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利用间接证据也可以构建证明体系

                     文/赵玉来律师

       证券犯罪大多属于行为人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实施的犯罪,犯罪的隐蔽性强、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相应的证据容易被隐匿或者毁灭,因此证明构成了犯罪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司法机关充分运用各种证明手段来证明犯罪的发生。其中,利用间接证据也可以构建证明体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例第65号:王鹏等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2020年第2号(总第175号)第25-28页。)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之一。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是,对这一标准具体到底如何把握还存在争议。但是,争议归争议,即使案件缺少直接证据,司法机关在办案中也会考虑通过间接证据构建完整的证明体系。

    一、证明标准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适用却需要解释

    《刑事诉讼法》第55条第2款的规定是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法律依据,该款规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刑事案件,司法机关会将上述三个条件逐一考量,从而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对于这个三个条件如何把握,需要具体到每个案件中进行具体分析,在适用的时候,还需要检察官、法官通过解释进行适用。

    侦查阶段、提起公诉阶段以及法院判决有罪是否应当贯彻同一证明标准?这还是有争议的。一种观点主张,法律在三个环节均要求“证据确实、充分”的做法未体现出证明标准的层次性,是不合理的;(参见:陈卫东、刘计划:《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3期,第71页。) 而也有观点认为,至少在当前条件下,三阶段适用统一证明标准有其必要。(参见:孙皓:《“论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化’误区”》,载《当代法学》2017年第4期,第106—107页。)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5条第2款的规定,该证明标准应同时适用于侦查、起诉和审判三个环节。

    二、通过间接证据可以构建证明体系

    对于公诉案件,检察机关的办案人员应当构建起明确的证明体系。假如某一案件的证明体系中证明环节有缺陷甚至缺少关键节点,则需要补强证据。比较常见的方式是检察机关引导侦查机关取证、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明确补充侦查的要求和需要补充的证据。

    一般而言,补充侦查的这些证据大多属于间接证据。“凡不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是间接证据。”(高映浩、殷惠芝:《论刑事诉讼中的间接证据》,载《法学评论》1992年第5期,第82页。) 运用间接证据可以证实犯罪发生,间接证据需要在全案各个环节上都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做到无懈可击。在某些案件中,能够收集到的证据只有间接证据。同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又拒绝承认发生了犯罪。这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下,需要收集到足够数量的间接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经过查证属实,可以变成定罪量刑依据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例第65号中,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就通过间接证据构建了完整的证明体系。第一,对三名被告被控犯罪的时间段与其他时间段的证券交易数据、未公开信息等证据进行比照,证明交易与未公开信息的关联性、交易的趋同度等。第二,通过资金往来与身份关系等证据证明被告具备传递未公开信息的动机与条件。第三,通过专业背景、经历等证据,证明不符合专业人士背景的交易与交易者的个人能力是不能匹配的。

   (本文原载于作者作为副主编编写的《证券违法犯罪案件裁判精要》第一章,知识产权出版社20229月版,本次发表略有修改。)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家红:奸淫幼女型强奸罪中的“明知”——定位、内涵及其证明
褚福民:刑事证明的两种模式
民事诉讼中“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评析
“排除合理怀疑”之理解与适用
排除合理怀疑:刑事证明的新标准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理解与适用|法学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