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托孤献子生死情深,柳宗元大义真汉子!

背景介绍

刘禹锡和柳宗元一生不相离弃的挚友,他们年青时相识,同一年中科举,同在御史台为官共事,后来又一起因参加永贞革新遭贬。韩愈也是他们俩的好朋友。

真汉子柳宗元

第一次被贬到永州时,是贞元二十一年(805),柳宗元和远在朗州的刘禹锡互相写诗,遥遥通信来鼓励对方,在此期间,柳宗元和在朝廷身居要职的好朋友韩愈展开了一场哲学论战,他写《天说》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为柳宗元疯狂打call,写了三篇《天论》来支持柳宗元。

在永州贬谪期间,柳宗元的身体每况愈下,受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影响,他在祭弟弟柳宗直时说自己“吾又未有男子”,常叹“茕茕孤立,未有子息”。当时礼制约束,严禁不同阶层通婚,他的发妻早亡,因遭贬谪找不到门当户对的女子续弦,也无法给同居的女子名分。

五岁的女儿柳和娘也是遭贬那年才相认,从长安带到永州。女儿从小体弱多病,只能做了小尼姑,法号初心,元和五年十岁时就夭折了,他很伤心,为女儿写了《下殇女子墓砖记》。好在第二年,他又有了一个女儿,叫殷贤,为她写下过,“在家弄土唯娇女,空觉庭前鸟迹多”的可爱诗句。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柳宗元忽然接到朝廷诏书,召八司马等人进京。这让贬居十年早已心灰意冷的柳宗元猛然间激起了一阵惊喜。一路跋山涉水,这年二月,柳宗元回到了京城长安。可来到京城后不久,一件小事又让柳宗元等人的命运陡然逆转。

好兄弟刘禹锡

这年三月,刘禹锡邀请柳宗元等人去京城里的玄都观看花。触景生情,刘禹锡随意作《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诗中唱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的后两句是开玩笑的话,他讥讽那些靠排挤自己得到提拔的朝臣,“语涉讥刺”,轻蔑那些新贵象满园桃花一样,不值一顾。没想到这激怒了宪宗和旧派朝臣,在京城引起了一场风波。

八司马随即又被贬放到“五谷不毛处”。韩泰为漳州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韩晔为汀州刺史,陈谏为封州刺史。刘禹锡观花诗是让柳宗元等人再次被贬出京城的导火索,他也为此被放置最远的播州。

播州在今天的贵州遵义,当时异常荒凉,是个人口不足五百户的小州。刘禹锡有八十多岁老母,同去必就死地,分离也是死别。面对此情此景,身体已经很差,刚刚回到长安没两个月的柳宗元几次上书,要与刘禹锡交换地方,他说:“播非人所居,而梦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生死之间,微言大义。幸好御史中丞裴度伸出援手,刘禹锡才改贬去连州做刺史。

大好人裴度

第一次被贬,柳宗元在永州还会发发牢骚,这次被刘禹锡坑了再度被贬,他不仅毫无怨言,还主动要求换地方,丝毫不怕触怒圣意,第二次被贬后半年,他母亲就去世了,而他在柳州最终呆了四年。就在宪宗大赦天下,宪宗被裴度说服,召柳宗元回长安之际,他在柳州因病去世,年仅四十六岁。

一直到死,他都和刘禹锡保持书信往来,去世前他留下了两男两女,最小的儿子柳周七还是遗腹子。他给刘禹锡和韩愈写信,请求他们帮自己照顾孩子,整理书籍。

得知这个消息时,刘禹锡正在护送年近老母亲的灵柩路过衡阳,他伤心欲绝,立即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凭吊柳子厚,后又两次写《祭柳员外文》,并为其整理全部遗稿,编纂成集,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柳宗元的一个儿子柳周六,也由刘禹锡收养。

以上为咪咪酱摘自趣历史,《柳宗元的婚姻与子女》,《刘禹锡与柳宗元的故事》等信息综合整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他们第二次那值得被载入史册的分别,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

初春三月,山野间处处弥漫着春天的气息,溪水潺潺,鸟儿在山间鸣叫,柳树枝上初绽出一颗颗嫩芽,在春风中荡漾,显得十分自在。那漫山遍野的小草,刚刚发绿,把整个大自然装点得格外有生气。

公元815年,刘禹锡扶老携幼,一边沿途观赏着大自然的景色,一边向连州进发。想想三个月前,当自己在朗州得到返回京城的诏书时,心情是何等激动,感到贬谪的日子总算熬出了头,而自己也很想发愤有为,在后半生再干番事业。没想到一首小小的绝句诗,竟会惹出这么大的祸患,不仅连累了柳宗元、韩泰、韩晔、元镇等志同道合的好友,而且还连累了自己的母亲和孩子,非但没被重用,最终又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去做逐臣,每想到这一点,他心中便愤慨不已,怒气难消,但到底是谁在背后捣的鬼,他至今仍搞不清楚。好在春色迷人,柳枝招手,小草致意,都仿佛在抚慰他心头的不快。否则,这漫长的贬谪路程,将会多么的难挨。

柳宗元的心情几乎与刘禹锡完全相同。他知道刘禹锡这次将携老母同往贬途,所以特意约定了相会的地点,与刘禹锡一同南下,一方面可以安慰刘禹锡,一方面也可以帮忙照顾一下刘母。因为他所贬谪的柳州,也在南方,且差不多在同一纬线上,只是东西方向不同而已。

一路上,两位好友边走边谈,留意所经之处的景物和古迹,追昔抚今,都感慨不已,像有说不完的话似的。不知不觉,已经走了一个多月,并越过了长江天险。在湖南境内,他们共同领略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留下的荒凉古道,在荒草丛中,也看到了不少古代遗留下来的墓石和翁仲。路过衡山时,刘禹锡还特地写了一首《望衡山》的五言诗,柳宗元对诗中所寓的情怀深有同感,因为这也正是他内心的写照。

当他们翻过衡山来到衡阳,渡过湘江时,柳宗元对刘禹锡作揖道:“梦得兄,与兄同行月余,今到衡阳,弟将乘船沿湘江向西南进发,不得不与兄分手了。”

刘禹锡一听,连忙还礼道:“此次返京,得你帮助最多,这一路上还帮忙照顾我母,柳州也是荒凉之地,我知你身体近些年来衰弱不少,且有病,望到柳州,多加保重。”

“多谢关照!”柳宗元闻罢,又去与刘母卢氏告别,随后又抚摸着刘禹锡三个孩子的头,好生勉励道,“祖母年老,你们今后要好好听父亲的话。”

三个孩子听说柳宗元要走,一个个扯着他的袍服不放,一边叫着“叔叔别走”,一边失声痛哭起来。

听着孩子们天真的啼泣声,柳宗元也不由一阵伤心,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见此光景,刘禹锡的眼圈也发红了,但他强忍着对柳宗元说:“让我送你一程吧。”

于是,刘禹锡陪着柳宗元,一直来到湘江边的渡口处,方才停下。柳宗元放眼望去,但见湘江两岸柳树依依,青草丛生,仿佛都在为他送行。这时,一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的七律在他心中酝酿而成,便对刘禹锡说:“梦得兄,此番来京,与兄匆匆相见,如今又匆匆而别,竟吟成七律一首。”

“快念来我听。”

于是,柳宗元清了清嗓门,朗声吟道: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刘禹锡闻罢,也是感慨万千,离愁别绪,顿涌心头。他抬眼望天,但见大雁因春天来临,纷纷向北飞去,自己虽也向往北方故地,却无法同归,只能眼望着它们在蓝天白云中渐渐消失。而此时湘江边上的山岭中,偏偏又传出一阵阵猿猴的哀鸣声,听来令人断肠,心想,我与柳宗元虽然今天分道作别,一在柳州,一在连州,有些距离,但放大了看,当中也不过只隔了一座连山而已。于是,他马上也酿成七律一首,对柳宗元说:“我也撰成七律一首作答。”柳宗元高兴地说:“也念来我听。”

“题目是《再授连州至衡阳酬赠别》。”刘禹锡说着,也朗声吟诵起来: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渐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柳宗元听完刘禹锡的诗,感到健拔有力,终究与自己的风格不同,结句也很有味,联系到自己此生的经历和遭遇,与刘禹锡也多半相同,倘晚年归隐,能与其为邻,彼此唱和论文,一定很有意思。想到这里,他不禁又酿成了一首诗,题为《重别梦得》,当场赠送给了刘禹锡——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刘禹锡读罢,见是一首七绝,当即也回了一首七绝,题为《重答柳柳州》,诗云: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不知什么原因,柳宗元今日与刘禹锡分别,诗兴特浓,也许他已怀疑今后是否真能与刘禹锡重逢,所以读了刘禹锡的和诗,不禁又写了一首《三赠》,也就是第三次赠诗刘禹锡,诗云:

信书诚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湘别,何年休汝归?

刘禹锡见柳宗元又赠了首五绝,立刻又回了首五绝,题为《答柳子厚》,诗云: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总之,两位诗人兼好友在临别之际,都有许多话要说,结果都融化在诗里,通过赠诗和对答,表达了彼此的思念之情,交流了各自的惜别心情。直到柳宗元乘上西行的船,他们才依依不舍地挥手而别;直到柳宗元的船消失以后,刘禹锡才继续开始南下的征程。

《刘禹锡传》

孙琴安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年8月出版

ISBN  978-7-5520-2035-9

 

责编:缀可爱的咪咪酱

阅读更多好书、好文章,欢迎关注【凤凰读书】微信公众号(ID:ifengbook)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唐习律55 假如刘禹锡不写桃花诗 柳宗元的结局会不会好一点?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行贬谪路
诗豪刘禹锡十首诗,走近中唐大文豪的豪迈人生
刘禹锡惜别柳宗元
柳宗元与刘禹锡:一生贬谪路,千年友谊情
刘禹锡与柳宗元:安危与共,生死相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