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秘色瓷的装烧特点

晚唐和五代秘色瓷,除了在上林湖后司岙为核心产区外,在古银锭湖寺龙口、白洋湖石马弄、上林湖荷花芯等上林湖其他窑址也有发现。

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在同一窑场、同一时期采用相同釉料烧制而成,二者瓷釉的显微结构和工艺不同,装烧方式上主要体现在晚唐秘色瓷采用精细瓷土匣钵(瓷质匣钵)装烧,到五代后有粗瓷匣钵装烧,并口沿外壁及接缝处封釉。由于窑炉、窑火等技术提高,五代粗瓷匣钵也能烧造出出色的秘色瓷。

红色匣钵外壁为晚唐瓷质匣钵

秘色瓷匣钵时代特点比较明显,匣钵外壁明显红色,类似民间所说“火石红”,为晚唐细瓷质匣钵;颜色灰白为五代粗瓷匣钵。

瓷质匣钵对秘色瓷的烧结作用

秘色瓷器物胎质细腻纯净,不见铁锈点等杂质,一般不见土请,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

这和秘色瓷淘洗充分有关。秘色瓷中75%的石英在5-15μm之间,而普通越窑青瓷胎中75%的石英在30-70μm之间。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晚唐五代时期普通越要和秘色瓷烧成温度表明无论晚唐或五代时期, 秘色瓷和瓷质匣钵的烧成温度总体差别不大,秘色瓷的烧成温度低于普通越窑青瓷的,即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和瓷质匣钵致密度略低于普通越窑青瓷的,处于略微“生烧”的状态。

越窑盘瓷片标本 五代

黄釉

秘色瓷虽然略微”生烧“,在瓷质匣钵的密闭保温作用下,秘色瓷的瓷釉变得非常透彻、纯净,极好地促进了胎体原料在高温阶段的反应,使胎体的烧结程度提高。研究发现秘色瓷胎中大部分都是近圆形孔隙,高达60%,而普通越窑青瓷胎中仅为25%,圆形孔隙增多时,通常代表胎体的烧结程度比较高。

采用足端刮釉 泥点垫烧

晚唐五代秘色瓷的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盏托、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等,同一种器物还包括不同的造型。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的器物基本都以足端刮釉泥点垫烧

玉璧碗叠烧残器标本 晚唐

足端刮釉 泥点叠烧

不论圈足还是平底,器型大小不一,都采用足端刮釉、泥点垫烧。既有喇叭形圈足的茶盏也有体积较大器,如壶、穿带壶等。长度在16厘米及以上的枕,也是底部刮釉,采用多排泥点垫烧。

秘色瓷枕标本

 多排泥点垫烧

匣钵之间也是常见用泥点间隔叠烧。

秘色瓷茶托粘连瓷质匣钵

从茶托底部往上:秘色瓷茶托、瓷质匣钵和粗质匣钵

同窑有粗质匣钵和瓷质匣钵叠烧。瓷质匣钵较粗质匣钵的热融温度为低,秘色匣钵较容易发生融化。

存在垫圈、垫饼使用

秘色瓷采用了垫圈,如秘色瓷盒身和盒盖泥点垫烧、盒身与垫圈、垫圈与匣钵均用泥点垫烧。

盒身与匣钵之间为垫圈

垫圈与匣钵、垫圈与盒身均用泥点垫烧

秘色瓷采用垫饼

秘色瓷也有少量花纹器,主要在器盖等部位。

秘色瓷也有少量花纹器,主要在器盖等部位

其他装烧的观察

秘色瓷烧制中使用匣钵接圈、支圈叠烧、也有支烧具。

匣钵接圈可以便捷扩大匣钵容积,还可以使用为支圈叠烧,如烧制器盖。

匣钵接圈

支烧具

秘色瓷支烧具

垫具

秘色瓷垫具

秘色瓷枕专用垫具

如何打开秘色瓷匣钵?

目前通过遗留在后司岙的窑业堆积的秘色瓷匣钵推测,通过敲破匣钵取出瓷器。

敲打瓷质匣钵时,匣钵内瓷器很容易晃动、撞击匣钵内壁而损坏。

越窑粗质匣钵粘连无法分开

一般耐火土粗质匣钵是很难敲碎的,宋代景德镇影青瓷的匣钵发生粘连时,基本都直接废弃,窑址遗留有大量多匣钵粘连的匣钵柱。

秘色匣钵通过敲碎取出秘色瓷器

推测秘色瓷的瓷质匣钵和粗瓷匣钵,较烧造普通越窑的粗质匣钵为脆,同时秘色瓷器有泥质和匣钵相连起到稳固作用,有助于减缓秘色瓷器和匣钵的撞击。

器物过烧容易和匣钵发生粘连

秘色瓷的装烧和普通越窑没有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匣钵使用的不同。目前在瓯窑、婺州窑没有发现由釉密封的瓷土匣钵,晚唐和五代的秘色瓷来自上林湖、白洋湖和古银锭湖地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峰翠色何处寻? 揭开“秘色瓷”神秘面纱!
夺得千峰翠色来—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器
唐、五代瓷器
能玩懂搞定越窑秘色瓷:那也是顶级高手
宋代南北青瓷
越窑青瓷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