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化学新课程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的基本策略
阅读:1693次  作者: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洪碧瑜   发表时间:2006年9月22日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洪碧瑜
课时教学目标是指对每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的程度和结果的具体预设。每堂课有了明确、可行的目标,教与学多向互动就集中于有意义的方向进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获得充分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时教学目标势在必行!关于九年级化学新课程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的基本策略阐述如下。
一、理清教育目标系统中各要素的涵义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指"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1]。教育目标由一定教育领域中不同层次、类型的具体目标要素所构成,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构成有机整体形成教育目标系统。教学目标系统的形成是从确立教育目的开始的,按照下列顺序进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2],下位的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上位的目标,最终达成教育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此既指明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阐述,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是指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所要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3]。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概括和升华。通过对传统的《化学教学大纲》进行创新,《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形成了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领域。
教学目标就是对教学活动所要促成学生的身心变化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4]。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育目的的最终达到,是经历实现教学目标→实现课程目标→实现培养目标→实现教育目[5]的过程来达成的。教学目标包括学期、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层次。在教育目标系统中,课时教学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各层次的目标最终都要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才能执行。
二、九年级化学新课程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的基本方式、方法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生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建构具体的课程内容目标基础,从三维目标领域的观点出发,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所阐述的目标体系,是指令性的要求。因此,进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时,特别需要重点分析"内容标准"中有关"目标"、"标准"的陈述,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当前的科学素养水平,合理地界定具体课时教学内容基本要点及其所属的目标领域,来确定学生需达到的课时目标水平层次,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准确地将课时教学目标表述出来。
(一)理解、领会化学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中的目标陈述方式。
化学课程内容目标的表述方式是采用行为目标(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和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方式。
1、行为目标(结果性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及其表述方式
(1)行为目标是预期学生行为的发展变化来表述课程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显性、短期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领域的目标水平采用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2)行为目标表述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指特定的学习主体--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实际的行为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通常可以省略。
行为动词:表述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够作出某种操作性行为的恰当的动词。不同层次的行为动词体现目标的水平差异,理解课程内容目标的前提是分析、比较目标设计中的常见的行为动词,请见下表。
目标分类 学习领域 行为动词 水平层次
结果性目标
认知性 知道、记住、说出、例举 了解水平
认识、了解、能表示、识别 理解水平
理解、解释、说明、判断 应用水平
技能性 初步学习 模仿水平
初步学会 独立操作水平
体验性目标
体验性 体验、感受、 经历(感受)水平
意识、体会、遵守、认识 反映(认同)水平
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增强 领悟(内化)水平
例如:对于描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的内容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属于"结果性目标"的"技能性"领域的范畴,若要求学生达到"模仿水平",所选择的行为动词为:"初步学习",则该内容目标可叙写为:"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若要求学生达到"独立操作水平", 则该内容目标可叙写为:"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这是采用动宾结构短语描述内容目标的常见方式。
行为条件: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条件限制或范围等。条件一般包括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例如: "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行为条件),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行为动词)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6]。例如:请在实验完成后(行为条件)写出(行为动词)规范的实验报告(表现程度)。
行为目标陈述方式的完全式为: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以预示学生在什么条件下,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根据具体情况,并不是所有的行为目标表述都要全部包含四个要素,但行为动词是一定要具备的中心要素。例如:"说出(行为动词)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行为动词)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行为目标陈述方式不适用描述那些难以测评、难以表现为外部行为的目标,为了弥补行为目标陈述方式的不足,对于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一般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来表述。尽可能地克服传统的目标陈述方法的模糊性缺陷,用较便于理解的、描述心理活动的、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的体验性、过程性的行为动词来刻画。例1、"体验(行为动词)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例2、"形成(行为动词)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二)化学新课程课时教学目标预设、表述的基本过程。在深刻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及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预设、表述课时教学目标。以九年级化学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编写方案为例,具体说明。
1、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及其所属目标领域。
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应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安排的本节课的教学进度,针对"内容标准"有关条目,界定本课时学习的基本内容范围。
《课程标准》第27页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标准有如下内容: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由于内容标准还不是最详细、最具体的教学目标。不能以上述"标准"栏中规定的与本课时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条目:"1"和"3"来直接代替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而是以此内容为指南,在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结合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展开具体分析,并结合参考"活动与探究建议",首先分解、挖掘,界定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是:
a、 简单了解定量研究的含义。
b、 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关系进行实验探究,形成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c、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d、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进而将上述"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进行提炼、归类,划分出上述基本要点的目标领域的基本范畴。属于 "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有:a、c、d等项。适宜采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来表述成教学目标;而适宜采用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来表述成教学目标的内容是属于"过程与方法" 目标领域的b项;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域的是:期望学生在有关知识的构建和应用的过程中,对定量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的认识和由此激起的探究兴趣、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体验和升华等内容。
2、确定学生的素养起点。通过诊断测验、作业批改和课堂提问或面谈等方式,了解、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体验水平等三项的总体情况。学生在学习该课题之前,已经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及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学生已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尝试实验探究的过程,小组合作还不够默契,,在"提出问题"、"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学生知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有些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燃烧的观察产生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以后质量总和减少了"的错误的生活概念。
3、考究内容标准上有关目标的表述中采用的行为动词的水平层次。
分析具体内容标准中的目标水平时,首先通过描述"标准"的动词来判断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的基本层次。关于"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等两条标准都涉及到行为动词:"认识",其在前者中属于认知性学习领域的第二层次"理解水平",其在后者中属于体验性学习领域的第二层次"反映水平";而"说明" 属于认知性学习领域的第三层次"应用水平",据此即可为选用相应类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课时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4、在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及所属目标领域"、"学生素养起点分析"和"内容标准行为动词水平层次分析"进行整体思考的基础上,再经细化,预设出课时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要求,在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确定、选择出最有针对性的课时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诸如:了解、感受、初步学会、形成、理举、解释等。
5、进行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
(1)主要采用"动宾结构短语"的行为描述基本方式。运用《课程标准》目标表述的新理念,一般情况下,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学生行为,其中动词即一个行为动词,而宾语则说明动词所关涉的对象。举例说明:1、感受(行为动词)定量研究和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学习、化学科究中的重要作用(宾语);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说明(行为动词)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本质原因(宾语)。根据需要,有些教学目标的表述有必要在行为动词前加上"行为条件"。如:例2中"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即是"说明"这个行为的行为条件。
(2)三维性课时教学目标的叙写模式。课时目标叙写模式主要有:①三维目标并列分述式:目标内容按三个领域并列分述的模式 ②三维目标融合综述式:把三维领域的目标内容有机融合综述的模式。"三维目标"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整体,三者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叙写教学目标时按哪种模式表述,依具体情况而定,灵活使用。但不论是按那种模式进行陈述,都必须真实体现目标的三维全面性,不能有所缺失。
(3)目标表述系统化。将课时教学目标规范、清晰的一条条表述出来后,便可按由低到高的次序进行排列,使之成为逻辑严密便于教学把握的课时教学目标集合。既能发挥教学目标系统的重要功能又能预示学生某种学习活动的具体的行为变化表现和阶段性、特殊性的学习结果。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三维目标融合式综述"的课时教学目标表述结果是:
a、简单了解定量研究的含义;感受定量研究和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实际作用。
b、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等实验基本操作,增强独立完成实验的技能。
c、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形成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树立一丝不苟、言必有据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d、列举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之。
e、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典型化学反应现象,能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质量不变的观点说明或推算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质量。
必须指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融入教师的教学机智和经验积累, 才会使课堂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灵性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文辅相:《中国高等教育目标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2][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王祖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45页。
[3][4]李小林,教学设计课程网上辅导,电大在线,2005年11月21日
[6]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目标的表述──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五
教学目标制定的步骤
(3)关于数学教学目标的思考
导学案培训教材案例 ——制定学习目标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目标的表述
如何上好公开课(6):你能正确表述单元与课堂教学目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