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苓桂术甘汤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金匮十二·16)

苓桂朮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朮(各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十二·17)
下面我们用八格表展示的这一条整个思维过程,然后分八步,一步一步分析。
第一步,观其脉证。
与前面的原文一样,这几条原文也可以拆分出全身状态、主症和风险提示三组临床表现,只是这些信息在15、16、17条三条中,不只是条16。
全身状态,或病机或疾病的来源,在条16“心下有痰饮”,主症在条16是“胸胁支满,目眩”,条67是“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胸胁部支撑胀满、头目眩晕。未病提示是条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条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第二步,知犯何逆。
首先是全身状态,或病机或疾病的来源,在条16“心下有痰饮”,“心下”是疾病发生的具体部位,是病痰饮的停聚部位;而痰饮是病因,由阳虚、不能运行水液而导致水液停聚而形成,是有形的邪气。“心下有痰饮”主要是以脾胃中焦阳虚为主,在上也可以有心阳虚,本条的病机,也就是全身状态是心脾阳虚、痰饮停聚。
《伤寒论》条67与本条类似:“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条67的病机与全身状态描述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是外感病治疗过程中误用汗、吐、下的治法,损伤了心脾的阳气,导致水饮停聚于心下。两条不同之处在于,《金匮》条16是平素的心脾虚损,而《伤寒论》条67是误治的损伤。
其次是主症,条16是“胸胁支满,目眩”,或《伤寒论》条67“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胸胁部支撑胀满、头目眩晕。尤在泾云:“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心下有痰饮停聚,阻滞气机升降,见胸胁部支撑胀满;痰饮阻闭中焦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饮蒙蔽清窍致头目眩晕。
最后是未病提示。本条未病提示条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条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是说痰饮病情如果较轻,不可以采用峻逐的方法治疗。具体分析,我们在下一步进行。
总之,本条全身状态“心下有痰饮”的病机为心脾阳虚、痰饮停聚;主症“胸胁支满,目眩”是由痰饮阻闭导致中焦气滞、清窍蒙蔽所致。
三、辨识未病。
本条未病包括三方面内容。
首先,从病机来分析,本条为心脾阳虚导致的痰饮停聚,本虚标实,祛邪不可以伤正,尤其是在痰饮较轻时,更应该在祛痰饮的同时培护阳气 、防止复发,当温和地从小便去除痰饮,不可以峻逐痰饮,或用发汗、吐法、下法来治疗。原文用条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条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从主症轻重缓急来分析,条15、17是说在痰饮较轻的情况下,应当温药和之、从小便去除痰饮,更不可以采用峻逐的方法治疗。其中的原因是该病发于阳虚水停,而水饮痰涎停聚以后病情可轻可重。严重的痰饮,不峻攻不能去,可根据痰饮聚集部位采用发汗、攻下、呕吐以及利小便的方法治疗;轻微的痰饮,或原本的重症的痰饮经过治疗后,变得轻微的痰饮,治疗时则要考虑阳虚这一痰饮形成的根本的原因,应当用温和的方法从小便去除,不可峻逐,以防止损伤阳气。
最后,从间接治疗来分析,本条治未病,主要是从健脾益气角度杜绝痰饮的生成来源。
四、策略选择。
本条的治法与治略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及“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具体的方剂是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痰饮病本虚标实,发病时痰饮有轻重缓急之分。急性发作时,多病情急重,当根据痰饮聚集部位采用发汗、攻下、呕吐以及利小便的方法治疗;病情和缓下来以后,或者轻微的痰饮,治疗时应当用温和的方法从小便去除,以利于阳气恢复、疾病不再复发。而由于痰饮病多为慢性疾患,多反复发作,故而“温药和之”以去痰饮、复阳气是该病是否能够最终治愈的关键。
体现这一治法的是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尤在泾认为“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苓、桂、术、甘,温中去湿,治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
赵以德则认为:“本草茯苓能治痰水、伐肾邪。痰,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出之。然其水淡渗手太阴,引入膀胱,故用为君。桂枝乃手少阴经药。能调阳气。开经络。况痰水得温则行。用之为臣。白术除风眩燥痰水。除胀满。以佐茯苓。然中满勿食甘。用甘草何也。盖桂枝之辛。得甘则佐其发散。和其热而使不僭也。复益土以制水。甘草有茯苓。则不支满而反渗泄。本草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也。”下面我们一步一步分析。
第五步,随证治之。
本条主症“胸胁支满,目眩”,胸胁部支撑胀满、头目眩晕,由心下有痰饮停聚,阻滞气机升降,中焦气滞、痰饮蒙蔽清窍致而成。治疗宜温和地利小便,用茯苓等淡渗利湿的药物治疗。赵以德则认为:“本草茯苓能治痰水、伐肾邪。痰,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出之。然其水淡渗手太阴,引入膀胱,故用为君。”《神农本草经》谓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其主症、作用与本条“胸胁支满,目眩”接近,无论从病机与治法分析,还是从药证分析都是茯苓证。
第六步,治病求本。
本条全身病机为心脾阳虚、痰饮停聚,治疗宜温通阳气、健脾利水。其中,痰饮的祛除已经在“随证治之”分析,本步分析心脾阳虚的治疗。心脾阳虚,应当温补温通,药物如桂枝、附子等。考虑到“温药和之”的治法,本方选择桂枝温通心脾阳气。赵以德则认为:“桂枝乃手少阴经药,能调阳气,开经络。况痰水得温则行,用之为臣。”
刘渡舟教授总结桂枝作用为“补中气,平冲气,散结气”,这三个作用在本方都有体现。首先,本条心脾阳虚、中气不足,桂枝可依温通心脾、补中益气;其次,本条主症有“胸胁支满”,《伤寒论》条67“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有痰饮阻滞、阳气冲逆,是桂枝平冲气的适用证;最后,条16“心下有痰饮”,即痰饮结聚心下,桂枝可以起到散痰饮结聚的作用。
总之,治病求本,本条用桂枝,或本条病机为桂枝证。
第七步,治疗未病。
防范药物损伤方面,祛除痰饮当“温药和之”、“从小便去之”,不可以采用峻逐的药物,如甘遂等。这些可以体现在前面茯苓与桂枝的选择上,茯苓可渗湿、桂枝可通阳,二者都是温和的药物,间接治疗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白术。白术在本方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茯苓祛痰饮,如赵以德云:“白术除风眩燥痰水,除胀满,以佐茯苓”;二是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
第八步,依法合方。
本方起到整合诸药作用的药物是甘草。赵以德则认为:“然中满勿食甘,用甘草何也。盖桂枝之辛,得甘则佐其发散,和其热而使不僭也。复益土以制水,甘草有茯苓,则不支满而反渗泄。本草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也。”
总之,本方四个药物各自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茯苓祛痰渗湿,去除主症“胸胁支满,目眩”;桂枝温通心脾阳气,治疗心脾阳虚;白术可以健脾而杜绝生痰之源起到间接治疗、治未病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最后依法合方的作用,整个方剂治疗心脾阳虚的桂枝体质见痰饮结滞的眩晕、胸胁支满的茯苓证,体现“温药和之”的治疗策略,起到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作用。

上次课我们用八步法分析了苓桂术甘汤在《金匮要略》治疗痰饮的原文,今天我们用八步法分析这个方剂的临床应用,也就是从四个层次、一个关键分析该方的现代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17条及《伤寒论》第67条中,是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之一,刘渡舟教授解读这个方剂是:“以苓、桂为君,白术、炙甘草为臣,茯苓在方中的作用有四个方面:即甘淡利水消饮,宁心安神定惊,行治节之会,利肺气以通水道,健脾助白术以利水湿。桂枝在方中有三个作用:即通心阳而消饮,下气降冲,补心阳以制水饮,若无桂则茯苓不能通心阳而降冲逆,无苓则桂枝不能化饮利水。因此,苓桂配伍,相辅相成,实为通阳降冲,化饮利水之主药。方中更以白术健脾制水,炙甘草助桂以通阳。本方实为苓桂剂的代表。”
苓桂术甘汤整个方剂以通阳化气药与健脾利水药合用,配伍严谨,温而不燥,利而不峻,体现病痰饮者“温药和之”的治法,适用于所有痰饮病。'痰饮”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为张仲景所创。“痰饮”之'痰'有作“淡”,淡通“澹”,形容水的澹荡晃动,为水流动貌。“痰饮'之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更侧重于“饮”,是指水液代谢失常,停留于身体局部所导致的疾病。狭义的痰饮则是广义痰饮的一种类型,仅指水液停留于胃肠之病变。
除狭义痰饮外,根据饮邪停留的部位不同,还有悬饮、溢饮和支饮的不同。这些疾病涉及消化、循环、神经、呼吸、泌尿等多个系统;主症离散度大,有眩晕、心悸、胸胁支满、背寒冷如手大、小便不利、短气、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身体振振动摇等等;病机随着痰饮停聚的部位有脾胃、心肺、肝肾阳虚的差异,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病机,这给学习掌握这个方剂临床应用的难度。为此,应用八步法把握其中的应用要点与思路是掌握该方临床应用的关键。
一、第一层应用,即该方原著主治脾虚饮停、狭义痰饮的现代应用
严格讲,狭义痰饮是苓桂术甘汤的典型应用。狭义痰饮,原文中的叙述为“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基本病机为脾虚饮停。第16条、《伤寒论》第67条的基本病机是脾虚饮停,属于狭义痰饮。临床应用中,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胃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潴留以及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等疾病,除了“胸胁支满,目眩”,还需要有“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即体型偏瘦和“心下震水音”。
其临床常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部胀满,疼痛不适,恶心伴呕吐、嗳气、肠鸣胀气、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如果再伴有面色苍白、头昏、眩晕、晕厥、颤抖、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失调症状即可考虑使用本方。
具体讲,苓桂术甘汤治疗狭义痰饮的病机,脾虚饮停,即脾胃阳虚、水饮不化、凝聚为痰饮且停聚于心下。消化系统疾病到了苓桂术甘汤证的程度也需要一个长期的病机演变过程,如疾病初期发时多为湿热中阻,反复发作,损伤脾阳之后才会形成阳虚饮停。其鉴别要点,湿热中阻时,见舌红苔黄腻;而阳虚饮停的舌象是舌体胖大、苔白滑。
该方证临床表现可以用桂枝体质见茯苓证来概括。茯苓证为“胸胁支满,目眩”,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或以胃中有振水声为主诉,舌体胖大、苔白滑。严重时可用加用半夏燥湿祛痰,甚至是干姜温阳化饮。
其体质状态,原著称“其人素盛今瘦”,系由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谷、生成气血以养肌肤,肌肤失养而出现“素盛今瘦”的情况。而脾胃阳虚亦可由心阳不足、火不生土引起,故该方证可见心悸,即“气上冲胸”。阳虚内寒、体型偏瘦、易见心悸,这是“形寒”桂枝体质的特点。桂枝体质与茯苓证叠加,也就形成了苓桂术甘汤证,即“形寒”的桂枝体质见眩悸、胃脘支撑胀满伴振水音的饮停的茯苓证。
其治未病要点,一是痰饮病情较轻,茯苓渗湿即可,不可以用泽泻类利水,更不可以用甘遂类药物逐饮。二是用白术健脾以杜绝痰饮生产之源。
这个方剂是痰饮病治法“温药和之”的具体应用,主治狭义痰饮轻症,或者重证经过治疗变轻以后“微饮”证。结合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可以确定苓桂术甘汤作用温和,是介于善后固本的肾气丸与祛痰饮的峻逐剂之间的一个柔和的去除饮邪的方剂。
二、第二层临床应用,即该方证的主症拓展
《金匮要略》原著条16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是狭义痰饮,其主症是茯苓证。该方向广义痰饮的应用拓展也是以茯苓证主导,即从茯苓证的一个主症向另一个主症拓展。茯苓,《神农本草经》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1)“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即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以及《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是一致的;
(2)“忧恚,惊邪,恐悸”即《伤寒论》第67条“气上冲胸”,气上冲即心悸、大血管跳动的感觉;
(3)“寒热烦满,咳逆”,即茯苓能够渗湿祛痰止咳喘;
(4)“利小便”,如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结合第16条,茯苓证的主症主要是逆满、眩悸、咳嗽、小便不利,且茯苓淡渗利湿、作用温和,所以茯苓痰饮证的特点是“微饮”。《本草求真》将茯苓与通草、土茯苓、茯神等归于渗湿类,将泽泻、木通、车前子、茵陈、猪苓等归于泻湿类,而大戟、芫花等归于泻水类,渗湿、泻湿、利水是对药物利水湿作用强度从弱到强的三级排列。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茯苓证概括为逆满、眩悸、咳嗽、小便不利的“微饮”证。下面我们以茯苓证为提纲分析苓桂术甘汤的现代应用。
1.逆满:即“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心下逆满”,该方主治狭义痰饮属于此类。特点是胃中有振水声,如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2.眩晕:该方主治以眩晕为主诉的疾病,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低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3.心悸:该方可以主治以心悸为主诉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瓣膜病、心肌炎等。
4.咳嗽:该方主治以胸胁部胀满、咳嗽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胸膜炎、心包积液等。
5.小便不利:该方可以治疗以小便不利为主证的疾病,包括慢性肾炎、肾结石等,或者需要利小便来治疗的疾病,如特发性水肿、妇科带下、羊水过多、小儿狐疝等。
6.微饮:该方可以治疗任何部位的局部的组织水肿,眼科疾病,如白内障、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视神经萎缩,或者耳鸣、睾丸鞘膜积液等。
总之,苓桂术甘汤证的主症是茯苓证,可以由逆满、眩悸、咳嗽、小便不利的“微饮”的茯苓证来把握其主症特点。
三、第三层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证的病机拓展
苓桂术甘汤证的主症逆满、眩悸、咳嗽、小便不利的“微饮”的茯苓证,系由阳气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液而成的痰饮导致的。桂枝辛温,可温阳化气,这里的阳虚、不运是桂枝证。下面我们结合茯苓与桂枝功效特点,逐一分析苓桂术甘汤证各主症的具体病机。
1.逆满:“胸胁支满”或“心下逆满”,由脾胃虚弱,寒湿内阻引起。从这个病机出发,有注家将本篇“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用本方治疗。当然也可以把该方拓展治疗胃脘部的寒冷。
2.眩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加上第16条主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有注家认为本方证的病机是土壅木郁,即脾阳虚饮停导致肝气壅遏而化风,苓桂术甘汤中茯苓、白术健脾祛痰湿,而“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桂枝辛温。可以疏风、解郁而疏肝。
3.心悸:从临床有关文献报道来看,本方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有较好的疗效。桂枝可以温通心阳,苓桂术甘汤证的病机为痰湿阻滞,水气凌心。
4.咳嗽:呼吸系统疾病用的本方的时候,病机都责之于肺、脾、肾,兼痰饮内停。
5.小便不利:典型的如泌尿系统疾病,如证属肾阳虚失运,膀胱湿滞。“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桂枝可以通阳化气,与茯苓合用可以利水。
6.微饮:桂枝温通阳气、温通经脉,可以入五脏六腑、全身经脉,没有部位的限制;茯苓渗湿,也没有部位限制。故而全身任何部位的局部的阳虚水停,无论是通过脉症分析而来,还是现代的技术发现组织的水液蓄积、肿大,程度不严重时,都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来治疗。
总之,苓桂术甘汤证的主症是茯苓证,包括逆满、眩悸、咳嗽、小便不利、“微饮”等,其病机则通过桂枝温通五脏六腑、全身阳气的作用,由脾胃阳虚饮停拓展至肝、心、肺、肾全身各部位的阳虚饮停,各证对应的病机为阳虚饮停、痰饮滞脾、壅肝、凌心、射肺、稽留膀胱与停于周身的某一具体部位,特点是程度轻微,认证时桂枝体质桂枝证,对于方正证的辨别有指导作用。

四、第四层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证的治未病特点

一方面,防范药物损伤,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夫短气有微饮”出发,不要使用作用峻猛的药物。
另一方面,脾为生痰之源,苓桂术甘汤整个方剂温阳利水、健脾祛湿,可以杜绝痰饮生产的来源。
五、苓桂术甘汤证的治略关键
应用苓桂术甘汤的策略与关键在于把握其本虚标实与“微饮”的特点,在先泻实邪、后补正虚的治疗过程中,确定该方证的位点。在痰饮急性发作,痰饮较重时应针对病机选择作用较强的方剂;当痰饮转轻时,就可以换用苓桂术甘汤;当痰饮再减轻时,就可以用肾气丸温补肾气、善后固本。这就是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要表达的内容 。在这个治疗过程中,三个先后依次使用方剂构成了一个方剂系列。如:
1.逆满:温脾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方系。
2.眩晕:泽泻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方系。
3.心悸: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方系。
4.咳嗽: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方系。
5.小便不利: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方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七、脾胃阳虚证——1、脾虚水停证
中医治疗胸痹八方之比较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 道医网
李士懋先生胸痹经典引述
晓锦源:治病如治国--以苓桂术甘汤为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