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奴”传奇(之二)
 “梅奴”传奇
 
无名氏娓娓说篆望山桥
唐醉石精心授艺印铸局
 
  谢翰华1911年降生在长沙一个缙绅之家,父亲早年在新疆做官,很是读了一些诗书,平常投书亲友故旧,往往信手盖上一方朱印。谢翰华7岁进了私塾,恰恰先生黄牧甫是位书法迷,篆隶行楷样样能来几笔,自然要求学生习字甚严。谢翰华从小就生长在这样一个书香气氛甚浓的环境中,不仅受了很深的艺术熏陶,而且从小就临摹篆字,捉刀刻章了。
  瀚华12岁时,父亲溘然长逝!母亲将瀚华寄养到杭州一位开商行的亲戚家中。
  盛夏八月,少年谢翰华踏上苏堤。他手里握着一把刻刀,看见路边的石块便蹲下来翻弄一番,中意的便塞进鼓鼓囊囊的衣袋。走走停停,不觉来到望山桥上。他选了一块平坦的地方坐下,从袋里摸出一块青黑色的石头,在桥石上磨一磨,用小刀刻起来。
  “喔,年纪不大,倒识得篆字。”忽然有人说话。少年抬起头来,见跟前弯腰站着一位着灰布长衫的男子,留着分头,面色红润,年在四十开外,那人说着蹲下来,摸一摸瀚华的头问:
    “你喜欢篆字吗?”
  “喜欢,在湖南就喜欢了。”
  “好,好。”那人又说,“我也喜欢,能让我看看你刻的石头吗?”
  瀚华不十分情愿地将手中的石头递给那人,那人托在掌上观看了一会,“啧啧”两声说:“刻得不错,长久下去,会有出息的。”那人笑笑,又说“这个西字你用的是小篆,湖字却用了籀文,还有春字中的日字,你用的是近似隶书的缪篆,应该是这样写的……
  瀚华专注地听着那人说话,看他用手指在桥石上画字。忽然,瀚华站立起来说:“叔叔,你明天还来,我带我的印章给你看。”
  “好呀!真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那人也站起来,拍打拍打手掌说:“来,一定来。”
  这以后,瀚华常常去望山桥上等那位叔叔,叔叔也常来望山桥上寻谭瀚华。叔叔不单对篆书有所研究,对篆刻亦有很多见解,指出谭瀚华奏刀不够稳准,字字之间缺少呼应。他告诉瀚华,跟着别人学是不够的,应当在文字学上下些功夫,譬如西湖名胜古迹如此之多,何不拓些碑刻留作范本……一老一小挨着头,肩靠着肩,不觉日下西陲,西子湖已披上暮霭织成的轻纱。
    叔叔突然不来望山桥了。瀚华携带着他的石头与刻刀痴痴地等了一日又一日。他好生懊恼哟!这么好的一位叔叔,他连名字都未曾问过。他记住叔叔的话,腋下夹着一叠纸,去读放鹤亭的舞鹤赋石刻,拓岳飞墓125石碑刻中的上品。
  谢翰华如此迷恋书法篆刻,终于传到了书画界人士耳中。书画家邓荣劝他向齐白石先生求教,并亲笔书写一信,向白石先生推荐谢翰华。瀚华好不高兴,匆匆登车去了北平。
  “嗬!你便是邓荣推荐的谢翰华,今年几岁啦?”白石先生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瀚华的脸上。此时的谢翰华已经长成一条壮汉,一米七六的个头,方正的脸庞,浓眉大眼,英气逼人。“是个好后生。听说你也是湖南人,我们是同乡哩……”
  白石先生的几句话,驱散了谢翰华身上的拘谨,他回答说“今年18岁”,随后跟白石先生进了屋,即刻索看白石先生的印谱,并当场治印一方,恭请白石先生指教。白石先生被瀚华的勤奋好学打动了,他尽其身技传授,要瀚华读《六书通》,看《秦篆碑》。
  “古人的经验是宝贵的,书画要学古。”白石先生微微仰靠在罗椅上,扫一眼四壁张挂着的书画继续说:“书画之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则为欺世。你以为如何?”
  说完,白石先生要过瀚华刚才刻好的印章,看了看,赞许地点着头,侃侃地说道直划落笔的要领,方笔重顿的妙处,悬针出锋的诀窍,叮嘱瀚华要集百家之长,成自家风范。瀚华专注地听着,心醉神迷,仿佛置身金石书法艺术的大洋之中。
  “你带了这么大一个布褡,通通装的是石头吗?”白石先生问道。
  瀚华点了点头说:“是的。每天要用好多颗的。”接着又说:“学生多年刻的印章,拓成了印谱,也带了请先生指正。”说着,从布褡里取出一方又一方的石章,最后取出一迭印谱,恭恭敬敬递给白石先生。
  “不错,刻得不错。”白石先生看了章,而后一页页翻看印谱,“瀚华,可以集成一本印谱了,我来为你题几个字,如何?”
  瀚华喜出望外,忙去磨墨,铺纸,然后取出一杆狼毫递给白石先生。白石接笔在手,蘸一蘸墨,挥笔写下了“谭瀚华印谱”五个字。第二天,白石先生还引荐瀚华结识了徐悲鸿。
  1932年,谢翰华经人举荐,在南京中央图书馆谋得馆员一职。南京是国民党政府首都,吸引谢翰华的不仅仅是石头城的古迹,更使他陶醉的是萧瞻墓前的石碑,碑文虽已斑驳,但南朝书法家贝义渊的字大部分仍可辨认,被视为我国书法转折发展时期最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谢翰华常常在这里盘恒,书法家贝义渊精严遒劲而又舒洒的笔势,使谢翰华大开了眼界。尤其碑额大字,带有行书笔意,雄健洒脱,谢翰华越看越爱,食指情不自禁地在手掌上临摹起来。
  中央图书馆在总统府内。总统府一楼大厅的这一边是中央图书馆,那一边是印铸局。当时省市县的的官印,都是统一由印铸局刻出印模铸作的,因此印铸局集中了一批治印专家,书法篆刻几乎人人都会。谢翰华喜出望外,借个故去到那里。印铸局的办公室里摆着几条长案,案上零散地搁着一些长短不一的方形石料,有色如碧玉的,有深红泛光的,有颜色斑驳的,大的有二三尺见方,小的小到几立方厘米,留心细看,石料中摆着些刀凿,有平口的,有斜锋的,小巧而锋利。他还发现屋角躺着几块黑幽幽的石碑。有的刻着篆书,有的刻着隶书,碑面伤痕累累,仍能辨认十之八九。谢翰华蹲下来俯身细看,有人向他走来,竟未发觉。
  “你就是谢翰华吧!”一个深沉而又亲切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蹲在这儿找什么呢?”
  谢翰华一惊而起,只见面前站着一位50开外的老者,看上去虽显清瘦,言谈举止却流露出精明强干的气质,一双神采奕奕的眼睛正盯着他看。“不,不找什么,随便看看。”谢翰华说着就往外走,被老者拦住了。
  “我明白你看什么。”老人笑微微地将双手背到身后,身子向前倾着。“听说你很喜欢书法和篆刻,是不是哟?”
  原来这老人姓唐,一生酷爱金石书法,遇到好石头如醉汉见了好酒,干脆自号醉石,日子久了,人们只知醉石而不知其真名实姓了。
  从此,谢翰华一有空就钻进印铸局,看醉石先生刻制印模,听先生品评各种篆印。原来先秦和汉魏时期已有了治印行业,印工常用上好的木料雕琢刻制各种印章,使用的无非都是籀书、甲骨文或小篆。因为印章比起签名来,即方正又典雅,而且使用方便、仕宦官绅以及文人学士都很钟爱。世代传袭,篆书逐渐成为印章字体,民间和官场将它当作官印的代称。流传在民间的说法,认为采青田石之类的花乳石刻印,始自元朝画家王冕,但一直到明代才由文彭推崇发展为篆刻艺术。和木料相比较,石料刻鎸方便,色泽丰富,其质如玉,自然得人偏爱,很快就风靡仿效。到明清时期,书画艺术越发受人推崇,文人墨客时常聚会研讨篆刻和篆书,书法名家也以获得篆刻家头衔为荣,促使各种流派争相竞技。
  一日,印铸局铸了安徽省政府文印一颗,几名职员正围着一起传看。谢翰华正好去玩,看那大印有几寸见方,安字如一妇入庐,徽字若刀叉若梳篦。细细再看,印面似有龙蛇盘旋,顿觉情趣盎然。
  “先生,”谢翰华问醉石先生,“能不能拓一方朱印给我?”
  “你要?”醉石先生扬一扬双眉,双手背在身后,“要了干什么?”
  “我想集成印谱,好向您和各位先生学习。”
  “哦——来,你来拓。”
  谢翰华当即向先生要了一张纸,平平稳稳拓下一方印,小心叠好,道了谢。此后,印铸局刻铸的印章,谢翰华都拓下一纸收藏起来,一有空便用心揣摩。见到醉石先生时,便提出许多问题求教,朱文白文刻制手法的同异,石料铁笔的选用有些什么讲究,留白和击边处理如何为佳,篆书和篆刻的变通何为适度……醉石先生见他如此勤奋好学,尽心传授,一二年后,谢翰华已深谙篆刻三味,方石之上,飞刀走笔,刻出无穷情趣。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能将印章钤拓出印的神韵,篆刻小站钤印心得体会
中华当代女子篆刻第一人
篆刻名家刘淑度(四)
谢磊明、方介堪原拓印谱特展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举行,8米长的《白鹃楼印蜕》现身
做印谱,无疑用刮底钤印最为稳妥#篆刻 #印章定制 #钤印
湖南印学诗词析考之二十五程颂万《卖陂塘·题吴趋印人谢庸梅石盦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