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昌府各县的儒学

明朝东昌府地图


先说一说东昌府

元代,全国设一个中书省和十一个行省,省下设路、府、州、县。时设东昌路总管府,治聊城。境内东昌之名始见于此。是时,境域皆为中书省之地,分属东昌路总管府,濮州、高唐州、德州、恩州和冠州。

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全国统分为南北两个直隶、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习惯称15省),下辖府、州、县。

明洪武元年(1368),改东昌路为东昌府,治聊城。府曾辖临清州(领邱县、馆陶县2县)、高唐州(领恩县、夏津县、武城县3县)、濮州(领范县、观城县、朝城县3县)3州和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莘县、清平县、冠县、邱县、馆陶县、恩县、夏津县、武城县、范县、观城县、朝城县15县。

清初,沿袭明制,全国设18个行省(后增至22个),省下设府、州、县。东昌府隶属山东省,府治仍为聊城。

清雍正七年(1729),高唐、濮州升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濮州及范县、观城、朝城改属冀州,高唐仍归府属。东昌府时辖临清州(后改直隶州)、高唐州2州,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清平县、莘县、冠县、邱县、馆陶县、恩县、夏津县、武城县12县。

清末,实行省、道、府、州、县制,东昌府属山东省济东泰临道。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行政区划沿袭清末旧制。1913年,废除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遂改东昌府为济西道。隶属山东省。道治聊城。道辖聊城县、临清县、高唐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清平县、莘县、冠县、邱县、阳谷县、东阿县、馆陶县、恩县、夏津县、武城县、德县、德平县、平原县、禹城县、陵县、临邑县、东平县、平阴县、寿张县、濮县、朝城县、观城县、范县29县。

  再说一说什么是儒学

儒学是明清代的地方官学,中央设国子监,地方设府、州、县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等。

  府设府学,县设县学。府学有府学宫,县学有县学宫。每月初一、十五,已考取入学的生员,须到学宫拜谒孔子神牌。学官则出课题令诸生回家中钻研、习作文章。这些学宫,在科举考试废除前,实际上是科举的预备场所。

儒学的学生称生员,习惯上称为秀才,亦称诸生。清代对儒学生员资格有严格规定,首先是“不通文义,倡、优、隶、卒子弟不能冒充生員”。倡、优是指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隶、卒是指从事差务、劳役的人。这些被认为出身卑贱。所谓倡、优、隶、卒本身和直系卑亲属都不准应试入学,且不准报捐。对于生员的入学年龄,没有具体规定。有的可以从童颜考到自发,即所谓“老童生”。

儒学生员入学须经考试合格。应试者未入儒学前大都在私塾、学馆就读。

东昌府各县的儒学有:

聊城县儒学

聊城县儒学和县文庙原址在在铁塔附近;明永乐年间迁至南门外;明正统年间又迁至东门外;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知府沈譓、知县毛深又迁于城内县布政分司之东,即城隍庙街东首路北今聊城四中校址,至此聊城县文庙和县儒学经三迁后即定于此。此时建有明伦堂、名宦祠和乡贤祠,唯大成殿未建。至清康熙五十一年,由东昌府知府程鲲化增建殿庑,使其规模俱备。

莘县儒学


莘县儒学文庙位于莘县县治东南(现城内东街),是今莘县境内四个旧县城中(莘县、范县、朝城、观城)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文庙,2006年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莘县儒学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由知县汪惟善就废应海寺改建于县治东北,清康熙六年知县刘维桢,光绪一十二年知县启昌、教谕杨化多、丁建初均曾续修。

莘县儒学文庙原由棂星门、大成殿、启圣祠、明记堂、敬亭、名宦祠和乡贤祠等组成。

莘县儒学文庙内现仍保留下数块古代石碑,主要有雍正九年《圣训碑》【注】、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等。

【注】雍正九年《圣训碑》就是順治时期頒行御製臥碑(學生守則),用以規範生員的品性與操守;並且刊刻於全國各府、州、縣學宮,俾知確實遵守。學宮,乃昔日公立學校,與孔子廟并列;生員在此進德修業,儒家精神朝夕感召。

碑文如下:

世祖章皇帝钦定卧碑文

礼部

题奉钦依刊立卧碑晓示生员

順治九年,禮部題奉欽定刊立臥碑,置於明倫堂之左,曉示生員。

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條教開列于后:

生員之家,父母贤智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

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迹,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生員居立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生員不可干求官長、交結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只許家人代告。不許干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

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招模宦犑苋缬形疵鳎瑥娜菰賳枺阃修q難。為師者,亦當尽心教訓,勿致怠惰。

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顺治九年二月初九日

训士臥碑

冠县儒学

冠县儒学与文庙在县治东,始建于金贞元年间(1153—1155),由知县鲁仔建。元至元六年(1269年)升冠氏县为冠州,由知州趙文輝加以修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冠州为冠县,天顺、成化、嘉靖、万历年间均有增修。清康熙年间知县钱某、侯某等人又相继维修,至道光十年知县梁永康、学官侯于鲁再经维修,方灿然若新。

冠县文庙内的有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节孝祠、明伦堂、敬一箴(堂)、文昌阁、魁星阁等建筑。

【注】文庙内的“明伦堂”为儒学讲堂。各地学宫都将明御制《敬一箴》刻成石碑于“敬一亭”供奉,所建之亭遂称为“敬一亭”,成为文庙标志性建筑。

“敬一箴”是明代嘉靖五年至六年(公元1526年至1527年)明世宗朱厚为教化天下,宣扬儒学而作。明御制敬一箴碑文如下:

人有此心,万里咸具。体而行之,惟德是据。敬焉一焉,所当先务。匪一弗纯,匪敬弗聚。元后奉天,长此万夫。发政施仁,期保鸿图。敬怠纯驳,应验顿殊。征诸天人,如鼓答桴。腾荷天眷,为民之主。德或不类,以为大惧。惟敬惟一,执之甚固。畏天勤民,不遑宁处。早敬维何,怠荒必除。郊则恭诚,庙严孝起。肃于明庭,慎于闲居。省躬察咎,警戒无虞。曰一维何,纯乎天理。弗参以三,弗贰以二。行顾其言,终如其始。静虚无欲,日新不违。圣贤法言,备见诸经。我其究之,择善必精。左右辅弼,贵于忠贞。我其任之。鉴别必明。斯之谓一,斯之谓敬。君德既修,万邦则正。天清民怀,永延厥庆。光前垂后,绵衍蕃盛。咨议公侯,卿与在夫。以至士庶,一遵斯谟。主敬惜一,罔敢或渝。以保禄位,以完其驱。古有盘铭,曰接心警。汤敬曰跻,一德受命。朕为斯箴,拳拳希圣。庶几汤孙,底于嘉靖。

嘉靖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临清直隶州儒学

明代,临清州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直隶州。

临清儒学元代毁于兵祸。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平江侯陈豫镇守临清。明正统年间,临清州儒学由镇守临清的平江侯陈豫重建,地址在第五小学。至清朝乾隆七年由知州马兆英修缮,乾隆十四年知州王俊增修,使之规模完备。

堂邑县儒学


堂邑县儒学和堂邑文庙位于堂邑旧城东北隅,初建年代无考,推约在唐宋年间。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太子洗马赵松石移文庙于此。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祸(黑旗),同治十二年知县郝直恭重建。

  文庙历史上曾有历代重修碑刻八通,他们是:

  (一)金大案二年庚午(1210年)“博州堂邑县庙学记”。

  (二)元至正十三年癸巳(1353年)“东昌路堂邑县重修县学记”。

  (三)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堂邑县重修庙学记”。

  (四)明成化三年丁亥(1467年)“堂邑县重修庙学记”。

  (五)明嘉庆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堂邑县重修庙学记”。

(六)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棂星门改为木牌坊时的“牌坊小序”。

  (七)清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重修文庙之记”。

  (八)清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年)“重修文庙碑记”。

  博平县儒学

博平县儒学始建于宋,毁于金末,元代至元九年重建。明成化初年知县祝文化移建于县治之东南隅。成化十八年知县文林因此地势低洼,择布政分司旧址改建学宫,其他在县治之东北隅。清光绪二十三年知县李维成增修。

文林(1445~1499)字宗儒,明湖广衡山人,自号衡山。成化八年(1472)进士。初知永嘉县,改知博平县。文林在博平任知县时,其子文徵明年12岁,随父居博平读书。

茌平县儒学

宋朝时茌平县儒学在县治南;金代正隆年间迁至县治西北;金章宗承安年间(1196—1200 年)县丞翟焕然以此地湫溢,再迁于县衙东南今县粮食局院内,其后再未迁移。

茌平儒学文庙遗址在县粮食局院内。内原有大殿和东西廊房。殿中有孔子像,两排廊房列着孔子七十二圣贤弟子牌位,其排列为孔庙形式。据《茌平县志》记载:在大殿前有三株约碗口粗大的槐树,槐前有一石碑,上书“灵槐”二字,此处为茌平县古八景之一的“圣庑灵槐”。

高唐州儒学

高唐州儒学文庙在州治西,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系知州张延瑞辟旧庙垣故地建筑而成。其后,屡经修缮。至清道光十五年,由知州徐宗幹修葺一新。

高唐州儒学文庙原有大成殿、照壁、月宫门、厨房、东门、西门等建筑。文庙是祭祀孔子实施儒学教育的处所,高唐文庙也是历代官办学堂。我国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大成殿南门正上方有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李苦禅大师少年读书处”的匾额。

李苦禅少年读书处,为启圣祠,是过去供奉孔子的地方,也是历代的学堂。始建于元至元年间,明洪武三年(1370)、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七年(1742)曾多次重修扩建。主要建筑为大成殿。殿面阔5间,进深4间,占地面积275平方米,为歇山式建筑。顶部正脊前后除用黄绿琉璃瓦砌出三个菱形外,其余均为灰瓦。檐下斗拱,均为装饰性的附件,非承担重力的实拱,明显为清代建筑风格。

清平县儒学

清平县儒学文庙始建于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也是供士子深读的学馆,是一个培育和弘扬文化的高贵场所,是古代读书人的圣殿。现为市级重点文物。经历近千年的风雨侵蚀,文庙破损严重,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清平镇党委政府顺应民意,于2009年7月3日动工维修,2010年9月21日完工。


清平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五开间、歇山式,建筑布局采用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组合形式,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位于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两侧附设廊庑和配房,是聊城市建造年代较早的文庙建筑之一。

清平县儒学历代培养了诸多文化名人,元代中书左丞王懋德,明成化年间探花张天瑞等曾在此就读,他们的品德文采皆为后人称颂。

馆陶县儒学

馆陶儒学文庙位于馆陶旧县城(今北馆陶)内东南隅,据1999版《馆陶县志》载始建于唐朝,原称孔庙。

馆陶文庙历经多次改建修葺,整个建筑坐北朝南,采用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组合形式而建。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乡贤祠、名宦祠、敬一斋和约文、博礼斋等。庙院内青砖甬道两侧苍松翠柏,碑碣林立,东南角城墙上建有一处魁星阁,后被日军重修城墙时拆除。整座庙宇青砖红柱,双层飞檐,琉璃瓦顶,四面回廊,外设汉白玉护栏环绕庙台。

在古代,文庙内建儒学,是一所官办学校。金元以后馆陶县文化教育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兴盛,儒学就设在大成殿,明伦堂即为讲学的场所,博文、约礼二斋规制俱备。这所儒学系金代皇统(公元1141年)年间孔子48代孙馆陶知县孔渊所建,儒学创办以后,历代官府均对其十分重视,多次进行修复和重修。元代至元年间县尹刘著、大德二年知县温仲谦相继重修。元朝翰林张士观所撰《重修庙学记》(见旧版《馆陶县志》)载:“馆陶故有学。金皇统中,先圣四十八代孙县令渊实始为之。……至元十一年(1274),达鲁花赤旭世笃暖、县尹刘著更相勉勖纲纪学事,门、观、堂、庑廊、筵、斋构完重新。大德元年(1297),县尹温仲谦始至,瞻谒礼殿,大惧,弗称其制,欲葺……”明代县丞欧阳源,知县邳宣、邢政、唐祯、孟正等也曾多次修复。嘉靖十年(1531)敕建敬一亭,刻御制箴,知县史官又建启圣祠于殿西南,知县朱时叙创浚泮池。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教谕阎应震募修大殿。清朝十分出名的馆陶知县张琦,居官清廉,政绩十分突出。他曾写文章说:“(自己一到任)恭谒圣庙展拜礼毕,周视(文庙、儒学、书院等)垣宇欹颓毁草蔽砾积者不十三四,亦皆桷张甍飞,雨剥风蚀,乃心惶悚不克自恃。”所以很快就张罗着对文庙和书院进行整修。

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历代的文人骚客也把这里作为晋官求仕的场所。据《馆陶县志》记载,自宋至清,馆陶县共有十九人中文进士,九人中武进士,79人中举人,243人岁贡,16人拔贡,19人府贡,65人例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宋代文学家柳开(官至贝州知州)及王沿(官至监察御史)、王鼎(官至太常寺博士)父子,金代的郝钧(承安五年经义榜进士)、明代的孙文义(洪武庚午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郭良(天顺丁丑科进士,光禄寺少卿)、耿如杞(万历丙辰科进士,官至山西巡抚),清代的耿愿鲁(康熙庚戌科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马延眉(康熙戊辰科进士,官至守备)、高重光(康熙癸丑科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在这里,作为一庙二学,上演了一幕幕升官进爵和名落孙山的大喜大悲的前奏剧。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鲁西地委在馆陶县城里成立。1939年初,鲁西北抗日政府为培养战地人才,在这座千年文庙,成立了筑先抗日学院,由于县城失守,后转至他处,抗日学院培养了一批批抗日干部,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节选自戴敬仁先生的博客)

阳谷县儒学


阳谷县文庙即孔庙,又称圣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元明以后称文庙。旧制,“府州县皆建孔子庙庭而学官附焉。”旧时儒学都设在孔庙,是县级的最高学府。

阳谷儒学文庙最早建筑年代,据旧县志所载宋崇宁四年(1105)的《阳谷县重修庙学记》,距今也已经九百余年。元、明、清时期曾多次重修。清乾隆年间,阳谷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长25米,宽15米,顶高13米。整座殿为砖木结构,殿外墙北、东、西三面用青砖砌成,南面为木制,殿内雕梁画栋,甚为壮观。大成殿内正座是泥塑孔子像,东西两边有颜回、子思和曾子、孟子“四大贤”塑像。大成殿前东、西庑各十余间,并建有戟门、棂星门。大成殿后是明伦堂。除上述建筑外,还有启圣祠(崇圣祠)、乡贤名宦祠、泮池、敬一亭、奎星阁、尊经阁、文昌楼、更衣亭、龙门坊、出入两牌坊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宫殿式古建筑群。“五四”以后,倡导新文化,长期关闭的文庙庙门被打开,曾先后被改建为县立女子小学、县立师范讲习所、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等。

朝城县儒学

朝城县。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曰武阳县,唐永昌元年(689)改曰武圣县。开元七年(719),改武圣县为朝城县。天佑三年(906)改称武阳县,五代唐复称朝城县,故城在今朝城镇西。1956年国家撤销了朝城县,分别划归山东莘县、河南范县和寿张县。

朝城县儒学在原朝城县县治南,始建于宋朝庆历年间。元朝屡经增修,至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惠光先和康熙三年知县邱晋再经修葺,趋于完备。

观城县儒学

据观城县县志记载:夏代,此地为古观国。夏代第一个世袭帝王名启,启的第三个儿子武观被封于观地。隋开皇六年(586)改为观城县。

观城县儒学原址在县治西南,金泰和三年由主薄李堂迁建于县治东南(注:县令、县丞之下为主薄)。清乾隆八年知县康维明、道光十七年知县沈玑修缮。

寿张县儒学

寿张县儒学在寿张县治东,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正统、弘治、嘉靖年间均曾维修。清康熙五十五年知县滕永正、教谕李保之、训导吴天修并修之。

范县儒学

范县自汉高祖年间(公元前206年)置县,范县县城从古至今分有四个县址。置县初期是在今河南省范县张庄乡旧城村;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黄河泛滥,范县县城倾圮,被迫从旧城迁往今山东莘县古城镇;后于1956年范县县城再由古城镇迁往今范县老城;1994年,范县在老城南五公里处建设新区。

范县儒学文庙元代原址在旧城内,系元统年间县尹郭梦起所建,至元年间圮(pǐ)于水,县尹莫世荣重修;明洪武十三年知县张允迁于新县治(今山东莘县古城)之东。清康熙九年知县霍之琯、训导季简身捐俸维修,康熙二十六年知县黄秉忠、教谕朱辉捐俸募修。嘉靖十四年、咸丰八年、同治六年和光绪十九年均有修葺。 高文秀编辑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运城临晋县衙(下)【圖文】
【孔庙】四川德阳文庙:冠盖川蜀,独有四亭(上)
“我记忆中的四中”征文:文/戴敬仁||母校冠县四中那些事(之二)
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沙河城千年文庙综述
巩昌府学校考
掌阅盖州观天下|千载诗书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