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代七言律诗谁第一?严羽与何景明各推一首,杨慎说“各有千秋”

唐诗泱泱数千首,从自然灵活的乐府诗,到字数、格律规范的绝句和律诗;从山水田园诗派到边塞诗派,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取材多变,内容丰富,其中经典更是无数。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于不同诗体的“压卷之作”,历来各朝各代都有诗评家各执一词,争执不断。

比如明朝诗人李攀龙推王昌龄的《出塞》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文学家王世贞却认为王翰的《凉州词》当属第一。

而对于七言律诗的争议就更多了,比如宋代的严羽和明代的何景明看法就各有不同。

故事要从杨慎说起。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等,明代三才子之首。他博览群书,诗词曲各体皆备,他的《升庵诗话》14卷与《词品》6卷是古代文学评论中的重要作品。

一日,他的同僚何景明和薛蕙品评诗歌,认为唐代七言律诗中沈佺期的《独不见》当属第一,而宋代的诗论家严羽却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朝文坛四杰之一;薛蕙,字君采,号西原,明朝大臣,两人与杨慎交好,为“诗文同道”。

两人评完诗后,找到杨慎评理,要求他评价一下两首诗的优劣。

杨慎给出的评论是怎样的呢?

他说,“崔诗赋体多,沈诗比兴多。以画家法论之,沈诗披麻皴,崔诗大斧劈皴也。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赋”,指的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即类比和比喻,形象鲜明;“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增加诗歌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披麻皴和大斧劈皴,都是山水画皴法,用来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

披麻皴,如麻披散又错落交搭,平缓细密,结构丰润,多用来表现江南山水平缓细密的纹理;大斧劈皴,线条疏阔、顿挫曲折,如刀砍斧劈,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

杨慎用了修辞手法和画笔技法来形容两首诗,一起来读一读,是否真的如此呢?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堪称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甚至留下了“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的轶事。

然而,细细读来就会发现,这首诗并没有严格遵守七言律诗的规格。比如“黄鹤”二字出现了3次,这种重复是律诗上的大忌,颈联几乎全用仄声,结尾还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这也都是律诗不允许的。

那么,为什么严羽对它评价如此之高,李白也忍不住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呢?

崔颢登临黄鹤楼,即景生情,吊古怀乡,气概苍莽,意境开阔。

前四句如行云流水,从古时乘黄鹤飞仙的追思,到眼前人去楼空的深沉豪叹,今古对比,虚实相映,有一种世事苍茫的意境美。

颈联则游目骋怀,笔锋一转实写眼前景物,视线从万里晴空落到晴日里的原野、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尾联则以“愁”收篇,徘徊低吟,与开篇的渺茫意境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达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这首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整饬归正,文势上却一气贯注,浑然天成,颇有章法。写景确实是以“赋”为主,铺陈排比、自然宏丽,如同细密错落却有秩序的披麻皴法,进入了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与表现。

沈佺期《独不见/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描写了一位长安少妇对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的思念。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中对这首诗的概括是,“从起入颔,羚羊挂角;从颔入腹,独茧抽丝。第七句蛳吼雪山,龙含秋水。合成旖旎,韶采惊人”;吴乔《围炉诗话》则称其“八句如钩锁连环”,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这些赞语中,都提到了诗中结构的精巧奇妙,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首联便以比兴手法,以梁上海燕双栖的甜蜜,反衬夫妻长年离别的凄凉,而“郁金堂”、“玳瑁梁”等字攒成异彩,五色并驰,令人目眩。

中间两联对仗极工整,不仅句式对仗,而且词组也一一相对。“九月”与“十年”都是时间,以秋风萧瑟、寒砧凄凉的九月,想到远隔千里、相思无尽的十年,将思念的长度与深度无限拓展。

最精彩的还是“白狼河”与“丹凤城”两个地名对仗,“白”和“丹”又都是颜色,“狼”和“凤”都是动物,堪称神妙之对。

尾联“谁为”、“更教”的设问句式,更将寂寞思妇与凄凉夜色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另外,这首诗每一联中都藏着与其他联的呼应,也是其构思巧妙之处。

“九月”与“秋夜”与“明月”共同缔造了环境的氛围,“郁金”、“木叶”与“流黄”实现了色彩的统一,“辽阳”与“白狼河北”强调了夫妻两地相隔的遥远,“音书断”与“独不见”解释了女主人公异乎寻常的思念与忧虑,这些回环呼应共同强化了“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的主题,显得余韵无穷。

在写作手法上,既有秋风萧瑟秋叶凄凉的正面烘托,又有“海燕双栖”的反面映照,多角度的描写令人更能对思妇“思而不得见”的情感产生共鸣。

历朝历代,描写征夫思妇之愁的诗词无计其数,这首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却毫无浮艳之气,而是高古浑厚、瑰玮精工,无怪乎被称为“冠冕初唐”。

读完这两首诗,你认为谁更胜一筹呢?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认为两首诗都有缺陷,都不能被称作第一:“沈末句是齐梁乐府语,崔起法是盛唐歌行语。如织宫锦间一尺绣,锦则锦矣,如全幅何?

清代张世炜却认为,诗不必强分第一,“余意诗无定品,兴会所至,自能动人,然须才法两尽。崔诗才气胜,沈诗法律胜,以三唐人诗而必以孰为第一,何异旗亭甲乙耶?

笔者以为,以律诗的格调而论,两首诗都有不谐之处,或许因为都是初唐之作,都还留有乐府气质。

而以“才法两尽”而论,与杜甫的《登高》相比,两者都不能称作七律第一,但若限定为“初唐七律第一”,还是可以争一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唐习律十一 沈佺期《独不见》是唐人七言律第一吗?
唐朝有个人写了一首诗、很多人模仿包括李白、没有一个能超过他
沈佺期这首诗,曾与崔颢《黄鹤楼》争第一,现在知道的寥寥无几
李白仿崔颢?崔颢仿的是谁?
让李白口服心不服的唐诗
唐人七言律诗第一,说的就是崔颢的这首《黄鹤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