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辉:奈斯比特是对的,但不全面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徐 辉

导 语

12月14日,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夫妇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年会”上发表演讲(12月20日推送),论坛成员徐辉老师发现翻译有些错误,在本文里他总结了奈斯比特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评析,这种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性平和的讨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徐辉:奈斯比特是对的,但不全面

美国知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出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年会,使众多与会代表感到惊讶。后来坐在我身边的奈斯比特先生告诉我,他们夫妇将就未来教育改革话题共同作主旨演讲,也引起了我的好奇:未来学家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观?

(徐辉先生与奈斯比特先生在年会现场交谈)

演讲原定20分钟,实际用时超过半小时。演讲方式采用夫妇两人轮流表述各种观点,直至演讲结束(此前奈斯比特先生特意向我说明,演讲内容是他们夫妇共同完成的,所以他很在意媒体的聚光灯不只照在他一个人身上)。

我仔细听完他们的演讲,并概括出以下10个最重要的观点。

(一)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游戏变化Global Game Change)的时代。西方中心westerncentric)世界正让位于多元中心multicentric世界,世界权力、经济和地缘政治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二)全球共同体进步的动力源于2个大写的“E”:Education(教育)和Economics(经济)。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经济进步造就数以亿计的全球中产阶级,而教育先进国家的经济表现则优于教育落后国家。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头等要事。

(三)谈论教育改革的国家很多,教育系统真正发生变化的国家却很少。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甚至有人认为教育制度好坏无关紧要,杰出人才该冒出来总会冒出来。他们不知道,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再完全依赖少数杰出人才引领风骚。与其说西方凭借武力称霸世界,不如说是凭借智力:过去200年,几乎所有的科技进步,发明发现,都源于西方,走向全球。

(四)说到世界经济、文化和地缘政治的“游戏变化,中国已占据重要玩家的位置。凭借世界工厂角色,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要继续前行,中国明白必须从生产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这一认识对教育需求至关重要。因此,不是教育改变经济,而是经济改变教育。

(五)以往的社会依赖制造业进步增加财富,今天的世界依赖数字化生产提高生产率。标准化生产正在远离我们而去,取而代之的则是个性化生产。生存周期日益缩短,职业变化日益加快,终身学习的能力决定胜负

(六)教育改革必须适应未来世界的日新月异。教育不能只着眼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基础知识的传授,虽然机械性学习方式永远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学生因此而学习表现优异,但当我们关心的是知识前沿问题,当我们关心的是培育探究精神而不是灌输现存知识,当我们不满足于获得现存答案,勇于挑战传统思维和未知领域时,创造性学习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七)正如西谚所说,“教育并非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Education is not filling a bucket, it is lighting a fire)。教育就是学会学习,它需要激情,需要快乐。今天的世界有太多人无法享受生活,生活之梦蜕变为盼望周末,等待退休。创造性才能受到压抑,机械式学习负担沉重。应该明白,天才就像种子,它们的生长方式和结果并非总是可以预料的。

(八)教育体系越是有利于自由成才,就越有利于培养出敢闯敢干而不是只会乞求现存答案的人。教育改革之所以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种渐进变化,原因就在于此。我们需要的是点燃火种,而非改进注水的方法。教育革命倡导个性化教育,改变流水线教育方式。既然世界已从西方主导的单一标准模式转向多元标准模式,教育也必须适应变化,从单一标准转向多元标准。

(九)解决问题的密钥之一是推广在线教育(online education)。现在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能够快乐地操玩我们所不熟悉的电子产品,将科技革命成果与教育革命融为一体,也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从技术观点来看,“慕课”(MOOCs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学习)可能迟早为“普课”(POOC,即个性化开放式在线课程学习)所取代。

结论:教育改革不只关乎知识,更关乎个性发展。经济越发展,个性发展和道德品质越退化,谈论这种危险并非危言耸听。教育不应只关注年轻一代的智力开发,还应重视养育心灵

奈斯比特的观点总体上体现出了未来学家的独特角色和观察视野。正如他们演讲一开始时所说,未来学家属于“观大局者”(the big picture people),关注的是大的走势和趋势。尽管他们的大多数观点缺少实证数据支撑(在较短的演讲时间内也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未来学家谈教育改革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

奈斯比特演讲的大部分观点是对的。在看待未来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大趋势方面,奈斯比特显示了独特的功力和思维的敏锐性。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总体上呈现越来越密切的趋势,未来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争,科技之争,教育之争,对此学界早就高度认可,并无疑义。

说未来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变革,改变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方式和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点燃学习者心中的“火种”,也是对的。在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慕课”还是“普课”,都是这一时代特征的最好体现。在信息化舞池里,现代人和新技术各显身手,共同舞出最美丽的时代华尔兹。

尽管如此,奈斯比特的观点仍不够全面。教育改革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说是一场革命而非一种渐进式变化,奈斯比特的观点仍缺乏说服力。世界上真正成功的教育革命并不多见,未来世界的进步依靠渐进式变革也能够实现,毕竟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化教育不可能凭空而来,它需要在教师意识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一步步实现。期待整个教育体系及全体教师一夜之间成为教育革命的拥护者和实践者,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此外,个性化学习与标准化教育两者并非不能共存。标准化教育之中可以孕育创造性学习,创造性人才也离不开标准化知识储备和共同价值观追求。既然承认机械性学习方式有其存在的价值(认为中国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机械性学习的结果,这种观点既不科学也不全面),也就应该承认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合理性。

当然,就当下世界教育现实而言,不会有人否认,应当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尽最大努力消除机械性学习的负面作用,防止机械性学习阻碍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在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培育更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


微信号:ce30ce

关注教育,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欢迎关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未来学家预言:苏州将有更大发展
约翰·奈斯比特夫妇:给中国家庭的建议
年会分享 | 诺奖得主莫里斯: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附演讲视频)
学习科学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
李希贵:教得再多再好,都不如让孩子多阅读 | 自媒体精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