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阅读中的盲从与辨伪 网上读书园地论坛 免费学术资源站

历史阅读中的盲从与辨伪

历史阅读中的辨伪是一个老问题了,从道理上讲,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其重要性。但要真正做到却非常困难,尤其是当一个说法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同之后——毕竟人云亦云是最轻松省力的办法。
阅读明清之际的历史,随时都可能遇到这样的陷阱。这是一个道德感最容易受到激发的时代,义烈者之慷慨与失节者之猥琐都是传奇的极好题材。因此,这段历史的书写中,就夹杂了许多色彩鲜明的轶事趣闻。
以大名士钱谦益为例,舆论对他的讥刺多见于野史笔记津津乐道的轶事传闻,其中不乏夸张丑化,如侯方域所见《练贞吉日记》中所记之事:
有先朝钜公……尝游虎丘,其为衣其领而袖阔,一士前揖,问何也?钜公曰:“去领,今朝法服;阔袖者,吾习于先朝久,聊以为便耳。”士谬为改容曰:“公真可谓两朝领袖矣!”
这个故事在清初流传甚广。对其真实性,侯方域的态度是含混的,他一方面称之为“谑语”,一方面又赞其“表微”之功:只要能够达到有助于风教德育的目的,他似乎对事件的真实与否并不是那么在乎的。
从其所记之事来看,恐怕多半出于杜撰者的嘲弄。仅仅从情理上分析,钱谦益何至狂悖昏庸如此?新旧朝的差异原本是他心头的隐痛,满汉服饰也是当时的敏感问题,避之惟恐不及,怎么可能公然以此招摇?
事实上,降清对是钱谦益内心的巨大隐痛,对于自己的失节,他曾多次表达深切的悔意,如:
若谦益视息余生,奄奄垂毙,惟忍死盼望銮舆拜见孝陵之后,槃水加剑,席藁自裁。
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隐忍沉默的。为了避免招致更多的攻击,同时也困扰于自身的悔恨,他甚至于不作文字:
甲申三月以后,誓断笔墨,士友过从,绝口不及文事。
余自劫灰之后,不复作诗。见他人诗,不忍竟读。
倒是《柳南续笔》中的记载可能更接近他的心态:
一日,舟次白龙潭,诸名士方群趋迓之,天石(遗民金是瀛)忽投一诗云:“画舫沧江载酒行,山川满目不胜情。朝元一闭千官散,无复尚书旧履声。”宗伯得诗默然,即日解维去。
然而遗憾的是,或许是出于道德感的激荡,或许是追求更强烈的效果,在不少学术论文中,“两朝领袖”事件却更受引用者的偏爱。



[ 此贴被醉乡常客在2007-09-04 22:46重新编辑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进化的历史
最近的历史:1983-2013,还记得你的那些年吗?
历史特殊历史照
大解放1949
值得纪念的历史瞬间(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