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的人文性和功利性

教育的人文性和功利性

--教育中的狭隘的实用功利性批判

一、教育的概念

        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教育学的《学记》对教字的解释是:“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也。”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许慎(58--147)所著的《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较为完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这词的英、美、法文均为Education,德文为Erzlehung,它们都来自来拉丁文Educare,词首E,原意为“出”,词干ducare意为“引”,含义为“引出”,即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完善地发展。

        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表述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是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我们所说的教育,通常指的是广义的教育,即: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培养人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以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锻炼出健康的体魄,以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的人的活动。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现当代教育的特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知识信息每隔2-5年就刷新一次;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界,谁能站在知识的前沿,谁能掌握尖端的技术,谁就能富强发达,领先于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国家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知识竞争,人才竞争的基础,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竞争的焦点,就在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一方面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一方面又受到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育体制的制约。后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短短20多年时间,就由一个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进而发展为当今的经济超级巨人,可以有力的证明这一点。

        回顾前文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笔者认为应将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丰富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着眼于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创新人才。这也是和邓公1982年视察景山学校的题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度吻合的。

        即:当今中国教育的特质应该是--培养创新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有不同吗?为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教育的人文性和功利性,正视中国当今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人文性和功利性的特点。

    三、教育的人文性

        教育的人文性,即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具有现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注世界、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个性,使之能认同社会,又有对社会、自然的成熟的独到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对人类、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人文教育的核心应该就是“美育”,即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什么是“美”?和谐即是美。这里的“美”具有广泛的意义,它涵盖了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就社会而言,凡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促进推动作用的东西就是美的,凡是有益于社会,对社会有净化、美化作用,能促进社会道德情操的提高的东西,就是美的,凡是有益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有益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东西,就是美的。就自然而言,凡是有益于人类的生存需求,凡是能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的东西,就是美的。

    教育的任务,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以“美”来洗涤灵魂,净化灵魂,使学生具有深厚的“美”的积蕴,从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强劲的道德行为的动力,使之言行举止都能体现时代的特色,符合时代、社会的要求。形成强烈的时代、社会责任感,从而为他将来奉献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教育的人文性就决定了教育的要求:执教者在教育过程中,应以“美”育为宗旨,对学生进行历史、社会、人生、自我的教育。以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的高尚情操、典型事迹来感染、熏陶学生;从社会道德准则,法律法规来要求学生;以无愧于人生来激励学生;从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角度,来培养学生。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和谐教育。

    四、教育的功利性

        从宏观的角度讲,无庸讳言,教育具有明确的功利性。这从各国制定的教育方针中得到证明。世界各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方针的规定和解释也往往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有各自的法令性规定,法国以中央政府颁布教育法令的形式提出教育方针;美国等国家则由地方政府以宪法的有关条款加以规定;英国等国家既有政府的统一规定,也参考专家组织教育团体的意见而作出规定。目的都是指向国家发展的需要,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

        教育的功利性还体现在现当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突出特点是它的生产性,突出功能是推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功能。“古代学校教育就只有阶段性和政治性,而没有生产性、商品性。”“现代教育是商品经济推动下的产物,它和现代生产及现代商品经济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其表现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此,马克思作了精辟阐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劲有力的手段之一。

        当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发展成为世界性教育趋向,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许多国家把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政策的一个侧重点。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

        但是,从微观上讲,教育却没有功利性。即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行为不具备功利性。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是生产者和产品的关系,更不是商家和商品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行为,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育者都不能把教育对象当作功利工具。

    五、当前教育功利性的畸变

        当今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功利性发生了畸变。教育在宏观上体现出的功利性被移植到教育的微观上来。其体现为:

        ()学校建设方面

        1、片面追求升学率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阶段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估,多着眼于各校的学生考试成绩,尤其是学科的升学率,以此来评定学校的档次等级,评估学校领导、教师的德、能、勤、绩,由此来决定教育投入,学校领导的升降任免,决定教师的工资福利。这一功利性很强的举措,自然就使响当当的口号:“质量是生命线(生存线、生死线、荣辱线)变成了“分数(升学率)是生命线(生存线、生死线、荣辱线)”。这一畸变的恶果就造成了各校在升学率(分数)上的生死竞争。既然事关“生命(生死、生存、)荣辱”,自然就把把“升学率(分数)”当作“救命稻草”“灵丹妙药”,死死抓着不放,至于其他,就无暇顾及了。

        2、把学生当作赢利的工具

        时下不少学校要么想方设法大收择校生,把自己学校的社会效应变成金钱效应。一个择校生收取几千几万不等的择校费;受高额利润的驱使,有的学校甚至不惜打出虚假广告。要么超标准收费或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补课费、自习费、资料费、讲义费……要么强行集资,借口学校要搞这样那样的硬软件环境建设,向学生家长伸手要钱。要么强拉赞助:外来单位的学生要在我校读书,很好,交个几万、几十万的赞助吧;或者我们学校穷,你给赞助赞助吧。

        其结果,使整个学校工作的运作,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学生成了“会盛蛋的良种鸡”。

        ()教育者方面

        教师把当作衣食来源,获取荣誉的工具。由于教师的工资福利,奖励晋级,主要依据学生成绩、升学率,所以教师关注的似乎只有学生分数的多少,升学率的高低。仅仅如此吗?其实,不少教师关注学生分数、升学率的背后,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否能评优晋级,是否能获得更多的奖金收入。其实质,就是把学生当作教师生存发展的工具,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属性,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至此,教育的功利性“顺理成章”的完成了它的畸变。

    六、教育功利性的畸变导致教育的人文性的畸变

        广义上,教育的功利性和人文性应该是对立统一的。但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的功利性凸现出主体地位时,教育的人文性也就发生了畸变。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苍白无力

        教育者追求教育的狭隘的实用功利性,自然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育的人文性,即使是进行人文教育,也罩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失却了人文教育的本质属性。从另一角度讲,“身教重于言教”,由于教育者的功利行为,已使其形象大打折扣,其教化力、感召力也就大大降低。如今,学校信誉度下降,教师形象贬低,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

        ()教育手段简单粗暴

        教育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关系,但由于教育的狭隘实用功利性的影响,教育的平等和谐已被粗暴地破坏,教育的功能已不再是“长其善救其失”“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完善地发展”,而是为“分数(升学率)”服务,为教师的晋级加薪,获取荣誉“服务”,学生正沦为“手段”“工具”,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完善发展的权利。既然是“工具”,就无自由、独立、人格尊严可言,教育者大可(甚至完全)根据自己的功利需求,价值判断,来影响、决定学生的全部。符合自己的价值需求的,便是“好”学生;不符合自己需求,但可以改造的,强行“洗脑”“换脑”;不符合自己需求,且又难以调教的,打入另类,冷嘲热讽,恶语相加,拳打脚踢,棍棒侍候;不符合自己需求,且又“不可救药”的,扫地出门--不能扫地出门的,“冷冻”处理……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常常见诸报端的XX学生被打翻在医院里,XX学生脸上被刻字,XX学生被迫吃苍蝇,XX学生跳楼…充分说明了由于教育的功利性畸变而造成的教育的人文性畸变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学生发展失衡,问题严重

        不可否认,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一个社会人,他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荣誉、尊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兴趣爱好。他应该有属于他的民主自由,属于他的时间空间。一句话,学生不是仅具有生物属性的人,更不是教师的工具。但具有悲剧意义的是,当今的学生恰恰就是一种“工具”,人性被压抑,思想被禁锢,自由被剥夺,成了“分数”的奴隶!

        当我们看到统计数字表明中小学生中有1-3成有心理障碍,半数以上学生厌学的时候,我们能简单的责怪学生,把责任推给家族和社会吗?当我们惊闻一起又一起的校园暴力、“大欺小”案()件的时候,我们还能可笑地、单纯地、心安理得地指责是不良影视传媒,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吗?当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看到一个、两个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压力而自杀的悲剧时,我们还能没有负疚感、负罪感吗?

        长天悲歌,警钟长鸣!--救救孩子!救救大中华!

    七、问题与对策

        问题:教育的狭隘的实用功利性。

        症结: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已呐喊了多年,天知道,素质教育,离我们,离孩子们还有多远!)

        对策:重新格式化中国的基础教育!彻底删除教育活动中的狭隘的实用功利性,还原宏观意义上的教育的功利性,把教育的功利性和人文性链接起来。

        关键:把素质教育真正运行起来!

20001212

参考资料:

1.《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2.《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01230)

3.成有信《现代教育和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以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19929月,第24-25页。

4.厉以贤:《教育方针的内涵与表述》中国教育学刊,19912,第15-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生矛盾的症结在哪里?
《造就卓越教师》培训大纲
满怀激情地走班主任专业化之路
谭枫芝:高中语文教师角色的新型定位与语文民主课堂的构建
心理疏导让学生在明亮里放歌
[转载]推荐:“教师专业成长”的原点思考与徒步前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