞过了沂河,在沂州府南门南的小土岭上落下来,歇了歇脚,然后直飞江南去了。以后人们把锦鸡落过的地方,叫做金雀山、银雀山。从历史看,不管明清还是民国时期,大官大都出在江南。

石人偷食

传说在清朝时,村里有家人把磨好的煎饼糊子放在磨台上,还没来得及收起来,因为当时天还不亮,就上屋歇了一会。再出屋门时,看见黑乎乎的有个人影在偷吃磨台上的煎饼糊子,情急之下,她就用收糊子的尺板狠狠地打了那人的头一下,人影瞬间不见了。

第二天,村里有人看到一个石人的头上粘着煎饼糊子。对于这事,沭河两岸的人们传得神乎其神。

对于大白常御封石林和有关王璟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至今仍在两岸流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典籍】《容斋随笔》卷二---漏泄禁中语
清·山东“光绪年月 莱芜 匠王金文”十两钱粮小宝
清代山东“同昌银炉历城同昌银炉”十两钱粮小宝
山东:90岁老母捡垃圾 养活60岁瘫者
“君择臣,臣亦择君”—李光地的事君之道
冯尔康:清代帝王敬天的政治思想浅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