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川沙新镇部分村名的来由

华路村

华路村位于川沙城东南,出太平桥后约三四里地,约在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以后,至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间,先后有黄、倪、张、童、庄、姜姓等人家迁徙而来、在此定居,拓荒垦殖,生息繁衍,并沿钦公塘两侧陆续开设豆腐、油酱、什货、理发、肉庄、饭馆等店家,特别有意思的是,蕞尔小集镇却开设有四五家茶馆,成为周边人家喝茶聊天、洽谈买卖、话天说地、打发无聊的首选场所,生意兴隆、名闻遐迩。慢慢人们将此地称为“话”家路口,后取谐音定名“华家路口”简称华路。所以,华路村名与曹路(曹家路口)、龚路(龚家路口)、江镇(江家路口)等以近钦公塘的某大姓人家而得名有所不同,当时,华家路口并非华姓氏族集聚地,而以话三话四、“白话”之地而遂得其名。



大洪村

大洪村因大洪墩而得名。大洪墩又名猪獾墩,位于川沙东南约三四公里处,作为屯兵要塞始筑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与沿海一线各墩堠以白昼举烟、晚上明火实行联防联守,阻截来自于海上倭寇的袭扰。因其东侧有河宽水深的杨家洪(元朝时称“”为“”,其残存河段现称杨家港)出海口,故名大洪墩。清乾隆年间到清末,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和趋于完善,墩堠的防御功能日渐式微,大洪墩的守军和其它沿海各墩一样被裁撤,大洪墩成为了荒墩,并逐渐成为了杂草丛生、荒烟野蔓之地,被各种野生动物所盘踞,其中尤以猪獾(注音:huān,一种鼬科、猪獾属的哺乳动物,性情凶狠、暴烈,川沙人讲“猪猡脾气”,实际上应为“猪獾脾气”)居多,故在当地又被称为猪獾墩。



太平村

太平村位于川沙城东侧,西与东门河塘街、东门街隔浦东运河相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川沙城的东大门。为方便运盐,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开凿了一条贯通川、南、奉沿海的河道,称运盐河。明嘉靖年间,倭寇肆虐,世居川沙的大学士乔镗领命在运盐河东侧开挖与运盐河几乎并行的濠河,称御寇河,以阻倭寇船只直抵河塘街,抢掠烧杀。1928年,域内孔家宅有孔姓两兄弟为方便村民过河,捐资在御寇河上建造了一座石桥,命名太平桥。1977年以运盐河和御寇河为基础裁弯取直,开凿浦东运河,太平桥被拆除。1996年,为方便川沙城东的车辆进出和人员往来,拟在原太平桥南侧建造一座大桥,原定名“浦东运河桥”,后在当地村民和村委的呼吁下,最终定名“太平大桥”。太平村因桥而得名。


柴场村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第一位的。柴场村位于川沙东南约三公里处。在清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在现第五生产队内,有一块南、西、北三面环水的氽田,唯有东面与陆域相连供人员、车辆进出。基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被官府选作收储柴草的场所,由此被称为“柴场湾”。旧时,川沙城东外,蒹葭苍苍、芦苇婆娑,每当秋后,当地百姓便将大量收割的枯萎的柴草送往柴场。而柴场按松江府的指令,组织人力将柴草沿御寇河东畔向北,至撑塘(现称畅塘)折东,跨越钦公塘,运到东海边,然后装上海船,运往松江府,用以解决松江府内喂养马匹、牲畜的草料和燃灶柴禾的保障。柴场村因柴场和柴场湾而得名。


杜坊村

杜坊村位于川沙老城厢西南约五公里处,川周公路东西横跨全村域。相传,在十九世纪中叶,有里人杜瑞龙在此开设了一家糟坊,其酿造的米酒,因选料考究、工艺独到而色浓芳香,口感醇厚,受到了周边十里八乡百姓的欢迎,一时生意兴隆,供不应求。可惜,清咸丰十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驻川沙,糟坊尽焚毁于兵燹之中。数年之后,杜瑞龙的侄子杜木炎先后娶了在小湾一带家境殷实的两房妻子,并利用妻家的支持,在当地南浜南岸整地建房,重开糟坊。杜木炎故世后,其子杜柄生承继父业,精心打理糟坊生意。久而久之,人们遂将此地称为杜家糟坊,简称杜坊。杜家糟坊持续经营八十余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因杜柄生沾染毒瘾,变卖了店铺十多间,糟坊破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杜坊村经济发展滞后,一度有村民怪罪村名不好,认为“杜坊”即“大荒”,要求更名为“长熟”。而后来杜坊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更名之说沦为笑谈。


陈行村

在川沙城南三四公里处有一称陈行的行政村,位于原川沙镇(城厢镇)的最南端,与原六团镇接壤。域内,河道纵横,其中尤以跨越宋、元、明三朝一直到清初用来引卤煮盐的灶门港——五灶港最为著名,系为历史古河道。相传,清初有一来自于江西景德镇的陈姓瓷器商人,驾船运货途经五灶港时,突遇暴风骤雨,在即将船毁人亡之际,关圣帝君显灵保佑货船平安靠岸,人货两全。风雨稍息,陈姓商人猛然顿悟,关圣帝君显灵之地必为己呈祥、发迹之处,随即决定上岸定居。为报答关帝救命之恩,陈姓商人用所带盘缠就地建造关帝庙,随后又在庙旁开设了一爿瓷器行,并在此处结婚生子、繁衍生息。随着人气渐聚,陈姓商人另又开办了经营杂货、土布、糟坊等的商行,一时成为周遭地区小具规模的商贸集镇。人们也将此处称为陈家行,简称陈行。


湾镇村

湾镇,居川沙老城南约七公里处,因御寇河亦称外护塘港、东运盐河在流经湾镇村域时,呈一折弯而得名,由于地处六团,故又称六团湾。1977年随着浦东运河的开凿,六团湾便不复存在。在六团人民公社前相当一段时间里,湾镇是当时六团地区最大的集镇和商业中心,市面繁荣,买卖两旺。据清光绪《南汇县志》卷一载,六团湾镇在“邑(小编注:指南汇县城惠南)北三十五里”。民国后,湾镇是隶属南汇县的四十四个大镇之一。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南汇县实施镇域区划调整,将施镇和湾镇合并为一个乡,各取“施”“湾”一字,定名施湾。此后,湾镇成为了隶属施湾乡的一个村。1961年,新设六团人民公社,湾镇由施湾转隶六团(公社、乡、镇)。同时,随着商业重心向北面的川六公路一侧转移,湾镇逐渐冷落。现在的湾镇村隶属于川沙新镇六团社区。


牌楼村

牌楼村位于川六公路南侧,据川沙城南约八公里,现隶属于川沙新镇六团社区。相传,在明末清初,当地有一孝子祝彭龄,家遇火灾时,冒死救出卧病的母亲。当其父患眼疾双目红肿、化脓几乎失明时,每天数次为父以舌舔目,直至痊愈、复明,当其父患重病命悬一线时,宁以折寿而终日为父虔诚祈祷,直至康复。祝彭龄孝诚不匮,广为传颂。后,祝彭龄之子祝尔和功名有成,官至叙州(现为四川宜宾市叙州区)同知,上书朝廷着力为父请旌,以广扬孝道。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乾隆皇帝下旨,奏准为孝子祝彭龄建“孝子坊”,称“龄公牌坊”。牌楼村遂得其名。“龄公牌坊”在文化大革命“扫四旧”中被拆除,现存的牌坊系1998年重建。


纯新村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11月,随着上海开埠,世界各列强的教会势力、尤其是天主教也由此迅速向上海及周边地区渗透。据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由在现纯新村一带传教布道的英国传教士平神甫在七灶港畔筹资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天主教堂,名为“大七灶耶稣圣心堂”,因近邻大七灶港而被当地百姓简称为“大七灶天主堂”。“大七灶天主堂”的建造年代早于川沙天主堂18年,早于唐镇天主堂41年,是原川沙县域内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大七灶教堂的建成吸引了周边大批乡绅平民入教,拥有了广泛的信徒。有传,当时当地无论老少男女、富裕贫穷,十之八九都热心教会活动,诵经唱诗,传播教义,十分虔诚。由此人们将此地称为“诚心”。后在正式定名时,考虑到地名用字的习惯,取“诚心”之谐音遂得“纯新”之名。



【编后注】本期推文参阅资料:《浦东新区村史》《浦东老地名》《川沙镇志》《城镇乡志(资料)》以及相关网络资料。在此,谨向原编撰者致以最真挚的感谢!

文中配图源于网络以及由同事帮助拍摄,亦一并表示谢意。

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猪獾墩/牛角尖/野鸡窝……浦东老地名,奇怪又可爱!
上海市分乡镇街道政区图(2013.02.08更新)
海门集镇索引
奇观:浦东川沙河道整治引来大群白鹭栖息,这样的美景久违了(附图)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80,白莲泾
【新镇新貌】左手城市更新,右手美丽乡村,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标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