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自我检测(附朗读)


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诗人194O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他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2.文题诠释

延安是作者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题目《回延安》中“回”意味着重新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延安”点明了写作的对象。

3.主旨

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之情。

4.内容解读

全诗分为五个部分,紧扣“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开头两句直抒胸臆,用两个“莫”字,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不能克制的激动心情。紧接着,第二小节中用了“抓”“贴”两个动词,动作逼真、急切,极写感情的真挚,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第三小节用梦境写心境,体现诗人日夜思念延安的心情。“双手搂定宝塔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尽写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第四小节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诗人和延安的关系。“千声万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延安的思念之深。第五小节,“唱”“笑”“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露。最后两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看似矛盾,实际是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扑”字,以无声的动作传情,表情达意强烈真挚。

第二部分:回忆自己在延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及母子情深,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开头两句承上启下,追溯当年相送,描写今日相迎,引出下文对当年延安生活的回忆。二、三小节用了比兴手法。第二小节以树起兴,比喻诗人与延安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关系。第三小节,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母亲的乳汁,是延安的小米饭养活了诗人,诗人将自己对延安的感情比作母子之情。第四小节,是延安战斗生活的缩影,作者用“糜子”、“谷”、“红旗”、“书”这几个物象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第五小节,“手把手儿”写出了母子情深。“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呼应“二十里铺送过”,结束对延安生活的描写,表明自己在延安母亲的哺育下不断成长。最后两句体现了远走天南海北的孩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描述亲人们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从视觉描写: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描写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从听觉描写: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是密密麻麻,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描写出了团聚场面的热烈。用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接着作者按照由老及幼的顺序描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的情景。先写老人前来团聚。“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写老人:“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写双方:“眼泪眼眶里转”,表现出双方感情交融的热烈情景。“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写自己慰问老人:“白头发”的称道,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再写青年人前来团聚。“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放羊娃”一词的使用,在表明后辈的成长之中体现着亲切喜悦的感情。再写小孩儿也来团聚。“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白”窗纸、“红”窗花的衬托,“争抢来把手拉”的描写,活画出小孩儿天真活泼的形象,显示了明朗欢乐、无拘无束的气氛。

然后总写话题。“一口口的米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千万句话”,高度夸张,“长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明话题广泛,谈到全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形势,显示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欢欣激动的感情。最后一个小节,通过延安看到全国,由十年前的战斗生活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欣喜和赞美之情。第一小节反复使用“千万”“不够”增强了夸张的效果,抒发了诗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也表现出延安的变化之大。第二小节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延安变化的描写。第三、四小节运用排比,同时重叠使用量词,十分有气势,描绘出延安十年来的巨变。“披彩虹”“迎春风”运用拟人手法,使延安的变化形象、鲜明、可感。最后一个小节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把延安发生变化说成“换新衣”,十分亲切,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光明未来,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前三小节,都以延安特定的处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个革命历史阶段发挥的伟大作用,组成了排比诗节的形式,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表现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动了全国的革命。“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表现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和胜利。“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表现出延安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革命。第四小节是对前三节的小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三个专用名词,照应前面三个革命历史阶段,表现出延安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一个小节,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

5.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回忆自己在延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及母子情深,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描述亲人们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欣喜和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光明未来,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6.写作特色

(1)着眼于抒情

诗人抓住自己与延安的亲情来写,反复咏叹。如“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一声声“母亲”的反复呼唤,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此外,诗歌前后相承,各部分之间,意义上相互贯穿,又层层递进,跌宕起伏,传达出诗人的感情波澜。

全诗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如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双手搂定宝塔山”。“贴”“搂”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写出了见到亲人的激动。语言:“老爷爷进门气喘地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了老人的热切盼望。场景:“米酒油膜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2)语言的运用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如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节有兴有比,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第一节押“en”韵,第二节押“a”韵,形式活泼。节奏上第一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第二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节奏比较自由。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这首诗里还有不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表达效果。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此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表达效果。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7.精彩语段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运用比兴、排比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两个诗节,句首都用了叠词,组成了排比句式,描写出一条条“宽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楼房,一盏盏“高又明”的电灯,一排排“迎春风”的绿树。把四个修饰语后直用作谓语,不但押韵,而且起了强调作用;“披彩虹”、“迎春风”,又都拟人描写楼和树;从而描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自我检测

01  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盏(zhǎn) 登时(dēng)   糜子(méi)     油馍(m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解析:A项中“历”应改为“害”;C项中“窖”应改为“窑”;D项中“废”应改   为“费”)

3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D)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A靠 抱 扑    B.贴 搂 靠    C靠 绕 扎  D.贴 搂 扑

4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    

   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C“最重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D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析:B项第一个“?”应改为“”;C项“说道”后的“:”应改为“”;D  项中“史记”是一部书应加书名号而非引号)

5(2017·柳州模拟)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国内外大型展会成为柳州螺蛳粉拓展市场的重要舞台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柳州螺蛳

   粉正朝着百亿元“名小吃”的目标迈步前行

B我市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研发迈出了新步伐跨上了新台阶其中由广大消费者参

   与试驾的宝骏E100在大街小巷风头正健

C三江县林溪镇平岩村荣获2016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首个获此荣誉的乡村

D柳江区挂牌成立极大地拓展了柳州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布局为打造西江经济带

   龙头城市增添新的动力

(解析:B.语序不当应将“研发”与“生产”互换位置;C.成分残缺在“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后加上“称号”;D.搭配不当可将“和城市布局”删去)

6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解析:A项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7你校正在开展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 

   完成下列任务

(1)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是自古以来的习俗请你写出

    记忆最深刻的一副春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四季常安 【示例二】五湖四海皆

     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万象更新

(2)下面是“中华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的两幅获奖作品你喜欢哪一幅?

   请从构图和寓意角度说明喜欢的理由要求:语言准确鲜明不超过60字

【示例一】我喜欢第一幅画面由灯笼和书法“春”字等中国元素巧妙构成象征着来年吉祥喜庆生活红红火火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示例二】我喜欢第二幅画面由粽子形成的山龙舟图章和书法等中国元素巧妙构成象征着一帆风顺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韵味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8《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共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回延安激动满情怀;第二部分:忆延安圣地养育我;第三部分:会亲人

欢聚话今昔;第四部分:逛新城旧貌换新颜;第五部分: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9“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运用比兴手法意思是当年在延安我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一面生产一面学习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

10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11结合作者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作者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

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他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03  拓展阅读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12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排比)

(2)昆仑山惊邙山呆(拟人)

(3)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对偶)

(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引用)

13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

    象连接起来的?

第一部分(1~4节)写黄河的旧貌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第二部分(5~9节)写黄河  的新颜即新时代治理黄河后产生的巨变然后展望黄河未来的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14“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相对比的

     句子

这两句既是指梳妆台上的“明镜”被乌云所遮不能透出光明梳妆台上的金钗为黄水所吞没;又是指黑暗统治暗无天日黄水滔滔泛滥大地给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第8小节中“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

15概括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诗以“黄河女儿”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基调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宏图体现了在共产主义领导下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 回延安
[转载]贺敬之的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导学案和同步练习
初二语文丨第1单元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课文讲解(附打印版)
初二语文丨第1单元知识梳理+文学常识+课文讲解(附打印版)
好诗不在于格式,在于真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