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昌解放路今昔谈  2019-06-18
这是武汉市武昌解放路,是武汉一条有名的商业街。这条街历史上曾经叫过“长街”、“中正街”,解放后改名解放路。
夜色中的武昌解放路
解放路,南起解放桥,北至中山路北段,一直都是武汉历史悠久的一条商业街。特别是从北端的中华路段到南端的彭刘杨路段,更是武昌的商业繁华之地,现在全路段都成了武汉商业街。记得小的时候我住在水果湖地区,难得到司门口一次,都是骄傲地称为“进城”。住在周边地区的武汉人,都是把这里当做是“城里”的。
从老地图中可以看出,从解放桥到大桥引桥一段是很早以前就存在的,而从司门口到中山路一段,却是一片杂乱的建筑,街道是在以后的时代中逐渐形成的。好的,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我们现在从解放桥开始,边走边讲这解放路的过去和现在。
解放路的最南端的地名叫解放桥,它曾经横跨在巡司河上。估计以前武昌城内外是以这条河为界的,河北是城里,河南是城外。
可是现在桥却不见了,已经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只能看到残留的桥栏杆还树在路边。桥下巡司河也见不到了。
巡司河由江夏区八分山北麓的数条溪流汇成,流入汤逊湖。途经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区,又流经武泰闸,在解放桥下游不远处的鲇鱼套汇入长江。武泰闸是为了保障上游南湖及青菱大片土地干涝保收而建的,一直到50年代,巡司河水都很清澈,许多人在河边靠打鱼为生。在自来水沒有普及前,两岸居民均挑河水维持生计,直到1955年以后,自来水送到沿线,才沒有人挑河水吃了。夏季,在河里游泳的人相当多,尤其是在新桥附近。只是到了上世纪末,巡司河带来的不再是甘露,只是沿途的污水。更让人头疼的是,每到长江涨水,江水就向这条河倒灌,我们年轻时,每年都要上堤防洪抢险,一干一个通宵。人累是小事,看到对岸八铺街淹在一片汪洋之中,心里很不是味道。十几年前,巡司河上面盖上了盖子,河水进入了箱涵,原来的河道变成了宽阔的大道——巡司河路。因此这里再也不需要桥了,解放桥也就成了名不副实的历史地名。
这里是武昌造船厂的西门,据说院子里以前是清朝时总督府,也就是说,张之洞当年就在这里办公。
武昌造船厂的正门在张之洞路靠江边一端,比起东门气派多了。
解放桥往北一点,有几条人气很高的小街道,如保安街、水陆街等。这里面以前房屋低矮,但街市繁华,从菜市、餐馆、小百货到各行各业,样样俱全,是普通老百姓群居的地方。水陆街口还有一个“群众剧场”,当年我们经常到这里来看电影。不过在好久前就被拆除,几乎已经将它忘了。最近此处也大批拆除重建,一架架吊车竖在天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大有旧貌换新颜的气势。
再往前走点,就是一个叫做“文昌门”的地方,文昌门是老武昌城十个城门之一,位于武昌城的西南角上,靠近长江边。只是文昌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但有一条通往江边方向的小路叫文昌门。文昌门旧址应该在张之洞路(原紫阳路)花堤街口直朝南300余米处武船厂区内。解放路上的“文昌门”应该是当年从这里前往城门口的一条道路。
解放路与张之洞路交汇处又称王府口。以前这个银行大楼处有个副食品商店,称王府口副食品店,对面的金宝利酒店处是个理发店;斜对面是王府口浴室。
为什么这里叫王府口呢?原来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第六子,六岁的朱桢果被册封为楚王,并由主持修筑武昌城的能工巧匠在蛇山南麓修造一座颇具规模的楚王府。王府宫阕重殿叠宇,朱漆鎏金,气势恢弘,与京师皇宫如出一辙。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17岁的朱桢就藩武昌,开始了对楚地长达43年的统治。
楚王府前起大朝街(今复兴路),西临长街(今解放路),东靠阅马场,南北长四里,东西宽二里,四周垒石砌筑高约十米的宫墙,并置朱门四座,按地图推算,应该是在今天省人民医院院内这片范围。今王府口一带即为当年王宫正门所在地,名为“镇楚门”。王宫之内殿宇重重,楼阁森然,前为楚王处理政务、举行庆典的承运、圆殿、存心三殿。后为楚王生活起居的前中后三宫。再后为花园。三殿三宫外,则是分列左右的宗庙社坛、寺院宫观,计屋舍八百余间。而历代楚王所封郡王也难舍武昌城的荣华,在城内广筑郡王府邸,如众星捧月般拱卫着楚王府。除了这方圆八里的宫阕殿宇外,武昌城内还有许多与当年楚王相关的地名。如王府口外的“歌笛湖”(人民医院大门对面,即今紫阳路与水陆街之间),就因楚王取湖中芦苇内膜制笛簧而得名。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率义军连克汉口、汉阳、武昌三镇,楚王宗室男女悉数被杀,最后一任楚王朱华奎也囚进了铁笼,沉入大江。雕楼画栋、玉砌金铺的明楚王府终被大西王一把火烧了个干净,留下焦土一片。不知又过去多少岁月,昔日王府废墟上才渐渐有了屋舍,成了市井街巷。
今日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也就是湖北医科大学附一院主要院区已经搬到解放路的东侧,与张之洞路相交的一大片地区。这里也是当年楚王府的宫阙所在。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都司湖畔,就是今天武汉音乐学院、实验小学、45中和原湖北医科大学附一院的住院部所在地,创办的“两湖书院”,为晚清时期湖北省的最高学府。这是当年两湖书院的大门,也曾是湖一附一院住院部的大门。
这个大门在张之洞路靠江边一端,在武船医院斜对门。
这里曾经是湖医附一院小儿科所在地,是实实在在解放路上的住户。
都司湖西侧的老病房今天已经成了一些辅助用房。其原建筑(尖顶红瓦的两层楼房)已经被遮挡在新修的临时建筑物后面。
都司湖南岸现在是武汉大学医学部的教学区。
树林两边的房屋就是老病房,也是两湖书院遗留下来的老建筑。
都司湖的北岸则是武汉音乐学院的老校区。一个小小的都市湖畔,竟然隐藏着两个大学教学区。
音乐学院大门就在解放路上。也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
音乐学院教学楼,是不是与湖北医学院附一院老病房风格如出一撤?当初我到这条街上工作时,这里叫“湖艺”,即湖北艺术学院。后来将美术系分出来,在昙华林建立了湖北美术学院后,这里就成了武汉音乐学院了。
掩映在音乐学院高大树木之中的编钟音乐厅,这里的舞台上就藏着一套编钟复制品,和原件一模一样,常常在演出时向大家演奏。
由于音乐学院在里,这段道路上有不少与音乐有关的特色雕塑。
还有乐器店、琴行、舞蹈用品商店也遍布这段街道。
这座建筑曾经是这条街上的三座电影院之一——人民电影院。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电影院开始放映《巴布什卡历险记》、《爆炸》等东欧国家电影,一票难求。为了看这部电影,到处托战友,找关系,就是为了进去看场惊险刺激,吸引人的电影。据说街头交警为了得到一张票,在十字路口将跑片子的摩托车扣了。
只是现在这里已经看不出电影院的影子了…
这是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是武汉市一所历史悠久,质量优秀的小学。它的校区也坐落在都司湖畔的两湖书院的原址上内。
过了实验小学,直到彭刘杨路口,这片街区有个美丽的名字——杏花天。这里有个杏花天菜场,还有个丽虹副食品商店。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位于离解放路口不远的彭刘杨路上,旧址的前身也是清朝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现为武昌实验小学等单位的所在地,当年的大部分建筑已恢复了模样。
挂在门前的石碑表示,它是武汉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培养军事政治人才而合办的军事学校,原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6年10月,北伐军攻下武汉后,在武昌筹设政治训练班。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决定将政治训练班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将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科迁入其中,并在武汉招收部分新学员。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奉命兼任政治科主任。
读书院(为什么这里叫读书院,我查了半天没有查到)是靠近彭刘杨路,与彭刘杨路基本平行的一条街。据说读书院十号有一座“三佛阁”,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大佛祖,是始建于宋代,修缮于元代,扩建于明代武昌的佛教名胜。只是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见到的都是满街餐馆,晚上这里是宵夜的胜地,比白天更热闹。路口的这栋小楼的老风味犹在,以前这条路上都是这样的建筑。这些店面都是琴行和乐器店,因为这里离音乐学院太近了。
在解放路西侧与彭刘杨路相交的地方,光洁的人行道上居然埋着这么一块界碑。上面刻的四个大字是“邮政地界”。随着路面的不断翻修,只剩下“邮政”两个字还露在外面。
武昌彭刘杨路邮局,虽然现在修缮一新,但外形还是带有民国风味。这可是武汉市最早的邮局之一哦!经查资料得知,它于1897年9月1日开办,设在彭刘杨路85-86号,当时就叫武昌邮局。清朝时为四等局,辛亥革命后,1914年升格为二等局,1916年为一等局。1938年武汉沦陷后,武昌局停业。这栋大楼是英国人设计的,修建于1926年,到今天已经有93年历史了。
以前这个邮局经营信件、包裹、电报、长途电话,还有报刊杂志也是他们的一大业务,有时候为了订阅或买到紧俏书报,还设法找熟人开后门。可是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个曾经与海关、银行一起被成为金、银、铁饭碗的部门已经门可罗雀了。假如不是因为国家将储蓄等业务给了他们,估计他们早就没有饭碗了。
这栋大楼所在的地方原来很有名气,它就是以烹调著名菜肴“武昌鱼”而名扬四海的“大中华酒楼”。不知怎的,后来就慢慢消亡了。现在这座大楼下面的门面几乎都是琴行。
虽然在墙上写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但此店已不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大中华了。
这样的现象在这条街上已不是罕见的了。
曹祥泰是武汉的百年老字号,位于武昌司门口正中的繁华地段,在我们年轻时,能吃上曹祥泰的食品都是过年时才有的享受。
现在在节日前夕,仍然有无数曹祥泰的老顾客前来排队购买传统糕点。但一年中也就是难得的几天。因此它的门面已经从几大间缩小到小小的一间。其它如显真楼、生香酒楼、同兴楼、维新稠布店、大中华等名店曾经都汇聚于这条长街,如今,门面虽然依旧在,但不是生意一落千丈,就是早已改换门庭。
曹祥泰的生意日见衰微,但一家新兴起来的食品商店却迅速崛起。那就是在大成路口的“矮子馅饼”。
每天在矮子馅饼门前排队的人总是保持在20人左右,并且有人一买就是几盒。我亲眼看见这个店铺兴旺起来,也亲眼看到矮子馅饼的价格一路飙升——每斤从6元涨到12元。
在曹祥泰旁边,还有很多让人难忘的传统店铺,如维新百货、武昌百货、刘有余堂中药店。餐馆有同兴楼、民生甜食馆、雅园,还有一个湖南牛肉面粉馆,那两角钱一碗的牛肉米粉,比现在的湖南米粉不知道要美味多少…
这个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来是个宗教建筑——圣三一堂,记得原来这里是解放路小学,后来小学撤销了,成了武昌区教委的办公用地,现在成了花花绿绿的商业用地——界立方。
这个建筑有百年历史,它一度被外面扩建的房屋包围其间,2016年,拆除了临街的门面建筑,以这里为基础改造成了“界立方”。既增添了这条老街上的一个好景致,也让年轻人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欢乐空间。
这栋楼以前是个工艺美术馆,专卖金银首饰,绣花枕头被面,绸缎花边等艺术品的地方,年轻人结婚都是要到这个地方来寻找嫁妆的。今天它外形基本没变,卖的商品也是金银首饰,基本上还算务正业。这个朝向侧面的门面还一度是民航售票处——当年卖飞机票的地方。
这个地方原先有两家书店,一家是新华书店,一家是儿童书店。现在都变成服装店了。加上司门口民主路口一个超大的新华书店,现在这三家书店都消失了。不知为什么,我对此总觉得有点惆怅…
曾经的武昌百货商场,解放路上最大的百货公司,今天也分为若干个体店,倒也经营得如鱼得水。还有前面的维新百货也是如此。
以前解放路上的风格是这样的……
街边门面基本上都是服装鞋帽商店,都是著名品牌,有的同一个品牌肩并肩、面对面地在这里兄弟相残…
不知为什么,这些店无一例外地都挂着“打折”、“减价”、“换季”等招牌…
街上最热闹的地方是大成路,是一条从解放路通往江边的道路。这条路上有黄鹤楼剧场,坐落在蛇山南坡上,形成了一个天然前低够后高的座池。这里还有武汉十中,据说里面曾经有历史建筑孔庙……但最让人熟悉的就是这个菜场。大成路菜场菜品丰富,价格适中,是周边居民买菜的主要去所。
到了晚上,这里比白天还热闹,每到晚上7点,摊贩便支起摊位,一个人头攒动的小商品市场就出现了。
瞧瞧晚上这里多繁华!
再往江边方向走一点,还有很多宵夜的摊子,在这里炒几盘小菜,来一壶老酒,边吃边聊多畅快!
大成路的对面是一段短短的街道,记得是叫火巷。火巷尽头现在是一个超市。这条街道将解放路与后长街相连。顾名思义,后长街就是解放路后面的一条长街,它与解放路平行,距离大约相隔两百米。说它是“长街”,其实比解放路短的多,只是从彭刘杨路到蛇山脚下这段距离。应该是真正的长街的一段缩影。
这个破破烂烂的门里是什么地方?也值得在这里出现!当我告诉你这里当年也是武昌区委的一个院子,很多部门都在这里办公,你就不会意外了。记得1974年从部队复员,就要到位于这里的区安置办安置。那时正在“批林批孔”,区武装部一位领导还把我们召集在里面一个礼堂里作动员报告。大家正处于三不管特殊期,工作又没有着落,哪有心思听,三三两两进进出出弄得这里像菜市场似的。哪位领导见状大声训斥,没想到大家一起跺脚吧下面破地板踏得轰响,他只好不了了之。
过了大成路不远,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这个建筑了——长江大桥过街天桥。以前这里是没有过道再通往司门口方向了,因为横贯东西的蛇山挡住了去路。
大约明朝弘治年间,为了便利交通,遂将蛇山凿开了一个大洞。自此,长街南北贯通,南起望山门、北至司门口,全长约五华里,成为真正的“长街”。由于洞的顶上是鼓楼,因而这里叫“鼓楼洞”。
1935年,这条路拓宽改建,原仅六七米宽的青条石路面改成了十多米的水泥路,并易名中正路。古楼洞也拆除了,在这里建起了一座过街天桥——蛇山桥。山南山北的交通便更通畅了。
这是从大成路一侧看蛇山桥。
这是从司门口一侧远看蛇山桥。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司门口已经与今天很相像了。我们上世纪中期看到的也基本上是这个样子。
当然,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引桥从这条路上凌空而过,这里就更通畅了。
更方便的是,从这个坡子爬上大桥,抬头就是中外闻名的黄鹤楼。
我们终于来到赫赫有名的司门口。现坐落于这个交叉点西北侧的武昌商城处(图中左边建筑),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布政使司(说得更精确些,应该是湖广布政使司)衙门,俗称藩署。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解放路),因而此地称为司门口。现在看到的正中这条路(解放路北段),是辛亥革命后拆掉藩署新开辟的一条道。
解放后,这个地方是武昌区委和区政府大院。后来区机关搬到螃蟹岬去了,这里才进行了商业开发。可惜的是,我们今天再也找不到这个大院的照片了。
站在司门口东边的天桥上,下面也是一条古老而繁华的大街。这就是民主路。
民主路原来叫胡林翼路,当年的景色是这样的。
民主路是一条东西方向的主要道路,它东起洪山广场,经过小东门、胭脂路,在这里与解放路十字相交,然后向西直至长江边汉阳门附近。来自东湖、关山等方向的14路、15路、19路等公交线路在这里都设有司门口车站,是当年我们“进城”的主要通道。由于这一带正在整修房屋立面,无法拍到上面一张照片位置处的现照。
站在天桥上向民主路方向看,黄鹤楼就在眼前。
这就是原来是司门口最大的新华书店。
不过后来已经只剩下一点点门面了。现在因为修地铁五号线司门口站,原址已整体拆除。也许明年这里地铁就通车了,这也是老街的新生吧!
过了司门口不远,在原区委大院沿街墙上是一个科普宣传栏,栏中的照片定期更换。墙尽之处,有个武昌饭店,以当时的眼光,这里的设施还是很豪华,条件可以与洪山宾馆媲美。
经了解,这里是在修长江大桥时,接待苏联专家的地方。大桥修好后,这里也是省政府的一个高档招待所。
以前解放路上有五家电影院(含剧场):保安街口的群众、音乐学院隔壁的人民、大成路的黄鹤楼、自由路口的江汉和中华路口的武昌。现在群众已经拆去,黄鹤楼、人民和武昌都已经转变行当,只剩下江汉这家还兴旺发达。
这就是武昌电影院。
武昌电影院虽然招牌还在,但下面的门面也是与人民电影院一样,早就出租给一些形形色色,与电影无关的店铺了。
这是民主路的西段,从这里走到头,就是汉阳门江边,可以看到长江大桥如何从这里飞越滔滔大江,气势恢宏地直达对面龟山顶。在远处悬挂灯笼的地方,就是闻名全国的户部巷入口。来自各地的游客游览完黄鹤楼盛景,不必乘车就可以从长江大桥司门口引桥下来,再从这里进入户部巷尝尝武汉的美味小吃。
在明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里有一幅地图,上面清楚地标注着这条狭窄的小巷,由此看来,这条小巷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这是户部巷的自由路入口。
户部巷作为地名,历史相当悠久。从明朝(或者更早)起,这里就有户部在此设置的仓库,因而得名。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华路临江一带是武汉多条公交车辆的起点站、终点站,客运轮渡码头集中,搭乘轮渡过江上班的市民多,户部巷逐渐成为这些上班族“过早”的聚集地。因而品种繁多,顾客盈门。
2003年,武昌区政府将其打造成汉味早点第一巷,通过仿古改造,这里的建筑呈现现出一派明清风格。并在全街设立了一幅19米长、3米高的汉味早点文化墙。现在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
50年代,由于建造武汉长江大桥,在黄鹤楼上夹峙蛇山南北两边的显真楼照相馆拆迁至中华路解放路路口,这是位于中华路口的显真楼旧址。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显真楼最终还是消失了,现在它的门面已经换上了其它商店的招牌。
解放路上的又一所小学——武昌中华路小学。
这是以前的儿童公园,现在改成了“武昌廉政公园”。
公园的地下挖空开了一家超市和停车场,后面可以前往都府堤红色旅游点。
这个路牌所指的“火炬路”才是前往都府堤的正道。
中共五大会址和陈潭秋烈士纪念馆。
中共五大开幕式会场。
小外孙也到这里来接受红色教育。
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
毛主席旧居。
在旧居院子里留个影。
这里有个巷子叫青石桥,是不是觉得这里有点美……
火炬路的另一端,是著名的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这个学校是湖北省重点中学,虽然自己不才,未能进入这个中学学习过,但女儿当年却以一分不多,一分不差的分数进入了这个学校,“惟楚有才”了三年。同事知道了都打趣道:“你女儿既没有浪费你们的一分钱,也没有浪费她的一分精力……”
最后,再欣赏一下老长街的老照片,当时路上也是商铺林立,招牌高悬,行人如织,甚至还有汽车通行。解放初期,这条长街上有唯一的一路公交车经过,这就是武泰闸为起点,三层楼为终点的11路。它贯穿整个解放路,给这条路上的行路人带来了不少方便。直到本世纪初,11路车还象征性地每天发几班在解放路上行驶,直到最近才没见到它的踪影了。
还有新解放路的几张夜景。由于街面狭窄,街市繁华,原本这里是步行街的交通却无法拒绝汽车通行,能做的也只是将它改为单行道,从北向南方向的车辆(包括公交)只能绕道江边。这样给乘客带来很多不便:只有来路,难找回程。好在地铁五号线即将开通(图3中灰色虚线),同时另一条大路也将借修地铁的机会通过地下隧道从地下穿过蛇山,给机动车增加了一条同方向的大道。估计明年这里的交通将得到巨大的改善。
解放路这个有近百年历史的街道,历经沧桑,面貌巨变,也是我们国家近百年来不断变迁、不断前进的一个缩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与武昌司门口
话说武汉 | 蛇山桥、武昌南楼与司门口
记忆中的风景丨武昌鼓楼洞与司门口
为什么说,解放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有依据吗?
长街 · 解放路|从维新百货到红旗百货
眺望武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