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门六院士”,钱钟书家族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userphoto

2023.02.18 山东

关注

“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提到钱钟书先生,相信不少热爱文学的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不过你可能并不知道,在这位笔力雄浑的文学大家身后,竟然站着一个“恐怖”的大家族。

没错,这个家族便是传承了千年之久的吴越钱氏世家

自五代十国吴越国的第一代国王钱镠开始,钱氏家族可谓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就拿有宋一朝来说,300年间钱氏家族就贡献出了320多名进士,而且这些人还不是简单的腐儒,而是涵盖文化学术,甚至在医学之上,都各有建树。

而进入近代以来,前钱氏家族更是再度迎来了爆发。人们都说:“国士无双”,可钱氏家族一门就出了六位“国士”,每一位都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那么这六位“国士”分别是谁呢?

钱氏家族千年经久不衰,又培养出这么多人才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别急,这就给出你答案。

钱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代宗师”

众所周知,在历史学界和文学界,胡适先生一直备受尊崇。

很多人都认为胡适先生就是“现代孔子”,不读胡适,几乎和文盲无异。

可鲜有人知道,有那么一个人,他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造诣,连胡适见了都得心服口服,而这个人便是钱穆。

1895年7月30日,钱穆出生于江苏无锡七房桥,原名钱恩缲,而钱穆这个名字则是后来他的兄长为其更改的。

由于钱穆的父亲早年曾考上秀才,却因身体羸弱,无法登科,因此一直希望儿子们可以继承他的志向,读书入仕。

于是,在钱穆刚刚学会说话不久,他的父亲便开始传授其四书五经,以及一些其他的先贤著作,而这,也便成了钱穆在国学上的启蒙。

很多人都讲:“读书人天生傲气”,但这样的评价,从不适用于钱穆身上。

之所以会这样,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其父亲的教诲。

在钱穆八九岁的时候,一次有亲朋好友来拜访他的父亲。

恰好这边钱穆刚刚学会背诵《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桥段,便自告奋勇的想在人前显露一下。

于是,在客人的应允下,钱穆绘声绘色的来了段“诸葛亮舌战群儒”,引得在场的客人连连叫好,夸赞其为“神童”。

然而,望着一脸骄傲的钱穆,他的父亲却默不作声,低着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第二天,钱穆“神童”的名号被客人传了出去,于是便有人特意请钱穆前去表演,而他的父亲也没有做阻拦。

不过,在途经一座桥的时候,钱穆的父亲忽然向他问道:“你认识桥字吗?”

钱穆不假思索的点头回复认识。

闻言,钱穆父亲又问道:“那你知道桥的偏旁是什么吗?”

钱穆回答道:“是木字旁。”

“那么把木换成马又是什么字呢?”

“是骄傲的骄。”

听到钱穆回答完,父亲便不再言语,而钱穆则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古人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越是有才能的人,平时越是不显山露水,只有那些腹中无甚墨水之人,才会逢人便卖弄自己。

而钱穆的父亲便希望儿子要学会谦虚,将更多精力放到学业上去,而非到处卖弄自己浅薄的学识。

于是,在得到父亲的教诲后,钱穆醒悟了过来,等旁人再起哄让他背书时,他便一反常态,扭捏不答,久而久之,也便没人再去邀请他炫耀了。

童年的这次经历让钱穆获益匪浅,记忆终生。

以至于后来的他哪怕成为了“国学宗师”,依然待人谦和,而这样的性格,正是跟他童年的经历脱不开干系。

1930年,钱穆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扬名天下,随后受聘成为北大讲师。

在这期间,他学以致用,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编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37年,国难当头,“国家存亡否?”,是所有中国人心头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逢此之时,钱穆一边躲避着战火,一边坚持写作,终于在1939年6月完成《国史大纲》

而正是这部著作的问世,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魂,为坚定抗战提供了底气。

这,也是钱穆国学大师之名的奠基之作。

1967年,钱穆移居台湾省。

一年后,人们根据钱穆多年以来的学术造诣将其提名为“院士”。

这既是对钱穆学术的认可,也是对他人品的认可。

在人世的最后一课,钱穆没有教授什么大道理,而是望着台下的学生郑重其事地说道:“你们是中国人,永远不要忘记中国!”

或许彼时的他,就已经预料到后来的一些事情,所以才会把这件事,放在重中之重的最后一课上。

1990年,钱穆先生在台北逝世,回顾他的一生,绝无愧于“国士”二字,他所留下来的“财富”,至今依然让我们获益匪浅。

钱伟长:“偏科”的科技国士

史上最牛的“偏科生”是谁?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少不了一个名字,那就是钱伟长。

1930年,钱伟长参加高考,数学、物理、三科拢共才考了20分,就这还不知道其中有多少“同情”的意味涵盖其中。

然而四年后毕业,他却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优秀的学子,后来更是成为中国科技的奠基石,被尊称为“中国力学之父”。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他的父亲便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兄,因此钱伟长得喊钱穆一声“叔叔”。

大概是受到了叔叔钱穆的影响,小时候的钱伟长也特别喜爱国学,对于数理化一窍不通。

可偏偏当时的学校里,不止要求学生会“文”,还必须要“理”,这就使得钱伟长偏科不已。

1930年,18岁的钱伟长高中毕业参加高考。

在中文与历史双满分的情况之下,数学15,物理5分,英语干脆来了个鸭蛋。

也就是当时英语没有什么答题卡,不然教授他的老师指定要来句:“我就是丢在地上踩两脚,都不至于一分没有啊!”

然而,尽管如此,依靠着文学和历史成绩的一骑绝尘,钱伟长还是被五所名牌大学录取,其中便有清华大学。

1931年,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历史系。

受到在隔壁教书的叔叔钱穆影响,钱伟长成为了系里“最靓眼的仔”。

可以说,除了那些有名的教授,当属钱伟长人气最旺。

如果说,钱伟长就这样继续深耕文学历史,或许将来未必不能企及叔叔钱穆的高度。

可一件事的到来,让钱伟长改变了自己的志向。

而这件事,便是所有中国人不能忘记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悍然入侵我国东北,震惊海内外。

于此之时,除了一些“卖国求荣”之辈,凡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无不对此愤懑不已。

在这其中,便有钱伟长。

可面对日本的侵略者行为,时局却以敌人有飞机大炮为由,号召不要抵抗,这使得钱伟长出离愤怒:“既然没有飞机,我们便自己造!”

于是,在这国难当头之际,钱伟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这便是“弃文从理”。

多年前,出于对清政府失望,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多年后,出于对国难难平,钱伟长弃文从理。

这或许就是一种循环,也正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秘诀。

我们从不拘泥于某一学说,只要于国有利,于民有益,便皆得欢迎。

不得不说,一个人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

在国难之前,钱伟长对理科一窍不通,然而在国难之后,钱伟长在理科方面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成绩斐然。

甚至等到毕业那年,更是力压一众天才,成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优秀的毕业生。

1940年,钱伟长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奔赴国外留学。

临行之前,家人们都担心不擅英语的钱伟长无法适应独自在外生活。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钱伟长在国外不仅没有表现出半点水土不服,甚至一度被某些国家想要“感化”为“自己人”。

但,面对外国的优渥条件,钱伟长果断拒绝,毅然决然的决定回归祖国。

对于钱伟长来说,理学,可能真的于他并无兴趣,之所以学习,不就是为了救国吗?

因此,如果不回归祖国学以致用,而是留在外面贪图享乐,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

说句实话,如果当时钱伟长选择留在国外,那么可能世界上又会多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可正是有他这样“傻”的选择存在,中国科学后来才能迎头赶上。

如此大节,“国士”二字,绝不为过。

1956年,钱伟长当选波兰科学院院士,这便是对他最好的赞扬。

钱俊瑞:中国经济的先驱者

在钱家“六院士”里,钱俊瑞大概是人们最为知之甚少的一个,但实际上他的故事同样精彩。

1908年,钱俊瑞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农民家庭,与钱穆,钱伟长属于同族。

由于从小家境不太好,在钱氏家族里,钱俊瑞算是念书较晚的存在。

根据为数不多的资料显示,钱俊瑞直到14岁才从鸿声小学毕业,随后进入江苏省立三师学习,而在这里,他曾当过钱穆一年的学生。

从1929年开始,钱俊瑞便开始参加陈翰笙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

大概是因为出身于农民,所以对农民的处境感同身受。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钱俊瑞的研究经常可以一针见血,他也凭借自己的所见所闻先后写作了《中国农村经济现阶段性质之研究》,《中国地租的本质》等多篇论文。

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钱俊瑞暂时放下了对中国经济的研究,转而投身于宣传工作,而这一停便是多年过去。

等他再度捡起经济,已经是四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1978年,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钱俊瑞振奋精神,重新出山。

随后,他领导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世界经济学科发展规划草案》,为我国后来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也正因为这样,在1980年,钱俊瑞成功当选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因为一些原因,晚年的钱俊瑞先生身体并不是很好,在1985年便早早的离我们远去。

但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一路飞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相信这样的成绩,应该能令他老人家感到欣慰。

钱临照和钱令希:爱国者当如是

“科学没有国界,可科学家却有国籍!”

国难当头,成就个人与报销祖国,你将何以抉择?

钱临照和钱令希两兄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家国不可弃!”。

1906年和1916年,钱临照和钱令希相继出生于江苏无锡鸿声里。

他们的父亲曾教授过钱穆,而钱穆也因此对其父亲的评价极高。

甚至在晚年时,钱穆还将自己毕生思考中西文化的优劣这一根本问题归之于“伯圭师”的启迪。

1918年,率先懂事的钱临照,被父亲的要求在钱穆先生的门下学习国学。

尽管后来的钱临照并没有往这个方向发展,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晚年爱上研究科学历史。

1920年,钱临照曾进入无锡荣氏私立工商中学浅尝工科,不过彼时的他似乎对成为“理工男”并没有太多兴趣。

直到1925年,在上海大同大学读书时,受到吴在渊、胡明复、朱公谨等多位老师的影响,钱临照才喜欢上了物理学。

1930年,毕业后的钱临照被沈阳东北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在课余之时,他开始自己动手研究应用物理。

不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很快九一八事变便爆发了。

实际上,对于中国近代的很多科学家来说,九一八事变都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因为正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历史事件,他们才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做“弱国无外交”,因而激起内心深处的民族魂,决定学以致用。

于是,在1934年,抱着学成归来强大祖国的愿景,钱临照踏上了赴英留学的道路。

但,显然身为“弱国”来客,独自一人在外并不那么容易。

1937年,钱临照本应学成毕业,但他偶然间见到一位印度的同学被指导教授羞辱,因而联想到祖国彼时与印度的处境并无差异,所以他决定放弃掉殖民者国家的学位。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钱临照先生被人调侃“高中生当院士”的由来,但实际上在这背后,却是满满的心酸。

和哥哥,以及同族的其他人不同,钱令希算是钱氏家族里少见的,不爱学习的孩子。

例如钱令希自己便就在《自述》中提及:“因贪玩耽误学业,尤怵英语,希望转学。”

不过还好钱令希有哥哥钱临照,在兄长的影响下,钱令希祝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12岁那年,专心学习了一整个暑假,最终跳级考入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高中部。

1936年,钱令希以土木系第一的成绩,拿到了千万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的门票,并在那边又拿取到了“最优等工程师”学位。

实际上,无论是哥哥钱临照,还是弟弟钱令希,在国外留学时,都是各国人才部门极力招揽的对象。

不过,面对国外给出的优渥条件,兄弟俩人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拒绝,转头回归自己积贫积弱的祖国。

在回国后,钱临照与钱令希两兄弟也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

前者致力于物理研究,为我国应用物理学铺垫了基石,而后者则通过力学的知识,先后参与了包括武汉长江大桥、三峡水利工程在内的多项工程建设。

钱易:中国第一位女院士

身为国学大师钱穆的女儿,钱易自打出生起便自带光环。

但这并不影响她本身的优秀。

1936年12月,钱易出生于江苏苏州。

因为钱易的童年恰好碰上抗战,加之父亲远在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书,战火之下,双方很容易便断了联系。

所以,从懂事开始,钱易便是在母亲的教导下长大。

前几年,在苏州档案馆里,钱易母亲早年间写的一篇文章被发现,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女子求学之要》,其中写道:“无论男女,皆可自立,如何自立?非求学不可。”

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居然就已经有女子在讨论女性的独立。

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存在,钱易才被她的母亲给培养了出来。

尽管父亲是国学大师,但钱易却几乎对国学没有过什么了解,甚至连父亲最为著名的《国史大纲》一书,都仅仅只是略知一二。

与大多数女孩不同,钱易在年轻的时候特别喜好理工学,因此在读大学的时候,她果断选择了卫生工程,这样一个几乎看不到女生的专业。

而在随后的日子里,她也继续朝着这个方向研究发展,潜心耕耘。

1994年,钱易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而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院士。

不过,对于这个称谓,钱易却说道:“不要叫我院士,请叫我老师。因为做老师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情。”

如此谦虚的性格,很难不让人肃然起敬。

如今,87岁高龄的钱易先生依然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她这样对事业持之以恒的态度,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学习。

尾声:

一门六院士,钱氏家族到底是如何办到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呢?

其实,相信在看完六位院士的故事后,你一定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没错,正是家庭教育

“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在的千年历史里,这是每一代钱家人都铭记的道理。

的确,由于种种原因,钱家的后代有人会经历家道中落,也有人出生便是贫苦的农民,可无一例外,他们的精神世界都是富足的,

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苦难只会存在一时,终有一日会化身为“龙”,遨游天际。

除此之外,那传承至今的“家国情怀”,也是钱家经久不衰的秘诀之一。

如今,在钱氏祠堂里,依然刻着这样一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意思就是:如果只是自己得利,这种事情不值得去谋划,如果是为天下人的利益,这种事情要好好去做。

而这,便是教育子孙以天下为己任,不考虑个人得失。

简而言之,便是“家国情怀”。

所以,对于钱氏家族来说,他们最核心的秘诀,就是“学不可以已”与“爱国”。

能坚持把这两条秘诀代代相传,并践行出去,那么钱氏家族能够传承千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锺书背后的学霸家族,走出 104 位院士
无锡名门望族系列之四:钱氏人才无锡多
一个小村落连续诞生6个院士
这个传奇家族,凭什么绵延千年,名人辈出?
一门六院士的奥秘
钱氏家族 名人辈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