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费县苑上村:王雅量故居,一个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致完美融合小山村

三块奇石见证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世事沧桑,五眼泉水是村民的长寿密码,明末王雅量更是一代贤臣,千古流芳。费县苑上村,一个遗址古迹丰富,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致完美融合的小山村。(图为苑上村天镜泉)

01

位于费县朱田镇西三华里的苑上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因明代进士王雅量在此建造别墅花园而得名。

村南是由吾崮,村北为牛头山,乾河穿村而过;村前有商代遗址,村后有汉代墓群,五眼泉水经年不息,千年银杏枝繁叶茂,自然优美,人文厚重。

估计当年王雅量致仕回乡后,到此游览,被这里的景色和风水所迷恋,流连忘返,于是在此建立花园别墅,邀请费县、沂州一带的文人雅士来此闻香品茗、吟诗作赋。

费县朱田镇苑上村区位图

村里的老民宅

村里的老民宅

02

穆传江老两口家的位置,就是当年王雅量子孙居住的地方,占地数十亩,前面是花园,后面有三排房屋数十间,分列在主干道两侧,门口还有两块旗杆石底座和几块破碎的门枕石。

从现在仅存的几间青砖砌檐的老房子,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王家的富有和气派。

今年83岁的穆传江,身体硬朗,头脑清晰,当年读过五年的高小,虽然只是上午上学,下午放牛,但也算得上有识青年。

据老两口回忆,他们1959年结婚时,住的还是王家留下的老房子,青砖黛瓦,檩梁构筑。如今这房子也翻盖40多年了,也成了老房子了。

穆传江老人至今还保存着一个日记本,上面记有1960年他在沂南学习农机维修结业时,同学写给他的赠言。老人平时也喜欢写写画画,他家门前观赏石底座上的篆书,他也记在了日记本上,还能详细解释出碑文内容。

03

苑上村共有三块观赏奇石,在穆传江老人房子东侧,由南向北一字排列,每块相隔数十米。

其中穆传江家门前玉米地里的这块最大,高2米,底座上的刻字也最多,有121个字,详细记述了当年三块观赏石的由来及安放过程,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都能说出个一二。

由碑文可知,苑上村的三块观赏石,是王雅量的长子王旌贤,于崇祯九年(1636年),从外地精心挑选后,用车马费了很大周折才运到苑上村的。当时就立起了南北两块,并在底座上刻了字。

排在最南边的那块,底座上刻有“青莲朵 美鬈石”,落款印章为“学海”,可知是王旌贤本人命名并亲自题写的。

最北边那块,底座上刻有“铜池競秀”,落款为“黄祚昌”。黄祚昌为与王雅量同年考中进士的黄和的次子,沂州廪生,王雅量的长女婿。

也就是说,当年是王旌贤和妹夫黄祚昌一起把这两块观赏石竖起来,并分别在底座上题了字。此时大明王朝已是兵慌马乱,飘摇欲坠,朝夕不保。

在竖起两块观赏石没几年后的1642年,王旌贤在坚守费县城时遇害。

又过了57年,此时已是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王旌贤的儿子王芝荣、孙子王维晋,把埋在杂草里的第三块观赏石竖立起来,并用篆书刻字留印,记录立石经过,感慨朝代更迭,世事沧桑,并怀念先祖,教育后人。

据村里的老人们讲,这三块观赏石自立起之日起,一直未挪动过,包括上世纪特殊年代,也没人敢破坏,足见后人对其崇拜和敬畏之情。

底座刻有篆文的奇石,也是三块奇石中最大的一块

最南边的“青莲朵”奇石

最北边的“铜池競秀”奇石

04

提起王雅量,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今年58岁的王法兴,是王雅量的后人,自2000年开始就在村里任会计,现任村支部书记,憨厚朴实,待人热情,对村的大事小事都很上心,亲力亲为。

据王法兴介绍,苑上村王姓是费县宅后王氏后人。宅后王氏家族自始祖王桓开始,科举蝉联,耕读传家,是费县有名的大户人家。

至第九代王雅量的父亲王慎,“事母至孝,闭门读书”,当时的县令赠匾“学优行卓”来褒扬他。王慎后来在淄川县学任教,又到安徽天长县任教谕。

宅后王氏到了第十代,在当地已极为显赫,人口众多,仅叔伯兄弟就有55人,多人入庠读书,有6人考取功名在外为官。王雅量就是在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考取的进士,次年就到山西阳城任县令。

王雅量称得上古代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典范。

上任之前,父亲王慎反复告诫他为官之道,并叮嘱他:“廉生公,公生明,明生断。”

王雅量在阳城任职期间,广施惠政,公正断案,除暴安良,救济穷人,培养人才,亲授学生。离任时,阳城男女老少倾巷相送,争相抓住车轱辘,不让他走。

据康熙《费县志》记载,在王雅量离开阳城20多年后,阳城人民仍然很想念他,并把他写的诗刻在石上,垒砌在墙壁上。

王雅量后历任广西道监察御史、京畿道御史等,后晋升大理寺少卿、光禄寺卿。晚年回乡侍母,病逝两年后,崇祯皇帝追封为户部右待郞,并在费县县城建造御葬林,墓前神道两旁有翁仲、石羊、石马等。

王雅量虽官居三品,但在宦官篡政、腐败不堪的明朝末年,能出淤泥而不染,清正为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难能可贵。

王雅量画像 /翻拍自《费县宅后王氏》

王雅量所用的笏板及御赐象牙著 /翻拍自《明贤王雅量》

王雅量在山西阳城县衙后宅的待客办公地点 /翻拍自《明贤王雅量》

05

据王法兴讲,目前村里在户籍的有310多口人,70岁以上的有53人,年龄最大的99岁,还有97岁的,去年年底疫情放开之前,90岁以上的就有10人。村里老人之所以长寿,与长年饮用泉水有关。

今年89岁的穆传义是费县烟草公司退休职工,耳不聋眼不花,腿脚利索,能流利地背诵自编的长寿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搓揉耳朵20下,眼睛20下,然后喝上碗蜂蜜调制的泉水。

据穆传义老人讲,苑上村在清代中后期,因村里有五眼泉,村名还曾叫作五泉寨。

苑上村自北向南有五眼泉水,分别是天镜泉、龙泉、珍珠泉、伯华泉和琴泉。

其中天镜泉水流量最大,水面如镜。由立于泉水旁边石碑可知,“天镜泉”由王雅量亲自题名,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费县人朱崇道的孙子朱泰来撰写。

明朝天启年间,王雅量受魏忠贤迫害,辞官回乡,寄居苑上。崇祯继位后,又请王雅量回京做官,升任光禄寺卿。

一方面,王雅量感谢皇恩,明如天镜;另一方面,王雅量本人清廉如镜,天地可鉴,所以将此泉取名天镜泉。

龙泉和珍珠泉紧挨着,水量充沛,长年不干,是村民的主要饮用水源。

伯华泉,一直以来,意为百花泉,泉水如百花绽放,喷涌而出。而释读“伯华泉”石碑题跋可知,碑文由王雅量的曾孙王维晋题写,自北面天镜泉龙泉向下,有股细流溪水,长年不涸,曾祖父王雅量在此建有玉声桥。

王维晋的大伯王芝茂,当年经常在这里读书洗砚,发现这里也是一眼山泉,淤泥数尺。王芝茂,字孟佳,号殿华,是王雅量的长孙,娶沂州见任协理院事、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琅琊宋氏宋鸣梧之女。

王维晋将此泉命名为伯华泉,也有表达对大伯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据村里几位老人讲,清代末期,因王家一个小丫鬟跳泉自尽,后来就把伯华泉掩盖起来了,现如今还没找到具体位置。

倒放在村前广场上的伯华泉石碑,像是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不幸。

最南边的琴泉因流水如悠扬琴韵而得名。从泉眼旁边的碑刻可判断,琴泉为王旌贤次子王芝瑞的同科考生,山西平陆县的王命新,受王旌贤委托题名,并由郯城人卢照京书写。

立碑书写年代为崇祯元年,即1628年。也就是这一年,崇祯皇帝继位,63岁的王雅量被重新启用。题名琴泉也大抵表达了家人对王雅量官复原职的欢悦和祝贺之意吧。

苑上村五泉位置示意图

苑上村天镜泉

苑上村琴泉

苑上五泉,长年不涸

06

据村支部书记王法兴介绍,苑上村的王姓都是王雅量的后裔。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王介福,是王雅量的八世孙,官至贵州裕庆县知县。因为官清廉,秉性耿直,而得罪上司,上任一年后就辞官回乡。离职时,乡民送其银俩,王介福均拒绝收受。

王介福临走时说了一句:“唯有西花厅三块太湖石,外通而心实,我所敬业;园中花木,是我栽培浇灌,我所爱也。”谁知就因为这句随口说的话,王介福徒步数月回到老家时,却发现太湖石、花木已先期移到家里。

后来王介福感慨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当官的说话一定要谨慎呀。

前面提到的穆传江老人翻盖之前的房子,包括现在仅存的几间清代民居,应该是王介福家里留下的房子。

据穆传江老人讲,后来王家衰落,部分房产由崔姓人家购置。穆传江现在住的位置,又是1949年他父亲从崔家手里买过来的。

路边的旗杆石底座

仅存的几间清末民居

苑上村前泉水汇成的小池塘

07

苑上村除了王姓、穆姓外,还有两户宁姓人家。今年82岁的宁东运也住在王雅量后人居住过的地方。

据老人讲,他们宁姓早些年间居住在由吾崮下的东崮湾村。清朝末年,苑上村王雅量后人在村里受些气,他们宁姓在东崮湾村也有些矛盾,于是两家换了宅子,宁姓一家迁到了苑上村,王雅量后人的一支搬到了东崮湾村。据老人回忆,他爷爷时代就迁过来了,至少也有一百多年了。

宁东运老人还开玩笑地说,现在东崮湾的王氏后人还埋怨祖上没有眼光,搬到了山下住,没有苑上的风水好。

苑上村的确也出了不少文人才子,每年都有考出去的大学生。当年的朱田镇供销社就是宁东运的父亲主持建起来的,他的孩子也是考学出去在县上工作的。

08

苑村北头龙泉西侧,有一棵唐代栽植的银杏树,距今已有1100多年。树冠高大挺拔,枝叶郁郁葱葱。

据重修龙泉寺碑记载,这里就是龙泉寺遗址,每年都有不少香客来此祈福求愿。

村里老人们还讲,当年王雅量住在村前的花园别墅,龙泉寺的和尚把做好的素食,顺着泉水向下漂流到王雅量的宅院。王雅量和一群文人雅士,就菜饮酒,谈古论今,好不惬意,大有王羲之于兰亭流觞曲水的情景,令人悠然神往。

苑上村前乾河北岸有一高出地面4米的土台,村民称其为“神仙台。村支部书记王法兴小时候还在上面捡到过碎瓦陶片,捡到的小石头漂在河里不沉底。据考证,此处为商代遗址,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后天镜泉北边、牛头山东面有近百亩的汉代墓葬群,出土过灰陶鼎、画像石等文物,现已被盗墓贼破坏殆尽。

苑上村龙泉寺遗址千年银杏树

苑上村前商代遗址

苑上村后,牛头山东边汉代墓葬群

09

苑上村虽地处偏远山区,但三尊奇石、五眼古泉、千年银杏,以及王雅量故居、龙泉寺遗址、商代古台、汉代墓群,文化遗址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故事传说精彩,自然环境优美,是沂蒙一带少有的人文自然完美融合的小山村。

附1,王雅量诗摘:

登蒙山绝顶

王雅量

大观擅东鲁,一径薄天门。

绝顶红轮耀,中腰白雾昏。

泰山堪伯仲,诸阜尽儿孙。

不受秦封辱,老莱遗迹存。

附2,明崇祯皇帝赠户部右侍郎王雅量诰命(崇祯八年三月初二):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人臣效靖献之贞,志存报国;朝廷隆褒崇之典,义在劝忠。矧正气久箸于先朝,则渥恩岂靳于今日。

尔,原任光䘵寺卿王雅量,存心忠慎,赋性端方。展彩巍科,遂播循良之誉;抡官直指,益驰謇谔之声。晋贰冏卿,襄平廷尉,在公匪懈,守正不渝。比召入司勋,益坚丹悃,釐积奸之漏孔,肃侍食于宫庖。因病乞休,遽闻长往。溯畴昔,嘉谋之入告,口在掌中;即迩来,懋绩之频召,恤优身后。

是用:赠尔为户部右侍郎,锡之诰命。于戏!老成凋谢,长留槐月之华;宠眷攸加。聿动松云之色。灵如不昧,尚克祗承。

附3,苑上看花石篆书碑文:

余父廷贡公,讳旌贤,字士吉,号学海,性爱山居。于崇祯丙子年选石而得三,大费轮蹄。独此石未立,即遭饥馑盗贼。至壬午年,余父城守遇难。越二年,又值改革。村落为烬,燕巢林木,计石之在荆棘中者六十年矣。康熙己卯冬,请匠树起,成先志也。噫,所谓'子述’者,亦仅有词耳!匪莪伊蒿,有余悲焉!用书岁月,以遗后人。

宝田居士王芝荣谨识,男维晋书。

看花石篆文

附4,伯华泉题跋:

溪源于天镜龙泉,先祖始建玉声桥,初不知是处自有泉也。时先伯读书于兹,偶见西崖细流涓涓,暵不涸,因命人甃之,而素喜作字,尝□□浴砚云,自经乱离,泥淤数尺,一日君指以西修浚之,旧观焉,命余书石记事,令先伯讳芝茂,字孟佳,号殿华,名之志怀也。

康熙岁在戊午,庭居士王维晋识。 (释文:殿祺、齐鹏)

伯华泉碑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费县第一家养生谷、温泉开钻
费县苑上访王雅量故园记
《明贤王雅量》首发式在费县举行
清代女诗人宋王恭人及其《绿窗诗草》_虚静斋主人
九世祖王慎曾到淄川(隶属青州)做过官
《费县宅后王氏》一书出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