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拥有300多年辉煌历史的兰陵宋氏庄园因何被毁?

兰陵宋氏庄园位于山东省兰陵县(原苍山县)苍山街道办事处长新桥村。从明朝末期的天启年间,到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共历时300余年。

今日的长新桥村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名门望族的庄园宅第,深受众多研究者和旅游爱好者的青睐。

如今,在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庄园主要有山西灵石县的“王家大院”、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山西榆次的“常家庄园”、山西晋城的“皇城相府”、陕西米脂县的“姜氏庄园”、河南豫西的“康百万庄园”、和四川大邑县的“刘氏庄园”等等。

事实上,这样的庄园在明清时期的山东一地,就不下几十处之多,其中仅地处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就有莒南大店的“庄氏庄园”、兰陵县的兰陵“王氏庄园”、兰陵庄坞的“杨氏庄园”和兰陵县长新桥村的“宋氏庄园”等等。其当时的规模和名声,与现存的这些庄园相比毫不逊色。特别是兰陵长新桥宋氏庄园,更是名声显赫,远近闻名。

该庄园从明末建立,到民国败落,仅仅从该庄园走出的功名人物,就多达二十几人。其中进士三人,宰相一人,知府4人,江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和陕甘学政一人,督粮道一人,光禄寺署正、富新仓都抚一人,巡检、同知、训导、教谕、县令等多人。

只是遗憾的是,该庄园同其他庄园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一样,在无情的战火和社会动乱中不幸被毁,长新桥宋氏庄园便是其中之一。

该庄园从建立到鼎盛直至灭失,至今还常常被人们津津乐道,不时谈起。但到底它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又是怎样被毁的,几十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为了揭开那层蒙在今天的世人们已近一个世纪的面纱,以及瑯琊宋氏族人们在这个偏僻山村的生活经历和拼搏奋斗的辉煌历史和沧桑巨变,笔者经过二十多年的数十次走访和考证,终于可以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

长新桥村四面环山,北靠五山相连、巍峨青翠的五凤山,西临碧波荡漾、流域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长新桥水库,南面是周围海拔最高的山峰——土山和因产杏山石而闻名于世的杏花山,东面是安乐庄村东大岭。

长新桥村高空图

据村内一统新近几年由政府树立的村碑记载:该村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但根据其村东南方二里之遥的栗子山之上的一座唐朝年间创立的道观佐证,该村应该不会晚于该道观。

长新桥村碑

长新桥历来被人们看作是一个有山有水,山水相依的好地方。有一首古老的民谣是这样说的:“前有宝带河,后有五凤山;上有水磨岭,下有落云菴。”何等一座优雅美丽的小乡村啊!当时长新桥村的环境可见一斑。也因此那时的村子不叫长新桥,而是有一个更为好听的名字——芙蓉村。

解放后修建的长新桥

长新桥的名字却是后来村民们的无奈之举。

据传,当时的村前是一条四季长流、水深河宽像一条玉带一样缠绕着五凤山的宝带河,人们要向南到山前去,就必须趟过宝带河。因为那时的修桥技术十分落后,常常是年年修了年年垮,人们生气地就干脆把村子叫成了“常修桥”。可后来觉得“常修桥”的名字实在不吉利、不好听,就又改成了“长新桥”。

五六十年的修建的长新桥水库

现在的长新桥村,隶属于山东省兰陵县苍山街道办事处,全村共有52个姓氏,人口近4000人,土地和山林面积达10000余亩,主要由张、王、李几个大姓村民组成。其中原住民宋姓人已不过百人。

留有唐代道观遗址的小栗山

长新桥的闻名于世,主要源于该村出了两位明朝崇祯时期的朝中重臣宋鸣梧和宋之普父子,以及他们众多的官宦子孙们。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一章中的荒诞传说,便是出自该庄园。

长新桥景区俯视图

宋鸣梧是瑯琊宋氏的第八代。瑯琊宋氏的先祖出自于元末明初的济南府长清县仁里镇,随从朱元璋的军队来到兰陵县向城镇,繁衍生息了五代后,兴旺发达起来。到明朝中期已是一个在鲁东南较有影响的大家族。

明崇祯副都御史宋鸣梧肖像

长新桥村宋氏庄园的主人,便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支。其代表人物就是明崇祯年间的督察院副都御史宋鸣梧。

瑯琊宋氏家祠

宋鸣梧是一位大忠大孝之人,更是一位古文和理学名家。“千里赤足迎父柩,六年庐墓守父塚”感天动地,震撼世人。“参阉党、战德胜门、平定蕃乱、受污遭贬”历尽艰辛,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去世后,被列为沂州忠孝祠中的“五贤”之一,其社会影响可见一斑。

宋氏训子图

宋鸣梧,字泰侯,号泰斗,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杭头村人,生于万历四年(1576年)九月十七日,病逝于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二日。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中举,过了十年,其父赴京应试,不幸客死于新城(今河北高碑店市)。时天气炎热,阴雨连绵,他赤足散发,往返千余里,扶棺木回里。之后,继母去世,其共在父母坟前守墓六年。

长新桥景区俯视图2

宋鸣梧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在刑部任职。他和左光斗、缪昌期同出一师门下,志同道合,彼此成为莫逆之交。当时熹宗朱由校之乳母和魏忠贤专权用事,想招揽人才作为羽翼,千方百计地对宋鸣梧进行诱惑,但未能得逞。其亲友怕得罪逆党,进言为其通融,他严词拒绝。后,缪、左二人被魏忠贤害死,宋鸣梧时任行人,上疏抗议抨击逆党,魏的爪牙对他恨之入骨。在他主持完贵州乡试后,被勒令弃官家居。当时,各地都为魏忠贤建生祠,当地的官僚胁迫其捐资,他始终不答应。及魏忠贤被诛后,其友谢文选荐之于朝廷,恢复了他的官职,后转兵部,接受诏命清查魏忠贤家产。面对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他无丝毫贪占之念,被迁升佥都御史。

崇祯皇帝手书

崇祯二年(1629年),侵犯边境的敌骑逼近京师,宋鸣梧督军守德胜门。他向朝廷提出防守京城十条策略,崇祯帝亲自召见,在平台进行两次对话。为防御敌人,他三昼夜没有合眼。

崇祯四年(1631年),作为周延儒督军的宋鸣梧,对周的贪纵非常气愤,便上疏进行弹劾。崇祯帝不予答复,结果被周延儒反诬获罪,谪贬为河南按察司照磨(主管文书等事)。两年后,升为南太仆寺丞。崇祯七年(1634年)任尚宝司卿,崇祯八年(1635年)复任副都御史,次年卒于京师。

宋鸣梧去世后,各省绅士以忠孝理学公请具题,敕祀宗圣曾子、汉丞相诸葛武侯等忠孝祠,并祀于乡贤祠。崇祯帝钦赐“御祭一坛,以‘清修介节’匾额,褒扬里门”。 宋鸣梧在古文研究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并且倡导模拟、复古,在文坛上是复古文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古文写得非常瑰丽,和历城李于麟齐名。所作诗文也多模拟古人,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暴露,较有艺术感染力。著有《羲易集成》、《瑯琊集》、《家传纂言》《纂言四补》、《漫录纂言》、《纂言诸子》等书镂版行世。 宋鸣梧有二子,长子宋之普,次子宋之韩。

宋氏庄园遗迹

宋氏庄园虽然现在还无法肯定,宋鸣梧是否居住过,但该庄园是其购置,却是肯定的。因为其二子在其去世后分家时,长子宋之普分居长新桥村,次子宋之韩(字奇玉,号莲仙,生万历庚戌十二月,卒于康熙已酉六月,廪贡生,进士第,授东昌学博,迁四川泸州通判,诗人,代表作《海沂诗集》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分居安乐庄村(距长新桥东南三里),便是最好的例证。在当时的情况下,该二村如果没有宋氏宅院,分居立家是无法想象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长新桥宋氏庄园是其长子、明崇祯户部左侍郎、南明内阁大学士宋之普一手扩建和兴盛起来的。

宋氏庄园遗址侧视图

宋之普,字则甫,号今础,崇祯丁卯举人、戊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佥都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南明“监国”政权朱以海的首辅大臣和内阁大学士,清朝建立后,被授常州太守,诰封中宪大夫。曾同父亲一起“同殿称臣”。

宋之普少年时,便胸怀大志,勤奋好学,19岁入学,26岁中举人,第二年便中进士,随后选入“词垣”,由庶吉士授礼科给谏,历兵刑二科,晋升到都给事中,后升为太仆寺少卿、都察院佥都御史和户部左侍郎。因其深受父亲宋鸣梧的影响,一直是一个行善积德、上行下孝之人。特别是父亲在京去世时,他悲痛欲绝,哭得口吐鲜血,连水都不能下咽,但因母亲邵氏还在,唯恐母亲伤心过度,只好强忍着悲痛。在扶着灵柩回家时,从北京到临沂,千里迢迢,但他像父亲对待祖父一样,赤足跋涉,一路嚎哭,无不令路人动容。把父亲接回家后,为了尽孝,他“泣不见齿,寝不入室,蔬食饘粥”,整整在墓旁为父亲守孝三年。在升任户部左侍郎之后,因看到母亲邵氏年事已高,时常生病,又不能迎接到京城去赡养,他便毅然决然地辞职回乡,在临沂城北的家中学习古人专心孝道。

明崇祯户部侍郎南明内阁大学士宋之普肖像

这时,正是明朝末年,战事不断,大批逃难者纷纷涌到临沂城,宋之普慨然在临沂城南关支起大锅施舍粥饭,以此搭救了无数条生命。而平时受其接济者更是不计其数。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辞职在临沂家中的宋之普匆忙举家逃往江南,并同张国维等拥戴南明鲁王朱一海(朱元璋第十世孙)在浙江绍兴建立起“监国”政权,出任内阁大学士和首府大臣,总理朝政。

顺治三年(1646年)2月,清朝以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进逼浙江,攻破绍兴后,鲁王逃走,张国维跳水而死,宋之普只身逃出,后在清廷的恐吓和压力下,为了不使自己家庭和族人遭殃而赴京接受新职,但因清朝统治者心存猜忌无意重用,而仅仅授予常州知府。但宋之普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一到常州先是“步祷山川社稷,求雨五日”,后是“抑豪强、宽文纲”,随后又在苏州东林书院旧址上建起了“道南堂”,并亲自讲课,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董其昌为宋之普手书的唯一一份圣旨书法作品

宋之普暮年一直住在长新桥和大仲村西山别墅内,但每年都会捐钱捐粮,救济灾民。据记载先后共计捐粮达40万余斤。 宋之普一生勤奋好学,写了不少的诗歌和文章,但结集刊印的只有十卷本的《云成阁集》一部,而且自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还没有发现留存何处。

宋之普去世后,沂州不论是官员绅士还是平民百姓,更无不悲痛和惋惜,纷纷向政府请求,将公的神牌供奉在乡贤祠中,随时供人们予以祭拜。 宋之普以后,其后代子孙在长新桥庄园居住了10代之久。

300年中,共从这里走出了二十余名有功名的宋氏子孙,他们是:

宋念祖,宋之普之长子,生崇祯壬午(1642年)九月,卒康熙丁酉(1717年)二月,字陟庭,因先人有功,得入国子监读书,授任直隶安肃县令。在清政府远征准葛尔时,委他办理军需。因其成绩显著,后推升为广东琼州和儋州知府,之后又调升为治河总督,享年七十六岁。配吴氏,赠孺人;生五子:先立、三立、爰立、中立、本立;长女:嫁费邑(朱氏生),数月夫亡,自经殉节,旌表建坊;次女:嫁吴氏,早逝,守节五十年,得旌表,后有传。

宋瞻祖,宋之普之次子,字绍庭,号缄斋,生于康熙癸卯(1643年),卒于雍正十年(1732年);由太学生选授詹事府主簿,转任太常寺典簿,再升光禄寺署正,后遇万寿覃恩,授承德郎,升任大理寺寺正,再升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丁内艰服阕补刑部山西司员外郎,后监督富新仓,因看破官场的黑暗和丑恶愤而辞职,回到家乡。 归乡后,他每日里“优游林下,耕田植树,不入城市”,而且救急救难,为地方和百姓做了不少善事、好事。

宋瞻祖肖像

宋瞻祖历官五任,于仕途十五年,格守祖父鸣梧公家训,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同期史官唐建中和潞安府知府左文言分别为其撰写了传文。记录其生平的《缄斋府君年谱》,现珍藏于国家图书馆内。

宋瞻祖享年七十岁,葬宗岱山,右癸丁向;元配王氏,敕赠安人,加赠宜人;继马氏,敕封安人,加赠宜人;侧王氏,诰赠宜人;侧张氏,应封孺人;生五子:朝立、端立、成立、名立、建立。 宋先立,宋念祖长子,字心唯,号方平,候选州同知,生于康熙三年(1664年),卒于乾隆七年(1742年)。 宋中立,宋念祖四子,字惟允,岁贡生,训导,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宋本立,宋念祖五子,字道生,号中也,候选州同知,例赠承德郎,诰赠武翼都慰;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卒于乾隆二年(1737年)。

宋朝立,瞻祖长子,字言安,岁贡生,候选教谕;生于康熙庚午(1690年),卒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

宋端立,瞻祖次子,字东皇,州同知,生于康熙癸酉(1693年),卒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

宋成立,宋瞻祖三子,字仙原,号南村。生于康熙乙亥(1695年),卒于雍正壬子(1732年);保举授刑部陕西司学习行走,荐举河南,任扬州府宝应县知县。《临沂县志》记其“少聪敏,能诗文,书法尤工”。另有方志记其“多惠政,士民怀之”。现有部分诗歌留存下来。

宋名立,宋瞻祖四子,字令闻,号补斋,岁贡生,诰授奉直大夫,历任河南裕州、汝州知州,四川达州直隶州牧署,顺庆府知府;生于康熙戊寅(1698年),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配胡氏,诰封宜人;侧李氏,勒封孺人。

宋名立诰命

宋名立为官清正,所到之处口碑颇佳,政绩卓著,史书多有记载。他好学上进,知识渊博,不仅能文善书,还先后组织主持编修了《续修裕州志》(1740年)、《汝州续志》(1743年)、《直隶达州志》(1747年)等地方志书。其所亲撰手书的“乾隆汝州续志序”、“续修裕州志”、“续修达州志叙”和“琅琊宋氏二修家谱序”等,更是文采斐然,字体洒脱,颇具大家风范。

宋名立书法作品

宋鹤年,宋本立长子,字声闻,例赠奉政大夫,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卒于雍正二年(1724年);配全氏,例赠宜人,无子,以二弟熊图次子天相为嗣。

宋熊图,宋本立次子,字兴渭,号励堂,乾隆壬申武举,议叙游击,诰授武翼都尉;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卒于乾隆五十二年(1713年);配史氏,封淑人,无出;继张氏,封淑人,二子:长天麒、次天相(出继大伯鹤年为嗣);继张氏,应赠安人。

宋元敏,宋朝立长子,字颖少,州同知,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宋元俭,端立长子,字公朴,号素垣,太学生,乾隆初年投效东河加捐县丞,历任闸官直隶南皮县尉,敕授登仕佐郎;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宋肇 ,宋元俭三子,字正俶,号春谷,武英殿四库馆议叙,历任广西桂平县大黄江口、江南上海县吴松江巡检,勒授登仕佐郎,生乾隆辛未(1751年),卒于道光五年(1825年)。

宋元裕,字蕴亭,名立长子,字蕴亭,太学生,生于乾隆四年(1739年),卒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太学生出任安徽宁国府泾县县丞,到任时正逢南方天地会活动猖獗,四处宣扬“反清复明”号召之时,而且江东一带也有响应的势头。面对当时复杂的局面,公与县令某君,当即决定首先安定民心,恢复百姓正常的生活秩序,并着重强调和采取了“勿废农耕,使岁丰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而使全县“粮丰蔬足”,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评。著有《嘘云阁集》藏于家。

宋天麒,宋熊图长子,字应瑞,号芝田,乾隆庚寅科经元,拣选知县,例授文林郎,敕赠承德郎,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卒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配王氏,敕封太安人。

宋天相(1753-1796),宋熊图次子,字应紫,号兰皋,宋之普玄孙,廪贡生,候选府同知,例封奉政大夫,能诗文。《临沂县志·艺文》记有《韵篁錧诗稿》一卷。遗诗著有《梦花缘歌》。

宋开勋,宋之普七世孙,字蕴旃,号竹艇,嘉庆辛酉科拔贡,壬戌朝考以知县分发河南,历署卢氏县、郾城县等知事,祖籍苍山县贾庄乡新桥村,后迁临沂市城前村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道光九年(1822年)。宋开勋为官清正,政绩颇佳。

而随后,在该庄园内读书得第的还有宋澍、宋潢两位进士高官。虽然他们不是宋氏庄园的直系子孙,但他们却都是自幼在宋氏庄园内读书而一举成名入仕的。

宋澍(1751-1807年):字沛青,号小坡,山东省兰陵县车辋镇车辋村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任吏部主事,擢升郎中,先后任刑科给事中、江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乾隆六十年(1795年),充任湖南乡试正考官,后任陕甘学政;后因病辞职回归故里。宋澍自为官以来“一典试、三分校、一督学、两查仓、两巡城……”政绩卓著,深得朝廷信任和百姓称颂。宋澍一生博学多才,嗜学如命,好购书籍,注重收藏,古文诗词无一不精,特别是在《周易》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所精心撰著的《易图汇纂》等专著,极具权威,风靡一时。宋澍去世后,被嘉庆皇帝敕封为中宪大夫,文武百官无不致函至沂祭拜。兵部尚书初彭龄更是特为其亲笔撰写了长达两千多字的传文,现藏于《瑯琊宋氏家谱》中。

宋澍创作手书的《车辋赋》

宋潢(1761年一1826年),字星溪,号小岚,生于乾隆二十六年,卒于道光六年,山东省兰陵县苍山办事处朱村村人。他小时家贫,得奉长新桥宗亲宋熊图资助,入长新桥宋氏庄园学馆读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乙酉科拔贡,甲寅科举人,嘉庆四年(1799年)乙未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户部云南司主事员外郎郎中、军需局铸法堂现审处侧例馆、钦点遮常政户部主事、安徽省颖州府、卢州府知府,苏松储粮署都道,卒时被敕封为中宪大夫。宋潢能诗善文,尤其书法最佳。其作品深受受董其昌影响,以正楷和行、草书见长,字体淳厚、笔韵潇洒,独具一格,时曾风靡京师。现浙江、临沂等地多有收藏。著有《古今体诗草》、《明恕堂诗稿》等书。

宋潢书法作品

长新桥宋氏庄园的另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长新桥大门”,也由此而得名。

据现年94岁的李桂元和88岁的原贾庄公社党委书记李桂法俩兄弟讲(长新桥原隶属于苍山县贾庄公社):“宋氏庄园的初期,据老人们传说是一家姓崔的宅子,因为和宋家闹矛盾打起了官司,因官司输了阖家远走他乡,其宅院便归了宋家。”

根据《瑯琊宋氏家谱》和相关资料记载,宋鸣梧名下的宅院共有多座,其中临沂城中的“南北宅”最为有名。北宅在今天的临沂城中兰山路的伏家巷,世称“宋鸣梧公馆”;南宅在今天沂蒙路南端的桃花涧,解放后还存在了好长时间。

九十四岁的讲述者李桂元老人

长新桥宋氏庄园的建立,大约始于明朝的天启年间。因为在崇祯六年宋鸣梧去世后,其二子(宋之普、宋之韩)分家时,便一个分到长新桥,一个分到了距长新桥一地只遥东南方的安乐庄。以此可以充分证明,其在分家之前长新桥和安乐庄就都有了房子,只是还没有形成后来的庞大庄园而已。

准确地说,长新桥宋氏庞大庄园的形成应该是在宋之普任职常州知府后,才逐步扩大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宋之普辞任常州知府带回了年轻貌美多才多艺的余氏太太,以及其后的宋念祖、宋瞻祖二位兄弟的兴起,直到宋瞻祖出任北京富新仓督抚时,宋氏庄园才一度达到了鼎盛和空前规模的。据记载,那时的庄园里,仅仅家仆佣人就达300人之多。而到了清朝嘉庆和道光年间,宋氏庄园和周围的民居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庄园体系。

八十八岁的讲述者原贾庄公社党委书记李桂法

长新桥宋氏庄园的形成还有另外一些极为重要的社会、历史和地理原因。其中地理因素更为重要。

长新桥村虽然处在群山怀抱里,但却是当时的沂州府通往徐州和江南的重要通道之一。特别是从胶东到西南古盐道的形成,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加之在明末清初的沂州政治和经济层面上,特别是在沂州西南方,其当时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大权基本都掌握的“宋王杨赵”四大家族手中。仅仅宋之普、宋之韩兄弟二人分家时,就各自分得土地12万亩之多,其社会和经济影响力可想而知。这与宋氏庄园的形成和辉煌是分不开的。

三位讲述者庄园遗址内留影

长新桥宋氏庄园共占地约300亩,均有大大小小四合院组成,分为一进三院,三进九院,九进十二院式的仿古布局,迷宫般的大院子套着小院子,小院子套着耳房,犹如《红楼梦》中的贾府一般。不仅有客厅、卧房、灶房、柴房等,而且上下有别,主仆明确。庄园四周城墙高耸,四角各有十几米高的炮楼一座。中心庄园外还有学校、书院、酒坊、油坊、盐铺、店铺等等,全是用自我烧制的大型青砖和青瓦片建成,是一个典型的明清建筑集群。然而,长新桥宋氏庄园的消失,却并没有太多的戏剧性。

兰陵宋氏庄园简易平面草图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938年的春天四月,日军便占领临沂城,并制造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惨案。他们还不时派出各类飞机在临沂城方圆几百公里的范围内四处侦察、轰炸。他们第一次派两架飞机到长新桥宋氏庄园侦察时,撒下了大量的传单,但没过几天又派了两架飞机来,村民们还以为是又来撒传单的,但谁知掉下来的竟然是炸弹,万幸的是炸弹全部投到了宋氏庄园的西面,庄园得以幸免,可不幸的是当场就炸死村民12人,炸伤几十人。

兰陵宋氏庄园遗址四至高空图

1940年的春天,日本人开始蚕食沂蒙山区的村村镇镇和重要的军事要地和战略目标。庞大坚固、易守难攻的长新桥宋氏庄园,成了日本人在临沂和兰陵北部要道上的首选。他们派出了一个三十多人的小分队,装备着重机枪、轻机枪和小钢炮,驻扎进了该庄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兵力短缺,日本军队撤走了驻扎在宋氏庄园的日军,但却留下了大量的伪警察和维持会继续占据着该庄园。

1942年春天,由八路军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第一大队副大队长崔梦坡指挥,通过里应外合的方式,一举攻下宋氏庄园,消灭了守敌。据传,陈毅元帅曾先后两次到过该庄园。

为了彻底消除日伪再次占据宋氏庄园这一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该大队当即决定放火将该庄园彻底焚毁,并随后发动群众将其拆除。剩下的只有几十间残破不堪难以成院的破房子。

自此,一座辉煌了300多年的宋氏庄园毁于一旦。宋氏庄园的子孙们,也各奔东西,分散各地。

纵观全国现有的几大庄园来看,长新桥宋氏庄园与其相比,不论从规模和建筑风格上,还是人文和历史渊源上都毫不逊色,而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更是有过而无不及。

宋氏现存名人书稿1

如今,虽然长新桥宋氏庄园已经不存在了,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各类书画、诗文等收藏。由此也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感慨和无限的遐思!

宋氏现存名人书稿2

宋氏现存名人书稿3

现在兰陵县正在长新桥及长新桥水库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如果能重建宋氏庄园,重现其昔日的风貌与辉煌,不似为画龙点睛之笔!

宋家宣

2020年9月18日于临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宋氏尽然是赵宋皇室改姓的!
原创】(临沂)宋氏源流碑
泾县查姓都来看看,查济历史大事都在这!
婺源:徽商庄园思溪延村
襄汾连村李克智墓道志
读唐村《李氏家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