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讲案 | 第一篇学而之第12章

学而之第12章

原文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若说:“礼的施用,以和为可贵。古代君主的治道,这一点尤为可贵,小事大事都遵循和的道理去做。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为了和去求得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探究

“礼之用,和为贵”怎么理解?

礼,简言之,指周礼,西周礼制;泛言之,指当时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和,为孔门所倡导,关乎政治、伦理的社会法则。

和,字有异体。一曰唱和、应和(hè),一曰调和、中和(hé)。和,古字为龢,异体为咊。《说文》说:“龢,调也。”《吕氏春秋》也说:“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说文》又说:“盉,调味也。”《广韵》也说:“盉,调五味器。”故知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推而广之,事之调适谓之和。

治国用礼,其旨在和。先王治道,礼无不在,而贵在和谐社会,和顺民心,使百姓“安之”(《季氏》)而能乐业。和又有法则,调而使和谐,在耳为乐,在口为味,不可勉力为之。周公制礼,在于施用于世,故贵在能和;换言之,西周之和,又需礼来节度。故礼成大原则,和乃大用处,立礼为求和,当然这和是等级制之下的和。钱穆以为,节如竹节,虽一气相通,而上下有别。父子夫妇,至为亲密,然彼此亦必有别,有所节限,始得相与成和。

总揽有若之说,礼之制,在于用,用之的,在于和。礼讲等级,和则可缓和不同等级间的矛盾与对立。西周之世,周公制礼,等级森严而界限不容紊乱。居上位的,多以繁琐威仪显示于下民;在下位的,则每怀畏惧态度唯命是从。孔子之时,周礼崩坏,等级变异,矛盾激化,“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现象已属常见。有子“礼之用,和为贵”之说,还有以“和”为重的言外之意。重在和,对于一定程度上缓和等级、序列间的对立,维系既有的社会秩序,也不失为一调剂之方。

《邢疏》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邢昺礼、乐并举解释本章,以为孔子讲“和为贵”,而不止于“礼”。

又,“和”与“中庸”相辅相成。《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疏证》则说:“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算是进一步的阐释。

有若的“和为贵”理念,既有夫子的言传身教,也有文化传统的熏陶。中、正、和、合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史籍最早见诸《易》。孔子晚年喜易,“韦编三绝”,故“中庸之德”“和而不同”思想(《雍也》《子路》),实为空穴来风。

有若在春秋战国礼乐崩毁、老师一意游说“克己复礼”的背景下,提出了“和为贵”的底线,即“礼之用”,“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集注》引范氏说亦很到位:“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

跨越两千多年风雨,今天说“和”,亦可借鉴。营造和平、和睦、和谐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正如《皇疏》所云:“用乐和民心,以礼检民迹。迹检心和,故风化乃美。故云礼之用和为贵。”当然,这“和”,并非无原则的和,也并非以西周礼治之等级为则,而是以社会公认的礼仪规范为准。显然,仅从礼仪的自身应有属性而言,这个道理适应于任何社会。
扩展阅读

论语讲案 | 学而篇第1章

论语讲案 | 学而篇第2章

论语讲案 | 学而篇第3章

论语讲案 | 学而篇第4章

论语讲案 | 学而之第5章

论语讲案 | 学而之第6章

论语讲案 | 学而之第7章

论语讲案 | 学而之第8章

论语讲案 | 学而之第9章

论语讲案 | 学而之第10章

论语讲案 | 学而之第11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12、有子曰:礼之用
《中庸》注释(三十三)
礼记集说卷六十一
山堂肆考
孔子的思想体系
荣进集-明-吴伯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