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
01
朋友的公司给某大厂生产配套零部件。去年他所属部门入职了一位新人。入职一个多月,有一天看到那姑娘发的朋友圈:“某些公司真是low,蛇鼠一窝,抱团排挤人。”
她所说的抱团排挤是指什么呢?
原来季度末公司要给甲方交付一批产品,任务层层分解到部门和个人。姑娘刚来业务不太熟练,就闷头吭哧吭哧弄。
直到上了例会,才发现她那部分工作漏洞百出,根本就不能交付。由于每个人都是业务流程中的一环,她那边的工作弄不好,整个部门的进度就受到了影响。
有老员工说:不懂可以问嘛,别闷在那里不吭声。她反驳了几句,随即收到了来自其他员工的白眼,就连部门负责人也批评了她几句。
此后,她经常跟别的部门员工讲:新人不容易,被人抱团排挤。不等试用期结束,因为能力差,爱八卦,公司将她辞退了。
离开那天她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你要是一家好公司,我的能力早被激发出来了。”
朋友错愕,随后说:“祝你好运,生在淮南!”
02
我还遇到过更奇葩的。
一个男人抓着体检报告跟一个女人说:“又特么三高。”
女人斥责:“告诉你多少遍了少油少盐,你非得大鱼大肉。”
男人继续说:“都怪公司。”
女人懵圈:“公司又没让你大鱼大肉。”
男人说:“要不是公司安排的破活儿太累,我就不会压力大,就不会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就不会三高。”
以上案例中的人,我们都不陌生。
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上叫“受害者心态”。
工作不顺,怪领导和同事;婚姻不顺,怪原生家庭;穷,不是自己没能力,是社会不公......
他们永远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都是别人的错。
03
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有两个好处:一是获得同情,让自己免责;二是,受害者觉得自己有权利去攻击别人。
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错误上,远比改进自己要容易多了。
“受害者”是一个容易让人上瘾的角色,这是受害者心态最可怕的地方。当TA陷入自我同情,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就会不辨是非,混淆黑白,离变坏就不远了。
我做个案咨询时,经常听到来访者抱怨糟糕的人际环境:“我们领导没啥能力,却总爱针对我;老员工总聚会却不带我;资历比我浅的新员工对我爱理不理。”
一个人在公司能混到上下不着边,哪个阶层都没朋友也是不容易。
比如,领导为什么针对你?因为给你布置工作,你不是怼领导就是谈条件,让领导下不来台。
老员工聚会为什么不带你?因为大家轮流做东,而你每次都不掏钱。
新员工为什么对你爱理不理?因为人家出差给你带伴手礼,你觉得反正人人都有份,不要也是浪费了;人家送你回家,你觉得反正也是顺路。对别人给予的好处,从来没有回应过。
为什么工作多年仍然得不到提拔?因为“我没错,有错都是别人的错。”
04
职场,对于每一个“打工人”来说,都是考验。有人踏实工作,广结善缘;有人剑走偏锋,学会了站队。
无论走什么样的路子,都别把自己的职场,叙述成一个受害者的故事。因为那样的故事里,你便成了一个可怜人,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你有大把的机会,获得一份好工作。
而职场的真实在于,任何一份好工作都有潜在的瑕疵。
那么,就尝试着做个有担当的成年人,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被情绪填满!
作者简介: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今日头条签约作者。著有以职业生涯个案剖析为基础的书籍《刻意成长》。书里集中了职业转型、职业定位、优势升级、兴趣变现、能力重塑等常见的人生发展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是为数不多的提供实战性成长方法论的好书。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