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我国古代的家训文化

文 朱中月

家训,又称家教、家诫、家规、家仪、家约、帝范、庭训、内训等,是封建帝王及士大夫阶层教育后代如何立身处世的道德读本。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蕴藏着强制性、约束性和训诫性等特点。

一、家训的历史

家训的出现,在中国由来已久,如殷周之际的《周易・家人》卦辞、汉代东方朔的《诫子书》、刘邦的《手敕太子文》、郑玄的《戒子益恩书》、三国时曹操的《诸儿令》、诸葛亮的《诫子书》等,都是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精品,代表了自先秦至汉末以来我国家训文化的发展水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封建文人在忧患意识的驱使下,纷纷创作家训作品,以期达到兴家、兴族、兴世的目的。

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家训专著——《颜氏家训》问世。《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内容包括“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言辞”、“杂艺”、“终制”等,经纬万端,罗列甚广,实际上划定了后世家训著作的体例与范围。宋人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颜氏家训》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清人王钺在《读书丛残》中称道《颜氏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

继此之后,家训之作,代不绝衰,其内容越来越广博,其思想越来越深刻。如唐代李世民的《帝范》,北宋司马光的《家范》、叶梦得的《石林家训》,南宋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元代郑太和的《郑氏规范》,明代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遗笔》、姚舜牧的《药言》,清代朱柏庐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劝言》、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康熙的《庭训格言》、许汝霖的《德星堂家订》、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左宗棠的《与子书》、张之洞的《致儿书》、林野的《示儿篇》等,都作为家训的范本而广为流传。

二、传统家训的形式及内容

中国古代家训取材广泛,或引经据典,或采录百家,或治家心得,或描述经历,经过作者的加工和熔铸之后,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就其形式来看,有箴言,有语录,有随笔,有书信,有规约,更有专著。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类,一是以《颜氏家训》为代表的专著性家训,即狭义上的家训,其创作思路是引用儒家经典并结合自身的阅历,确立一套规范与准则,从而达到德惠传承、教育子孙的目的;另一类则为广义上的家训,是封建文人躬身充师,留给后世的书信汇集,如后世广为流传的周公戒伯禽、孔子训孔鲤、司马谈遗言,以及郑玄的《戒子益恩书》、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

另外,其他一些宿学通儒如杜甫、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邵雍、朱熹、许衡、薛瑄、陈献章、王阳明、顾宪成、高攀龙、王夫之、纪昀、万斯同、郑板桥、林则徐、张之洞、李鸿章等,也都留下了很有价值的家书庭录文献。

三、传统家训的内涵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其核心是宣扬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论。家训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了古人在人格精神美及道德自觉性方面所提倡的立志报国、清廉自守,孝亲敬长、谦虚礼让,修身自履、慎独自省,勤劳勇敢、质朴俭约,崇智好学、尊师重道,敬业秉公、诚信守约,乐群贵和、德治乡里,扶危济贫、改过自新等行为规范。

1.修齐治平,家国一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家为治国之本,家庭教育搞不好,就无法教好别人。治国与治家具有相通之处,家长能慈,到社会上便能以慈待人;子弟能孝,到朝廷中便能以孝为忠。我国古代家国一体的思想,演化为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励志勉学,成才报国。人非生而圣贤,勤学方能有成,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嵇康在《家诫》中称:“人无志,非人也。”宋代汪洙曾专门作《神童诗》62首,劝学励志,苦读自强,立志将来做一番大事业,颇具鼓动性。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教子》、《勉学》专门阐述勤奋好学、立志成才的重要意义,特别指出:“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还提出“积财千金,不如薄技在身”的思想。古代家训倡导学而优则仕,学以致用,大济苍生,富民强国。

3.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廉”指不贪财货,“洁”指立身清白无污,“廉洁”被视为“政之本”、“化之本”、“人生之纲”。古代注重培养为官清廉的清白家风,包拯对贪官族恶如仇,规定“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曾国藩以靠做官发财为耻,“居官以不要钱为本”,“不妄取分毫”,要“知足”。许多帝王官宦十分强调勤政清廉、效国报民,尤其是贤君明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和清圣祖康熙的《庭训格言》都告诫子孙要不辞辛劳,认真处理国务,关心百姓生活。许衡训子要“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许云邨贻谋》提出子弟为官者“不论尊卑,一以廉恕忠勤,报国安民为职”。

4.正身率下,治家谨严。家长应以身作则,做到进德修身,反省自检;孝亲敬长,夫义妇贤;兄友弟恭,亲睦家齐等。司马光《涑水家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李昌龄在《乐善录》中认为:“为父为师之道者无他,惟严与正而已。”在处理主仆关系时,除了强调坚持封建伦理,善待仆隶外,还对他们严加管束。

5.勤劳俭朴,力戒恶习。勤俭乃兴国兴家之本。“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中训教皇子皇孙:“圣世之君,存乎节俭。”曾国藩再三教诫子孙:“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古代家训在训示家人勤俭的同时,还要求子弟学些手艺,习些技术,耕读并重,反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清代《鲍氏户规》对沾染赌博恶习者就规定:“赌博财物,开设赌坊,教而不改者,杖八十、免祀。”

6.审择交游,近善远佞。不少家训注意到社会环境、友邻品行对子弟成长的重要影响而谆谆教诲他们慎重交友。朱熹在《给长子书》中告诫儿子不可交“谄谀轻薄、傲慢亵狎”之人。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指出:“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为良。若浮薄好动之徒,无益无损,断断不可交也”。《纪昀家训》中说:“初入世途,择友谊慎。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误交真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犹烈矣。”颜之推强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四、传统家训典型

1、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意思: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3、巩义康百万庄园的“留余”匾: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意思: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务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过份。因为太过份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明朝高景逸说过:“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财务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 》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吧!为你们写这几句话,并取夏峰先生教训他儿子的话,概括起来说:“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之道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尽做绝罢了。”

五、传统家训名句欣赏

1、修身处世:

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晋王祥《遗令》)意思是:把好事情让给他人,把过失归于自己,这是最高尚的品德。

学业在我,富贵在时。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时者静以候之。(南宋刘清之《戒子通录》)意思是说:学业能否有成就在于自己的努力,而富贵能否得到却在于时运机遇。在于自己的事情不可不努力去做,在于时运的事情就要耐心地去等待。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明洪应明《菜根谭》)意思是:道德是随着气度而进步,气量是跟着见识而增长。所以要想道德高尚,必须要弘大气度,要弘大气度,必须要增长见识。

知往日所行之非,则学日进矣;见世人可取者多,则德日进矣。(清王永彬《围炉夜话》)意思是:善于反省往日做的不对的事情,学问就会日益长进;善于发现并自觉学习别人的长处,修养就会不断提高。

2、读书求学: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不在势位上。(明姚舜牧《药言》)意思是:人世间最重要的事情是读书,读书最重要的是在于人品修养,而不在于权势和地位。

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明吴麟徵《家戒要言》)意思是:多读书就神气清明,神气清明就心正,心正就会生出吉祥。

第一好事是读书,但须读有用之书。(清刘沅《家言》)意思是:读书对于人来说是头等的大好事,但必须选择有用的书来读。

愿天下尽读有用书。(民国李鸿儒)

3、治家教子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意思是父母对子女要威严而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而生孝心。

父爱者子多过,母爱者子多病。(明徐祯稷《耻言》)意思是受父亲宠爱的儿子多过失,受母亲宠爱的儿子多疾病。

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改其病。(南宋刘清之《戒子通录》)意思是:教育子女有五个方面,引导其性格合理发展,使其志向远大,培养他的才能,鼓励他的勇气,纠正他的毛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大型国学丛书《国学教育辑要》家道卷
中国家训的历史血脉
中华家训,盛世宝典(全文)
世界文化中独一无二的中国家训文化(图)
输入标题膜拜!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