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研共进的教研文化建设

共研共进的教研文化建设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其研究目标直指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专业发展的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内涵是创新教研活动,重建与完善教研制度,形成新的教研文化。我区作为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率先开展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通过西南师大课程中心和市教科院的专业引领,探索了以读书为起点,问题为核心,反思、互助、引领贯穿始终的“共研共进的教研文化”建设。

个体反思   团队协作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起点)

反思日常性教学发现自己的真实问题      提炼共同问题形成研究专题    以课例为载体  

教师为主体的    多种教研活动   行为跟进     研究性教学    反思再发现引起循环研究

  一、读书与培训——新教研文化建设的起点

校本教研的第一件事,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读书。读书能让人知不足,让人明理长智慧。校本教研能否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能否在学校发展中扎下生命之根,取决于教师教研素养的全面优化,而教研素养取决于教师“教育的眼光”,而“教育的眼光”则需要理论的指引、同事间经常性的智慧碰撞。这样的氛围只能存在于人人读书的文化环境中。在开展校本教研之初,我区中小学校园内掀起了教师读书热,老师们既品味“大餐”式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也吃一些“快餐”式的精粹教育美文、教学案例。如朝阳小学的“博学工程”,建设家庭小书架;122中学的“打造书香校园”的办学理念,开展“弘扬民族精神读书节”活动;朝阳中学的“建设学习型学校”规划,举行“读好书论坛”。更可喜的是,不少农村学校也将有限的办工经费挤出一些来购买新课程书籍供老师阅读,还有的联片学校共同购书,跨校借阅,重点学校为被帮扶学校提供图书,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好读书、读好书已在我区蔚然成风,为开展校本教研,实现问题争鸣,对话交流铺开了第一条行动之路。

校本教研专题培训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再次铺开了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对于我们,似曾相识又感陌生,它的基本理念,操作方式,与已有教研文化的关系等若干问题,没有去深思熟虑,因此开展校本教研专题培训与读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选派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校本教研专题培训会,同时,邀请西南师大课程中心李森博导和市教科院李常明、王纬虹副院长为教研员、骨干教师和中小学校长开办“校本教研”系列讲座。另外,还借助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教研组长以及骨干教师培训班开设不少于10学时的校本教研培训课程,请大学课程中心或市区教育科研人员给培训班学员上课。近两年来,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多次深入中小学开展既有一定理论,又偏重于实际层面的校本教研培训。

改革的力量来自于学习,用学习来避免盲目,读书与培训也就成了新教研文化的起点,观念指导行动,这是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们的共识。本学年初,我们对40余所中小学的2000名教师进行了“校本教研实施过程的调研问卷”,有73.8%的教师认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扎实的教师培训是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前提。

二、刷新传统教研  重建与完善教研制度  实现研究取向的变化

学校有教研组的同伴研究,区县有中小学教研机构的专业指导,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优势,校本教研正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教研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的内涵,进行教研的组织领导方式、研究方式、指导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从技术熟练取向到文化生态取向、单纯研究教材教法、命题考试到全面研究学生和教师行为、重活动的组织到重研究、关注狭隘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的深刻变化。

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基层组织,是校本教研的主要依托,只有抓好了教研组建设,校本教研活动才能有效地开展。然而,曾经一段时间,过重的刚性事务工作挤占了学校业务线人员的思考、学习和钻研时间,教务处变成了事务处,年级组替代了教研组。在抓校本教研初期,我们首先抓了教研组的建设,削弱教研组的“行政”职能,挖掘教研组的“研究”潜力,将教研组的职能转变到以校为本的教研上来,比如改变过去对教研课的评价式评课为专题式的问题探讨;教研活动实行“首席发言人”与同伴围绕主题对话、质疑相结合,目标直指解决具体而实在的教学问题;改革传统的教研组结构,纵向实行不同年级的同科教研,横向实行跨学科教研等。坚持传统教研中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做法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利用好校内教师之间的差异这笔丰厚的教研资源,如学校领导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入课堂听课制,区教委在2004年还特别对校长和主管教学副校长的听课笔记进行检查评比;坚持职初教师、有经验教师、资深教师相互听课制;坚持各类教师的“磨课”制,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教学能手上观摩课,一般教师上研究课;坚持并优化传统教学的“六认真”,坚持新老教师“结对子”,实行“导师制”,让全体教师在团队中共研共进。

继承并刷新传统教研。传统教研中对研究问题的生成,大多是教导处或教研组在期初根据教材、根据经验而预设,内容以学习理论文章、研究教材教法为主,而现在是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发现急需研究的问题,填写《校本教研问题需求表》,再对各个体的问题进行筛选,发现共需,形成一段时间的研究专题,落实于教学的各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跟踪研究,并在研究中强调行为跟进,让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研究的态势。对备课的改革,重在抓备课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强调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的融合,落实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如121中学开展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反思互助(核心)——再实践、再反思——形成经验”的备课与上课研究活动。

教研机构处在一个地区教育业务的研究、指导与服务的位置,教研员介乎理论与实践层面之间的“中介”位置,因此,教研员是校本教研中主要的专业指导队伍。在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中,我们明确提出教研理念:在共研中作学生、朋友和参谋;在教学中服务教师,共享发展。履行教研职能时,一是降低教研重心,这是校本教研的标志之一,我们将区级教研活动下移到协作片、下移到学校,实现教研活动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结合,集中视导与校本教研结合,区级教研与协作片教研结合,教研员以学生、朋友、参谋的身份参与教研,与教师对话,发挥专业特长和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的特点寻难、觅忧、催生。二是基于教学研究教学,以问题生成问题,教研要增强教学感悟力,要有教学智慧的碰撞,教研员将自己置于普通教师之中,坚持每学期上一至二次教研课,寻找教学的切肤之感,发现教学中的真问题,引发参与者的深思考,达到基于教学研究教学之目的。我们还强调教研员带着问题走近教师,走进课堂,对教学现场进行观察、调研,再带着更多具有共同性、代表性的问题走进“区学科核心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让这种思路回到教学中进行检验。这种扎根于教学土壤中的本土化教研,实在、鲜活、针对性强、实效性好。

建设以人文关怀,引导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校本教研持续开展的基本保障。我们做实校本教研,重建与完善三个层面的校本教研制度,一是区教委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的“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校本教研专项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北碚区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碚教发200441)号]和《关于联片教研和教研帮扶的通知》[碚教发200481)号],明确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表明了教育行政部门抓校本教研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区教师进修学校制定了《关于加强校本教研指导与研究工作守则》,进一步明确新课程下教研机构的作用,明确了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角色地位,责任与义务,把校本教研作为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在持续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论坛中,指导各中小学建立校本教研的启动、组织、指导、交流、服务、激励等一系列实施的制度,如《校本教研问题需求调研制度》、《教师成长工程规划——青蓝工程、博学工程、名师工程》、《校本教研工作方案》、《校本教研活动规程》、《校本教研评价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出发点均是变管为导,为搞校本教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探索“以校为本  聚焦课堂  三级联动  共研共进”的立体教研模式

创新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形成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模式,是建设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重点工作。校本教研立足学校,突出“研”字,发展教师,为了学生,根据这一思想,我们构建了“以校为本,聚焦课堂,三级联动,共研共进”的立体教研模式(如下图)。

该模式的特点是以课堂为基础,多主体、多方式的研究均指向课堂;以校内研究为重点,突出因校而研;联片教研与教研帮扶是重要的教研方式,在线教研作为有益的补充;问题引导学习,差别推动进取,凸显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专业支持机构与教研员共同组成专业引领队伍。

解决问题的依据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生成了什么新问题?课堂中是否得到解决?用何种方法去解决?

问题

立足本校是重点。以学校为基础的研修在校本教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本教研重在关注发生在学校内、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中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真正期盼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时,首先突出本校,大多数问题来自本校,大部分活动开展在本校,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本校,各个学校围绕问题(如右图)形成自己个性的研究范式,如主题式教研,会诊式教研,一课多研式教研,几校或几人同创一课式教研等教研模式。各种模式的目标都是在解决问题中求得共同研究,不同基础上的共同进步。

聚焦课堂的校本教研,研究课堂是重中之重,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生命精彩的发源地。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中始终坚持有利于教师教育素养、学科专业水平、教学设计艺术的全面提升,最终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重心在课堂,无论是我们深入到中小学指导校本教研,还是开展全区性的校本教研现场研讨,都是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借助顾泠沅教授的“三实践二反思”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坚持研究的问题源于课堂,研究原生态教学,让教师反思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列举,通过备课组对这些问题的整理筛选,学科教研组的再整理再筛选,确定出有研究价值并能进行研究的“真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找出解决对策,设计出新的教学行为,再由同一教师或同组教师落实到同类型的课堂中,通过课堂进行再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进行再改进,有条件的学校再次将改进后的设计用到课堂上去实践,以完善并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的收获。我们采取类似的“行动教育”模式,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改进课堂教学,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我区是典型的“城乡二元型”地区,长期以来,优质师资向城区、向重点校流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使本来骨干缺乏、机制不活的乡村学校的教研在动力、资源、质量等方面更为薄弱。因此,我们在推进校本教研时,不仅重视“教研引领,因校而研”的校内教研,更创造了“联片互动,合作共享;教研帮扶,均衡发展”的区域校本教研。

开展“点对点”的教研帮扶。“点”是指市、区级重点校、示范校及已申报的区示范校帮扶教研薄弱校,现已确定校本教研重点帮扶学校中有7对中学帮扶对子,13对小学帮扶对子,开展以区域划分的联片教研,教研科研优势明显的学校带动片区范围内的学校开展教研,我们将中学划为5片,小学划为6片。教委基教科的全体人员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分到各片区作教研联络人。

我们在校际资源相互支援的基础上,开展了多层面的教研活动。如以关注对话、切磋,研究解决问题为主,而不评优劣的“校际会课”;以深度交流,分享经验为主的“教学互访”;以面临相同或相似问题,而追求共同理念与价值的“专题合作”;以面对实际,能者为师,讲求实际,互为师徒式的“同伴结对”;以提高理论修养的“校际读书论坛”;以促进教学管理的“片区课堂质量督导组”等。从近期对全区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研与访谈中欣喜地了解到,有近4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校际互动教研中得到了实惠,一些农村教师,一般学校的教师反映:他们参加片区教研,到帮扶学校听课、听报告、看活动开了眼界,对自己的观念、理解教材的水平,上课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也有到被帮扶学校去搞了教研的老师反映:他们去一次,就让自己的教育灵魂得到一次洗礼。有91.7%的教师反馈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时,希望能开展联片教研或教研帮扶。

四、提供交流碰撞的平台  推动校本教研的全面开展

为了让校本教研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研行为,让中小学领导对校本教研有切肤之感,我们一边深入中小学指导切合学校和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一边给各校提供一些纸质的活动案例、教育叙事、研究个案,以唤醒、激活管理者和教师的思维,同时组织带有观摩性、研究性的校本教研现场研讨活动,引领校本教研的全面开展,让各级各类学校动起来。我们已经组织了三次全区、全市性的有规模的校本教研研讨现场,来指导全区各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开展。一是以水土中心校为活动现场的第一届北碚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现场研讨,这次活动让参与人员看到了如何以一节课为研究案例,利用新课程理念来反思、评议、改进一节课的设计和教学,看到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方式——组织教师置身真实的情境中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研活动。二是由区教委和教师进修学校共同承办的有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参与的重庆市新课程与校本管理培训研讨会,三天的培训中用了一天时间来展示、培训与探讨校本教研,活动中看到了在新课程下如何以校本教研为主线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看到了校本教研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的魅力,参培人员还清楚地看到了“从要研究的问题生成入手——整理问题——提炼研究主题——课堂上与教学行为的契合——同伴与个体共同反思与互助——专家点评引领与改进设计”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校本教研全过程。三是以江北中学为活动现场的第二届北碚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现场研讨,这次活动在总结前两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将江北中学开展校本教研以来的制度与管理的过程再现,活动创新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探索,还让参与活动的近300名中小学校长、教师分别参加到若干个教研组的课堂和研讨现场中去,经历、体验某一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参加活动的每个成员不仅经历了所在教研组的活动,而且还了解到其余各组的上课与研讨活动,在经历这些活动之后,再聆听“课程实施缔造取向下的校本教研”的专题报告。这次活动后,不少校长、教师反映,他们经历的这样一次校本教研活动,真是受益匪浅。

五、面对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困惑  积极寻找对策

经历两年的校本教研的辛勤耕耘,隐形的成果多于有形的成果。校本教研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味,我们高兴地看到不少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渗透着强调个体与团队的协作与共建,强调学习型教研组与学习型学校的构建,强调教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依托。

校本教研廓清了教师个人的发展愿景,提升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品质。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校本教研论坛中感言:经历两年的校本教研,才真正体会到“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速效剂”的真正含义。我知道了该怎样去反思我的教学,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反思教学活动是否做到了“沟通”与“合作”,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内伤”等,我将走上“反思——协作——研究——共享——成长”的专业成长之路。校本教研成熟了一大批类似这样的反思型、研究型教师、他们的职业生活已变得丰富多彩,到目前为止,我区已有21位教研员或教师或受市课改指导组之托,到市内区、县搞课改通识培训,或受出版社之邀,赴市外上研究课、搞教材培训等。

但是,从校本教研的可持续发展来思考,我们在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困惑,期盼专家与同行的指点。

教研制度重建,文化再造,教研员的角色转变和能力提高迫在眉睫。然而,教研员与教师的“一对多”的专业引领的作用如何才能发挥尽致呢?

今天开展的校本教研,从某种程度上讲还带有“行政指令”的味,如何才能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职业素养呢?

集“行政、事务、教务、教学”于一身的“村小教师”,他们要自我研究不太可能,同伴互助不现实,专业引领成幻想。关注这种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有效的举措和途径究竟在哪里?

农村教师经济待遇、工作环境差,承受压力大,培训任务重,但有实效的并不多,而学校在校本教研方面的投入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是开展校本教研中的一个突出困难。从我区的调研问卷中反映出,约有80%的教师(农村教师达94%)将“领导支持、资金投入、现代设备”作为了搞好校本教研的前提条件。

尽管开展“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时间不长,还处在探索与尝试之中,但我们愿意继续以国家级实验区的姿态,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方面发挥国家基地作用。

1.进一步加强学习与培训,理解“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实质。利用教研下校指导开展校本教研培训,在骨干教师培训班开设校本教研课程。特别是利用我区已启动的教研员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档次,增强教研员的研究与指导能力,同时呼吁市有关部门尽快填补对教研员培训这个真空地带。督促各中小学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的校本培训,搞好校本教研为主体的校本管理研究,实现教学研修一体化。

2.进一步在教研制度的建设与创新、教研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方面作出探索。一是对传统教研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分析与改造,研究新的教研制度,促进对校本教研的评价、监控与管理机制的形成。二是不断完善已有的校本教研模式,坚持课例式教研,从对教师的访谈中得出,课例式教研是激发他们参与教研内驱力的一剂良方。三是积极鼓励各校探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

3.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校本教研工作是今年研究的重点,我们将继续探索“联片互动,教研帮扶”的科学性、实效性与操作性,研究关注农村、边远地区、薄弱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4.继续提供多层次、多类别的交流碰撞平台来引导校本教研的开展,计划本年度内除区内开展12次有指导意义的校本教研现场研讨外,力争与外界合作,举行“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市级或更大范围的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

校本教研让我们成长,正如诗曰: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本教研制度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几点认识
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组室建设讲座一之1)
有效教学讲座七之五(有效教学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怎样做校本教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