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凌云讲语文:学术著作阅读批注些什么——以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为例

前面一篇文章讲过批注式阅读的方法,那么就学术著作如何进行批注阅读。我以为首先我们要明白批注是为了什么?批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阅读作品,让我们对作品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学术著作这类文体,我以为首先是吸纳它的学术观点,然后是学会它是如何就学术观点一步步论述的,学习作者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精彩的论证。

    针对这两点有哪些值得批注呢?

    1)对于文章中提到的一些陌生概念,陌生字词,陌生典故通过查阅字词典、参考书进行批注,目的是弄懂文意,这个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词,做到不遗漏、不含糊要彻底弄清楚。

2)勾画文中的重要概念,并结合作者对概念的阐释,进一步批注出你对概念的理解和阐释。

3)勾画出主要观点,最好一句一句读,找找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再一段一段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把观点集合起来,找出之间的关系,最后批注出作者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后借助这些观点来更加深刻的看待另外一些事。

4)批注出作者论述一个观点的方法和前后之间的联系。在这里,你完全可以一个最忠实的读者的感受,放下身段一步步的设问,让作者的文字带着你在理性的天空中遨游,你可以体会作者是用何种逻辑方式进行推理的,你也可以从作者论证的反面或侧面进行批驳,最后感知作者论证逻辑的严密;你还可以将自己准备如何言说一个同样观点与作者的言说进行一个长短,浅深的量化比较,从而明白作者思想的深邃与幽远;你还可以看作者是如何形象的表达一个概念,从而理解作者文字及思维的功力。

5)批注文章的整个意脉线条或论证路线。画出作者如何立论,如何论证,最后如何回到起先立论的基础问题,这个闭环状的,周延得密不透风的文章结构。

6)批注那些让你惊叹的说不出话只有膜拜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你会膜拜,有没有方法,写出来,这是你未来写文章将会用到的方法及模仿的范本,做一些必要的记忆也是可以。

                                   差序格局

 (读到题目,就想问作者何为差序格局?定然有带着这个问题读下去的触动。)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私是一个概念,作者如何阐释呢?首先我们自我进行一个阐释。私,禾也。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说文》。段玉裁注:“盖禾有名私者也。”。“禾”指“谷物”。“厶”意为“自我”。“禾”与“厶”联合起来表示“自留口粮”。古人交出去的粮食就为公粮,留下的自我的口粮就为“私”。以此来看,留下点自己的口粮,这也算不上什么大毛病,且看费先生如何言说。)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将私说成只顾自我不及他人,这也算一种毛病了。)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这句话的严密的严密之处在于一个“多少”,没有多少,我就会批驳你了,但有了“多少”也还客观。)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整个中国人,都多少有点这样的态度)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以此像更严重的说,无外乎就是这么严重的事情都存在,那一两点的自私自然也就完全存在了,三段论的逻辑推理很严密。)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起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用苏州屋后的河来言说公家的大可不管,自家的才重要,你看用一个举例就再论证了观点,且这个例子最后加一句,这种小河是公家的。理趣,情趣都有了,费先生这一段就将一个中国人的“私”,你看首先是第一句立论,然后以俗语来对私阐释,这样没有复杂的概念定义,没有抽象的概念,但是你就直观的感受到了“私”。接下来以三段论逻辑推理进行言说证明整个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态度,最后再举例,此刻你相信了吧,中国人确实多少有点“私”这种毛病的。)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自然的承接,那么公的东西不光不管,还想从中捞点好处,占点便宜。费先生将中国人的人性着实看得深刻)。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以实际生活的例子来继续论证,目的为何?让你进一步往你自己所见的生活中去靠去找,那样论点的论证就自然而然,并让你深信不疑,因为你觉得你生活越是这样,这样的生活得出这样的观点就越笃信。)于是象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在生活中,不少人总是把新的钱币留起来,先花破旧的钱币,从而造成新币的流通不如旧币频繁。新币就像是被旧币赶出了流通市场。),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这里运用格兰亨姆的公律来打比方,人们也是过于看重“私”,就因为这样必然大范围的忽略公,公也就驱逐出境了。)

从这些事来说,(每一段都是承接而来,文章意脉从没有断过)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一般人看到“愚”和“病”,但费先生却看到了“私”,且说这病更重更普遍,更根深蒂固。)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贪污无能也可与“私”相联系,但联系的桥梁在哪里?或者交叉点在哪里?这很见一个人的思维力。凡事物之相连必找一个交叉点,这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中国人并不是不善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洋人谁不侧目?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那么这种私,如何祛除,有没有好的办法,起到一个社会的疗效。作为一个学者,面对问题,不是马上找社会根源,而首先是从概念本身入手,这种思维方式应该学习。你看,要解决私的问题那么迫在眉睫,那么首先是不是考虑一下在何种情况下为私,好怎么界定。费先生说看看其他人与自我的界限怎么划,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宕开一笔,我们先从社会的格局说起,社会的格局自然会体现一个社会人的普遍心态。至此格局开始出现,但离差序格局还有一段距离,因为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社会格局吧?费先生一路铺垫,一路议论,逻辑的严密也自然显现出来。)

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无比形象,西洋的社会团体性的特点,这样言说就想得到感受得到了。)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比喻论证,还得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便观点更明晰)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看捆与捆之间是有界限的,前后的印证很严密)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稻草、一束、一扎、一捆,你看也很对应恰当)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前面的比喻也有不周延的地方,你是可以批驳的,但是费先生马上补充一种可能,一个人可以都加入几个团体,这时候就完全周延了,合丝严缝找不到一点破绽。)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提出概念团体格局,就是一个社会出现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布局,是以团体的方式。你看对概念的阐释是可以像费先生一样用譬喻的方式的。)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那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那么如何更加深入的论证西洋的团体格局呢?就拿生活中一个小事情,西洋人对家庭的界定清楚,而这国呢,含糊不清,原因是什么?中国人对团体本身不在意呀?所以论证了中国不具有这样的团体格局,从生活中探究的小事进而发掘底层一些道理,费先生这种善于将具体抽象出来的逻辑能力确实惊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又说:“豭”,牡豕也。此说有据。在商代甲骨文中,“家”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宀”(房屋的象形)中的豕为雄性的(腹部有突出的雄性生殖器),另一种较简单的写法,不强调性别,突出雄性生殖器的“豕”应是“豭”的象形初文,是兼称声符的。而不强调性别的“豕”则是省形。所以家代表的是我们人的居所,这里有养殖文明,这里也能体现社会格局,我们且往下看。)“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了继续明确中国人的社会格局不是团体性格局,进一步以家来说,中国人对家的概念界定依然是含糊的,跟西洋人是有极大区别的。)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继续承接,触发你一起思考,答案就是我们的差序格局了。至此差序格局出现了。)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形象的比喻来言说差序格局,你明白了吗?中国人与中国人的关系,首先看个人,每个人就是一个个体的石头,丢入水里,你会生起波纹,每一个波纹都会一圈圈的波及出去,形成影响。只要你力量涉及的地方便会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同心圆的关系,他们因一个人的最原始和核心的那个人为圆心进行一层层一代代进行的组合人际关系。)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还有其他的体系,比如你自己祖上的这个体系,还有你母亲家族的体系,这样一层层推导下去,体系自然无穷。)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要接近真理,必须利用抽象,哲学视野,应该有这样的体察事物的意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说得就是上面这个道理,进一步言说阐释,为使读者更加明白。但这还没有说明白跟差序这个概念的关系,且往下看。)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先说亲属,再说地缘,费先生准备采用归纳推理逻辑了。)现代的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看一个事情绝不仅仅看表象,关键看本质,这里作者就是去表象探本质的范例。保甲制形式上看有点团体格局的味道,但本质还是个体的同心圆。)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象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象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借用文学中的典故来加以论证,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中国的关系圈子是具有伸缩性的,提出一个响亮的观点,这也是差序格局的一大特性了。而这个特性的提出作者正是采用了归纳推理的逻辑方法,我们再看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人际关系的圈子也无外乎这两种关系了。因此论证的抽象方法和逻辑的演绎的严密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一次震醒!)

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之前的比喻还在发生作用。这个比喻是作者想到的一个差序格局的镜像,而这个镜像发挥的作用越大,越能得出作者思想的深邃,逻辑之严密。波推出去越远自然就接近消逝,所以这种人际关系也会越薄,影响也就越小。)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差序出现了。那么什么叫差序?基本意思是等级,但这不是学术阐释。)“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人文相次,就是有伦理,那么伦理就是一圈与一圈水文之间的次序,如果有序,依次推及有次序就叫有伦理,如果乱了次序没有进行等级式的依次推导就是乱伦,巧妙呀!)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十九期)(看来和我上面的理解是一致了。)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开始解释差序了。差序就是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费先生,说明白了差序格局是什么?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的社会格局就是差序格局呀?于是费先生讲伦理就是差序格局的代表,人伦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规则就在于重伦理,那自然得出中国人的社会格局就是差序格局了。作者在此用三段论进行逻辑推理。)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推己及人,合乎这种社会格局更符合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认同,看来一切民族的思维观念不是凭空产生,一定与社会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种普遍的思维定式一定是与一个民族原始的心理认同是有关系的。)“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到这里好像把差序格局说清楚了,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前面谈到“私”,产生的原因是社会格局导致的,但差序格局又如何形成了中国人“私”的这个病,显然还要论证。好,费先生该如何言说,且往下看。)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中国的社会关系好像是以“己”为中心的,很容易想到个人主义,但是费先生告诉你,这个的这个不是个人主义,只是自我主义。进行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概念的辨析是有必要的。那何以分别呢?还是以权力的划定为分别,还是以是否以团体为基础划别,很合理很有说服力。)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象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很形象,对差序格局的一个特性,自我就是中心进行进一步言说)孔子并不象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中西方文化意识的对比,更看出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还是要自我然后推及他人的。这种思维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象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孔子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并不象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他不象耶稣或中国的墨翟,一放不能收。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论证开始往回收了,犹如转了一个圈现在要回来,将差序格局与“私”的问题真正联系起来说个究竟了,这是解决问题思维的瓶颈地带了,很关键也很见功夫,且看费先生如何评说。)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时,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种差序的推进形式,把群己的界线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糊两可了。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正是,这种“私”本身是从为自我出发的,这种为为自我也本身是源于我们作为社会人对自己的认同方式决定的。)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大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是,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惟一特出的群己界线。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象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格局导致,对团体的意识淡漠。中国人很多人讲为团体其实还是自我势力能影响的那个团体,那个模糊不清没有根本界限的团体,所以团体的界定都源于自我,那么为团体的根本动机还是源于自我的,所以这是“私”的病,厉害矣,依此可以看清我们社会上很多事情矣。)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一点,我将留在下篇里再提出来讨论了。(进一步说明了“私”的根源就是差序格局的社会格局所导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部编新高考版)板块9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课时80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核心概念,理解迁移
费孝通:为什么中国人爱占'公家的'便宜?
论述百练:《乡土中国》(费孝通)
(两材料)(论证方法)关于“差序格局”“《论语》”
N读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感作文
【名著细读】《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差”与“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