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势(20)

  我写大唐盛世,是因为无法直抒胸臆写当今,只好擦亮历史这面镜子。

 运势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宇文化及率兵北上,直扑黎阳仓。面对这支来势凶猛的骁果军(此时恐怕已经很难称隋军了),李密急忙从洛阳前线撤回,和徐世勣合兵一处,对付宇文化及。李密深知骁果军不好对付,也知道骁果军奔黎阳是因为缺粮,所以他命令徐世勣深沟高垒,不要出战,一起耗死骁果军。

  应该说,李密的战法很高明。而且宇文化及的做法,让他的战法变得更高明了。

  宇文化及是个阴谋家,如果说他杀杨广的亲戚和一部分隋朝大臣还算是属于残酷政治斗争的范畴,有相当合理性的话,那么当他真得了志之后,治理朝政却是一塌糊涂,每况愈下。他总领朝纲,为人傲慢,彷佛他已经是皇帝了。由此,别的大臣当然不满。这也正常,因为我之前说过,昏君身边的人,基本上都是奸臣佞臣,否则根本混不下去。这种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哪里有什么长远眼光和宽广的胸怀?他们在君主身边,以讨好上级为核心宗旨,唯一的作用就是害人和为自己捞取利益,一旦得志,有他们统领全局,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团结手下人。

  在一帮重臣中,最不满的就是骁果军统领司马德戡。

  宇文化及和司马德戡之前的关系并不好,完全是因为兵变走到一起的。兵变之后,宇文化及又没有拉拢和安抚司马德戡,相反,他想通过职务调动的方式削掉司马德戡的兵权。但司马德戡能愿意吗?没了兵权还怎么混?于是准备再次发动兵变。但消息又泄露,于是司马德戡一家被宇文化及所杀,骁果军内部乱了一阵,又逃走了不少人。宇文化及和弟弟宇文智及以及其他几个大臣,掌握了军队,继续向北前进,不久就要和瓦岗军碰面了。而此时,洛阳的杨侗已经称帝。而杨侗称帝的时间,又在李渊之后。

  这里先说李渊。当他得知杨广死亡的消息之后,史载他痛哭流涕。但是不到两个月,在618年农历五月,隋恭帝杨侑就禅位给他了。嘿嘿,当然整个过程经历了三辞三请,以示李渊的“谦逊”和杨侑的“诚意”。618年五月,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之后,他命李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李建成为太子,又封李元吉为齐王。一干文武大臣具有封赏。而禅位的小皇帝杨侑(605~619),在第二年就离奇地病死了(一说遇害),年仅14岁。

  嘿嘿,嘿嘿嘿嘿。

  李渊称帝六天之后,洛阳的越王杨侗(tóng,604~619,也在东都的太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等人的拥立下称帝,改年号为皇泰,史称皇泰主或皇泰帝

  忽然之间,天下多了两个皇帝。如果加上之前的刘武周、梁师都、薛举、萧铣、李轨、杨浩,一共八个皇帝,再加上称王的窦建德、林士弘、沈法兴,没有称王的李密、罗艺、徐元朗、孟海公、杜伏威、李子通、高开道、张善安、郭子和、冯盎,全国一共有二十多个诸侯在互相厮杀,小规模的草寇还未计算在内。隋末之乱,虽然不敢说是空前绝后,但绝对不比任何一个朝代的末世更好!

  杨侗是杨广的孙子,当时才14岁。其父是杨广和萧皇后的长子杨昭(584~606)。也就是说,杨广15岁时有了杨昭,杨昭20岁时有了杨侗,所以在杨广49岁死时,孙子杨侗已经14岁了。历史上说皇太子杨昭武力很强,能拉硬弓,但是生性谦和,生活节俭朴素。这大概是受他爷爷杨坚的影响,抑或是在父亲杨广长期假装简朴下养成的习惯。不管怎么说,杨昭是简朴谦和的人。可惜他很短命,22岁就病死了,死时杨侗才两岁。

  杨广很喜欢大孙子杨侗,每次出外巡幸,经常把杨侗留守洛阳。别看杨侗是小孩,在一帮大臣的辅佐下居然做得不错。613年杨玄感起兵反叛,想攻下洛阳,但是杨侗在大臣辅佐下挡住了叛军,之后又长期顶住了李密的进攻。所以,隋炀帝就让他长期留守东都了。时间一久,自然威望越来越高。

  杨侗称帝之后,封段达、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皇甫无逸、郭文懿、赵长文为高官,并制作了金书铁券藏在宫廷里,当时洛阳人称段达等七个人为“七贵”。所谓金书铁券,又叫丹书铁券,是皇帝给功臣或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以突出臣子的地位,又可以叫做“免死牌”,就是让位高权重的臣子放心:跟着我好好干,以后也不需要有什么功高震主的担心。毫无疑问,杨侗想倚仗这七位大臣,团结一心,共抗强敌,重振隋室。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中原的形势:洛阳的隋朝、瓦岗军、宇文化及的骁果军,三方的实力都比较强大,而且互为敌人。洛阳隋军和瓦岗军是敌人,这个不消说,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当然和洛阳隋军也是敌人。而瓦岗军又是反隋的,当然也应该和宇文化及的骁果军为敌。所以现在三方互为敌人。

  既然互为敌人,没有一方能有足够的实力吃掉其他两方,那么,谁都怕其他两方联合起来攻打自己。

  局面,就在宇文化及率军北上时,即将突然巨大变化。

  首先看到这一点的是洛阳的元文都。此时他内史令、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左骁卫大将军、摄右翊卫将军、鲁国公。头衔够长的,反正大家知道他是洛阳的重臣、皇泰帝杨侗的身边大臣就行了。元文都向杨侗建议:我们应该招降李密,实现“一石二鸟”之计,让李密帮我们打宇文化及,消耗他们两家的力量。

  杨侗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元文都派使者游说李密投降,说只要投降,不愁没有高官厚禄。

  李密呢?立刻投降了。

  那么,李密到底是怎么想的?

  李密虽然没有很高明的战略眼光(没有及时进军关中),但他绝不是笨蛋啊。在中原打了一年多的仗,虽然胜多负少,但是到现在还没打下洛阳,宇文化及的十几万骁果军又来了,瓦岗军内部又日益离心,在这种情况下,李密也知道自己困难很大。洛阳的隋军和骁果军毕竟都是隋军,万一他们联合起来呢?所以,暂时投降一方是上策。投降宇文化及和他树立的杨浩是不用考虑的,宇文化及是乱臣贼子,而且心胸狭窄,能力低下,所以李密只能投降洛阳。现在洛阳主动来招降自己,当然是好事。更何况杨侗在洛阳已经好几年了,“根红苗正”,在隋炀帝死后,洛阳已经成了隋朝的旗帜,隋朝最后的堡垒。此时投降隋朝,正是时机。

  但是,洛阳这么明显的一石二鸟之计,李密难道看不出来吗?

  他当然看得出来,但他有他的想法,那就是:投降了洛阳隋朝之后,就可以以隋朝的名义招降骁果军甚至其他各路诸侯了。如果得到这么一支强大力量,何愁大事不成?

  李密的想法,在当时的情况下看起来也很合理,也确实很高明。

  这,就是相互利用。

  打仗之前先布局。元文都和李密把局面布到这种程度,对于双方都是最优结果。

  实际上,李密的头脑是相当清醒的。他连败洛阳隋军之后,前来投降和结好的诸侯很多。之前窦建德、孟海公,乃至李密手下的裴仁基等人,曾纷纷建议李密称帝。但是李密知道,窦建德、孟海公没安好心,因为只要自己称帝,就会吸引来天下的隋军来讨伐,那样自己将成为众矢之的,窦建德等人反而可以坐收渔利。裴仁基是属下,虽然拥戴之意很真诚,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李密一直不允。我估计李密的想法是拿下洛阳再说,可惜洛阳一直拿不下来。所以他一直是“魏公”,连“魏王”都不称。

  由此可以看出,李密没有及时进军长安,没有及时和翟让一伙分开,确实是他的失策。虽然这种失策是战略上的重大错误,但很多人未必比他更高明。我们事后分析可以看得很清楚,但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局面下,又有多少人能看清楚呢?好吧,在没能及时进军长安的情况下,如果李密和翟让在一起,两伙人的矛盾越来越大,必然有一方先动手。现在是李密及时动手,但他并没有把斗争扩大化,而是留着原瓦岗军的两员大将、翟让的长期副手单雄信和徐世勣,并继续委以重用,这胸怀怎么样?已经比很多人强多了吧!

  有一件事还可以证明李密是个头脑清醒的人。那就是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慢,在洛阳的招降使者在到来之前,他已经和骁果军干上了!那么,他是怎么迎敌的呢?

  618年六月末,宇文化及率领十几万骁果军拿下东郡(今河南濮阳),北渡黄河(当时黄河的河道比现在靠北),直奔黎阳仓。李密得到消息,立刻率两万步骑进抵雍丘(今河南杞县东南)。但他深知骁果军的厉害,也知道骁果军缺粮,所以并不急于和宇文化及决战,而是深沟高垒,和徐世勣相互呼应。每当宇文化及攻打黎阳时,徐世勣守城,李密就从背后攻打骁果军,一旦骁果军回攻,李密就回兵营寨,用弓箭抵挡,让骁果军不得前进,这一招让宇文化及头疼不已。徐世勣也是一员能将,他不是被动守城,而是经常找机会夜袭。所以李密和徐世勣两支瓦岗军互相配合,把骁果军弄得疲惫不堪。

  眼看骁果军战不能战,退不能退,粮食就要吃完了,宇文化及不得不开始限量供应粮食。但这样军心就要动摇,他宇文化及,离完蛋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正巧这时,洛阳的使者到了瓦岗军。李密大喜,立刻投降了隋朝!下一步该干什么了?当然是利用隋朝的旗帜,安抚和招降宇文化及!但是宇文化及那边也有个皇帝杨浩,所以招降可能还不太合适,那先讲和再说!

  由此可见,李密虽然不是天才,但他绝对是优秀的人才,他的能力已经在绝大多数人之上。正因为他能力超群,所以在投奔瓦岗之后能成为头领,并带领众人取得辉煌的胜利!

  至于宇文化及,他的结局已经注定。杀死杨广搞政变,哪怕杨广早就该死,但这种事谁干谁倒霉!因为杨广曾经是多年的皇帝,曾经无往不胜,曾经在大臣们心中有极高的威望。身为臣子,长期吃朝廷的俸禄,又杀死皇帝,在封建社会无论如何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所以任何诸侯都绝不会放过宇文化及,哪怕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防止自己的臣子害自己,也要和宇文化及为敌。所以他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李密投降后,使者飞速回到洛阳报告消息,杨侗和元文都一听,大喜过望!此时已经是618年七月初,杨侗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封魏国公,先讨平宇文化及,然后入朝辅政。同时任命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其他瓦岗重要头领也各有封赏。在诏书中,杨侗极力褒扬了李密的忠心,并说东都的军队以后都听李密的!

  运势,就是这么奇妙。之前瓦岗军和洛阳隋军打得昏天黑地,但现在居然成一家人了。而且李密居然成了隋朝名义上的忠臣,成了皇泰帝眼中的红人,可以统领东都兵马!

  李密收到洛阳的封赏之后也倍感轻松,因为他也摆脱了两线作战的烦恼,并可以调动全部精锐,对付宇文化及了。收到诏书之后,李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宇文化及讲和,并说瓦岗军有的是粮食,你们骁果军不是缺粮吗?不用担心,随便吃!黎阳仓的粮食马上就到!

  宇文化及大喜!他总算逃脱了覆灭的命运!讲和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已经饥饿不堪的骁果军,放开了肚皮,吃!

  眼看李密就要招抚天下第一兵团,瓦岗军的实力将更加强大!

  但是运势,偏偏在这里又来了个急转弯……

  怎么回事呢?

  李密对骁果军的实力是很忌惮的。表面上看,现在招抚宇文化及很容易,但以后怎么指挥他那十几万骁果军呢?所以在招降之前,必须进一步消耗骁果军的实力,打击宇文化及一伙的气势,这样以后才能让瓦岗军统领骁果军,不至于让骁果军变成不听指挥的异类。

  所以,李密表面上在和骁果军讲和,其实在拖延时间,希望骁果军赶紧吃完手里的存粮,这样他才好进一步动手。像宇文化及这伙乱臣贼子,以后必然是被消灭的对象!

  李密,已经做得够好了!

  可惜,消息泄露了。因为李密有个部属犯了罪(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逃到了宇文化及这边,把李密的计划告诉了宇文化及!

  可想而知,宇文化及听到消息后会多么愤怒,骁果军会多么愤怒!于是在某天早上,宇文化及率领骁果军渡过永济渠,要和李密拼命。李密仓促应战,双方在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脚下,展开了一场极为惨烈的大战!

  由于骁果军感到自己被骗了,加上粮食已经吃完,所以格外拼命。李密事先没有防备,瓦岗军也纳闷不是讲和了吗?怎么这么玩命啊?所以面对这支如狼似虎的军队,瓦岗军居然大败!关键是双方在战斗前的心气不一样。李密着急,在第一线指挥作战。战事胶着之时他被射倒,摔下马昏迷不醒,骁果军蜂拥而上,眼看他就要死在乱军之中!

  关键时刻,瓦岗军“内军”的四大统领之一 ---- 秦琼,冲了过来!

  秦琼秦叔宝!

  秦琼(571~638),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可能是北齐文臣的后代,但他自小尚武,勇猛过人,年轻时是隋朝大将来护儿的偏将。来护儿可不是一般人,那是跟着隋文帝和隋炀帝打过无数仗的隋朝顶级名将。在来护儿面前,秦琼只是个地位低微、家境贫寒的小年轻,但来护儿非常器重他。

  有一次秦琼的母亲去世,来护儿派专人来吊唁。有士卒问他:“为什么其他人的丧事您不悼念,唯独吊唁秦琼的母亲呢?”来护儿说:“秦琼不仅勇悍,而且有志向,有节操,他以后必然成大器,怎么能因为现在地位低而轻视他呢?”由此可见,秦琼年轻时就十分了得。

  来护儿很喜欢秦琼,但他已经老了,所以就把秦琼送到张须陀那里,本质上是继续培养。张须陀被瓦岗军杀死后,秦琼又归了裴仁基,但裴仁基不久又投降了李密。所以一来二去,秦琼又成了瓦岗军了。李密见了他也十分喜爱,命他为内军四统领之一。由此可见李密也颇能识人,而且用人不疑。这次他的心胸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秦琼奋力死战,救了他一命!

  士为知己者死!

  在我国民间,秦琼是和尉迟恭齐名的人物,大门上的左右门神。秦琼在《隋唐演义》中有浓重的戏份,但是演义中所谓的“秦琼卖马”之类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他是苦出身,出生后家庭就败落了,他也不使锏,而是使长矛。实际上,古代那些名将使用的往往是矛、刀等寻常兵器。程咬金也使矛,尉迟敬德使的是“槊”,这也是一种长矛。关羽使用的具体兵器不详,但也是矛、戟等直刺兵器。但是写小说的为了突出他们的与众不同,就让他们使斧子、锏、铁鞭、青龙偃月刀等兵器。但在战场上,这些兵器根本不实用,战场上最实用的就是长矛和大刀:远距离用长矛刺,近距离用大刀砍。宝剑?那只是书生的装饰品,或者只能用于小规模格斗。在大兵团作战中,剑的挥砍不如大刀,直刺不如长矛,所以根本没用。

  对于关羽来说,汉朝时还没有长柄大刀,何况八十二斤也太重了,舞起来惯性太大,转向太慢,很容易被别人刺死或砍死。所以这些兵器都是杜撰的(有,但是不可能在战场上使用)。元明时期的施耐庵和罗贯中还只敢编出82斤的大刀和63斤的铁铲(鲁智深),到了清代的《说岳全传》和《隋唐演义》,居然还有使几百斤铁锤的,那更是瞎搞了。所以小说家的话,当不得真。

  说远了。回到李密,他在秦琼的保卫下逃出后,召集瓦岗残部组织防守,继续和骁果军激战。双方从早上打到太阳落山,瓦岗军精锐被消灭大半,从此一蹶不振!

  但另一方面,骁果军的损失也非常惨重。他们仍然没有击溃瓦岗军,没能拿下黎阳仓,加上又累又饿,也没有力气打下去了。最后在瓦岗军的一次反击中,退了下去。

  事后来看,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大规模战斗。双方在战场上留下了几万具尸体,那是双方最优秀、最能打的兵将。当这些最能打的兵将在激情中战死后,双方的力量都大为减弱。最终,成为别人的鱼肉……

  元文都的“一石二鸟”之计,成功了。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回头反思,表面上貌似处处占优势的李密,怎么会突然遭到惨烈的失败呢?

  老邓认为,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消息泄露,彻底激怒了骁果军。谁想到有个脑子进水的下属,居然去投奔了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如果骁果军在饿极之后就算看清李密的计策,也不可能有多少战斗力了,那样李密再利用粮食收编和分化瓦解骁果军,肯定容易得多。可惜,关键时刻居然导致绝密情报泄露,导致历史从此改写!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李密的意图没有走漏,再过个十天八天,他顺利得到了骁果军,那样他在中原的实力将更加强大,也更能号令东都军队了。如果是那样,当李世民再一次率领唐军东进时,鹿死谁手恐怕尚未可知。

  李密错了吗?

  事后我们可以说他做事不密,尤其是“得罪”了下属。但身为统帅,要惩戒犯错误的手下是多正常的事?!惩戒完之后就防着下属泄密,这也太累了吧!那还不如当时杀掉算了。可是如果下属有错就杀掉,那李密不就成了暴君,还怎么统领下属?他还能做这么大吗?

  可能也有人会说:他不该许诺给骁果军粮食,但又迟迟不给,因为这等于耍别人,别人知道后肯定会非常愤怒的。

  愤怒,是当然的。但是粮食是轻易给的吗?不久之后,李密及时把粮食给了洛阳的王世充,但结果又如何呢?我们后面再说。

  事后总结,也可以说在最后关头,李密对骁果军疏于防范,轻敌了。但是之前的作战瓦岗军并不落下风,何况他深知宇文化及的能力、难处、以及迫切的求和心情,所以又何必严密提防呢?

  好吧,因为这次李密的惨败,我们可以说他犯了重大错误,首先是消息泄露导致骁果军大怒,其次是他有所懈怠,居然和一支愤怒的强大军队正面作战,导致双方都以惨败收场。

  不过,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一些,617年二月,他没有及时进军长安,才是问题的根源。因为在漫长的中原战争的泥潭里挣扎,总会有运气好和运气坏的时候,骁果军毕竟是一支很强的军队,人多势众的瓦岗军和他们作战,结果注定是惨烈的。

  把时间拉得更长一些,可以看出:最关键的一步没有选择好,失去了战略制高点,以后必然艰难。拿李密来说,看起来当初想打下洛阳,好像也不是什么下策,如果真的几个月就能打下来呢?好像就能稳居中原、号令天下了。但事后来看,围困坚城而没有稳定的大后方,在中原处于强敌环饲的境地,实在是太失策了。但在此之前,瓦岗军的实力毕竟比杨玄感强得多,谁又能说几十万瓦岗军不能打下洛阳呢?

  运势啊,运势!李密失去了机会,却让李渊却得了便宜。而李渊,从他在618年一月派兵东征来看,其实他也不明白有一个稳定大后方的重要性。所以他占领长安之后能统一天下,运气的成分也很大,尤其是他有一个极为牛逼的儿子。

  回到李密,对骁果军的这场失败,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从此他的心态逐渐失衡。负伤又让他的身体大不如前,导致思维能力大为减弱。他的背运,从此开始。

  过去那个运筹帷幄、挥洒自如的李密,从此消失了……

  再说骁果军,他们也遭到重创,精锐折损大半,而且还得继续饿着肚皮,在周边地区极力搜刮。东郡的原隋朝官员本来投降了宇文化及,但被搜刮急了,不得不暗中派许敬宗(592~672)为使者去见李密,想投降瓦岗军。李密当然接受了东郡的投降,并让许敬宗留任元帅府记事,和魏征(580~643)共事。

  这里又引出了未来两个重要人物:魏征和许敬宗。此时魏征38岁,许敬宗26岁。这两个人以后都是大唐政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但是他们现在,都在李密的账下做事。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隋唐最大的谎言,瓦岗寨最大的讽刺
龙兴之地的关中平原,天下英雄谁能取之?
隋末瓦岗军的崩解,非关李密与翟让的内讧,而在李密这一愚蠢举动
散文 | 最优秀的将军和最糟糕的战争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399、李密降隋,大战宇文化及
【原创·第二稿】中国历代帝王小传之三三八·魏王李密(马怀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