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其中,作为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基础教育信息化更是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从现实情况来看,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仍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信息化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很不均衡。对此,本报告认为,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必须首先尊重均衡和公平,对薄弱地区采取倾斜性的政策;必须统筹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和人员队伍三方面建设;必须立足国情,以适宜标准、应用驱动为原则;必须把基础教育信息化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局考虑。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的地位,提出 “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任务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更是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设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料显示,目前,全国与公共网络互联互通、“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骨干网络基本形成,全国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的比例已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58%,其中1OM以上宽带接入学校的比例已达35%;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平均生机比已由2008年的19:1提高到2012年的11:1;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建设多媒体教室160多万间,占教室总数的41%,50%以上的学校已实现至少拥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逐步改善。

  可以说,随着国家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但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失衡问题。例如,经济条件好、交通方便、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往往更为便利,更容易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优势群体;而中西部欠发达、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通常整体落后于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实际上却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弱势群体。因此,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仍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现实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仍存在较大差距,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很不均衡。

  首先,从建网学校比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建网学校比例的城乡差距逐年扩大,小学从2001年的9.74个百分点扩大到2010年的52.11个百分点,初中从2003年的23.20个百分点扩大到2010年的28.94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建网学校比例的地区、省际差距依然较大,2011年东部地区建网学校比例达到89.0%,西部则为69.2%,西藏、新疆、云南3省区更是低于60%。其次,从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计算机条件明显好于农村学校;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的东部与中西部差距逐年拉大,东中比从 2003年的1.90:1扩大到2010年的2.63:1,东西比从2003年的2.02:1扩大到2009年的2.55:1;普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的地区、省际差距明显,2011年东部地区为14.5台,中部地区为 8.5台,西部地区为9.2台,相较于北京、上海超过40台,河南、贵州、湖北、西藏4省份不足8台。此外,普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的地区差距也较大,2011年东部地区为53.6个,中部地区为24.2个,西部地区为29.6个,西藏、河南、黑龙江、贵州、吉林、四川6省份不足20个。

  除了上述教育基础信息设施(指标)的不均衡外,基础教育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培训仍然比较薄弱,配套措施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均信息技术教师仍处于不足状态,以每百人拥有人数计,小学2010年为0.42人(不足初中的1/3),农村初中的校均信息技术教师数比城市初中的少1.1人;普通高中校均信息技术教师数在地区间仍存差异,2011年东部地区校均信息技术教师数为3.2人,中部和西部地区均为2.5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信息化培训机会在地区间也存在差距,2011年东部地区的专任教师数与信息化培训人次比为 1.4:1,西部地区为1.6:1,中部地区却达到了2.1:1。不仅如此,相关调研还显示,有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较为陈旧,且偏重于通用计算机软件使用能力,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相关度不高;与实际课程教学相关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培训内容较为缺乏;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仍处于浅层应用状态。

  抓住关键问题,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在基础教育各阶段中,义务教育又是整个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就毋庸置疑成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有鉴于此,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必须首先尊重均衡和公平,对薄弱地区采取倾斜性的政策。正如《教育规划纲要》和《决定》明确指出的那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因此,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仍在于农村和边远地区。特别是针对上述地区缺少师资、开不齐课、难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现实困境,教育信息化将成为除政府加强投入之外的又一重要手段。国际经验也表明,为加快缩小教育差距,避免出现教育不平衡现象,往往需要采取倾斜性的教育信息化政策。例如,为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图书馆跨越“数字鸿沟”,美国于1997年实行折扣补助计划,由联邦政府通讯委员会每年从通讯服务基金中向有待帮助的学校、图书馆提供超过19亿美元的高速上网、Intemet配线和长途通信的费用折扣,降价幅度为20%至90%。又如,韩国在普及信息化教育方案中,提出将计算机等信息基础设施首先普及到农村、渔村、岛屿和偏僻地区以及城市中的低收入地区,并提供必要的行政和财政支持,以提高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机会的均等性。可见,在基础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必须优先发展边远、落后的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对受教育的特殊群体给予积极关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倾斜政策,进而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并使广大师生都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其次,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必须统筹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和人员队伍三方面建设。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软件资源则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师、学生等人员队伍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发展和更新换代,以及软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以及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既要防止重“硬”轻“软”的倾向,也要避免重“物”轻“人”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软件资源、精品课件等开发,把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并实时更新,基本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另一方面,硬件也好,软件也罢,只是信息化的手段,始终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人却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人员队伍的信息化,既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其中,教师的理念和能力更是决定基础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可见,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构建相应标准与测评体系,完成教师全员培训等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第三,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必须立足国情,以适宜标准、应用驱动为原则。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差异,基础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仍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尽快开展信息化达标建设工作,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十分必要。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角度理解,达标建设的核心就是信息基础设施配置水平的标准统一,从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来看,应重在促进公平而不是追求特色和高新尖,且必须强调“适宜水平”、“既提低又限高”,避免脱离国情、不切实际、不顾效果的“高标”配置与“超前”推进。对于那些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人员信息化自我服务能力较弱的地区,政府应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尽快实现这些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而对于那些已具备一定基础设施条件、人员信息化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则在于如何解决好填平补全的问题,关键就是让教师和学生会用和用好信息技术。概言之,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强调以应用为中心,以紧贴教师和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日常教学和管理服务之中;不应是片面去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是更加强调实际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必须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局考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既涉及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融合的观念理念、体制机制等问题,又涉及经费投入、人员队伍建设等问题;既涉及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又涉及如何形成保障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可以说,基础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注重整体规划和加强顶层设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必须纳入《教育规划纲要》和《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局考虑。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还有赖于相关领域特别是人、财、物等方面配套措施的完善;换言之,仅靠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共享共建水平偏低、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所有现实问题,还需要其他方面(例如,财政投入、教师、学生等方面的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只有着眼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局,才能最终实现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乃至不同人群间的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面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与水平”课题组 佘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信息化如何避免“重设施、轻应用”:建构育人本位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
美国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概述
浅谈教育信息化数字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 参考论文
新余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韩、英、日、印四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
班班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