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芙蓉在水,涉江乃得——《涉江采芙蓉》公开课随记

写在前面的话:李菲老师是今年开始接触高中语文教学的。在短短的一学期中,她坚持每周听课学习,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堂公开课,考验的不仅是课堂的驾驭能力,也考验教材的驾驭能力和教育理念的成熟度。李菲在课上的表现可以让所有给予她指导的老师都可以感到欣慰。然而,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性,注定了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历程是一场长征。一次小小的胜利,还需更好的方法和更大的努力、更强的信心。

(上课)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镇安中学    李菲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体悟诗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这首诗的语言魅力是什么?对语言的认识还不够透彻。)
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的想象),学习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情感;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不够明确。抓住两个关键词:意象,想象。其实就是两小目标:抓住意象还原意境;识别作者的想象并体会作用。)
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缺少比兴形成的意境美。积淀“什么”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同样的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中的“对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涉江采芙蓉》。诵读是学习古诗的最要手段,也是我们走进文本、体会感情的直接途径。诵读是我的弱项,不过我还是想再读给大家,唯有融入自己的感情体悟去读,才能更好地体会情感。(范读)大家先自由读一遍(自由读)再请同学展示(展示读)。学生读,学生点评。(诵读和点评必须目标明确。比如,明确要求读出感情,哪个地方处理好才能读出感情?防止泛读和泛评。)
(课堂)
二、探知文本
1、通过预习和反复地读,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完成填空
这是一首(       )的诗。(提示:内容、情感、语言、感受等)
思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思人--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里重在分析情感内容。还可以补充:语言含蓄、意境优美等等,让学生的感受力充分施展,挖掘细节性内容,引导思路走向纵深。)
2、有人远行,有人思念。猜一猜,谁在思念谁?理由?(这个问题较好。指向明确。)
所以大家的答案有了不同,一种是男子思乡,一种是女子怀人。不管怎样,两人的状态是---分开两地。
3、情感上说一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歌?忧伤、带有美好
我们读出了思念,读出了诗情,诗人直接写了“我想你”?
大家的解读很丰富,因为角度不同,所以说是有思乡、关注的是远行的游子,有的说是怀人,关注的是家中的妇人。(这个问题和第1个问题有重合。是因为第一个问题分析不透彻,所以只能再次补充。)
4、一般而言,一首诗只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大家觉得是谁?那另一位怎么理解呢?(分角色读)(这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合并,形成一个更大的任务群。更集中,思路更清楚。)
思妇怀远:(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2)“芙蓉”往往暗喻“夫容”。(3)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
游子思亲:(1)女子采莲,男子还顾(2)男子涉江,男子还顾
此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并且是虚写中特殊的一种写法--对写(悬想)
对写(对面落笔)是一种虚写方式,简单说就是:想象对方表现,即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思念自己。多见于游子怀乡思人的诗歌。
特点:1、两个人2、不在同一个地方3、写的是思念(方法总结比较全面)
为什么不直接写?表达上更含蓄,拓宽想象空间、情感表达也更强烈(作用总结比较全面。但是出现两个问题:含蓄又一次重复出现,不够经济;“拓展想象空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拓展了作品空间”或者“拓展了作品意境”。)
5、拓展练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请大家用诗人实写(   ),想象了(    ),表达了诗人对(   )的思念之情。(“实写”是一个新概念,前面未曾涉及,必须解释清楚。)
能力提升:剖析《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对写”。(拓展很好。但此处环节太简单,造成了课堂冷场。可见,还应仔细分析,课前透彻把握分析作品的环节,才能保证课堂的顺畅推进。)

三、迁移运用

钟嵘称赞《古诗十九首》称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我们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分析它何以得如此赞誉?

温:温和含蓄 丽:优美典丽 悲:悲伤悲慨 远: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入手。去掉“而、以”,表达有没有区别,探究两个虚词。(把探究结果清晰呈现出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结论,防止认识模糊,似是而非。)

四、课堂小结

主人公摘得的是一朵芙蓉,期盼的是美好,可望不可即的美好事物。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盛开在彼岸的芙蓉花,也许我们无法摘到它,但我们仍然要奔向它。让我们一起努力,朝向美好。(结语太过宽泛,不能体现教学目标。)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作业布置太过随意简单。)
六、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思妇怀远         游子思亲

对 写

(张宾主任评课)

教学反思 

芙蓉在水,涉江乃得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公开课都是展示,既是自己教学闪光点的展示,也是自己教学瑕疵的暴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同样如此。从文本的解读、课堂教学的构思与预设,到具体的课堂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是对过去教学经验的提炼,也是对教学上困惑、不足的一种显化,从而指引未来教学的成长的方向。虽教学的过程仍有不完美之处,但于我却是前进的一大步。
课后与其他老师交流,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解读《涉江采芙蓉》时,没有给学生时间去疏通诗文、理解诗意。这一步的铺垫不到位,以致在探究文本上学生理解总是浮于表面。总觉课堂少了一种酣畅淋漓,少一分饱满剔透。大概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吧。
“往往课上学生卡壳的地方,才是我们需要停下来处理的地方”。师傅的这句话,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对于学生的关注是不够全面的,亦或是自己对于学生的困惑是迟钝的。回想之前的一些课堂活动,我用自己的以为代替了学生的认为。教学环节上,我从探究《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过渡到对写手法的讲解运用上,再由已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升到高考题《邯郸冬至夜思家》。自以为有了课堂的引导,理论的讲解,格式的归纳,真题的训练,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没想到学生在讨论后的表达仍含糊不清,我以为是对于诗意的不懂,课后才明白是不分虚实。如果课上,我就此进行点拨,那对学生岂不是醍醐灌顶之感。唉,多么好的一次升华契机,让我错过。想起来格外遗憾。
课堂教学永远是在探索中进步,一个语文人的成长永远在路上。幸运的是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有着一群优秀老师的引领。我相信,在一次次涉江后,我也会采得一朵朵芙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寻诗歌解读路径 廓清诗情理解迷雾——《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设计(公开课)
听课札记:因为诗歌的缘故
致敬!我的第二节小语公开课
20230215日常教研:年级公开课评议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