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奇文岂可等闲读?——《赤壁赋》备课札记

《赤壁赋》是苏轼杰作,文章瑰宝。在教学中要注意讲清楚以下层面的问题。

第一,讲清文章的文化积淀。这个问题必须放在第一讲,而且要讲透,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章的情感转折,才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写作意图。这篇文章包含着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积淀,也可以说,三家思想的扭结中,苏轼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出路,且为后世开拓出新的进阶之路。

儒家的文化核心为“积极入世”,重点体现在苏子所唱的歌中。这首歌采用的是“骚体”就很值得玩味。《离骚》中大量采用比兴手法,《离骚序》中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苏子的歌中,桨为“桂棹”,船为“兰舟”,不为夸耀华贵,而是衬托船上之人的品格美好。“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表面是说他思慕美人,其实以美人喻指国君。这首歌不经意中透露出了他心中积极用世的一面。即使身处贬谪逆境,即使良夜如此,他依然不能忘怀初心。所以,这首歌不可轻视。它表明诗人月夜泛舟,表面或者暂时是快乐的,然而潜意识中,他依然没有释怀。这也是全文中情感的第一次悄然转换。接着在描写客人的箫声时,作者又用了两个句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的“潜蛟”就是“潜龙”。《易》说“潜龙勿用”,刚好是苏轼当时处境的写照,而潜蛟听到箫声起舞于幽壑之中的不安意象,不就恰好是苏轼本人听到箫声呜咽后内心伤悲,难以宁静的写照吗?“嫠妇”一词也是自比。古人常把君臣比作为夫妻,君为夫,臣为妾。这里借“嫠妇”的形象比喻自己的“失君”之苦,可谓再恰当不过。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处于被贬谪中的苏轼,其实并没有全然忘记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责任,他的心中仍然不忘朝廷,寄希望于君王,这是他儒家思想的纠结。

道家文化的核心是“道”和“无为”。在天道面前,人要顺应天道。道家修养到一定境界,就会成“仙”。《说文》中解释“仙”有长生不死之意,清代段玉裁在解释“仙”字时说“迁入山也”,就说明这个词语意思是人摆脱了生死名利各种羁绊的生命状态。这篇作品开头说“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用空灵的笔法写出了作者在空茫一篇的水月之中,凌风出尘的心理感受。“羽化”也就是成仙的意思。后文又说 “挟飞仙以遨游”,表达的是对神仙境界的向往。文中显示出苏轼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面对人生的困厄,他有出世的思想。但是,苏轼并不能忘情于现实。所以,客人关于生命短暂渺小的一段论述极具感染力,这种把人生看做虚无的思想并不是苏轼所要追求的。

文中的佛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一瞬”“无尽”的辩证关系上。这两个词语乍看是普通的汉语词汇,细究是佛教的重要概念。佛教戒律书《摩诃僧祇律》中说:“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用“一瞬”来形容极短的时间。“无尽”也是佛教的重要词语,佛教有“无尽意菩萨”,还有“无尽慧”“无尽灯”“无尽相”“无尽行”“无尽缘起”等说法,课文中更是用了一个“无尽藏”的佛教典故。从这些词语中我们约略可以体会到苏轼对佛教经义的精通。苏轼生平和僧人往来颇繁,常与他们书画往来,探讨义理。苏轼本人是禅宗的代表人物。正是在佛教文化的加持之下,苏轼参悟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用一种豁达通透的眼光看待人生逆境,感到豁然开朗,被贬谪的失意一扫而光,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无尽藏海”里,实现了心灵的自由和灵魂的安宁。

现代论者普遍认为苏轼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人格,这大概和苏轼在文化精神领域的探索和拓展有密切关系。他在儒家的“执着”,道家的“虚无”之外,找到了另外一种安顿精神的境界。这种境界恰好处在儒家和道家之间,依托着佛教思想,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出路,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

第二,讲清文章的结构之美。这篇文章看似信笔写来,其实有着严密的思路,用多重线索编织成文。讲清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艺术价值。

首先,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由月下泛舟写到月下歌吹,由游览写到辩论,最后尽兴而眠,记事完整。其次,如果从感情变化角度来看,感情呈现一个由乐而哀,再由哀转乐 的过程。月夜游玩,水月可人,心情愉悦;纵酒放歌,箫声呜咽,情绪转悲;曹操英雄,我辈草芥,哀叹不已;水月共适,物我无尽,超然达观;枕藉而眠,不知天亮,纯然忘我。作者在情绪转换中实现了认识的升华,人生的拔高。最为巧妙的是,作者巧妙地借助眼前景,激发胸中情,最后又由景而进入哲理层面。一开始,作者就紧扣“水”“月”,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接着,苏子的歌也是紧扣“水月”而展开的联想。客人的议论之所以以曹操发端,也是因为眼前的景让他联想到了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赤壁之战。苏子谈论人生哲理的时候,更是建立在“逝者如斯”和“盈虚者如彼”的基础之上的。作者就这样融景、情、事、理于“水月”二字之中,真可谓“缩龙成寸”“收海于勺”,其熔铸能力之强,让后世叹服。

第三,讲清主客虚实的构想之奇。从汉赋开始,赋体文就有主客问答的行文形式。主客问答便于集中地展开思路,用问答把行文脉络勾勒出来。然而,这篇作品中的主客身份值得玩味。苏子有心,客人谙之,是不是很奇怪?所以,这里主客之间形成了一种“莫逆于心”的交融之境,这让人怀疑:“客”就是那个心中失意的苏轼;而文中的“苏子”则是那个参悟宇宙“变”与“不变”道理的苏轼,他们不过是苏轼的一体两面,这篇文章不过是一场“自我与心灵的对话”,作者用一个“达观的我”说服了一个“消沉的我”,让自己的生命整体得到提升,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主客溶融”的关系是对汉赋以降“主客对立”关系的革新,也是对创作方式的革新。

综上所述,《赤壁赋》实际上在思想、结构形式上都有极大的创造性。在教学中务必吃透,以尽其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名篇欣赏|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前赤壁赋》
【争鸣】哈哈,苏东坡,我们已经为你所倾倒
高考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赤壁赋》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镜头
赤壁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