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济南的济水哪去了?

济南,单从名字来看,是“济水”之南。大家都知道,济南名字来源于“济水”,可现在的济南是在黄河南边,那济水哪去了呢?

济水——四渎之一

济水,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市。流经河南、山东入海,今河南的济源、山东济南、济阳、济宁城市名皆来自于此。济源——济水的源头。济阳,河之北、山之南谓阳,济水之北。济宁——济水安宁。

济水,在古代地位崇高。与长江、黄河、淮河,共被称为“四渎”。在古代,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之为“渎”。济水流域物华天宝、地杰人灵,贤相名将、文人墨客不乏其人。

在历史上,济水好几次干涸、堵塞,几近消失,但仍为何能与长江黄河一起位列四渎之内?济水到底何德何能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这个问题呢,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曾问过——“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李世民的大臣许敬宗是这么回答的,“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什么意思呢?济水虽然说细小微细,却有独立源头独自流入海,济水的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其实,这也是古代文人墨客都推崇的精神!

济水的三隐三现

济水在历史上有三隐三现的说法。

济水发源河南济源王屋山上的太乙池。当地至今还保存有济渎庙是为祭祀济渎神“清源王”而建,占地120余亩,建设规模宏伟。唐朝李颀的《与诸公游济渎泛舟》写有“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皇帝崇祀典,诏书示三公”。在历史上,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的是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

济水的源水以地下河形式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在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然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这就是济水的三隐三现!

济水几通几塞,并最终被黄河占去故道

济水在先秦古籍里是这样记载的。古书《禹贡》说,“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先秦时期,济水是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指的是黄河河南,《禹贡》后面记载的是黄河河北。

春秋时期济水是畅流的。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北征,曾利用济水作军运,会晋平公于黄池(在今天河南封丘西南)。

依据晋代人郭璞在《山海经》的注释所说东晋初期黄河南岸的济水仍继续流淌着。

东晋桓温北伐,在金乡、巨野开渠通济入河;南北朝时刘宋行军,亦自桓温渠入济。 这都证明当时的济水仍可通航。刘宋元嘉七年(430年)到彦之北伐循此水路行军时,已是浅涩难行。《资治通鉴》中说他的船队“日行才十里。

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入海。

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原址为东平湖到黄河入海口一段)、小清河(东阿镇西东平湖入黄河的一小段河叫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现处于黄河岸边的济阳和济南就是明证。

梁山泊及宋江起义。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时今山东境内有个号称800里水泊梁山的地方,有一群人在这里“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替天行道,匡扶正义”。

今巨野县的东北,古时济、濮二水汇集而成大野泽,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包括今天的梁山、东平、郓城、巨野、汶上、嘉祥、济宁一带都是大野泽波及之地。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涌入,大野泽日益淤积,泽面北移安山(今小安山)至鱼山一带。济水两岸洼地则因黄河汶水洪水屯滞,在古巨野泽下流的东北部形成了宋代的梁山泊(亦称梁山泺)。

《清一统志》记载,“梁山泺即古大野泽之下流,汶水与济水汇于梁山之东北,回合而成。”

(宋江起义)


宋以后梁山泊不断受黄河决口洪水的侵淤,逐渐缩小。到元至元初年,梁山泊淤垫,残留部分以南旺湖之名出现。


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间以淮河河道为出海口

金世宗死后,皇孙完颜璟(金章宗)即位,任用自己的经童管理政务。黄河乏人管理,金章宗拒绝水监丞田栎的正确建议,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故堤决口,洪水吞没封丘县,一路南下侵夺了淮阳以下的淮河河道。到明朝中业,淮河长期不再有入海口,改在三江营汇入长江。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度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此后黄河大致以山东济水(古代山东大清河乃济水,并非今天大清河)河道为入海口至今。

花园口决堤事件。1938年,国民党统治者为推迟日本侵略者对武汉进攻,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黄河再次分流入洪泽湖,出三河由三江营入长江。值得一提的是洪水并没有阻挡日军的脚步,武汉依然失手,最终反而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导致了1942年惨绝人寰的饥荒,几十万人因此丧生、三百万人无家可归。

1944年黄河再次北流经济南从莱州湾入渤海。

黄河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入海。黄河大致以山东济水(古代山东大清河乃济水,并非今天大清河)河道为入海口至今。

(河南黄河河道)

(济南黄河浮桥)

(济南黄河大桥)

(济南黄河浮桥)

(济南黄河浮桥)

总结

盈科不数尺,岸柳难通舟。

胡为来自古,列渎宗诸侯。

兹水异乎众,顾我知所由。

至清远外浊,有本其何修。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

一道截中贯,肯随浊河流。

山川自改色,湛湛澄霜秋。

岂徒宅神物,亦足容虾鳅。

我思古之人,洁志为身谋。

衣冠坐涂炭,恶恶心优幽。

不但听渔父,扬波自贻羞。

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白居易《题济水》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金秋时节畅游济源后,挥笔写下了《游坊口悬泉偶题石上》,“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金秋入吾手。”济源是美的因为济水发源于此,也因为济水反哺了济源。对于济水,白居易说,“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好一个高洁的清济,万古悠悠!

一脉济水,三隐三现,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虽然济水位尊四渎,却又波澜不惊,温文尔雅。济水的这种润泽万物,泽被百世却又不求闻达的秉性品德,这种高洁、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们所推崇和追求的。

尽管,千百年来,济水已消失,但却从来没被人们所遗忘。济水,有古代士大夫今天知识分子所推崇的代表“清流”的高尚品德、温文尔雅,有恩泽万物,不求闻达的好贵品行。这就是千百年来文人心中的济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济水与济水文化
济水之南是济南,济南还在,济水到哪去了?济水三隐三现怎么回事
“话说济水” 征文 | 品济水 | 作者:​杏圃
古代:长江、黄河、淮河 济水齐名
济南、济源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消失的大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