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改变现状太难?你的人生高度,定格在对固有“舒适区”的迷恋

作者 | 孙瑞希

本文首发于 | 瑞希在线

写在前面:

任何一次职业选择都意味着要承担相应后果,只有愿意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

我们想要自由,想要掌控感,但却不想为此担惊受怕,不想要责任,那么这个自由就是空中楼阁。

很多人都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出选择,而这个最优选择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所以,大部分人选择了安全感而放弃了成长感。

在改变自身这件事上,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来空想,而不是采取实际行动来改变现状,毕竟空想要比落地容易得多。

那么,如何才能跳出这种固有思维的束缚,废除那些局限自己成长的条条款款,就成了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01

“宅”不可怕,“丧”不丢人,拒绝改变才是真正的悲催

前几天一个老朋友来我工作室做客,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他聊到了“职业定位”。他说,从大学毕业到这家单位工作已有14年多,再过半年社保就缴满15年了。但是在失去活力的事业单位,感觉特别迷茫。

刚工作那会儿,工资在同龄人当中也不算低,可是这些年,工资的涨幅跑不过通胀。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感觉日子挺难。

有心想跳槽,但是在事业单位这么多年,面对稳定的工资、熟悉的人际关系,总是没办法割舍,迟迟迈不开步。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些来访者,他们虽然比较年轻,不少都是90后,但他们同样也都面临着这种职业定位的困惑。

90年出生赵哲进入职场五年多,从默默无闻的小透明到现在的部门经理,总的来说,职业发展还是不错的。

但是赵哲却表示,对于目前的工作现状并不满意,时常感到倦怠。想寻找一份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可是一想到跳槽要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他就退缩了。

93年出生的刘珩工作两年多,一直做基层职员工作,感觉这种基础性的工作太琐碎,技术含量不高,又没有啥机会。每天忙忙碌碌、加班加点,但是对于未来的成长方向他仍然感到模模糊糊,所以特别没有动力。

95年出生的萧蔓刚参加工作半年,换个两份工作,从技术到销售,再换回技术,但仍然觉得不满意。父母劝她,年轻人做事别那么没长性,所以尽管不满意,做得不开心,她仍然打算再坚持一段时间看看。

这几个来访者年龄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都模糊不明。

萧蔓说:我没有男朋友,会不会荒废了大好的青春?但随后又补了一句:有时候玩手机比谈恋爱有趣得多。爱谁谁谁吧,我就这样了,余生我自己瞎TM过吧!

刘珩嘲笑自己:起得比鸡早,干得比驴多。一边拼命赚钱,一边穷得要死。难得的休息日里,哪儿也不想去,谁也不想搭理,连句话都不想说,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宅着。

赵哲自诩是“油腻”的中年大叔,他感慨自己日益上行的发际线,前脚刚踏入公司,后脚还在梦想里挣扎,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当社会不再处于急速上升期,失去了机会红利的人们开始用一种略带颓废和悲观的语言自我调侃、排解压力。赵哲给自己安上了这样的标签:“肥宅、秃头……”

萧蔓调侃自己,何止是宅和丧,简直是又宅又丧。

在职业生涯的前5年,很少有人会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很多人在迷茫中放弃了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喜欢的工作不赚钱,赚钱的工作不喜欢,不赚钱不喜欢的工作还得委屈自己干下去。在憋憋屈屈的生活中,他们即有持续性的混吃等死,也有间歇性的踌躇满志,前一晚可以“人间不值得”,第二天仍会“今天也要加油鸭”。

罗曼·罗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宅”不可怕,“丧”不丢人,可怕的是,认清现状之后,仍然拒绝改变。

02

你对损失的规避不过是画地为牢

不愿意庸碌一生,不愿意安于现状,但为什么很多人又不敢迈开脚步?

第一,因为现有工作的安稳。在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中呆久了,人会失去斗志,有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安逸。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没有感觉到特别的不舒服、不自在,没有到非变不可的地步,为什么要改变?

第二,长时间的麻木生活冲淡了心中的欲望。每天挤公交、地铁,路上来回通勤时间超过三小时,还总要加班,赶着制作PPT,交各种报告……有空只想补觉,对别的没有太大的欲望。

第三,迫于生活压力,对自身能力信心不足。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都要扛。在现在的岗位呆久了,对外面的职业环境也不是很清楚,不知道离开现在的公司,自己的能力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能不能坐得稳。一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风险,就打起了退堂鼓。

不管你出于什么原因,你不想改变现状,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你对未知事情本能的恐惧。

你害怕承担风险,改变后万一还不如现在怎么办?万一失败了又怎么办?在改变现状这件事情上,我们是嘴把式的惯犯。要考虑改变的结果是好是坏,坏的机率有几成,你是否能够承受最坏的结果。有时候,改变的痛苦超过现状下失败的痛苦。

行为经济学有一个理论叫前景理论,是由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阿摩司·特沃斯基提出的。这个理论有几条核心结论,其中一条是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至2.5倍。也就说,在得和失之间,人们对失更加敏感。

举个例子。

我们来一次抛一枚硬币的赌局,正面朝上,你赢5万元,背面朝上,你输5万元。从理论上讲,这个赌局输赢概率各半,通过概率论的理论来说,抛的次数足够多,最终的结果应该无限趋近于零和,是一个绝对公平的赌局。

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95%以上的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会这样?原来硬币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可是人们对“输”比对“赢”要敏感得多,输掉5万元时的痛苦比赢得5万元时获得的快乐,要高出2至2.5倍。这也就可以理解大家不愿意参加理论上绝对公平的赌局了。

损失规避的心理,在职业选择中随处可见。人们宁愿在自己熟悉的职业环境中,也不愿意换工作。熟悉意味着“确定性”,换工作意味着“不确定性”,人们对于“不确定性”比对“确定性”要敏感得多。

正是这种损失规避心理,使得很多人,习惯了某种状态之后就难以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会固化我们的行为方式。所以,最怕的不是选择,而是你的选择中压根就缺少了一些认知。

03

拓展舒适区,但步子不要太大

世界上没有零风险的机遇,正如Ginny Rometty(IBM全球高级副总裁)所说:“成长和舒适不可能共同存在。”

你可以把生活安排的舒适安逸,但职场不同。职场本来就不是让人来舒适的,长期停留在职业发展的舒适区必定会潜藏危机。所以正确地认识职场舒适区,有意识地走出职场舒适区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职场常青树。

1908年,两位心理学家发现:当身心处在舒适状态的时候,人们的各方面表现最好。然而,为了增加自身的潜能,人们需要待在一个"适当的压力"的环境中。

正如窦文涛所说:“逃离舒适区是可以的,但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裆。

所以,你可以尝试适当地挑战一下自己,先游动到舒适区的边缘潜力区,但不要跑得太远。一下子从舒适区跑到恐慌区,那很有可能你逃离了舒适,直接奔向了死亡。

所以,逃离舒适区的正确方法是“小步向前进”。窦文涛说,“先跨出半步,仍然保持对新世界观望的姿势”。然后从潜力区所需的知识学起,慢慢将潜力区扩展为舒适区。

其实,“舒适区”之外并不可怕,因为舒适区的范围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它会随着你对自己的迭代升级而不断突破和外延。

所以,挣扎于眼前的苟且,但依然在卖力地工作和生活,用“宅”和“丧”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宣泄口,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无法预知的明天中,对人生最好的回馈是跳出对既有舒适区的迷恋,不断拓宽和升级你的“舒适区”。

敢于应对变化,敢于承担风险,找到适合你自己的"适当的压力",让自己既能表现最好又能不断突破,你的人生高度,才能不断上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年我30了,该怎么办?
突破自我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勇气
辞职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闷在家里发慌,该如何解决?
月薪过万的研究生辞职后做销售行业,打拼4年,现状如何?
你进入“职场假死”状态了吗
西贝贷款发工资撑不了3个月:是什么正在杀死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