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仁者无敌,粟裕将军被人忽视的常胜秘诀

引子

1946年11月1日,延安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标题为《七战七捷的指挥者粟裕将军》。

文章对粟裕充满了由衷的赞美。

“粟裕将军,是师范学生出身,身材不高,诚恳谦虚,温文尔雅,初识者常以为是一个有素养的学者,而不知他是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

“他的军事天才和保卫人民利益卓著的功绩,光辉地照耀着苏皖解放区。”

“最近泰县人民送给粟司令的匾上写着:'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粟裕将军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常胜将军,在广大军民中享有高度威信。”

拿地图的粟裕

以上大概是粟裕被称为常胜将军的最早由来,也是最具权威的官方认定。

此后的历史已然证明,这份认定,一点儿水分都没有。

就在这篇文章发表不久,粟裕被毛主席亲自点将,从连战连捷的苏中战场只身赶到苏北战场指挥作战,就打赢了宿北战役第一仗,一扫此前山东野战军连连受挫的颓势。

宿北战役形势图

简直是换人如换刀。

紧接着粟裕指挥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以及后来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一仗比一仗打得精彩,胜果也越来越大。

华东粟裕的名头愈加响亮,甚至就连国军将领们在成为粟裕手下败将后,也是心悦诚服,纷纷转粉。

却说粟裕在孟良崮消灭了老蒋的御林军整编74师后,粟裕的老领导陈毅召集被俘的国军将领开座谈会。

前排左二为74师师长张灵甫

按理说,建国后担任过新中国外长的陈毅元帅,以他的能力水平对付这种小场面当不在话下。

没想到,陈毅面对这些败军之将,差点没镇住场子。

国军将领们对陈毅说,“陈军长谈话真诚坦白,实在感动人。有机会很想见到粟裕将军,聆听教诲。”

这就相当于,台上唱得好好的,台下却在喊“下一个”。

是啊,都是带兵的人,自然只对打败他们的人感兴趣,而之所以感兴趣,无非是想知道粟裕用啥秘诀打败了他们。

有秘诀吗?

问题来了,常胜将军粟裕究竟有没有常胜秘诀?

这个问题,可能还是要看粟裕自己是怎么说的。

《粟裕战争回忆录》

在晚年,粟裕通过自己讲述,别人记录整理的方式,写了一本《粟裕战争回忆录》的书。

一本很好的书

关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他是这么说的:

“我将主要地写战役、战斗的背景,作战方针的形成,战场形势的演变以及我个人在当时形势下所作的若干考虑,以求能如实地反映一个战役指挥员是怎样去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以夺取胜利或者导致失败的。”

简单来讲,就是写他是如何打每一场仗的。

在粟裕看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每一场仗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常胜秘诀。

比如,多数时候柿子要拣软的捏,专找敌人弱旅打,但孟良崮战役打74师,打的就是王牌;

比如,多数时候要有预备队,以防万一,但黄桥战役就完全没有预备队,紧急关头,连炊事员都上阵;

比如,多数时候要时机成熟,才有把握,但淮海战役却是“夹生饭”也要吃。

等等。

换言之,《粟裕战争回忆录》试图告诉读者的是,如果要说粟裕有常胜秘诀的话,其常胜秘诀就是没有秘诀。

所谓无招胜有招。

无招胜有招

这算得上是用兵的最高境界了,毛主席称赞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

可是,粟裕的常胜秘诀仅仅就是如此吗?

《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粟裕除了讲军事上的排兵布阵以外,在他的“若干考虑”里面,既有政治、经济等大问题,也有粮弹和伤员等具体问题,尤其是粟裕对于伤员问题的高度重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常言道,两军相逢勇者胜。

如何让部队有着高昂的士气,成为勇者?

粟裕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大兵团作战,部队总会有伤亡,能否把伤员及时抢救下来,直接关系到伤员的安危,影响着部队的土气。”

“华东野战军的指战员们都深深感谢山东人民。他们说,有这样的担架队随军救护,打起仗来心里踏实,负了伤准能被抢救下来,从而更加鼓舞起战斗的勇气和信心。”

解放区人民支前

如果一个指挥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绝不丢下一个伤员,那么其麾下将士就会忠实地执行其命令,坚决完成任务。

君不负我,我不负君。

我待之以仁,将士们以胜利报我。

这可称为粟裕常胜秘诀之外的秘诀。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伤病员丢了

被称为“小淮海”的豫东战役,粟裕本来计划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打开封,第二阶段打援,消灭最弱的区寿年援敌兵团。

结果打了个加时赛,又打了第三阶段,打黄百韬。

豫东战役形势图

原因就是为了伤员的顺利转移。

就在我军拿下开封,打掉区寿年兵团主力,顺利完成两阶段预定任务之后,黄百韬兵团却气势汹汹地凑了上来。

当时情况不太妙,一是部队连续作战,又正值干旱酷暑,部队非常疲劳,二是部队伤亡很大,大批伤员急需转移。

可是,如果一旦被黄百韬咬住,伤员转移就很困难。

为了伤员,粟裕决定硬着头皮打疼黄百韬,以利伤员转移,这才有了计划外的第三阶段。

其实,粟裕的这个决定风险极大,因为敌人来的不仅是黄百韬一路,只不过黄百韬积极一点,其它各路也正纷纷赶来,打黄百韬,如果没打疼他,反被其缠上,就很可能被各路敌人合围,更加被动。

好在黄百韬被我军拼命的劲头吓得不轻,不仅收缩不前,还被打得焦头烂额,在我军与其脱离接触时,仍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

这件事反映出粟裕为了伤员,可以说是不惧风险,在所不惜。

事实上,粟裕的这一带兵特点,贯穿其戎马一生,哪怕是在艰苦卓绝的三年南方游击战争时期,也是如此。

《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粟裕回忆了许多当时处理伤员的点点滴滴。

“到处是反动统治势力,没有群众基础,一仗打下来,伤员无法安置。抬着伤员行军打仗,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伤员要两个战士抬,还要一个战士替换,长距离抬下去,就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伤病员丢了,那是革命军队所绝对不能允许的。”

“不能抬着伤员行军打仗,寄到群众家里,又怕敌人搜查时连累群众,藏进山洞也不安全,因为山洞是敌人搜查的重点目标。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向死人“借房子”,把棺材打开,把里面的尸骨搬出来,垫上干草,把伤员放进去,暂时隐蔽、养伤。”

“为了争取时间安置伤员,发动群众砍倒树木,横断交通,并在山崖上造石楼(即滚木擂石)、扎口子,凭险打击敌人。他们在王村口的馒头岭就是这样阻击敌人达三昼夜之久。”

时隔40年,粟裕将军的这些回忆,依旧清晰若昨,令人感动。

为什么粟裕将伤员看得这么重?

很大原因来自他第一次负伤的经历。

粟裕呀,我不能管你啦

粟裕从军后第一次负伤,发生在他跟随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幸存部队转移途中。

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幸存部队转移

在一次掩护大队撤出战斗时,粟裕被一颗子弹从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

当时粟裕只觉得受到猛烈的一击,就倒了下来,动弹不得,但心里却还明白。

粟裕依稀听得排长说了一句,“粟裕呀,我不能管你啦。”

然后,排长卸下粟裕的驳壳枪,丢下粟裕走了。

这位排长据粟裕回忆,后来脱离了革命队伍。

但粟裕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说的这句话。

要知道,那时,粟裕才20岁,走上战场也才两个多月。

死亡瞬间降临,战友又无情地丢下他,对于这个躺在地上无法动弹的年轻人来说,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一定刻骨铭心。

后来,当粟裕稍稍能动弹时,发现身边已空无一人。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年轻人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奋力站了起来,可是身子一晃,又跌倒了。只好顺着山坡滚下去,艰难地爬行到路上,却又滑到了路边的水田里。

这时,有几个同志沿着山边走过来,发现了他,于是帮他爬出水田,替他包扎好伤口,又搀着他走了一段路,最终赶上了大部队。

这一次的负伤经历,从被抛弃到被救助,从濒临死亡到劫后余生,让粟裕有了一次过山车一般的体验。

这种体验使得他在成为指挥员后,每次看到负伤倒下的年轻战士,就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可是,他不想说,“小同志呀,我不能管你啦”,他也不想让这些伤员再经历那种无助和绝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仁。

粟裕就是这样的仁者。

而仁者无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志愿军大撤退,独臂将军孤军阻敌13天,毙敌七千,救了大军!
谈谈粟裕老将军
粟裕怒斥韦国清:谁不执行命令,就地枪决
粟裕怕许世友就要枪毙他?
碾庄战役多惨烈?黄百韬十万兵力被我军击毙,粟裕听后为何晕倒
10位开国大将中,陈赓只排第四,前三位是谁?都有哪些战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