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雪芹的药方,屠呦呦的青蒿素

曹雪芹的药方,屠呦呦的青蒿素

——读《红楼梦》第10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札记

魏建宽

(戴敦邦  绘) 

曹雪芹的药方,屠呦呦的青蒿素,有关联吗?

当然有!

《红楼梦》是曹雪芹这位天才运用他的不羁的想象力,运用文学手法为所有的读者构建的一座通向天堂的大门!

屠呦呦的青蒿素呢?则是屠呦呦及其团队,以中华传统中医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出的一种“中华神药”,这一神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神奇力量!

法国文豪福楼拜说,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及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在山脚分手,在山顶重逢。可见,无论是哪一门科学最终展现的都是人们追求崇高、卓越的精神,是对超越生命有限性的向往,它们的内核一致。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文学描写手法,有别于屠呦呦的实验室的鼠型模型试验,这是文学与科学“在山脚的分手”。但是曹雪芹与屠呦呦都超越了死神为人设定的限制,曹雪芹辞世已二百余年,却因《红楼梦》而不朽,屠呦呦也因开发出抗疟神药青蒿素为全世界所敬重并已获科学界最高奖项诺贝尔奖。

《红楼梦》,有评论家称其可以当作《圣经》与佛经阅读,这是说它能抚慰人心,教人悲悯;屠呦呦团队开发出的青蒿素,展现出了人类与死神之一的“疟原虫”较量中的智慧,而这样“卓杰”的智慧结晶的获得,无疑也展现出了人虽不是神却拥有与神一样的近乎无所不能的力量的“崇高”的一面。

《红楼梦》与青蒿素,都展现了“人的内核”——拥有寻美、求真、向善的渴望与力量!

下面还是让我来从曹雪芹的药方与屠呦呦的青蒿素两个方面去分头展开我的读书札记吧。

《红楼梦》第十回,曹雪芹就围绕着秦可卿的病叙写!

贾璜家的金氏,本来是“怒从心上起”,想为自己的侄子金荣向宁国府的秦可卿“评评这个理”的,可听了尤氏向她叙说儿媳妇秦可卿因弟弟在学堂受了“不知是那里附学来的一个人欺侮”而病情加重的事后,金氏想要与秦可卿理论的“盛气”,就“早吓的都丢在爪洼国去了”。

这就是人情冷暖,这就是世态炎凉!仰人鼻息,哪里还有向人去争尊严的资格?因此,当尤氏向金氏问起“你们知道有什么好大夫”能治秦可卿的病时,金氏只能迅速“转怒为喜”,顺着尤氏说了几句劝慰的话。

再回到秦可卿的病,从尤氏的描述看,病症就是“经期两个多月没来,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喜”,也就是说秦可卿不是因为怀孕而停了经期。病人的症状还有呢——人也“懒待动,话也懒待说,眼神也发眩”,“一天换四五遍衣裳”。

再看当时来宁国府给秦可卿治病的大夫是怎样治疗的!

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府,给秦可卿治病的大夫倒是有一群,可是“那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这是尤氏的叙说。

用今天的话来说,医生也是尽心地看了病,也群医会诊了,药也用了,却丝毫不见效。

为什么?因为这群“太医”连是什么病都没有诊断明确,文中宁国府婆子口中的“太医”只是对医生的尊称与泛称,婆子说他们是“太医”,读者不能当真,这些“太医”并非皇宫的御医。曹雪芹借贴身服侍秦可卿的婆子评价后面来的名医张友士的诊断的话语交代得明明白白——“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的当真切的这么说。有一位说是喜,有一位说是病,这位说不相干,那位说怕冬至,总没有个准话儿”。

一个宁国府能长年养着“好几位太医”?显然这不可能!只能是托关系请来的!这在《红楼梦》后面叙述贾母从外面请医生来给宝玉治病可以见出。

对于贾珍托好友冯紫英求来的名医张友士,曹雪芹还借冯紫英的话进行了评价,称张友士是“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生死”的一位江湖上的名医。

张友士的高明之处,第一“高”在不先“望”,不先“闻”,不先“问”,直接“切脉”,然后得出“不是喜脉”的结论,并根据“脉息”推断出病源——“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太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大奶奶从前的行经的日子问一问,断不是常缩,必是常长的。是不是?”

据此,张友士最后开出的药方,就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方子上写的是: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地四钱,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炒,川芎钱半,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胡少红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选段: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读到这里,我们读者会得出一个结论,在古代,似乎只有极高明的中医才能凭着“切脉”的本事对妇科的疑难杂症诊断出病因!中医的自信,曹雪芹也借张友士评价秦可卿的治疗过程表达了出来——“大奶奶的这个症候,可是那众位耽搁了。要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断无今日之患,而且此时已全愈了。”

要知道,这也是十八世纪的下半叶的中国的中医医疗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面对像秦可卿这样的妇科疑难病,那个时候即便是宁国府这等王公贵族府第的那么多中医也竟然连是不是“喜脉”都没有诊断出来。换言之,在那个年代很多病人都会像秦可卿一样被医生耽搁,最后不治而亡。

我们当然也知道,曹雪芹是小说家,他曹雪芹不是如张友士那样的名中医。不过,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杂学旁收的本领,他竟将那个时代中医这个群体中的名医写得那么极富传奇色彩,使张友士这等名医在诊治同一个病人时相较于庸医呈现出别样的手段,让人赞叹不已。

许多读者可能会想,曹雪芹笔下的神医张友士开出的治疗秦可卿的处方,到底能不能治病。当代著名的红学家马瑞芳年轻时读《红楼梦》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近年已是七十多岁的马瑞芳教授于喜马拉雅开讲《红楼梦》,她讲到此回张太医给秦可卿的这一个药方时,曾这样说——

我上大学的时候,不是《红楼梦》永远是我的枕边书吗?那时候我的父亲在新中国建国以前,就已经参加工作了,他那个时候已经不当医生了,但是我还是很好奇地把这个方抄下来,回去问我的父亲。我也不跟他说这是《红楼梦》里的方子,我就问他:“爹,你看看这个方能不能治病啊?”老爹看了看就说了:“这个方是治妇科的虚症的经方。”我就说:“什么叫经方啊?”老爹就说:“就是前辈医学大师经常用的一个方子。它的这个里面的人参、白术、云苓、甘草是一般的开汤药都要放进去的首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这些药叫妇科的常用药,叫'四物’,这八种药放在一块叫'八珍’,是针对妇科来的。再加上黄芪是补气的,阿胶是滋阴的,香附和柴胡是理气的。再用莲子,莲子得去了那个心,因为心是凉的,和红枣做引子,起个什么作用呢,平肝气,补心脾。”老爹说:“看来这个人经常睡不着觉,月经也不正常!”我就乐了,说:“能不能这个什么人都可以拿这个方来照用呢?”老爹说:“那不行,得望闻问切后再加调节!”他说:“这不是一个完全的经方,这是作了调节之后的药方”。我听了之后,就很感叹:“曹雪芹他确实是懂医学的,他的这个方确实是有来历的!”

马瑞芳教授接着还说:

“这些年,红学不是很热吗?曾经有人就说了一种学说,说是'秦学’。说这个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藏在贾家,而这个张友士是来找她联络的联络员,这个方子是暗示叫秦可卿自尽。这就真是太离谱了!因为这个方子,确实不是暗含密令的!确实是一个中医的经方!”

马瑞芳教授两段话中有三个结论值得关注:一是中医是能治病的,二是曹雪芹是懂医学的,三是读者读《红楼梦》要将曹雪芹的《红楼梦》当作小说读,而不要将它当作影射历史的政治读物来欣赏,否则会贻笑大方。

曹雪芹笔下的药方,是中医的药方,的确能治病,但其相较于现代西医来说,对于某些疑难杂症来说,却有其药力所不能达到的地方!

写到这里,“曹雪芹的药方”部分我不妨就此打住,且接着说说“屠呦呦的青蒿”。

近日的语文课,我正要上的一篇课文是《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除了将这篇课文逐字阅读外,我还阅读了饶毅、张大庆、黎润红等编著的《呦呦有蒿》一书,此外我还观赏了北京卫视拍摄的两部电视专题片《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与《屠呦呦:诺贝尔奖之路》。以上的阅读欣赏,使我基本上明白了中医与现代西医之间的关系,也意识到中医对现代医学发展的价值。

饶毅等人编著的《呦呦有蒿》,翔实地记述了屠呦呦等中国科学家从中国中医文献的抗疟验方中寻取能提取抑杀疟原虫的青蒿素的艰难过程。

《呦呦有蒿》中说,屠呦呦团队将从中医文献中的关于治疟的验方“初次筛选之后”、然后“送军事医学科学院进行鼠疟模型的筛选”的药方就有“近百个药方”,其中的“青蒿提取物曾出现过对鼠疟原虫有60-80的抑制率,但效果不太稳定”。(《呦呦有蒿》第35页)

“中药研究所因人力不足,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药难度比较大,所以在会上提出打算下马不干,卫生部没有同意。屠呦呦曾表明,在对胡椒提取物进行实验研究之后,由于其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不理想,经过100多个样品筛选的实验研究工作,不得不再考虑选择新的药物。”(《呦呦有蒿》第38页)

这说明什么?我们中国古人用来治疟疾的成千上万种药方,虽然有些药方对抑制疟疾部分有效,但抑杀效果不明显,更不能达到现代医学所期待的100%的抑杀率!

1971年下半年,这个差一点被迫中断的科学研究,由于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段文字中获得灵感,才得以峰回路转,起死回生。

《呦呦有蒿》是这样记述的

屠呦呦认为是她看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将青蒿“绞汁”用药的经验,从“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截疟,悟及可能有忌高温或酶解等有关的思路,改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并将该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部分,经反复实验,才于1971年10月4日分离获得的191号的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呦呦有蒿》第38页)

 认定采用乙醚提取的青蒿素对鼠疟原虫具有100%抑制率的实验成果,是一个极具原创性的发现,也是中国最后研制开发出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的最具关键性的一步,这也是后来诺贝尔奖只颁发给屠呦呦一人而非其团队的其他科学家的最主要的原因。

不过,认定采用乙醚提取的青蒿素对鼠疟原虫具有100%抑制率的实验成果,绝对还不是现代药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终点。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自1972年年底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不同的结晶之后,1973年便开始对青蒿素Ⅱ进行相关的结构测定,屠呦呦的小组确定青蒿素为白色针晶,还测出了它的熔点、旋光,经化学反应确证无氮元素,无双键,元素分析为C63.72、H7.86%,又利用自己单位与其他单位的仪器分别做了四大光谱的测定,明确其分子式为“C16H22O5”,相对分子质量为286。完整的、确切的青蒿素结构最后由生物物理所在化学结构推断的基础上,于1978年再由反常散身的X射线衍射分析最后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呦呦有蒿》第43-46页)

然后才是药物制造与临床试验。青蒿素开始是片剂,“由于片剂的崩解度有问题,所以后来改用胶囊,胶囊治疗的3例患者,全部有效。”(《呦呦有蒿》第54页)

最后才是药物的大规模的临床应用于抗疟医疗,并大获成功!

这就是屠呦呦的青蒿素抗疟药发现、开发与应用的整个过程!

屠呦呦的团队的青蒿素对这个蓝色星球上的人类意味着什么?

读读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1年世界疟疾报告》就知道了!——2021年全球约有2.41亿疟疾病例,62.7万人死于疟疾。

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为全球疟疾防治、佑护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俗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屠呦呦有如此的功德,如此卓越的成就,如此崇高的品德,他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她而言,无疑是实至名归的!

在关于屠呦呦的传记中,我没有见到描述屠呦呦面对青蒿素的这一结构图的喜悦心情的文字。

不过,我读到过爱因斯坦对他的动能公式E=mc²的自我欣赏的文字——“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他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拒绝了出任以色列首任总统之职。

我也读到过杨振宁先生描述他在与李政道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心情的文字——“当发现到这一规律时,会有一个触及灵魂的震动,因为,当他认识到,自然的结构有这么多的不可思议的奥妙,这个时候的感觉,我想是和最真诚的宗教信仰很接近的”。

我还注意到,丘成桐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之后的感悟。丘成桐先生是这样说的

——国学大师王国维撷取宋词的片段来描述一个人成就大事时的三段经历。开始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到了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简洁而富有诗意的宋词,正是我用六年时间证明卡拉比猜想的心路历程。也就是说,刚开始时要找到一个制高点,对整个问题有通透的理解,然后不眠不休、废寝忘食地工作,最后灵光一闪,突然看到了完成证明的途径。正如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一样,“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一种奇妙的经验,每一个环节都要花上很多细致的推敲。(《丘成桐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数学家卡拉比在1957年提出的猜想,被丘成桐在1977年证明,由此建立的几何空间名为“卡拉比–丘流形”,将几何学带入了全新的领域。(安德鲁·汉森制图)(译林出版社供图/图)

最后,我要说的是丘成桐先生还是一个《红楼梦》迷,他小学五年级时就爱读《红楼梦》,他与《光明日报》记者对话时曾这样说——“我在研究和奋斗的过程中,始终不搞太抽象的数学,总愿意保留大自然的真和美。《红楼梦》能够扣人心弦,是因为这部悲剧描述了家族的腐败、社会的不平、青春的无奈,是一个普罗众生的问题。而好的数学也应该能接触到大自然中的芸芸现象,这样才能够深入,才能够传世。”

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不朽的,爱因斯坦与他的动能公式是不朽的,杨振宁与他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是不朽的,丘成桐与他所建立的卡拉比-丘流形是不朽的!

为什么?

因为卓越,因为崇高,因为体现了人这个造物主所偏宠的创造物的本质内核——真、善、美!

                                2022年5月4日 初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屠呦呦: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五首
史记·屠呦呦列传
中考赏析作文《岁月静好》
这个88岁的中国老太太,低调寡言、不近人情,可她凭什么让全世界为她鼓掌?
青蒿素的发现始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