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谢欢:仓巷余晖——南京旧书业之一叶

题图:南京秦淮区小陈书店内景(摄影:谢欢)
编者按:南京仓巷是一条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街巷,上世纪90年代后,一度发展成为南京乃至华东地区著名的旧书集散地,留下许多读书人淘书佳话。时过境迁,伴随着城市更新和区域功能变化,仓巷旧书业早已不再有昔日盛景,留下少许旧书店,也令人多生抚今追昔的感慨。

闲来无事,想到半年多没去仓巷、朝天宫了,于是打车至仓巷与升州路口,下车后穿过红绿灯步入仓巷,开始了今日淘书之旅。

01


仓巷,位于朝天宫东南侧,北起建邺路,南接升州路,虽然只有短短百余米长,但却凝聚着千余年的历史,据说此处曾是通往东吴重要粮仓——“苑仓”的运粮通道,故因而得名。关于仓巷,《建康实录》、《儒林外史》、《白门食谱》等南京文史作品中都有关于其历史、繁华的叙述,由此可见其地位。

经过千百年的变迁,仓巷的商业繁华早已褪去,逐渐于上世纪90年代末演变成华东地区的一处淘书圣地。不少文人学者都留下了仓巷淘书的文字,如秋禾师2003年8月1日写就的《金陵淘旧书记》(收录于《故纸犹香》,书海出版社,2004年版,第71至81页)中就有一段在“仓巷旧书街”淘书的回忆:

古老的仓巷如今因为市政用道拓宽,已经被改造成为一条通道,完全不成“巷”的样子了。只有两旁边遗留的山墙梁架,还在提示着我们这里曾经在不久前有过番大拆大除的行动。如今这道路两旁分布着七八个小书店,说它小,是因为那书店几乎全是一间门面,区别只在于进深的长短而已。对于这仓巷,我尚是初识,但它的历史却是从书面上知道一点,原是一处有着书香传统的所在。

话说1933年2月在南京成立的中国图书大辞典编辑馆,就曾经坐落在这仓巷街的87号。这中国图书大辞典编辑馆,可是当年一座有名的机构,有过一些极其恢弘的建设目标。……

可惜当今的南京人大都不知道这一段旧事了,更不必说冥冥之中沐浴着七十年前金陵书香余荫的这些旧书店的小老板了。

去年那次我共逃了两个下午的课,才把这些书店里的货色梳头般地完整检阅了一遍,先后淘得各种书百余册,可谓丰矣。今年春天,我在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02年级硕士研究生开设的“阅读文化学”课程中,专门安排了一个下午的“城南淘书之旅”。一行十余人,随意分成两个组,一组由薛冰兄友情带队巡阅,一组由我领队淘书。是日和风艳阳,其乐融融、几人各有得,大抵未虚此行。我得书数种,花钱百余元,也小有收获。

……

又如本校文学院苗怀明教授在2004年所撰的《南京街头的旧书店》(收录于《远去的书香》,凤凰出版社,2020年版,第3至20页)一文中,亦有这样一段记述仓巷书市的文字:

原来朝天宫的旧书很有名,每到周末,里面不说,墙外沿着河边,密密麻麻,全是书摊,还有几家小书店,粗粗看过一遍,也得半天时间。后来经过整顿,外边不许卖书,只准里面摆摊,已不复当年的盛况,用鸡肋一词来形容并不为过。有些书摊、书店则转移到朝天宫南边的仓巷里继续经营。

说是巷,其实是很宽的街道,与附近地区的热闹喧哗相比,显得有些破败冷清,这种闹中取静的气氛倒也适合旧书店。不长的一条街道上,集中了十多家旧书店,可以称作旧书街了。书店都不大,多数连名字都没有,书很杂,摆放得也比较乱,要买一本想要的书并不容易,不过书价确实比别处低,这也是它的优势所在。来这里得有空闲,平心静气地慢慢淘。


再如南京著名文史学者薛冰先生记录的仓巷书市变迁(收录于《漂泊在故乡》,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版,第146-149页)文字:

……

一九九三年夏秋之际,有关部门终于决定在朝天宫开辟民间旧书和收藏品市场,显示安排在万仞宫墙和内秦淮河之间的夹道上,后在朝天宫东门外至仓巷桥口,盖起三排简易店面房出租,此后又将朝天宫泮池广场和前院开放,使这一带成为南京的民间收藏品交易中心之一。散布全市的数十家旧书摊很快汇聚于此,并吸引了大量外地书商前来经营。适逢南京自一九九二年起加快了“老城区改造”的步伐,大批传统建筑宅院被拆除,许多人在迁入新居时失去了原有的藏书条件,一些家有藏书而不能读的人家也趁机作一清理,导致大量古旧书流入市场。同时,二十世纪上半叶成长起来的一辈学人年事已高,陆续谢世,其藏书由于各种因素也多流入市场。一些单位改制,图书馆、资料室被撤销,管理人员不懂得古旧书价值,亦致使馆藏旧书成批流入市场。上市旧书的品种大为丰富,除了新版旧书,港台出版物、外文图籍、民国旧版书和线装古籍、学者与文化名人的签名本,亦不为少见,且时有稿本、抄本、明版本和清代精刻本露面,有心人也不难搜集到档案、日记、信札、照片等珍贵文献资料。

种种因素,造就了南京旧书市场的黄金时代。到一九九五年尾,朝天宫的周末书市,摊位已达数百个,京、津、鲁、皖、苏、沪及杭、扬等地书商纷纷介入,甚至有来自东北三省和巴蜀陕甘的旧籍上市。书商的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有的摊位长达数十米,摆出图书数千册!万仞宫墙外的夹道容纳不下,书市便向仓巷桥及附近人行道上扩展。每逢双休日,只要天气晴好,铺天盖地的旧书,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成一种极其壮观的景致,令爱书的文化人心醉,即使不打算买书,也愿意到这个氛围中走一走看一看,同书友们聊聊见闻心得,往往清早入市,一圈转下来已时近中午。“北有潘家园,南有朝天宫”的声誉就是此时形成的。全国各地的爱书人纷纷慕名前来,我就陪黄裳先生和陈子善先生在这里淘过书。

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将于二〇〇〇年九月在南京举办,从前一年的七月中旬开始,朝天宫万仞宫墙与秦淮河夹道进行整修,书市全部被挤至建邺路仓巷桥口。八月里朝天宫周边地区全面翻建,东门外道路拓宽,简易房被拆除。建邺路北侧止马营民房拆迁,辟建为市民广场。书市起初仍在砖瓦废墟间坚持,后被完全驱出。少数书商在附近的仓巷、朝天宫西街租房开店。大量书商则急于寻找新的集散地,合肥市政府抓住这一时机,开放包河公园作为旧书交易市场,迅速取代南京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旧书集散地。入冬以后,虽然官方禁令稍弛,允许在仓巷路边经营,但旧书市场已元气大伤,只剩南京本地书商,多时有几十个摊位,规模远不能与过去相比。

……


遗憾的是,余生也晚,到南京读书时,21世纪也过去了10年,彼时正是仓巷由盛转衰之时。我已经记不得第一次造访仓巷是什么时候,只知当时是仰慕其“书名”,且记得清楚的是第一次去,毫无所获,当时觉得仓巷的几家书店远不如我所在的南京大学附近的旧书店。后来南京大学主体搬迁至仙林,基本就很少进城了,更别说去仓巷了。但在婚后迁居滨江以后,离仓巷相对却又近了,时常会去走一走。

02


仓巷与升州路口接汇处,就有两家小书店,但是今日或许是我去的太早的缘故,或许是端午佳节,这两家小书店并未开门,此前去过几次,知道这两家书店并不符合我的胃口,所以看到店门紧闭,也不觉得遗憾。

继续北行,左侧低矮破旧的小房、斑驳的外墙、生锈的铁门窗,这一切都彰显着仓巷的衰败,偶尔见到一处布满青苔的雕花门楼,似乎还在诉说着往日的荣光。往前走数米,见到一家“聚益书屋”,其门店样式倒是颇具“古风”,也让我想起幼时江南小镇上的一些老店,这家店我每次路过都是大门紧闭,不知是不是已经关张了。过聚益书屋继续向北,路边古玩铺开始多了起来,个别古玩铺中也有一两排书,近前扫一眼,基本都是养生、收藏类图书。

行至仓巷与木屐巷的结汇处,左转进入木屐巷,这边有两家书店,一家名为潮流书社,在潮流书社西边不远则为“乐淘乐旧书·文玩”店。先进入潮流书社,店内杂乱无章,大部分空间都被各种旧物件所挤占,很难在其中自由行走。该店虽名为书社,但是书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且内容多为收藏、文学、历史通俗读物等,虽然也有一些民国线装书,但品相都不佳。

走出潮流书社,来到乐淘乐书店前,这家书店来过几次,也有所耳闻,因为有几位搞收藏的朋友从这家书店中买到过一些满意的东西,可以说仓巷现存的几家旧书店中,乐淘乐书店品位是比较高的,符合学人的胃口。乐淘乐书店门口两侧各摆放着几个塑料筐,左侧框中是各种特价书,分“10元3本”、“5元1本”,右侧则是旧磁带和其他一些老物件。进入店中,店内空间虽小,但井然有序,与刚才在潮流书内的体验完全不同。店门入口靠右有一小玻璃橱柜,里面摆放着各种墨迹,证书,这些应该是“镇店之宝”,老板一般也都坐在橱柜后。店内左侧壁橱中多为各类古董,其中有一小格摆满了各种磁带,甚是好奇。因为刚才在我来的路上发现不少古玩店中都有很多磁带,于是向守店的一位年轻小伙(不是老板,老板年龄较这位小伙年长许多,此前曾见过)问起,那位小伙告知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喜欢怀旧,所以买这些老式磁带听。听到这个回答我甚是诧异,因为在我以往的观念中,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时尚,喜欢追“新”,不曾想他们已经比我这一代提前开始怀旧了。店内右侧壁橱中,摆放的则是各类图书,大致看了一下,有中外文学、历史、政治、南京地方文献、书法/绘画艺术、收藏等,还有一些港台图书,随手翻了几册,内容还是不错的,但是并没有发见特别感兴趣的。书店中间也有一排柜子,靠近入口处的里面放了各种雨花石,靠里的则是各种画册、碑帖、报纸等尺寸较大的印刷品,在这其中我发现了南京图书馆1979年、1980年编辑出版的《书评》杂志四册(1979年有1期,1980年的有3期),这一杂志此前并未见过,也算补充了我的一个知识盲点,拿起翻阅了一下,里面内容还是很有意思的,其中还看到了当时正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的张厚生先生的两篇作品(分别是刊发于1980年第1期的《论图书馆的书评工作》和刊发于1980年第3期的《<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旋即用手机拍下,发给从事张厚生研究的淮海工学院图书馆王启云老师,王老师后来给我回信说他也是首次见到张先生这两篇文章的原发刊物全貌,这也成为今天最的大收获。本想把这四册杂志买下,但想了一下很难配全(79年的那一期已是总第16期),如需要还是去南京图书馆查阅全套吧!在店内逗留巡检一番后,发现并未其他想要的书刊,便走出书店,折回至仓巷。

沿着仓巷继续北行二三十米,至丁家巷路口,见不远处似乎还有一家书店,于是转入丁家巷,西行几米后果然发现一家名为“南京市秦淮区小陈书店”。在南京淘书多年,印象中这似乎是第一次见到书店名中注明所属南京区划位置,感觉挺有意思。只见小陈书店前有折叠床,上面整齐地码了两排特价书,走近浏览一番,并未见到心仪图书。进入店内,书堆的压迫感迎面而来,逼仄的店内堆着一摞又一摞的书刊文献,每一摞都超过我的身高,不少甚至直逼天花板,店家还不停地提醒,书可以看但是不要抽出来,因为某本书一抽出,很有可能就会遭遇“塌方”。略略浏览一下,这些书中,既有艺术收藏类图书,又有连环画、教材、文史著作、老旧期刊、民国图书等,店内除了图书外,还有不少老物件,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字画。本以为,店内空间就这么大,但是当我走到里面时,店家主动提醒,楼下还有书,可以下去看看。果然,在店内东北角有一楼梯,沿着楼梯小心翼翼下到地下室,因为原本就不宽的楼梯,靠墙一侧也都堆满了书刊,只容得下一人上下。下到地下室,仿佛走进了另一座书山,目光所及除了书似乎还是书,略微查看了一下,发现地下室的书排列也是毫无章法,总体而言是以文史居多,颇符合我的胃口。在检视的过程中,居然发现了台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大学教材《图书馆学》(沈宝环先生等人执笔)以及在九十年代出版的赖永祥先生的《中国图书分类法》,甚感意外,这两本书我在南大图书馆都曾翻阅过,或许是因为台版书的缘故吧,此处每册都标价200元左右,感觉略有不值,因为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了,所以考虑了一下还是没有购置。在这家书店淘书,压迫感甚强,感觉不是很舒服,所以也没有多逗留,便匆匆出来了。从丁家巷再度折回至仓巷,差不多仓巷也就到尽头了。

余生也晚,虽然没有赶上仓巷旧书市最辉煌的时刻,但是至少还能看到其余晖。未来,仓巷旧书市是走向毁灭,还是涅槃重生,只能拭目以待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京淘书丨一个法律人的悦读札记
南京街头的旧书店
南京书店资源总结九章
书店卖的二手书是哪里来的?
寻访京都最不可错过的四家独立书店
书缘记:寻访贵阳书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