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生交通事故逃逸责任如何认定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交通逃逸一般可能也就是会构成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那么对于发生交通事故逃逸责任如何认定?下面找法网小编通过一个案例为大家详细讲解:

  【案情介绍】

  2010年9月,范某驾驶一辆轻型普通货车正常行驶至某公路一路段时,与车头右侧逆向行驶的宋某驾驶的普通两轮摩托车相撞,造成摩托车车辆受损、驾驶人宋某受伤及摩托车上两名乘车人受伤、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的交通事故。后查明,摩托车主宋某无驾驶执照、醉酒驾车且有超载和违规不带头盔的行为,且其驾驶的摩托车悬挂挪用的机动车号牌。事故发生后,范某驾车逃离现场,后主动到公安机关交通巡警支队投案。

  2010年10月27日,公安机关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第一款“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之规定,下达事故认定书,认定范某承担此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宋某承担此次交通事故的次要责任。

  【分歧意见】对范某行为的定性,存在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其主要理由是:交警部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事故责任进行了划分,因此应依照责任认定书主要责任的认定,对范某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进行认定。

  第二种意见认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本案中认定范某负主要责任的理由仅是其案发后逃逸,而宋某(无照、醉驾、超载、违规)却因次要责任的认定而逃脱法律惩罚,如此认定违背法律的公平原则,也不符合定罪要求的刑事因果关系。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首先,从犯罪行为与危害后果的刑事因果关系看。

  本案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摩托车驾驶员有多种违反交通管理法规行为。在范某正常行驶的过程中,摩托车驾驶员逆向行驶并撞上范某车辆,范某的驾驶行为并不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且事故发生在前,范某逃逸行为在后,让“后发生的行为”成为“先发生的结果”的原因,“原因发生在结果产生之后”这一推断违背刑事因果关系要求的逻辑顺序,因而逃逸行为不可能认定为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

  其次,从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上看。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交警部门出具的行政责任认定书能否直接作为刑事责任的定案依据?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能否作为定案依据,必须经过审查核实,看其是否反映案件客观事实,而不能直接不加审查和分析就作为交通肇事案件的定案依据。本案中,行政责任的认定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第一款对“逃逸”的规定,在行政法范畴,这是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而作出的推定过错责任,但行政责任认定书也存在错误划定责任可能,在行政诉讼中可申请复议,而进入刑事诉讼后则需经过审查或质证。

  最后,本案危害后果的产生显然是由宋某引起的,范某的危害行为仅仅是逃逸,如果因为范某的逃逸而认定其与危害后果之间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有失公正。对公民的刑事责任的认定应做到科学准确,如果不加审查地对交警的事故责任认定一律肯定,既不符合刑法因果关系,也有违法律公平、公正、罪刑法定的原则。

 

 

  相关知识

  一、交通事故逃逸的定义

  交通事故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

  二、交通事故逃逸的情形

  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综上,以上八种行为可以认定为交通事故逃逸行为,并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追求肇事者的刑事责任。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责任认定问题找法网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以上这些了,如果还有不懂可以咨询找法网相关律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交通肇事逃逸后,主动投案的司法认定!
交通肇事逃逸能否作为定罪的责任依据
交通事故 | 关于交通事故中“逃逸”问题的探析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的评价问题分析
发生交通事故,你该怎么办?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期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